出口加工区技术转移的溢出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口加工区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道国出口加工区十分注重区内工业与国内经济的多种联系、技术转移和示范效果,力求 对国内经济产生较大的辐射作用。但从发展中国家出口加工区的经验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 出口加工区的退潮现象与出口加工区技术水平不高有较大关系,出口加工区在东道国技术转 移的乘数效应和技术溢出能力上比较有限。一、出口加工区的特点决定了技术溢出水平
出口加工区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港口、机场附近或交通便利的地方,划出一定的区域 ,提供水电、道路、通讯及标准厂房等,用优惠的办法吸引外国投资,发展国际市场上有竞 争力的出口加工工业,其产品大部分或全部用于出口。世界上最早的出口加工区是1958年从 爱尔兰的香农机场划出的、以引进外资发展出口加工工业为主的经济自由区。1966年我国台 湾省在高雄建成了亚洲第一个出口加工区,并以出口加工区的名字来命名。之后,各种形式 的出口加工区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相继出现。
与自由贸易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相比,出口加工区有自己的突出特点:
1.围绕加工生产,在功能上强调综合环境的改善。自由贸易区通过对进出口商品免税,提 供较先进的通关设施,发展转口贸易,以获取商业性收益,是贸易型的经济自由区。而出口 加工区允许生产用机器、设备、原料及中间产品的自由进出口,从商品的自由流动向生产要 素的自由流动转化,是一个质的飞跃。出口加工区在提供一般关税优惠的同时,还提供生产 所需的一切社会基础设施和比其它地区更优越的投资环境。这种形式的自由区能利用当地的 廉价劳动力,便于吸引外资、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出口加工业和对外贸易。
2.出口商品的价值增值不同。从形式上看,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都是便于商品的进出 口。但价值流通过程却有明显的区别,自由贸易区的商品只是在区内略作停顿后再出口,或 简单整理后出口,一般不增加或较少增加价值。而出口加工区出口的商品已在区内经过加工 ,增加了加工价值。但与科学工业园区相比,其加工的附加值要逊色许多。科学工业园区是 二战后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科研机构和大学集中地开辟的区域,用于进行新产品的 开发、科研、生产和贸易。科学工业园区是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窗口,是发展高精尖技术 的区域。而出口加工区则是为了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扩大就业,发展加工制造业。
3.从出口加工区的比较成本优势看,出口加工区引进的一般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和装配 工业。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出口加工区的经济结构特点是非尖端技术与进口比重较高。 如台湾出口加工区到1986年时,电子、服装、塑料、金属等四个行业占72%,其中电子行业 投资额居第一位,达到2.02亿美元,以家用电器企业为主;服装行业属于第二大行业。全部 工业企业的技术层次不高,而是以赚取外汇的传统企业为主。为提升国际竞争力,台湾又发 展了新竹等高新技术园区。
二、出口加工区技术溢出的效应分析
出口加工区的外资企业为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不得不将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方法和工 艺技能传授给雇佣的当地居民,因而使发展中国家能从出口加工区获得额外收益,如提高劳 动技能,改善经营管理,更好地掌握技术资料,提高产品设计、质量控制和市场驾驭方面的 能力。对设区国而言,也可视为技术转移的乘数效应和一种外部经济收益。
东道国政府鼓励外国企业投资高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东道国通过 强调当地采购和吸引当地管理及技术人员参与的方法,鼓励区内企业同当地企业进行前后向 连锁。东道国一般都希望跨国公司能对当地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并有设备和技术转让,他 们还希望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建立生产和研究开发机构,雇佣当地科技人员,让他们和外国同 伴一起研究和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但跨国公司进入出口加工区的技术含量并不高,技术面 临淘汰,尽管这些技术同设区国同类行业的生产技术相比仍然领先,但已不可能促进设区国 的总体技术水平的升华。相反,拥有设区国可以获得先进技术的企业,一般都尽可能避免同 设区国经济发生联系,不愿将关键技术和生产技能进行转移。如日本企业的国际化,一般都 是把日本国内不先进的产品工序和零部件生产迁移到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中。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国际分工中,跨国公司从垄断国际市场的战略出发,往往把次要价值链的部分放在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与国际资本设在发展中国家出口加工区的企业,实际上是他们设在海 外的子公司,只是一个生产零配件或装配产品的车间而已。
二是由于跨国公司的交易大多在企业内部进行,很难与东道国的经济发生前后向连锁。跨 国公司尽量减少同东道国经济发生前后向连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跨国公司内部之间的供应 可以保证产品的高品质。采取转移定价策略可以起到避税的功能。利用国际市场分工,能采 购到价格比东道国更低廉的原料和中间品。当投资资本撤出时,能及时退出。
三是东道国接受技术转让的能力有限。如果没有先进的管理水平,光有技术转让也产生不 了多大的生产力。技术转让有两种形式:一是有形技术转让,二是无形技术转让。有形技术 转让指资本设备及其辅助行业的转让;无形技术转让指技术的转让。由于跨国公司在发展中 国家出口加工区所从事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加工活动,无形技术转让很少。无 形技术转让主要受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现有的技术水平以及跨国公司在加工区内使用的技 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服装和一般纺织品的加工制造,要求不是太高,可以大量使用设区国 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但如果区内企业转向电子组装业后,对零部件的质量和性能的要求相 当高,设区国企业的零部件很难满足其要求,这样与设区国的后向经济连锁就会减少。另外 ,东道国政府阻止加工区内的跨国公司进入国内市场的做法也限制了技术转让。
为克服出口加工区与跨国公司前后向连锁低下的状况,东道国政府鼓励跨国公司使用国内 企业生产的中间产品,而且通常把国产化的比例写入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政府达成的协议中。 例如台湾明确规定,出口加工区内企业产品的本地区附加值至少要达到价格的25%。台湾的 出口加工区在初创时,区内企业使用的原材料只有2.2%来自于岛内,到了1985年这一比例上 升 到25.8%。南朝鲜马山出口加工区企业所用当地原材料的比重从1975年的21%上升到1980年的 33%,此后大体维持在这一水平。这种规定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必须考虑补贴的影响。 有些在边际成本基础上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供应国内使用,从而有效地补贴国内消费。但是如 果把这些产品卖给加工区内的跨国公司,其成本就等于单位边际成本和出口时单位机会成本 之间的差额。二是中间产品行业的保护程度较高。如印度尼西亚的纺织业,使用中间产品的 成本为同样产品的进口成本与国内保护价格之间的差额。
三、结论
就出口加工区对发展中东道国的经济影响来说,有些加工区的确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 用,但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出口加工区和设计的目标相差太远。因此,我国在制定出口加工 区的政策时,必须明确界定出口加工区在整个工业化发展计划中的作用,应清楚认识到出口 加工区技术转让方面的局限性。我国政府应根据国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规模以及世界贸 易的增长速度和对发展中国家产品的限制等,不断评估出口加工区的政策。其成本/利益的 分析应是动态的,应包括加工区的整个生命周期,而不应孤立地看待它,以防出现退潮现象 。
各国众多的出口加工区竞争激烈,导致结构雷同,在外销市场上也互相交叉,产品重叠, 有的企业因产品失去竞争力而停产停业,使出口加工区面临困境。我国已建立了15个出口加 工区,对于整个国内的出口贡献来说,数量上还有发展余地。但在设区时国家要吸取国际上 出口加工区无序竞争的负面教训,从宏观上协调,以取得竞争博弈的均衡。
鉴于出口加工区技术溢出的效应不够理想,从技术层面分析,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 来说,加强研究与开发,发展高新技术开发区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方向。仍需通过以 下国际间常用的五个途径引进技术:购买新机器设备;同发达国家进行技术合作;购买技术 专利权;购买外国工厂以及科研机构;加强自身的研究与开发。
出口加工区的设计者应积极鼓励区内企业更多地购买设区国企业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和资 本货物。国际通行的措施是,给这种购买以补贴,即所谓的“回扣”或退税,目的是为了抵 消 设区国保护政策所造成的价格过高的影响。通过向区内企业提供生产投入物,促进区内企业 生产技术的外溢,加强与区外企业的连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