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强化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强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背景下,初高中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教学衔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力求以初中试题为突破口,研究试题呈现的新特点,提出对初中教师教学衔接的建议,以此促进初高中教学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教学衔接 试题特点 启示
教学衔接属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内容之一,是具有特定意义和目的的教学活动,体现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相关内容、学习方式、教学评价方式、学科思维、学科核心素养等方面的连接。如何做好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发展与思维进步,还将会影响到初中道德与法治与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的成败。实践证明,试题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反映社会热点的创新性试题对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关注。
一、近年初中道德与法治试题的特点
1.试题选材新颖丰富,渗透核心素养培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为体现了“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的理念,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及质检试题在选材方面都下足了功夫,做到两个坚持:
(1)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引领。试题注重情境对展示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价值,情境设置重视价值导向,以核心素养为价值引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例1.下列名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相对应的是:①君子一言,驷马难追;②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③功崇惟志,业广惟勤;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A.诚信、友善、爱国、敬业;B.友善、诚信、爱国、敬业;C.诚信、爱国、敬业、友善;D.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本题要求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并通过对名言警句的解读得出题目所要体现的主题。从学科知识考察角度看,难度不大,但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说明其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意图。从这个角度讲,本题的选材紧跟时代脉搏,引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政治认同。
(2)坚持以生活实际为基础。试题选材立足生活实际,注重时政热点,更将视野拓宽到世界的、国家的和本地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学生切身经历和社会生活事件、民俗风情、地域特色文化等资源,注重正能量教育。
例2. 2019 年 3 月,莆阳宋城庙会在庙前、县巷等古街里精彩亮相,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赏。周末,甜甜等几个同学也相约去感受,发现莆田变得越来越有味道。家乡钟灵毓秀的底蕴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来品尝家乡的风味吧!【清新味】在游玩庙会时,他们发现古街干净,垃圾分类到位。甜甜他们为生活在这么美丽的莆田而感到欣慰。
试题选材紧扣生活实际,还注重反映社会热点,采用莆田庙会这个地方特色文化为背景,结合垃圾分类,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这种生活倾向的选材既有利于学生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提高公共参与能力。
2.答案严谨,凸显能力考查
试题改变以往单纯知识罗列的做法,呈现能力考查和知识考查有机统一的特性。注重考查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察,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设问实现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的有机统一。
例3.2019年福州质检。库布其是标准的温带沙漠,是不毛之地·治沙需要苦干,更需要巧干,顺应自然,讲究科学。改革开放后,被沙漠围困的牧民……每一种新身份,带来不菲收入,更激发了牧民的治沙热情。而采用新技术,探索了100多项沙漠生态技术。库布其沙漠的绿色经济为当地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人民币,让10多万农牧民彻底摆脱了贫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库布其沙漠从“不毛之地”变为“旅游之地”的原因。(9分)
答案:(1)通过改革原有治沙模式,提高成效,激发了库布其人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利用大数据,采用新技术等,通过创新破解难题,提升治沙成效。(3)坚持通过种草、种树来治沙,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本题以“库布其沙漠治理”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归纳和演绎的能力,把握材料中的关键词“苦干、改革开放、新技术、绿色发展、人民收益变化”等。答案要求事理结合,紧密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又不是教材知识的简单罗列和照搬照抄,学生如果没有对材料准确把握和对教材熟练掌握,没有较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不强,拿到高分并不容易。
三、试题对今后教学提出的建议
1.树立意识,注重素养培养
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综观近两年各地中考试题特点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经验主义已经过时,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初高中学科课程标准,研读课标,对课程性质有清醒的认识,把握正确教学理念,在教学各环节中渗透核心素养培养,切实落实课程标准,让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生根发芽。
2.活用教材,掌握主干知识
从近年试题看,既突出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又体现了初高中教材的连续性,要求教学中既要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1)善用思维导图,建立知识框架。一要巧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教师要研究并灵活运用教材内容,发现教学中的重点;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整合教材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自然地呈现;同时注意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过渡和衔接,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从易学知识的角度切入新的知识,还能及时复习之前学到的知识。如复习八年级下册复习国家机构时建议和学生一同构建思维导图,形象具体地呈现国家机构及重点内容,又体现了各个国家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主干知识。二要熟悉高中教材,把握衔接点。初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有很多“衔接点”,只是不同学段要求不同、表述不同,研究初高中教材,把握初高中教学“衔接点”教学,不拔高,不超纲,适当延伸。
(2)拓宽教学视野,渗透素养培养。做好拓展延伸,以学科知识为主线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领域拓展,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题材,引导学生做好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深入去认识自己生活的学校、地区,关注身边实际,增进对家乡的了解,激发学生爱乡之情,增强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使命感。如在课前五分钟要求学生进行时政播报或时政点评活动,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引导学生去关注时政、关注生活,拓展学生视野。
3.参与实践,锻炼学科能力
道德是内心的一种体验,道德学习的本质是生活、实践的学习,学生不能仅限于课堂学习,更要走入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主动参与地方文化保护、关爱他人、爱护环境等志愿服务活动,关注社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同时教师必须了解自己的学生,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注社会,在实践中实现学生学科学习能力的提升。没有实践条件的学校可安排课前时政播报,可以在起始年级设计“课前五分钟时政播报”,简单要求学生能够播报相关时政新闻,而在八年级、九年级设计“课前五分钟时政速评”,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时政新闻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发现新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锻炼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论文作者:陈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总第3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6
标签: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试题论文; 素养论文; 能力论文; 教材论文; 时政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总第3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