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交通网络建设日益完善。在现代城市道路设计中,科学的设计方案不仅仅能使城市交通得到极大的改善和运用,还能提升城市形象。本文结合作者近年工作经验,探讨了目前市政道路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提出相应的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市政;道路;设计;分析
1.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存在的问题分析1.1 盲目拓宽改造,建造超宽马路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中,由于历史问题等各种因素,城市道路主要存在主干道的机动车道较少,一般是双向4~6 条,而且红线宽度较窄。
近几年来,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现象越来越突出。为了迎合小轿车的交通需求,许多城市盲目拓宽改造旧街道,建造超宽马路,将机动车道数增至8~10 条,甚至更多。新建道路的红线宽度越来越宽,占地面积大幅增加,使本不富余的土地资源变得更加紧张。
1.2 交叉口设计不合理,随意性较大在现代市政道路设计中,交叉口是交通管理与组织的控制点,也是各类交通汇合、转换的地点,由于机动车、行人与非机动车之间相互干扰及交通信号等设施的影响,交叉口范围内的运行车速低、通行能力小、交通事故率高,是道路的“瓶颈”。在交叉口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待行车道数不足、设施不完善、渠化不合理,其通行能力与路段通行能力不相匹配;排水不畅,雨天积水现象比较突出;道路沿线交叉口数量多、间距小;为防止某个点或某个路段的交通堵塞,盲目建造立交,在立交具体设计中,由于缺乏路网系统考虑,尽管建造的立交规模大、投资高,但综合交通效果并不理想等。
1.3 注重路面结构层设计,忽视基础处理现代城市道路建设工程不同于公路工程,因为城市道路具有功能多样化,线路密集等特点,再加上政策性强、建设周期短、设计影响因素多,市政工程的有一定的特殊性,许多道路在建设中,为了满足工期要求,不得不降低设计标准或在施工工期制定上违背科学。有许多道路,特别是交通要道,因工期原因,其基础根本未做处理,设计通常采取强面弱基的方法。由于基础处理不彻底,许多道路投入使用后不久,即出现路基不均匀沉降、路面开裂等一系列病害,严重影响了道路的使用质量,也为今后道路的正常维护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1.4 交通设施设计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近些年来,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在不断完善之中,但在设计中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特别是交叉口范围及周边交通设施的设置。如交通信号设施的布置过于隐蔽;信号配时不尽合理;交通标志字体过小,设置位置不当,识别性较差;交通标线规范性不够等。
1.5 管线设计缺乏合理布局城市道路为通讯、燃气、照明、给水、排水等市政公用设施设置的主要场所。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道路与其它管线设计单位非同一部门,彼此常缺乏一定的协调性,致使地上、地下管线在布局中缺乏一定的合理性,也为道路重复开挖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2.市政道路设计的改进措施2.1 合理布置道路横断面在城市道路设计中,横断面设计为线形设计的关键环节。就横断面设计而言,其主要任务是根据道路的等级、性质和红线宽度以及有关的交通资料,确定各组成部分的宽度,并予以合理布局。在横断面设计中,具体应注意的事项如下:2.1.1 车道数设计在多车道情况下,由于行驶车辆超车、绕越、停车等原因,车道的通行能力会受到影响,同时还会造成交通过分集中,增大交叉口负荷,引起交通混乱,给交通组织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不设中央分隔带的同向车道而言,若靠路中心线的车道通行能力为1,从左至右其它车道的通行能力分别为:0.9、0.8~0.9、0.7~0.8。由此可知,通过增加车道数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的简单措施并不可取。结合我国许多交通参与者违章现象比较突出的实际情况,城市主干道的双向机动车道数最好不要超过8 条。
若此时仍不能满足交通量增长的需求,可通过改善道路网修建平行道路、调整交通组织、合理改善城市布局等疏散道路交通负荷的手段加以解决。
2.1.2 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设计对于城市公共交通并不发达的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而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乘非机动车出行仍为城市多数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且该部分群体为道路交通参与中的弱势群体。
为了减小非机动车和行人对机动车交通的影响,同时做到非机动车交通与行人交通的互补,在非机动车道设计中,应尽量遵循宁宽勿窄的设计原则,切忌盲目压缩非机动车道;有条件时,修建非机动车专用道,由局部交通组织发展为网络交通;在横断面布置中,可将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布置在同一平面上;通过交叉口拓宽来增加进口道机动车道数时,充分利用原有断面的非机动车道空间,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
2.1.3 绿化带与分隔带设计在城市道路交通中,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和行人之间的干扰为影响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对向行驶的机动车对道路的通行能力影响相对较小,因此,三块板和四块板横断面布局为城市主干道理想的横断面布置形式。在分隔带设计中,目前常用的设计方法是设计较宽的中央绿化隔离带,相对较窄的机、非隔离带或隔离栏杆。实际情况表明,地形受限时,保留机非隔离带,或将宽的中央绿化分隔带分散设计为等宽的机、非绿化分隔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和行人之间的隔离效果明显提高,同时还可减小机动车尾气对行人身体健康的影响,改善行人周围的环境,有利于绿化的养护等。
2.1.4 综合管线布置道路综合管线的设计应遵循统筹规划,同步建设,局部和整体相协调,技术和经济相结合,近期和远期相兼顾,临时和永久相统一的原则。管线布置采用先人行道后车行道,检查检修频繁的管道优先布置于人行道上。
在城市主干道设计中,可引进国外成功的设计经验,将各种地上、地下管线系统地布置在共同沟内,不仅可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而且便于各种管线的系统管理,有利于解决道路横断面布局受道路红线宽度制约、道路拓宽受各种地上、地下管线制约的矛盾,消除今后反复开挖的后患,同时还可以提高城市抗灾、防灾的综合能力。
2.2 确定合理的交叉口间距与行人过街形式2.2.1 交叉口间距与调头方案一条道路上的交叉口数目越多,交叉口间的间距越小,交通事故率越高,交通出行时间越长,出行延误也会相应增加。城市道路上交通事故发生次数与交叉口接入数目成正比。
2.2.2 行人过街横道设计为了确保行人横向交通的安全、快捷、方便,尽量减少乃至完全消除市民因过街不便而冒险违规横穿马路现象的发生,主要道路交叉路口与路段最好选择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的立交方案。对于信号灯控制的平面交叉口,当某个方向没有设置左转专用相位时,左转机动车受过街行人干扰,绿灯期间不能顺畅通过交叉口,进而将影响对向直行机动车的通行,降低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同时造成人、车冲突,行人被动闯红灯的现象。此时将左边人行道位置退后,使左转机动车和行人的冲突点移至交叉口中心范围之外,不仅可减小对对向直行车交通的影响,而且为行人留有两次过街的余地。
3.结束语:市政道路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因此作为从事市政道路设计的一员,我们要在平时的工作中进行积累和总结,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为城市道路建设提供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1]张伟.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研究[D].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邵光海.道路交通改善方法研究[J].城市交通,2007(1).[3]徐循初.城市交通设计问题总结和经验借鉴[J].城市交通,2006(2).
论文作者:洪银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1
标签:交叉口论文; 道路论文; 交通论文; 机动车道论文; 机动车论文; 横断面论文; 行人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