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言学论文,新发展论文,功能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引言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趋于成熟,其标志是Halliday《功能语法导论》(1994[1985])的出版,其理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已经基本形成。在基本理论趋于稳定和完整的前提下,在其后的十多年中,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许多方面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如语域和语境的研究、批评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评价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语篇衔接理论的发展、语用学的再认识、形式主义的态度、认知理论的研究、疑难问题的解决、计算语言学的发展等。
2.理论的发展
2.1语域理论的发展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和语域理论是相互联系的。Halliday一直把语域看作一个意义概念,是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来支配的。Hasan同意Halliday的观点(Halliday and Hasan 1989[1985]),把语域和体裁(genre)看作同一个层次的概念,即都是意义层次的概念,是一个意义构型(semantic configuration),与语境构型相对应。但Martin(1992)在讨论语域与体裁之间的关系时,认为语域是情景语境的代名词,是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的集合。由此,他建立了一个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框架,把体裁看作文化层次的概念,是观念形态的表现,而把语域看作语境层的概念,是实现体裁的。但O'Donnell明确认为,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是语境的内涵。由于语域也是按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来定义的,所以语域可以看作是语言在一定语境下的体现形式。语境是由意义体现的,所以语域还主要是意义特征,同时它又表现为不同的形式特征(胡壮麟1998)。然而,Martin的观点,由于其在研究体裁与写作中运用了这个框架,所以得到许多应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工作者的认可。现在,这个概念的归属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这也激发了对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
2.2体裁理论的发展
体裁原本是一个文学用语,指文学作品的类型,现用于指所有语体的语篇的类型。由于Halliday注重语法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所以对体裁的研究比较少,但他在他的情景语境框架中明确称其为“修辞方式”(rhetorical mode),把它划归为话语方式的一部分。Gregory(1967)则在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项之下又增加了一个变项,称为“功能基调”(functional tenor)。Hasan(Halliday and Hasan 1985)认为,语篇的体裁结构也是一种意义结构,由一种与该语篇的体裁相联系的结构成分组成的定式组成。语篇的体裁结构与情景语境的语境构型相联系,是由语境构型决定的。
在这个分析框架中,“文化语境”决定行为潜势,即决定行为潜势中有意义的情景值。行为潜势是做事、说话和存在的方式,既包括语言行为,也包括非语言行为。意义潜势是行为潜势在语言中的体现,所以只指由语言体现的意义,是情景语境在语言交际中的价值综合。体裁意义潜势是意义潜势的一部分,表示某个情景语境内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Hasan认为体裁不包括非语言行为,是一个情景类型产生的语篇的统称,所以和“语域”基本是同范围的。一个类别的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的综合就是一个语境构型,决定一个体裁结构潜势。体裁结构潜势包括必要成分、可选成分和重复成分。必要成分及其顺序是决定体裁的。如果体裁结构的必要成分及其顺序发生变化,就会产生新的体裁。
Hasan的体裁结构潜势理论是从语篇分析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所以无法解释为什么在许多情况下交际事件中间突然停止,从而使交际失败以及是什么原因使交际终止。针对Hasan理论的这一缺点,Mohan(1986)和Ventola(1987)提出了流程图理论,把语言交际的过程以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出来,例如,在商店购物的流程图中,在哪几个关口可以中间退出交际事件,使语言交际结束。他们分别是当买者不需要购买货物时;当买者需要,但商店无货时;当卖者有货,但买者拒绝购买时。此后,Ventola(1987)和Fawcett(1980)又对Mohan(1986)的模式进行了修正,但其结构模型是相似的。
但Martin(1992)认为体裁属于更高层次的符号系统,不仅包括语言活动本身,也包括社会行为和行动,提供了一个确定体裁地位的框架:即观念形态由体裁体现,体裁由语域体现,语域由意义体现,意义由语法体现,语法由音系体现。Martin的体裁分析框架与北美许多学者把体裁看作社会活动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2.3评价系统的建立
评价系统产生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的分析模式中。Halliday(1994[1985])根据语言的人际功能建立起了语言的人际意义系统。这个系统由语气、情态、归一性、表态度的词汇组成。其中情态、归一性和表态度的词汇组成评价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话语功能,情态又分为情态(modality)和意态(modulation)。前者用于交流信息,后者用于交流物品和服务。情态又包括盖然性和经常性两个方面,而意态则分为义务和意愿两个方面。它们又与取向(orientation)、值和归一性组成一个庞大的情态系统,可以划分为144个小类。
后来,Martin等进一步发展了Halliday的评价系统。他们主要以词汇作为体现的形式特征,把评价定义为:与价值的评判有关,是语篇中协商的态度类型,所涉及的情感强度、价值源泉和把读者分类的方式(Martin and Rose 2003)。他们认为,评价系统包括三个部分:态度、介入、级差。态度是评价系统的中心,表示讲话者对自己的情感、对事物、对别人的性格的评价,还可以分为三个次类别:情感、判断和欣赏。情感是表达自己的感情;判断是评价别人的性格;欣赏是评价事物。态度还可以扩大,又可以从来源上来表达。介入与Bakhtin的多声音性(hetereoglossia)十分相似,表达是单声音,还是多声音的区别,在多声音中又是什么声音。级差又可以分为两类:各种不同的力度,如强化、隐喻化、咒骂等;焦点是尖锐化还是软化(见下图)。
评价系统(Martin and Rose 2003)
Halliday的情态系统重点由语法系统体现,而Martin等的评价系统主要由词汇系统体现,从这个角度讲两者是互补的。但两个系统具体是什么关系,是否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或者用一个替代另一个,或者两者可以相互穿插等,这些问题还需要进行研究和探讨。由于两者都是讨论人际意义系统及其体现的,所以应该把两者的关系搞明白。
2.4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语言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比较新的语言学分支,重点研究语言所携带的价值系统,主要产生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主要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研究语言,把语言视为一个社会符号系统(Halliday 1978)。人们通过这个系统自我社会化,通过这个系统交流意义,通过这个系统建立和维持社会机构和社会系统。语言既可以用于表达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实,又可以创造社会现实。而且,人们除了用语言表达社会经历和社会现实之外,还要用语言做事、用语言交流感情、做出判断、做出评价等。Halliday的这些观点可以在他的所有著作和文章中发现,但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他1978年出版的论文集《语言作为社会符号》一书中。
批评语言学产生的另一个渠道可以说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工具的结果。例如,Fowler(1991)认为,“鉴于价值这么彻底地隐含于人们的语言用法之中,我们有理由建立并实践一种趋向于理解这种价值的语言学。……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特别适合于把结构与交际功能联系起来,所以他为我的描述提供了工具……。”
批评语言学主要以语篇作为其研究的基本单位,所以也称为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重点研究语篇的特征与它们所属于的社会和文化结构、过程和关系之间的联系。“批评”似乎是一个否定概念,但在批评语言学中,实际上它没有什么褒贬之分,正如Fowler(1991:5)所说:“对我来说,批评语言学是运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学来调查符号、意义和控制话语符号结构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的探索。”
批评语言学主要“研究和分析口头或者书面语篇来发现权力、控制、不平等、偏见等在语篇中的表现,并且发现这些表现是怎样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和历史语境中发起、保持、再生和转换的”(van Dijk 1988)。它力图说明“一个社会中的统治力量是如何创造有利于其利益的现实的。通过使这种行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批评语言学家力图支持受压制的受害者,鼓励他们去反抗和改变他们的命运”(Foucault 2000)。批评语言学的主要开创和发展者包括兰开斯特大学的Fairclough、纽约州立大学的Jay Lemke以及van Dijk等。
批评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所以一方面需要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来研究社会现实,同时也需要在研究中发展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特别是在语言和社会文化之间的有规律的模式化对应中有所突破。
2.5衔接理论的发展
Halliday和Hasan(1976)出版的《英语的衔接》一书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建立。他们在此书中讨论了五种衔接手段: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在Halliday和Hastan 1985年出版的《语言·语境·语篇》(Language,Context and Text)一书中,Hasan扩大了衔接概念的涵盖范围,把衔接分为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结构衔接包括平行对称结构、主位—述位结构、已知信息—新信息结构。非结构衔接又分为成分关系衔接和有机关系衔接。成分关系衔接包括Halliday和Hasan(1976)中的五种衔接成分中的四种:指称、替代、省略和词汇衔接。这四种衔接纽带可以形成同指(co-referentiality)、同类(co-classification)、同延(co-extension)三种关系。有机关系包括连接关系、相邻对、延续关系等。在此书中,Hasan的主要贡献是把衔接的意义范围扩大到了实现谋篇意义的结构之间的关系,另外,还明确了一些区分类别。
Parsons(1990)对衔接链中衔接项目的数量和语篇连贯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把语篇的衔接方式与语篇连贯的程度联系起来。
胡壮麟于1994年出版了其专著《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在此书中,他提出了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多层次思想,并进一步扩大了衔接的范围。胡壮麟对衔接理论的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扩大了结构衔接的范围,把及物性结构关系作为一种衔接手段,同时附加了同构关系;(2)提出了音系层的衔接手段,把语调、语音模式纳入衔接范围;(3)把语篇结构作为一种衔接手段;(4)提出了语篇连贯涉及多层次的观点,认为社会符号层对语篇连贯起重要作用,并论述了社会符号层因素对连贯的作用。另外,胡壮麟(1993,1996)还专门撰文讨论了语音系统在英语语篇中的衔接功能和语篇衔接的多层次思想。同时,朱永生(1995,1996,1997)也对语篇衔接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并讨论了语篇连贯的内部条件。
张德禄(1992,1993a,1994)对语篇连贯的条件进行了研究,讨论了语境、信息结构,主位结构和衔接机制等对语篇连贯的限定作用,并在近几年(1999,2000,2001)对衔接机制的范围和与语篇连贯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跨类衔接机制;(2)外指衔接的概念;(3)隐性衔接机制的概念;(4)多元意义衔接概念。首先,他认为不仅语篇的概念意义关系具有衔接作用,语篇的人际意义关系也具有衔接作用,如具有相同和不同言语功能的句子之间的人际意义关系,情态、态度意义和评价意义所建立的意义关系等。第二,不同类别的形式机制还可以形成衔接关系,例如,词汇项目和语法项目之间建立起来的衔接关系。第三,语篇中的具有外指特点的项目可以看作语篇与语境的衔接,包括外指指代和词汇等。由语言形式预设的情景意义关系的一端“伸向”语境中,另一端是语言形式项目。根据语言形式项目的类别,预设的情景意义关系可以有几种特点:所指性、替代性、词汇性和专用性。第四种是由意义空缺所形成的语篇和语境之间的衔接,可以具有接续性和实体性等特点。从这个角度讲,语篇的衔接机制和语域就会联系起来,共同决定语篇的连贯。但对于衔接本身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衔接与连贯是什么关系和衔接的范围应该划定在什么地方,还有许多分歧。
2.6对语用学的再认识
语用学近年来发展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个主要的研究领域。但Halliday认为:“就我看来,语用学似乎只是语篇语义学的另一个名称。我并不只是从术语上谈这个问题。对我来说,语义学理论应该既包括系统又包括过程,就像语法理论既包括系统又包括过程一样。所以,我们不需要一个称作‘语用学’的东西”(Steele and Threadgold 1987,Vol.2:611)。很显然,Halliday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包括语用学,而且,它只是系统功能语义学的一个部分,并且它是不能与另一个部分分割的。据此,Halliday认为,不应该建立一个独立的语用学分支。Butler(1987)认为,语用学的某些观点和理论研究方法可以应用于系统功能语言学,所以他专门撰文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用学的异同,以及在哪些方面系统功能语言学可以借鉴语用学的理论。O'Donnell(1987)则明确提出,系统功能语言学包括语用学研究的内容,所以把语用学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地位明确化。在我国,张德禄(1993)和朱永生(1996)也分别撰文表示语用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具有互补关系,即语用学的研究角度和范围、研究方法和成果可以用来丰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现在,在怎样通过语用学理论来补充和丰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方面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同时,语用学也应该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完整全面和语法化的特点来发展语用学。
2.7认知语言学
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来讲,Halliday(1978)很早就指出,语言学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来研究语言,一是从生物体内部的角度,研究语言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一是从生物体之间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社会属性。并且Halliday明确承认,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从生物体之间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即研究语言的社会属性和交际功能。但是近来,系统功能语言学家也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即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大脑的认知特性。其中比较突出的是Halliday和Matthiessen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和Fawcett的功能认知语言学研究。
Halliday和Matthiessen(1999)对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代表作是他们的专著《通过意义解释经历:以语言为基础的认知研究方法》。他们的基本思路是为认知语言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即他们不是要提供一个心理思维模式,而是一个意义模式。认知是讨论语言的一种方式。把知识模型视为意义就是从语言过程的角度来研究认知,而不是把意义视为一个思维过程。从意义的角度研究认知是为了能够强调在认知科学中所不强调的人类意识形态的四个方面:(1)把意义看作潜势,看作可以由个体的语言意义行为修饰的系统资源;(2)把意义看作可扩展的东西,即看作不断地通过建立新领域来扩展其能力,并不断优化已有资源的发展资源;(3)把意义看作一种联合结构,是众人共有的资源;(4)把意义看作一种活动的形式,是由位于每个语言的中心区域的语法驱动的资源。总之,此方法强调语言干什么,而不是语言是什么。
Fawcett(1980)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的代表作是其专著《认知语言学和社会交流》。在这部著作中,他力图建立一个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即他所称的“心理社会语言学”,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交流。其目的是一方面想表明系统功能语言学是更加强大的理论,可以根据这个理论创立一个新的语言学模式,即从认知的角度来建立一个人类大脑如何在语言选择中活动的模式。在他的新模式中,他在Halliday四个意义成分(概念、逻辑、人际、谋篇)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一个八个意义成分(概念、逻辑、否定、交流、情感、情态、主题、信息)的模式。
虽然他的模式是认知性的,研究人类大脑在语言运用中的活动,但他不是像Chomsky那样严格地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而是把两者之间的区别缩小为语言潜势和语言实际的区别。
2.8计算语言学
运用计算机进行语言学研究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课题。系统功能语言学主要在两个方面运用计算机进行语言学研究:一是语篇的生成,一是语篇的分析。
从语篇生成的角度讲,美国和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语言学家已经发展了一些语篇生成软件,用输入系统特征等方式来生成句子和语篇。现在已经发展起来的有Bateman的KPML(多语言语篇生成器),Fawcett等的Genesys(系统生成器)和O'Donnell的WAG(分析生成工作台)。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讲,系统功能语言学家们开发了一些语言和语篇分析的软件,用以对语篇进行切分,例如,为使用者提示相关范畴、帮助对语料进行语言编码,设计功能编码器,设计系统功能语法的总体环境等。这种分析器类型较多,现列表如下:
开发人
软件 作用
Winograd SHRDLU 提示相关范畴、帮助对语料进行语言编码
Nesbitt 超卡系统 给语篇编码
Webster 功能编码器为语篇派给功能结构
Kumano等
总体环境分析器 发展系统语法
系统功能语言学软件
3.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前景
系统功能语言学,如上所述,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流派,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潮流。另外,从系统功能语言学本身来讲,还有许多领域需要研究和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些以前无法研究的问题现在也有了研究的条件。因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系统功能语言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本身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还需要不断发展。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包括:(1)及物性系统研究;(2)价值系统的研究;(3)语言与语境的关系的研究;(4)意义系统与文化的关系研究;(5)语域研究;(6)体裁研究;(7)语篇衔接与连贯研究等。
另外,系统功能语言学本身是在与其他领域和学科的结合中发展的,如与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的结合等。所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涉及的领域包括:(1)批评话语分析研究;(2)教学参考功能语法研究;(3)认知语言学研究;(4)数理语言学研究;(5)语言与其他符号系统的关系研究;(6)描述其他语言等。
最后,Halliday一直认为,语言学虽然不能代替应用语言学,但语言学的生命在于其应用,在应用中被认可,在应用中发展。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应用方面,还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语言教学;(2)文体学;(3)翻译学;(4)人工智能;(5)儿童语言发展等。
4.结语
进入20世纪80年代,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基本趋于完整和稳定,但同时还有许多方面有待于继续发展和完善。理论只有在发展和完善中才具有生命力。本文叙述了这一理论新发展的一些方面:在对语域概念妁认识上出现了新的观点,由意义概念变成情景概念;对体裁的研究由话语方式的一部分成为一种意义构型、一种观念形态的体现、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等;在情态等语法评价系统的基础上发展了词汇评价系统;在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语篇衔接概念向语篇的多义性、多层次性、外部机制扩展;语言研究由纯粹的社会角度向心理认知角度扩展;发展了计算语言学,研究语篇的分析和生成等。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个开放的语言学理论,允许从不同的层次、角度、出发点来进行研究,所以还会在基本理论本身、跨学科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不断发展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