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信贷配给现象与宏观经济波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经济论文,信贷论文,现象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结合不对称信息信贷配给模型的基本结论,分析目前较普遍存在的有中国特点的国有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贷配给现象,并且关注微观层面的信贷配给行为对于宏观经济波动的一定影响。
信贷配给与中国现实情况的特点
不对称信息信贷配给均衡模型(注:Stiglitz,J,and Weiss,A.,1981,"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une,1971:P393-410.)的要义是:银行与借款的厂商之间是委托一代理关系,他们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贷款事前,厂商具有自己用款风险程度和何时按期还款的私人信息,而银行面对按期还款概率不同的众多借款人,无法确知哪些借款人会违约。贷款事后,银行无法完全控制借款人的用款和还款行为,因而银行面临借款人违约的贷款风险。银行的预期利润,取决于贷款利率和借款人的按期还款概率。因此银行不仅关心贷款利率水平,而且关心违约的贷款风险。如果贷款风险独立于利率,在贷款需求大于供给时,银行提高利率就可以增加利润,信贷配给不会出现。但是,当银行不能确知借款人的用款风险例如投资风险时,提高利率会使低风险、资信好的借款人退出市场——逆向选择行为;或者会诱使借款人选择更高的用款风险项目,从而增加贷款风险——道德风险行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使银行贷款的平均风险上升。这样,银行在甄别借款人并试图影响借款人行为以降低风险时,往往选择利率作为重要的筛选和激励机制。利用这一机制,银行为了最大化利润,宁愿选择适当利率以拒绝一部分贷款申请,而不愿选择尽可能高的利率来满足所有贷款申请,非帕累托效率的带有超额需求特征的信贷配给均衡便由此出现。
纵观中国近年的经济改革进程,我们不难发现,信贷市场中,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借贷行为,经常带有信贷配给的特征,但又有一些不同于上述信贷配给模型描述的发达的信贷市场的特点。表现为:
1.许多企业的还款拖欠率相当高,银行的坏帐、呆帐多,财务状况较差。
2.不仅企业,而且不少银行,也有投资高风险项目的强烈倾向,使得它们的利润率低而且极不稳定。
3.国家没有赋予银行视信贷市场变动相机调整利率的权力,因此银行不能运用利率的筛选机制来甄别借款企业的风险类型,普遍实行的是按照配额分配贷款,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具有信贷配给的特征。银行运用信贷配给的权力,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并不完全从银行账面利润最大化出发,而是兼有东亚各国普遍盛行的关系色彩,承续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听命于上级的官僚色彩,和一定程度上的灰色收入色彩。
4.上述三点引起的机会主义行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有中国特点,由于现行经济和法律等制度不健全而难以得到有效约束。
5.银行和企业的微观行为特点集结而成的外部性,对宏观经济波动有一定的影响,往往具有随宏观经济波动而变动的冲击性。
不过,中国现实的信贷市场,仍然有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特征,因此可以有选择地结合信贷配给理论和股票融资“强弱顺序”理论的方针,针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分析据以展开的两条基本假设,遵从经济学信息范式(注:管毅平:《经济学信息范式刍论》,《经济研究》1999年第6期。):银行和企业都是最大化自身效用动机的经济行为人,它们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软预算约束、信息不对称与银行面临的风险
不妨假设:这里分析的是财务状况不良的高风险企业,而不涉及低风险企业。银行起初是风险中性的,但在银行确知企业风险增大后,欲以风险“补偿”风险,转而成为与企业相同的偏好风险型银行。如此假设,一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符合我们的经验观察和统计资料,具有代表性。二是因为,低风险企业和银行很少有机会主义行为,分析的意义不大。三是出于为进一步改革提供参照的考虑,而改革的一个具体目标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银行和企业行为的制度,受到约束最多的首先应该是那些机会主义行为严重的银行和企业,降低他们高风险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增加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企业的还款拖欠率高,银行的坏帐、呆帐多,使得借贷双方更可能倾向于投资高风险项目,双方的利润率低且极不稳定。造成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银行,尤其是国有企业存在已久并且至今未能得到有效改进的软预算约束。软预算约束会使企业不顾及财务状况恶化,患上投资饥渴症,经营绩效不佳,还会引起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首先,对于银行,软预算约束的结果是:银行的最大化自身效用的行为,银行不单单表现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不仅仅依据还款概率纪录表明的风险程度信息,来确定以后发放贷款的企业对象;还要根据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上级领导的非利润意图等其他因素,来确定贷款对象,以追求银行的总体效用函数最大化。于是,银行缺乏花费成本的足够激励,去了解企业的真实还款风险信息。
其次,对于企业,软预算约束的结果是:经营不善,财务状况不良,有意向银行隐瞒企业的主要与利润和投资风险相关的还款概率的信息,很注意公关等关系信息是否被银行和公众了解,并故意在博弈中透露虚假信息给银行,以赢得贷款,而且获得贷款后企业的高风险投资倾向加大。
在这种情况下,借贷双方有关企业还款风险的信息不对称表现为:银行了解到的信息质量低,含有虚假的干扰性噪声,有效的真实还款风险信息不足。这种类型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发放贷款的还款率低。为了补偿损失,银行转而投资贷款以外的高风险项目,以寻求另外的收益。总之,软预算约束导致信息不对称,银行面临的贷款风险增大。
银行和企业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上述的高风险企业,在借款前向银行隐瞒真实信息,是一种事前隐藏信息型的逆向选择行为;在获得贷款后投资于高风险项目,则是一种事后隐藏行动型的道德风险行为。而那些起初风险中性的银行,在追求最大化效用(这里是利润)动机的激励下,改变风险态度,寻求高风险投资,是一种事后隐藏行动型的道德风险行为。这些都是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机会主义行为。这些行为的后果,加重了企业和银行的风险程度,形成相互激励的恶性循环。
目前普遍存在的情况是,银行隐藏其高风险投资行为,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声誉,保证足够的客户数量,保证贷款的需求大于供给,使自己处于容易行使信贷配给权力的地位。一旦银行投资于高风险项目的行为被揭露,它就会被客户视为绩效不良的银行,因为高风险投资使银行收回投资成本的概率降低,可贷的流动资金减少,所以银行有出于保持自己声誉而隐藏道德风险行为的激励。
银行的客户中,既包括高风险企业,也包括低风险企业。实际情况表明,高风险企业更愿意多借款,或者为了弥补财务漏洞,或者为了高风险投资项目,或者为了维持企业发放工资,类似动机不一而足。而且,由于高风险企业一般不能在股票市场上市,不大可能自我积累资金,只得依靠债务融资——向银行借款。另一方面,企业的这种行为,有利于在公众中形成非正式的企业“市场价值”高的印象,作为向银行传递“企业质量”良好的信号。实际上,这是一种企业与银行之间、企业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它引发了银行不得不面对的企业的逆向选择行为:在贷款利率既定时,低风险企业较多地退出信贷市场,高风险企业愿意留在信贷市场,结果银行的贷款客户更多地是高风险企业。
当面临逆向选择行为时,博奕中的银行和企业的理性选择往往是,企业和银行都乐于寻求投资于高风险的债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期望“堤内损失堤外补”,挽回信贷方面和工商投资方面的风险亏损。这是一种道德风险行为。大量事实已经证明,这种行为使企业和银行的绩效下降,驱使它们更容易铤而走险,孤注一掷地“搏一把”,形成恶性循环。在利率不能相机调整,利率的筛选机制无效的情况下,银行的信贷配给表现为关系型配给。关系型配给,是指银行不光从利润率着眼,而且从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上级领导的非生产性旨意、甚至“灰色收入”等非常渠道着眼,目的是使银行靠正常贷款获得的利润与高风险投资收益两者的总和效用最大化,从而资产最大化,进而赢得声誉。声誉良好的银行,更容易对客户挑三拣四,相机抉择行事,利用信贷配给权力牟非生产性之利,即寻租。银行信贷配给权力一定程度的滥用,常常使得逆向选择行为增加:低风险、高质量企业被逐出信贷市场,而高风险、低质量企业充斥信贷市场,贷款的平均质量下降。同时,相对稀缺的信贷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和银行的生产性利润率随之下降,引起道德风险行为:还款拖欠率上升,双方的风险程度上升。
信贷配给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信贷配给行为的宏观经济意义在于,它提供了利率之外又一条连接金融市场与总需求的贷币政策传递渠道(注:Dornbusch R andFischer,S,1994,Macroeconomics,McGraw-Hill,Inc,p.350-351.),可能加重经济衰退或扩张的程度和延长其持续时间,部分地抵消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这是微观信贷配给行为集结而成的宏观外部性。从这一宏观外部性的传导机制和后果看,至少有下面两类。
一类是,许多高风险的企业和银行,在相关机构无法监督的情况下,违法或者违规,用一部分资金投资于证券和房地产市场,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券和房地产市场的不完全性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规范性差,制度约束松,使得这种投机性强的投资活动的结局,不仅使得微观银行和企业提高了风险、降低了收益——资金被套牢,陷入不能按期还款、不能减轻甚至加重呆帐的恶性循环;而且具有冲击宏观市场,影响总需求的效应。例如,1995年5月17日(星期三),中国证监会等中央部门决定将暂停国债和期货交易的消息一传出,5月18、19、22日连续两个半交易日,许多企业和银行将资金从国债和期货市场中抽出,转而冲进股票市场,大大助长了股票市场的飚升幅度。孰料5月22日午后,股票大盘急转直下,且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使这次逢机进场的大部分投机者,包括不少国有企业和银行亏损或被套牢。这是典型的投资于高风险股票项目,反而强化了企业和银行风险的事例。由此可见,在信贷配给约束下,一些企业和商业银行倾向于以风险“化解”风险,从而引致更大的风险和外部性,加剧了宏观金融市场的波动。
另一类是,面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动,微观层面商业银行的强化或者弱化信贷配给的行为,从而加剧经济波动的程度。当商业银行觉察到中央银行为了紧缩经济而趋于提高利率时,他们会因担心经济衰退而减少信贷。这强化了微观层面本有的、不因宏观经济波动而存在的信贷配给现象,为经济衰退雪上加霜。反之,当商业银行相信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且经济状况良好时,他们会通过降低利率和增加信贷额度来放松信贷,为经济扩张推波助澜。此种信贷配给在我国当前经历的经济紧缩中也有所表现。一些银行因呆帐严重和面临结构调整,无权根据经济形势灵活调节贷款利率,原有的企业客户的资信状况又不好,在应该增加信贷以促进经济扩张的时候,出于无奈,无法弱化信贷配给的约束。我们可以把这种类型的信贷配给行为,看作近期政府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宏观经济效果差、时滞长的微观基础之一。
标签:银行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信贷配给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信息不对称理论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经济论文; 金融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逆向选择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