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雁鸣 四川省宜宾市人民路小学校)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3-023-01
长久以来,对于小学的大多数课文,我讲起来都算得上是得心应手,但是在我内心深处,却对远离我们生活的某些课文,有一点不知所措,而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就是其中最让我头痛的了。
《为人民服务》是毛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了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这篇课文在我小时候就学过,只记得当时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激情四溢,而我们却听得昏昏沉沉,对于文中的生死观、追悼会等等完全不能理解,也毫不感兴趣,那时候,我更想看的是童话故事,神话传说,觉得这样的说唱和大会上的报告有什么区别呢?
可如今,当我自己也站在了讲台上,也面对着几十双纯洁、求知的眼睛,不得不讲授这篇自己当时就不怎么喜欢的课文时,才深深体会到了困难。怎么办,总不可能不讲吧,但如果说教式的讲解,孩子们肯定是不感兴趣的,而且因为远离他们的生活,他们肯定也是不会有深刻体会的。
就这样,直到上课铃拉响了,我仍然没有想到更好的讲授方法。站在讲台上,我不得不开始我的开场白:“孩子们,通过昨天的预习,你们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啊?”大家陆陆续续地举起了手,我抽了离我最近的曾啸林,他清了一下喉咙,大声地说:“我曾经是一个什么事情都为自己考虑的人,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我知道了要有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完了之后,他松了一口气,我请他坐下了,心里想:完了,又是一番标标准准的回答,完全是为了完成任务嘛。我笑着问他:“这是你的心里话?”他愣了一下,继而点了点头,眼睛里闪过一丝笑意,我把头转向了平时特别有主见的伏晏乐,她站了起来:“预习这篇课文,让我想起了我们上学期学过的《有的人》,我觉得这两篇课文在对生死观进行描述时有共同点,都向我们说明了怎样的死才是有意义的,正如臧克家先生说的那样,骑在人民头上,把名字可刻入石头想不朽的人,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而真真正正俯下身子给人民做牛马,为人民服务的人,会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那你喜欢这篇课文吗?”我问她,她想了想,又看了一下我,“喜欢!”我问她:“这是你的心里话?”她点点头,我发现,周围的孩子已经有人在偷偷地笑了,我问大家:“你们笑是因为觉得他们没有说实话吗?”“对!”有几个孩子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把叫得最大声的许为豪叫了起来“那你说说,你凭什么说别人没有说真话?”“这……这……因为我在预习的时候,觉得自己有很多根本不懂!”“哈哈哈……”全班同学顿时大笑起来,“对呀,所以老师让大家说真话,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真实感受啊!”我趁机引导他们。这下,教室里就热闹了,张舒越站起来说:“老师,我在预习的时候,觉得这篇课文干巴巴的,语句不像我们平时学的课文那么优美。”张金洋说:“就是,就是。我觉得臧克家的《有的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坏的更丑恶,好的更高大。而这篇课文一直都在讲道理,我看着看着就走神了!” “我不同意他的看法!”王雨夏站了起来,“我认为臧克家的《有的人》是一首诗,诗本来就要求语句生动,讲究遣词造句,而毛主席的这篇课文是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的演讲稿,他面对的是许许多多的老百姓、许许多多的战士,我想,只有把要说的话讲得浅显易懂,才更加符合当时的情况。”呵呵,这小姑娘还挺有见解的哈!我心里暗暗赞叹。
就这样,孩子们说出了自己心里的感受,我也初步知道了他们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难道就让他们像我小时候一样,放弃这篇课文的学习吗?我想编辑们之所以将这篇课文几十年不变地放到我们教材里,绝对不是因为它是毛主席的作品,而在于对孩子们进行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现在的孩子考虑得最多的总是自己,“为人民服务”只是他们在回答问题时的一个口号而已,完全落不到实处。我问他们:“平时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为人民服务’这句话?”蒋林虎回答道:“我在公安局的大楼里见过?”李思含说:“在国庆阅兵仪式上,领导对部队说‘同志们幸苦了’,战士们回答道‘为人民服务’。”嘿,这个说得好,我总算是找到了突破口:“那我想说的是,毛主席的这篇演讲稿已经过去了66年了,为什么这个口号还依然被人们传诵?”刘菲大声地说:“那是因为它好,大家拥护。”正如我意,我对孩子们说:“为人民服务并不仅是一句口号那么简单,它能流传至今,是因为它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不管是什么时候,谁是领导者,只要他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如果偏离了它,人民就会反对!”说完了这番话,我偷眼看了看下边的孩子们,发现有人在频频点头,“孩子们,说不定以后我们在座的各位就有人会成为领导,那么今天,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提前学习,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人民称颂的好官。”“哈哈哈……”教室里又传来了一阵笑声,不过这次,我发现了孩子们的眼神里已经满是期待,兴趣来了,我也进入了这课的教学。
果然,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结合了现在的许多实例,和孩子们共同学习了这篇课文,这不再是一节枯燥的说教课,而是一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课堂上孩子们发言积极,说出了许许多多平时他们观察到的现象,这节课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课文的学习中,我也在这其中重新学习了课文,直至下课铃拉响,“哎……”孩子们发出了这样的声音,目光里满是留恋,李世举甚至说:“没事,老师继续讲下去。”呵呵,多么好的留恋啊,我笑了。
看来,兴趣是最好的敲门砖,有了兴趣,还有什么课文是枯燥的呢?
论文作者:杨雁鸣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6
标签:课文论文; 孩子们论文; 这篇论文; 为人民服务论文; 毛主席论文; 的人论文; 的是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