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初美国对台“脱身”政策的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年代初论文,对台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对台湾政策,经历了自冷战时期以来从未有过的重大调整。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脱身”政策,一度使中共解放台湾的方针成为可能。但是,朝鲜战争的爆发,很快改变了美国对台政策,并最终造成了海峡两岸对峙的局面。客观地分析50年代初美国对台“脱身”政策的发展过程及其实质,对于制定、实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和政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50年代初美国对台湾“脱身”政策的提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态势下,美国政府基于它的所谓全球战略及维护本国利益的考虑,曾经采取“介入”的政策,不遗余力地出钱、出枪、出人,支持国民党集团打内战,阻挠中国人民革命的解放事业,然而,美国政府最终并未达到它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到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时,国民党集团在大陆的失败已成定局,一部分国民党军政人员开始退踞台湾。对于美国政府“扶蒋反共”政策的失败,美国国务院1949年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和艾奇逊国务卿给杜鲁门总统的信,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杜鲁门为了向美国国内解释其“扶蒋反共”政策失败的原因,在白皮书中比较详尽地叙述了战后美国对于蒋介石政府的支持“经过”,主要说明蒋介石政府的失败并非美国支持的不够,把国民党的失败归结为蒋介石政权的腐败,“其领袖不能应变,其军队丧失斗志,其政府不为人民所支持”。艾奇逊则在给杜鲁门的信中更加明确地说:“中国内战不详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无可避免的”;“这种结局之所以终于发生,也并不是因为我们少做了某些事情。这是中国内部各种力量的产物,我国曾经设法去左右这些力量,但是没有效果。”[1]这种情形终于导致在美国政府内部对台政策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分歧的焦点主要围绕着是继续“挽救”国民党政府,还是主动放弃台湾。1949年10月6日,美国国务院根据美国情报局的分析,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久将要对台湾发动军事攻击,而台湾国民党政权没有能力抵抗这种进攻。如果没有美国的军事占领或控制,台湾“大约将于1950年底置于中国共产党控制之下”。[2]因而,国务院主张美国应该从国民党的败局中脱身,争取主动放弃台湾,不应该“被牢牢地钉在一个名誉扫地的政府的桅杆上,去参与一场早已注定失败的斗争”。军事部门则主张仍以少量军事援助支持蒋介石,尽量延长国民党在台湾统治的时间。杜鲁门决定同意国务院的意见,准备进一步从中国内战中“脱身”,对台湾采取“不介入”政策,尊重中国对台湾的主权。为此,美国政府强调“台湾完全是中国政府的责任”,“美国没有承担过实际或道义的责任或义务”。尽量缩小台湾对美国重要性的印象,其目的是尽量减少美国“威信”的损失。而且,国务院还就台湾问题,向海外的外交人员发出备忘录,告之美国将对台湾实行“脱身”政策,并且说明“台湾落入共产党手中是不可避免的,美国也在等待这种可能性的发生。”为了防止美国的“声誉”受损,务必普遍向世界表明台湾对美国已无任何战略价值。[3]
正是鉴于美国确定的从中国内战“脱身”的这种政策,1949年12月8日,四届联大作出“促进远东国际关系之安定”的决议,要求“尊重中国之政治之独立,并在其对中国之关系上恪守联合国之原则”。1950年1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正式发表声明,重申1949年底联合国有关尊重中国领土完整的原则和《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中有关台湾归还中国的条款。宣称:美国“承认中国对该岛行使主权”,“美国目前无意在台湾获取特权或建立军事基地”,“亦不拟使用武装部队干预现在的局势”,“不拟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战的途径”,而且“美国政府也不拟对台湾的中国军队供给军事援助或提供咨询意见”。[4]这个声明公开表示美国政府遵守历次有关台湾问题的国际协议,决不援助台湾并从中国内战中“脱身”。同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发表演说,进一步阐述了杜鲁门的声明。他强调不论情况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美国仍坚守“台湾应归还中国的立场”,“我们不拟使用我们的武力,我们不拟企图攫取该岛”,“我们无论如何不拟在军事上在台湾.岛上卷入旋涡。”而且还一再表明,美国不应该使它在中国问题上的立场“受到丝毫怀疑或一点疑问[5]”,暗示美国政府的对台政策要尽快实行改变。在这种情形之下,1950年5月19日,美国国务院计划撤退驻台美国公民。一只美国海军的特遣队驶抵台湾东岸外海待命,准备接应岛上209名美国侨民。美国政府还替蒋介石及其他国民党高级官员作了最后的安排。5月28日,美国国务院秘密向菲律宾总统季诺里征询是否愿意接受蒋介石等人来菲律宾避难的安排。种种迹象表明,到1950年上半年,台湾的陷落和美国在台湾势力的终结只是一两周内的事。可见,1949年底至1950年初,美国政府已经准备接受国民党失败而共产党胜利的事实,并且认识到对台湾“脱身”政策,是美国最为现实的也是唯一的出路。直到朝鲜战争爆发以前,美国对台“脱身”政策始终没有发生改变。
二、50年代初美国对台湾“脱身”政策产生的背景
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政府之所以急于从中国内战中“脱身”,对台湾国民党采取“不介入”政策,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面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的强大攻势,台湾已经朝不保夕。内战之初,国民党号称800万军队,却打不过共产党的“小米加步枪”。在美国政府看来,国民党当局与中共的长期斗争即将以失败告终,国民党已无法挽救自己,这一点就连蒋介石也不表示怀疑了。当时,蒋介石早已做好了退守台湾的准备,他开始把国民党政府的黄金储备、外汇和部分军队陆续转移到台湾,企图把台湾作为他负隅顽抗的基地。在洞察到蒋介石撤退台湾的图谋后,毛泽东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气魄,发出了“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号召。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便抓紧进行解放台湾的军事部署,组建了由粟裕任总指挥的前线指挥部。1950年4-5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解放海南岛、舟山群岛和东山岛等沿海岛屿,为攻台扫清了外围岛屿障碍。6月,人民解放军16个军已在沿海一带集结,作好了进攻台湾的准备,而且预定了发起攻击时间,拟在6月至8月台风季节之前发动进攻。当时人们估计,人民解放军一旦发动进攻,即可解放台湾。
第二,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面临难以克服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生存危机。国民党在大陆彻底失败逃到台湾后,处于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境地。蒋介石承认,在1949年底至1950年初,国民党“遭逢了最大的危机”,“已挽救无术”。“土崩瓦解之形成,不惟西南沦陷无法避免,即台湾基地亦将岌岌欲坠,不可终日。”[6]国际上,陷入空前的“外交”危机。在当时,与国民党当局维持“外交关系”的尚有60多个国家,但这些国家看到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濒于灭亡,因而态度暖昧,除韩国在台湾设有大使馆外,其他各国均不设立大使馆。一向支持国民党的美国政府最初在台湾也只是设立了一个领事馆。“撤退来台的‘外交’使节寥若晨星”。政治上,蒋介石陷于众叛亲离的境地,在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的形势和中共正确政策的感召之下,一批爱国的国民党军政人员选择了投向人民怀抱的光明道路。还有一批人纷纷避居海外或滞留香港不肯到台湾去。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惨遭镇压后,国民党更加陷于政治上的严重孤立。军事上,国民党败退台湾后,残兵败将60余万,弱不可恃,严重缺少弹药、粮食与衣物。有关军事家评论说:“如果双方胶着,长期消耗,连这最后的本钱也将输光。”国民党败退台湾后,最感头痛的问题是海防。海峡对岸,中共集结重兵,时刻准备解放台湾,而国民党守军兵力不足,且沿海防务废弛,装备训练欠佳,群情惶惑不安,战斗意志低落。为了保住台湾这块仅有的栖身之地,国民党集团采取“集兵保台”,从海南岛、东山岛等大陆沿海岛屿收缩兵力,其结果,反而使国民党军士气更加“雪上加霜”。1950年底,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形容台湾国民党海军是“令人吃惊的不行”,陆军“既无经验,又无装备,更领导无方”,空军是“训练不足且士气低落”。[7]难怪美国政府说,台湾将在1950年“陷落”,这并非无稽之谈;在经济上,国民党台湾当局更是苦不堪言。台湾光复后,由于国民党治台无方,生产长期得不到恢复,“大部分人民已经到了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程度,可以说是民穷财尽了”。在这种情况下,大批国民党残兵败将、官僚机构涌向台湾,台湾人口剧增。1946年,台湾人口610万,1948年增至680万,到1950年达790万,尚不包括60万军队。突然增加的200多万国民党迁台人员,使得物质供应奇缺,物价飞涨,财政极度困难,赤字惊人,日用品供应已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1947年台湾物价上涨率为77%,1948年为1144%,1949年6月增至1189%。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台湾社会的动荡,台湾民众对国民党当局怨声载道,这些情况表明,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已经完全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第三,战后美国全球战略及维护本国利益的需要。奶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政府决定对台湾采取“脱身”政策,并不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主要是基于冷战时期美国全球战略利益的需要。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国际政治体系,产生了东西方两大阵营严重对峙的局面。美苏之间战时结成的盟国关系已不复存在,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唯一挑战,美国因而不得不将主要精力用于对付苏联。而德意日等战败国则成为美国在新形势下可以联盟的朋友,这一切都成为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正是从这一全球战略利益出发,美国为了在战后抗衡苏联,监督日本,竭力扶植蒋介石政府打内战,以建立一个亲美政权。但是,事非所愿,当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失败已成定局时,美国政府不得不需要考虑如何改善与中共的关系,以防止中国成为苏联的“附属国”。当时,美国政府内一些决策者认为,美国的长远利益仍是发展一个“对美友好而统一”的中国。他们似乎发现一个新“大陆”,以为中共“不一定是传统正宗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不一定受苏联的控制”,“如果美国的目的是防止中国成为苏联的附庸,美国则应该及时改变策略,离间中共和苏联的关系,将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引向俄国人。”[8]尽管在如何设法改善与中共关系的方式上,美国政府内部存在着分歧,但其战略目标是确定不移的。即使在1950年2月,在中国与苏联签署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决策层对中国的看法,并增加了美国政府内一些人对新中国的偏见和猜疑后,艾奇逊却仍然“固执”地相信,美国在台湾事务中卷入太深是不明智的。他在一次讲话中说:“美国政府希望看到美国人,将来能同过去一样,与中国大陆进行贸易。”[9]所以,在1949年底至1950年初,美国政府正是出于离间中苏关系的战略考虑,决定从中国内战中“脱身”,采取了明确支持中国收回台湾主权的立场。
三、50年代初美国对台“脱身”政策的实质
如前所述,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政府一改过去对中国内战全面“介入”的政策,公开宣布从中国内战中解脱出来,并尊重中国对台湾的主权。美国作出这种“弃台”的决定,反映了战后冷战时期美国全球战略利益的需要。同时,也是美国对共产党中国实行“遏制”战略的开始。
第一,美国对台提出的“脱身”政策具有相当的模糊性。由于美国国内政治的影响,以及国会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所享有的相当的影响和权限而带来的压力,美国与台湾国民党政权脱钩的政策,也因此变得复杂而难以实施。一方面,美国政府多次表示尊重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并见之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杜鲁门的声明中,另一方面又对台湾国民党政权给予极大的关注。所以,当美国试图改变对台湾政策时,并没有影响他们对台湾的兴趣。早在1948年,美国就开始考虑台湾问题,并对台湾战略价值作出评价,认为台湾如果被共产党占领,将危及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地位。主张“通过外交和经济手段,不让共产党统治台湾,从而保证其留在对美国友好的政府中,是符合美国战略利益的”。[10]基于此,1949年1月,美国国务院向总统提交的一份全面对台政策的报告,提出美国基本政策的目标是“不让台、澎落入共产党手中”。1950年杜鲁门发表的声明也仅局限于“目前”。因为在美国人看来,“万一不幸,我们在远东的部队遭到攻击,美国必须完全有自由在任何地区采取如何必要的行动以保护自己的安全。”[11]事实上,正是出于对台湾重要战略的考虑,才构成了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国对台湾政策迅速的逆转。
第二,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脱身”政策,丝毫不会改变它对共产党国家的敌视和猜疑。二战期间,为了共同反对法西斯侵略,美苏曾经携起手来。但是正如罗斯福在1941年6月给驻莫斯科大使的信中所说:“不论我,还是您,都不接受共产主义,但是为了过桥,我向魔鬼伸出手。”对共产党国家的敌视和猜疑,早已充斥在美国政府官员们的头脑中,战后冷战时期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正是适应了这种要求。所以,美国一经在台湾问题上作出“脱身”政策,急于从中国内战中解脱出来时,并不意味着美国开始对共产党国家抱有好感。相反,恰恰是为了在全球“遏制”共产党国家的基地——苏联。为此,在一段时间内,美国还试图改善与中共的关系。虽然这种努力未曾发展到承认中共政权的地步,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的信心,他们一直以为共产党在中国的胜利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不是靠苏联的“扶植”,特别是苏联与南斯拉夫矛盾公开后,美国驻苏大使便致电国务院,指出铁托事件“对中国共产党具有绝妙的意义”,建议“华盛顿抓住时机,动摇中共领导人对苏联的信心。”国务卿艾奇逊也令人费解地认为“毛泽东掌权”是“美国在中国的一项重要财富”。[12]正因如此,美国政府一度主张中共“对台湾的统治,不会严重损害美国的利益”,这促使美国政府认识到在台湾问题上采取“脱身”政策的可行性。当然,中共一旦与苏联走到一起,实行“一边倒”的政策后,美国就会毫不犹豫地改变对台政策。
第三,美国对台“脱身”政策,是建立在保持战后美国全球战略利益均衡的基础之上的,其目的是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全球的“扩张”,这种均衡一经被打破,美国对台采取的所谓“脱身”政策,自然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为如果对台“脱身”的结果,依然可以保证台湾继续留在“对美友好”的国家,就可以发挥台湾在美国西太平洋地区“第一岛链”的战略作用,否则,如果丧失了台湾作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就会危及到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所以,1950年6月27日,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的短短两天内,杜鲁门总统即命令美国的空海部队支持南朝鲜军队,并命令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武力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同时,美国重新调整它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在中国大陆沿海建立起旨在“遏制”中国的军事防御体系。可见,朝鲜战争的爆发和美国军队进占台湾海峡,彻底改变了美国对台湾政策,不但使中共在50年代提出的解放台湾的方针成为不可能,而且也宣布了美国对台“脱身”意图的失败。
总之,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出于它的所谓全球战略和维护本国利益的需要,逐步认识到对台湾采取“脱身”政策,是美国当时最为现实的也是唯一的出路。但是,美国对台模棱两可的“脱身”政策,充分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中遏制性的一面。这种“脱身”政策最终因为朝鲜战争的爆发而宣告解体。
标签:美国共产党论文; 台湾国民党论文; 国共内战论文; 美国军事论文; 苏联军事论文; 美国政府论文; 蒋介石论文; 美国国务院论文; 军事论文; 国民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