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课在散文教学中的制作与运用论文_唐甜甜

浅谈微课在散文教学中的制作与运用论文_唐甜甜

唐甜甜(辽宁省抚顺市第十二中学 辽宁 抚顺 113000)

中图分类号:G6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8)11-086-01

(一)、散文微课的制作

1、导入式微课

散文又称美文,是最具文学色彩的文体之一,也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重点。由于散文的表达通常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作为传授者,如果教师只用语言去表达自然是会逊色不少,由此我们可以运用图片,视频的形式制作导入式微课,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图片、动画的感召下,零距离、立体式的进入课文情境,为课文的理解打下良好基础。

例如《荷塘月色》一文,面对这篇经典写景散文,可以用微课展示荷塘、月色等优美图片及动画,并配以文学抒情性极强的优美辞藻,将学生带入课文。又如《故都的秋》,可以制作老北京风景、风俗的视频。通过此形式再现老北京的人情风貌、市井风情,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后,再顺利引入课文,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背景式微课

高中语文课堂博古通今,课堂容量较大。优秀的教师通常要由课文中的一个触发点引发出若干相关内容。这类非重点的相关知识,对丰富课堂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大有裨益,但无疑加大了教师的备课量、延长了课堂讲授时间。对于这部分知识,莫不如制作成微课,既可节约了备课时间,又可以让课堂张弛有度,避免了一言堂的枯燥,一举多得。

例如:《动人的北平》中可以插入北平这座古城的沿革历史 。在《囚绿记》中可以插入作者面对敌寇坚贞不屈的事迹。《小狗包弟》中可以插入当年文革残酷的阶级斗争现实。这样便可以让课堂丰富起来、让学生视野开阔起来,让文本的理解深刻起来。

3、知识性微课

散文鉴赏虽然重在感悟与理解,但理论的支撑、关键知识点的交待也必不可少。如只就课文讲课文,那学生脱离了这篇课文将毫无所得。因此在教授散文之前,高屋建瓴的介绍鉴赏方法,在讲授过程中强化关键知识点,是提升学生鉴赏能力、培养文学思维、提高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由于这些关键的理论知识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它做成微课。不仅在课堂上可以观看,还可以通过平台发到学生手机上让学生随时回顾,反复琢磨。

例如针对散文的形、神关系便可制作“缘形探神,以神鉴形”总体散文体方法的微课。对于《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这两篇写景散文,可以制作写景类散文鉴赏微课;由于高中课本只有六篇散文,因此在归纳散文知识点制作微课时,可以适当借助初中的散文做整体知识体系的建构。如《记念刘和珍君》、《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可以与初中的《藤野先生》一起,归纳制作成写人类散文鉴赏微课。《囚绿记》可与《白杨礼赞》一起,归纳制作成状物类散文鉴赏微课。《小狗包弟》与《背影》一起制作写事类散文鉴赏微课。这些知识性微课,可以使学生跳出文本,让学生高屋建瓴的掌握散文鉴赏的方法,以此再遇到此类散文便可以从容俯视,事倍功半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拓展式微

十九大以来,习总书记确定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而即将到来的本轮大规模高考改革也正是这一目标的实际践行。语文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肩负了不可推卸的德育教育责任。由此,在挖掘文本内容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将文本所传达的精神扩展延伸开去,让其更有效的作用于人生、作用于社会。

微课程的制作与使用也可以去完成这个任务。如在讲《清兵卫与葫芦》时可以把社会上的热点事件制作成微课,如法轮功痴迷者陈果引火自焚事件、法国南部伊斯兰国恐怖分子暴恐事件、南京紫金山抗日守军碉堡摆拍事件。以此拉近课文与生活的距离,引导学生对这些事件正确评论,从中加深对极端思想危害的理解。又如再讲《囚绿记》时,可以把社会上一些精日分子的言行制作成微课与本文作者坚贞的民族气节作对比。引导学生知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无论世事如何变化,英雄的本质与气节都不会改变。它们永远值得后人敬仰尊崇,而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丧失民族精神的跳梁小丑终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受人唾弃。

(二)、散文微课的使用

微课作为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及本质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微课的使用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时间性原则,

微课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虽然以新颖灵活的形式受到学生喜爱,但与传统教学相比,它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其目的是配合讲授,而非替代。因此,我们在课堂上使用时要控制好时间,太短,关键点交代不清;太长,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实践证明,微课时长在3到5分钟之内效果最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把握这个黄金用时,让微课更高效的服务于课堂。

2、选择性原则,

微课作为新兴产物,仿佛一下子成为了教学的标配,教学中没有使用微课,就会被认为跟不上时代,缺少创新。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摒弃这种思想,不要为了用而用,而要真正做到依据文本特点,有目的的选择性使用。

散文的课堂,在具体分析文本内容时,就不适宜使用微课,例如《小狗包弟》,在分析情感线索时,配合课件,由师生互动探究较为适宜,如若此时插入微课,课堂便变成了一言堂,反而不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对于本文,根据文本特点和教学安排,插入背景式微课,生动再现文革时代,或插入拓展式微课,探究主题及其现实意义比较合适。切记,教师是课堂的导演,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永远不要为了追求新、奇、特而本末倒置。

3、灵活性原则

微课不是死的,没有按部就班的死规矩,教师在使用时要运用智慧,让微课使用活起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过这样使用:例如,在讲《清兵卫与葫芦》最后在探究主题意义时,我插入了微课,内容是引用当今社会的三个热点事件,启发学生思考。在播完三个事件后,随即暂停,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当然学生谈得比较浅,这时再继续播放微课的后半部分内容,即教师对本文主题的提炼升华。我把这种使用方式定义为点断式,即一个完整微课,中间可以暂停,充分回归课堂后再继续播放。当然我们还可以尝试更灵活的使用方法,让微课的使用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翻转课堂模式与教学转型》逄凌晖、刘兵

《玩转微课》肖凯

论文作者:唐甜甜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  ;  ;  ;  ;  ;  ;  ;  

浅谈微课在散文教学中的制作与运用论文_唐甜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