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云南论文,调查研究论文,思想政治论文,高校学生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639(2009)05-0079-04
为了解和摸清云南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情况,本课题组于2007年底至2009年年初之间在云南省内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调查。这次调查采取了问卷调查与座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约1 500份,回收1 482份,回收率为98.8%,召开各种层次的学生座谈会36个,参加学生400余人,对学生进行个别访谈200余人次。本次调查旨在根据问卷所反映的情况,综合学生座谈、访谈的记录,了解云南省高校学生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态度和判断能力,以及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反映出来的思想政治状况,同时,根据这些情况提出工作的对策、措施及建议。本次接受调查的学生基本构成情况如表1所示。
一、当前云南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基本状况
(一)大学生普遍关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认识基本正确,评价较为客观
1.对国内国际时事政治和经济社会生活十分关注
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意识、社会责任感都比较强,他们认识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做法,是无法适应时代需要的,因此,大部分学生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把“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当作自己的座右铭[1]。2009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云南省大学生对国家大事比较关注,尤其对某些焦点事件表现出特别高的兴趣,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形成自己的观点。
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大学生对于不同事件有着不同的关注程度。大学生对影响国际局势和关系中国命运前途的重大事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表示“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占到了80%以上。例如:对“全国全省‘两会’召开”的关注度达到了85.9%;而“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运行(67.2%)、巴以地区冲突(67.1%)、朝鲜伊朗核问题(59.7%)和文化部等七部门联合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行动(59.2%)等,也成为了大学生较为关心的问题。对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对关联较少的事件,大学生关注度则相对较低。如对“俄乌‘斗气’风波全面升级”、“东盟自由贸易区新动向”、“世界经济论坛会的召开”等表示“不了解”或“不太了解”的都在30%以上。
2.对一些重大政治理论问题认识基本正确,但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
调查表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作为在改革开放中成长的大学生,其思想则更加开放,更是走在时代的前列。对如何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和维护国家利益问题,大学生普遍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充分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2]
在对大学生入党动机是什么的调查显示,有44.5%的大学生认为是为了理想和信念的追求,有55.3%的认为是有利于就业,有38.4%的认为是为了谋求仕途发展。这显示了大学生入党动机或多或少带有功利性。因此,在发展党员这个问题上,要加以正确引导,特别是要在入党后的教育上下功夫,以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3.对十七大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高度关注,对中央和国家领导集体充满信心
调查表明:有88.9%的大学生表示,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充满信心;有92.5%的同学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持乐观态度,认为可以实现;而对于党的十七大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写进报告,90%以上的学生认为意义重大。这些都说明,大学生对国家政治十分关注,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十分关心,对中央的重大举措坚决拥护。
4.对我国政治、经济发展趋势总体持乐观态度,但也存在担心和困惑
调查表明:有87%以上的同学对于我国未来综合国力强大、国际地位提高、经济快速发展的问题持乐观态度;有65%以上的大学生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政治形势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等问题持乐观态度。同时也有少数同学对我国未来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问题还存在着信心不足的问题。
5.对政府工作的整体评价较高,但对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感到担忧
在调查中大学生对政府工作评价最高的是处理“邪教组织”问题(77.6%),评价较高的还有处理外交关系(73.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72.9%)、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67.9%)、应对加入WTO的措施(67.0%),而评价较低的主要为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28.7%)、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深入推进税费改革与减负增收(27.2%)、反腐倡廉(24.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13.9%)、打黑除恶与维护治安(13.3%)、推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13.2%)、建立社会保障体系(12.5%)、国企改革(10.4%)。
基本结论:大学生对于当前国际国内时事的关注程度普遍比较高,对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并在关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较为理性、客观的认识,同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一些热点问题有自己的判断和认识。但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少数同学在一些政治理论观点上存在模糊认识,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改革信心不足。这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加以重视。
(二)大学生对于高校工作的评价
1.关于教育教学改革
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大学生对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的政策和举措表示肯定,普遍认为高校扩大招生规模(60.0%)、普通高校招生取消年龄限制(42.0%)、学生住宿条件的改善(37.4%)、教授为本科生上课(36.9%)、健全和完善资助困难学生制度(35.4%)成效显著。为了资助困难学生,各高校都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包括发放助学金、提供助学贷款、提供多种勤工助学岗位等办法,解决了许多学生的经济问题,其效果较为明显,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
2.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评价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大学办学条件的改善包括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两个方面。作为大学生,他们对高校的课程设置、学术氛围等问题有着深切的体会,并且能作出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总的来说,大学生对高校教学工作的评价相对比较高,对于大部分工作的评价而言,表示满意的人数所占比例都在50%以上(很满意和比较满意)。这其中,尤其对昆明市呈贡大学校区教学条件与设施、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的评价较高,表示满意的同学分别占65.8%和64.9%;其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64.2%)、专业和课程设置(60.6%)。而让学生很不满意的工作集中在校园网络服务水平(11.5%)、学术科研气氛(9.0%)和教学实践(8.8%)。这些应当引起学校的重视。
3.对高校教师的评价
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整体评价还是较高的,除了对教育创新能力表示满意的只占59.3%以外,大学生对教师各方面水平的满意程度都在70%以上。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同学们对教师如何尊重关心学生以及教育创新能力方面的满意程度较低。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和关心学生的成长。
基本结论:相对而言,大学生对于高校的各种改革措施特别关注,评价较高且比较客观。这些评价在一定层次上反映了当前高校改革各项工作的实际情况和水平,表露了大学生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愿望。大学生对于学校进行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后勤改革等紧关自身利益的改革,不仅特别关注,而且还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这对于进一步完善和深化高校的各项制度大有裨益,值得我们在工作中加以吸收和采纳。
(三)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状况和人生观
1.大学生的经济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云南省大学生的家庭月收入集中在500元到3 000元之间,学生每月生活费在400至600元之间的比例最大,月生活费在:300元以下的学生占16.4%;学生的主要生活来源依然是家庭供给,其次来源是奖学金、亲友接济和勤工助学。另外,由于这两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国家信用助学贷款,尽管个人信用机制在国内还没有健全,但在学校、银行等多方的努力下,这种以贷款为途径解决高等教育费用的方法正越来越被更多的大学生所接受,已成为大学生的第五种主要经济来源。
2.大学生的生活状况
(1)网络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调查中发现,在多方面的努力下,云南省高校网络设备比较齐全,有55.5%的同学表示偶尔上网,30.4%的同学表示经常上网,纯粹没有条件上网的同学所占比例较小,仅为3.5%。让人欣慰的是,大学生上网的首要目的主要集中在查找专业资料(28.2%)、收发邮件(21.5%)和浏览新闻(20.0%)上,大部分都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和利用网络,主要用于学习和工作,而以娱乐和网上聊天作为补充。
(2)社团活动逐渐成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因此,如何为广大学生创造和提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平台,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3]因此,云南高校普遍鼓励并支持学生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组织并参加各类社团,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但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的学校社团大都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可行性不强,好多参加过社团的学生反映,加入社团后,只开了一次社团会议,就没有下文了,开展实质性的活动很少。还有32.9%的大学生没有参加任何社团。就此,各高校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学生社团建设,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和引导,特别是要积极探索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如何进一步渗透到学生社团中去。
(3)学习和就业压力增大,需要加强教育和疏导
调查发现,大学生生活中觉得苦恼的事情主要集中在就业压力大(72.2%)、学习压力大(56.1%)、经济困难(31.9%)、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30.3%)、学校教学改革滞后(30.1%)。大学生普遍反映就业压力大,这是高校扩招及专业设置不够合理造成所供人才和社会所需人才之间产生的一种错位。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问题的本质在于各高校目前的专业设置及教学改革并不理想,与市场之间有某些脱节。于是学生不安心于专业学习,把大把的精力放到自认为感兴趣、有前途的专业上,这样势必会更增加学习的压力。
3.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和自我评价
调查表明: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水准总体情况比较好,有95.0%的同学认为“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对于“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和“大学生应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中国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者”两项表示同意的都在82%以上;在对待爱情和处理国家、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等问题上,绝大多数学生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对现实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如浪费粮食、考试作弊、论文抄袭、论文买卖、语言行为不文明、看反动淫秽书刊和音像制品等,80%以上的同学明确反对,表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其中,反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和“论文买卖”的比例分别高达86.0%、84.5%和90.2%,显示了比较纯正的学风。
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较高(很强和较强)的是竞争意识(82.9%)、自强精神(80.8%)和爱国热情(73.9%)。与此相一致的是,大学生在评价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条件时,排名最前的也正是个人能力和自我奋斗,这说明大学生还是比较清醒乐观的。同时,自我评价中,大学生认为比较薄弱(较弱和很弱)的是“奉献精神”(27.4%)、“艰苦奋斗精神”(24.4%)和“心理素质”(19.7%)。究其原因,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生活优裕,没有经历过什么波折,因而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心理承受能力也较弱。在个人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条件方面,大学生对诚实和健康的重视度显得不够。
4.大学生的成才目标和成才取向
调查表明:有42.9%的大学生想获得博士学位,42.0%的学生想获得硕士学位,而想以学士作为自己最高学位的学生只占5.1%;至于毕业后的去向问题,选择工作的人占多数,比例为43.7%,其次是选择国内继续深造,占35%。
尽管大部分接受调查的同学选择在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但有79.6%的同学对自己将来的就业问题表示担心,只有19.6%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问题表示不担心。一方面大学生对就业表示一定的担心,另一方面他们的就业目标仍较明确,大部分人表示愿意去三资企业工作。在座谈中,我们了解到大学生们认为三资企业里的竞争相对而言要公平许多,而且可以锻炼思维和能力,对以后个人的发展是有利的。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考虑得比较多,有长远的眼光,也比较现实,考虑得最多的是今后的发展机会(83.0%),其次是收入(75.0%)。
调查问卷的最后一道开放题是大学生们写下了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大学生写得最多的内容是对国家和高校的发展提出希望,如:“祝祖国繁荣昌盛,母校蒸蒸日上”;“中国只有强大了,说话才会更有力量”;“希望高校改善后勤,尤其是住宿条件”;“完善学校体育设施”;“愿中国的教育事业早日赶上世界的步伐”;“希望社会给大学生更多表露心声的机会”;等等。其次是表露决心,鞭策自己,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断努力,完善自我”;“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只要脚踏实地努力,便不用羡慕天才;只要满怀乐观地生活,便天天拥抱太阳”;“尽吾力,兴吾国”;“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等等。这些话语说明大学生的心态从总体上讲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绝大多数大学生表示要踏踏实实地做好现在的事情,将来能够有所作为,以更好地担负起建设国家的使命。
基本结论: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充实而多彩,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通过各种活动使自己得到很好的休息,做到劳逸结合。然而,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不少学生都意识到未来就业形势的严峻。随着大学生危机感的增强,其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也不断增强,因而他们努力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他们大多数都能养成独立良好的人格品质,能够正确看待问题。但是,还有小部分学生持错误的金钱观、享乐观,这需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并给予及时的指导。
二、大学生中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
(一)对“三农”、腐败、就业等问题的关注
大学生普遍认为,影响国家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缓慢、腐败、职工失业下岗和就业困难等问题,并对此表示忧虑,希望这些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调查中,“三农”问题是大学生关注的首要问题。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30.6%的人认为农业和农村发展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首要因素。对于政府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工作,有28.7%的学生认为成绩不高,对于政府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税费改革,减负增收的工作,有27.2%的学生认为成绩不佳。然而,我国农村地广人多,工作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大学生对于政府工作表示理解。
腐败问题仍然备受大学生关注。调查表明,有28.7%的学生认为腐败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首要因素,24.1%的学生认为政府反腐倡廉的举措收效不大。他们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表示“中国的腐败问题非解决不可”。为此,大学生希望“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减少腐败”,认为:“有的问题是人性问题,需要加强党性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真的希望社会变得公平、公正、纯洁一些,希望腐败、权钱与权色交易等龌龊的事情得到遏制”;等等。
大学生对职工失业下岗和就业困难问题表示担忧。调查中20.6%的同学认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失业下岗和就业困难问题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第一要素。失业下岗造成了改革中的利益分配不均,个人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有13.2%的同学认为政府推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收效不佳,12.5%的学生认为政府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工作效果也不高。
(二)对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后勤工作反映较多
大学生普遍希望加大教育教学力度。对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大学生的总体印象较好。但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广大学生对诸如“学术科研气氛”、“课堂教学效果”、“教材与教学内容”、“校园网络水平”以及“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能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成才的优良的软硬件条件。在座谈中,同学们对目前的现状表示理解,但仍希望改革的步伐加大、加快,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使高校的教学工作尽快与国际接轨,使人才成长能得到更为科学合理的培养。
高校后勤工作仍然是大学生们关注的重点。他们希望学校多为学生的切身利益着想,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实现宽带网络进宿舍。从学生“最想说的一句话”中,我们了解到同学们对高校的扩招政策持保留态度。有的同学表示“希望国家在制定高校扩招政策时要考虑到相应的资源配备,反对盲目扩招”。他们担心学校的设施条件和师资力量无法及时跟上,担心扩招对本来已经严峻的就业市场带来更多的竞争,同时使在校学习压力进一步加重。
(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少部分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存在模糊认识,在价值观上也有一些缺陷,对于金钱、奉献和个人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还有的学生对理应尊崇的校内道德规范缺乏应有的是非立场,或者持无所谓的态度。[4]
调查显示,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承受着较大压力,不少学生在学习、就业以及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等问题上有压力。这些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疏导,就有可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调查中,在问及在大学生活中感到最苦恼的问题时,有33.3%的学生认为排第一位的是“就业压力大”,有28.34%的学生认为排第二位的是“学习压力大”。对此,高校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教师和人员要努力做深入细致的引导工作,加强就业指导和学习辅导,以缓解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
收稿日期:2009-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