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扶贫政策下高校支教志愿服务的路径探索——以贵州洛香支教为例论文_周妙迪

浅谈扶贫政策下高校支教志愿服务的路径探索——以贵州洛香支教为例论文_周妙迪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浙江 杭州310000)

杭州师范大学第二十一届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论文竞赛参赛作品

摘要:扶贫工作,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国家战略,习近平同志就扶贫脱贫工作发表过许多重要论述,形成了丰富而较为系统的扶贫观。2018年的暑假,赴贵州洛香支教,让我对我国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习总书记的扶贫观也有了更多见解。

关键词:支教;贫困地区;教育;扶贫观

一、贫困地区教育现状研究

(一)学校教育较为封闭,教学水平落后

在山区的学校当中一般教师并不多,一门学科的老师可能同时要教各个年级,教育方式也封闭老旧,缺乏创新。我们前往授课的内容是美术课程,但是我们听说全校没有一名美术老师,平时的美术课也不多,大多是英语老师、语文老师、数学老师代上,上课的形式也大多是播放视频,更别说特色的美术课程了。当孩子们新奇地拿起毛笔蘸上从未见过的墨汁;当孩子们小心翼翼地闻着、捏着、揉着各种颜色的超轻粘土;当孩子们惊喜地看到自己用蓝晒法做出的植物标本……我看到了他们其实和我们一样,一样求知、一样好学、一样渴望知识。

(二)素质教育极度匮乏,思想水平低下

在“画出你的理想”的这节课的时候,像同学们提问理想使,大家竟不约而同地回答:和爸爸妈妈一样出去打工赚钱。同样是受国家的教育,他们的底层职业思想却根深蒂固,这可能是思维的固化与自我定位错误所致。

无论是唱歌还是跳舞,他们难以鼓足勇气抬头看人,他们的内心自卑与胆怯;教学课程结束之后,他们只能逗留在学校这个唯一的“娱乐场所”;他们很热爱画画、唱歌,却从受过任何专业的训练;他们信息获取渠道单一,思维闭塞,对于现代媒体、社交平台接触较少。走出大山,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打工,外出打工也是他们走出大山的唯一希望。

农村的精神贫困通常表现为听天由命、消极无为,安于现状、好逸恶劳……“等、靠、要”思想严重。教师在教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往往忽视对孩子们的思想素质教育,有些教师自身素质并不高,在皮林小学,校长、教师时常命令学生清扫厕所;对于学生的突发状况,教师往往轻视、漠视,更没有能力妥善解决;面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一味地呵斥、强行压制。潜移默化之中,这也对于孩子们造成了深深的影响。因此,在山区的孩子们中,以大欺小、以少欺多的现象屡见不鲜。依仗自己年幼,向年长的人进行索要行为也是比比皆是。

(三)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留守现象普遍

在贵州黔东南地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数不胜数。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家长的缺席对他们的成长尤为不利,在孩子的意识形成阶段没能给予正确的思想引导。处于自给自足状态、思想封闭保守的老人们也很难给予他们合理的思想支撑,当地人缺乏对教育的高度重视,认为孩子读不读书、升不升学都无足轻重的小事。家长是孩子人生的启蒙教师,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教育落后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二、战略背景下脱贫方法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常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讲的就是方法论问题。“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到2020年要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无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要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不能不讲究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总结一下习主席扶贫观的方法论,可以用三个字来简略概括,那就是真、实、准。

(一)真:真扶贫与扶真贫。

真,就是要有真情,了解真情况,使用真办法,获取真正的脱贫效果,而不是走马观花,搞“贫景工程”,搞数字脱贫。现在各大地区、各大学校都有所谓的“贫困生”予以一定的帮助,然而“贫困生”行列中部分人并非真正贫困。只需填写一张贫困申请表,附加村里的证明,就可以享用高额的补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扶贫需要的是扶真贫,对于如何辨别真假贫困,这需要更强有力的措施进行保证。

(二)实:扶贫要扶志和扶智。

在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主席指出,“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扶贫不是一句空口号,得有真办法、实举措、硬功夫”。物质扶贫诚然可贵,智力扶贫更有功效。如今,以营养餐、捐助衣物、网络众筹等形式为主的公益活动不少,这是爱的行动。黔东南地区16个县市中,有14个是国家级贫困县,实际上办学硬件基本上都不是问题。但我们应该看到,要想长久解决贫困,彻底脱贫,在物质、经济资助的基础上,更要向贫困地区输送知识文化、思想道德。教育扶贫,最重要的扶的就是精神,一代一代精神上的不断改善,定然能扭转这种固化的落后现象。

(三)准:贵在精准重在精准。

习总书记在许多场合反复强调精准扶贫这一思想。比如,“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等等。针对不同地区的教育问题就应该因地制宜,先调查,再实施,真正把每一笔钱用到实处上,用在刀刃上。

三、高校支教前景合理探索

(一)因地制宜开展地方特色课程:

习总书记说支教贵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针对不同地区的地理、文化特征,我们可能因地制宜地开展特色课程,这样有利于我们的支教教学融入当地,更有利于当地学生在认识上的接受。以黔东南为例,当地的苗族文化源远流长,在开展支教的过程中,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苗族服饰与歌舞,可以更好地使当地孩子建立主人翁意识,也为当地文化传承发展做出贡献。

(二)日积月累扩大精准扶贫队伍:

现在贫困地区现状依旧没有彻底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依旧严峻。在习主席扶贫理念的鼓舞下,不计其数地高校支教队伍前往扶贫的第一战线。国家应该持续加大对于高校支教的资源与人力投入,为高校支教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资基础。社交应该媒体增强对支教与贫困地区现状的关注与有效宣传,有利于引起社会关注、增加影响力,不断扩大扶贫队伍。

(三)统筹规划增强教师专业水平:

目前支教的门槛还较低,许多支教的教师自身素养与专业水平不高,很难给予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严重情况下,可能引导他们树立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短期的支教不能改变他们的知识、技能储备水平,在支教过程中应该加强他们的学习能力的锻炼,教会孩子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更加具有建设意义。在支教前,各个支教团队应该策划详细完备的教育计划,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展开教学,不是一味地付出体力劳动,盲目地开展教学。

(四)深入调查加强心理健康关注:

要从贫困地区的学生心理研究出发,为展开科学的支教奠定坚实的基础。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文献资料等调研方法结合,探寻贫困地区学生的心理现状,寻找问题根源,依据当地普遍思想与学生心理特征展开教学。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孩子及时进行咨询与辅导。

我们的短短的半个月的支教,看上去只是杯水车薪,九牛一毛,但是这次我们前往贵州洛香支教,实则想要有更大的收获。我们想呼吁社会上的更多人,来加入到我们的行动当中,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郭晓鸣.蒲实,高杰.精准扶贫面临的新问题及应对策略[J].当代县域经济,2016,(05).

[2]尚延波.当前农村精准扶贫政策简析.现代化农业,2016,(06).

[3]王传宝.习近平扶贫观中的方法论.[J]中国知网,中国扶贫在线(2016)

[4]傅佑全.教育扶贫是实施精准扶贫国家战略的根本保障[J].内江学院学报,2016,(05).

论文作者:周妙迪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  ;  ;  ;  ;  ;  ;  ;  

浅谈扶贫政策下高校支教志愿服务的路径探索——以贵州洛香支教为例论文_周妙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