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学视域下的哲学术语翻译方法研究
王秀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1106)
摘 要: 在术语学视域下,文章对《科学思想史》中的哲学术语翻译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哲学术语翻译方法具有多样性,音译和意译两大主要翻译方法分别有9种和7种;并发现向原文靠拢的音译翻译方法受到李约瑟的重视,尊重中国文化和为科学思想发展服务的目的是其主要考量。
关键词: 术语学;哲学术语;翻译方法;音译;意译
引 言
近年来,中国文化软实力快速增长,有学者指出要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研究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国际传播,加强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整理、诠释和翻译工作,使哲学术语研究领域更加生机勃勃[1]。
草鸡被称之为“济世良药”,其保健价值不言而喻。正是由于天然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慈王村山林散养珍珠草鸡产业的发展。草鸡富含有蛋白质,具有维持钾钠平衡的作用;富含烟酸,可以促进消化系统健康,促进血液循环;并且有着提高免疫力,健脾养胃,壮骨,消肿,祛脂降压,护发的食疗价值。另外慈王村草鸡饮用的水是附近的山泉水,吃的食物是周围的各种植物和小虫子,其安全性与营养价值较高。但是在山林散养珍珠草鸡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这一价值却有所忽略。
而典籍文本包含许多凝聚了中华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术语,难以翻译。国内外对中国典籍术语翻译的研究从未间断,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仍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如对科技典籍中哲学术语的研究关注较少,近年来只有少数学者关注此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以李约瑟《科学思想史》为例,在术语学视域下研究其中哲学术语的翻译方法,以期为中国哲学术语的翻译提供一些建议。
杨公子震惊地看着我,不相信这样的话出自一个丫头之口。他看着远方,似乎在思考,而我看着他,忽然明白一个男人最动人的,不是他笔直挺立的鼻子,紧闭的嘴唇,而是他悲悯而清澈的双眸。我正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他忽然转过头,问,姑娘家乡何方?“绍兴。”
一 《科学思想史》
英国学者李约瑟撰写的《科学思想史》,是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2]的第二卷。在书中李约瑟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对整个中国科学思想的发展历史,做了全面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3]。《科学思想史》第一卷则专论中国哲学思想对科学的作用,对中国科学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其“导言”中就已说明:“我们将从儒家开始以示尊崇,因为它在后来一直支配着整个中国的思想,虽然它对于科学的作用几乎完全是消极的。”[4]。
二 术语及其翻译
术语是在特定学科领域用来表示概念的称谓的集合。术语具有单义性,在一个学科内,一个术语只表达一个概念意义,一个概念只用一个术语来表达。这是专业术语与普通词汇的最大区别。术语同时还具有稳定性,在一定的时期内术语在特定的学科范围内所指称的内容稳定不变。术语是专业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5],有效梳理专业科学知识的推演与术语化过程,对于学科建构、学术发展意义深远。
国内关于哲学术语翻译研究角度较为单一,基本集中于对翻译技巧、翻译方法、翻译原则的讨论。郑述谱认为:“术语翻译实际上是目前术语建设的前沿,同时也是实施术语规范化、标准化须要把守的第一关。”[6],这和冯志伟的思想不谋而合。对于术语如何正确翻译的问题,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包通法认为用西方文化哲学伦理中现存的语料或术语和表征形式来翻译,其结果是或完全或部分或大部分失去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内涵和思辨形态[7]。所以要确定一个术语如何翻译,译者要考虑语源知识、基本定义、搭配关系、语境变异及系统构建等[8]。
比对研究发现,30个哲学术语中,有4个术语(道、五行、阴、阳)使用了定译的翻译方法,其他26个术语则使用了音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进一步观察发现,音译和意译同时包含许多不同的翻译方法。通过语料库发现《科学思想史》中哲学术语音译的翻译方法共有9种(见表1)。
徽州的大家族生活在新安江谷,大部分都是一个村一个姓,世世代代繁衍延续。走进徽州的村庄,第一眼看到村里的祠堂,不仅壮丽宏伟,而且规模宏大。聚落里的很多姓氏大族,在部分村庄建了好几座祠堂,多则数以千计。
进一步研究发现,30个哲学术语中,李约瑟采用的翻译方法主要是音译,即使其采用的意译方法中,也大多包含音译和汉字脚注的翻译方法;4个定译的哲学术语中,有3个使用了音译的翻译方法(如道“the Tao”、阴“Yin”、阳“Yang”)。从中可以看出《科学思想史》中哲学术语翻译方法的总体规律:音译意译结合中寻求统一(定译),而向目标语原文靠拢的音译(伴随有汉字脚注)翻译方法则是终极目标。这样的翻译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解决了陈海燕[1]总结的典籍翻译五大难点,不仅仅是翻译字面的意思,更要准确传达中国典籍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思想和精神。
首先用EditPlus处理语料乱码、标点符号混乱(全角半角不统一,中英文标点混杂)等问题;其次对语料进行中文分词——利用ROST WordParser对《科学思想史》汉译本进行分词;然后对语料进行双语对齐——运用ParaConc 对《科学思想史》及其汉译本进行对齐,建成英汉平行语料库。
三 英汉《科学思想史》平行语料库的
建立及术语提取
治疗后,2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均P<0.05),观察组膝关节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本研究先利用ParaConc工具 ,通过检索“术语”一词,共得到33个相关术语。为保证检索术语具有研究价值,通过统计词频的方法来抽取《科学思想史》中的哲学术语;为确保所研究哲学术语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参考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10]中公布的术语。最后通过人工筛选,共得到30个哲学术语(道,仁,善、恶、气、变、化、为、无为、朴、混沌、大同、指、五行、土、木、金、火、水、阴、阳、太极、诚、理、法、礼、义、律、度、则)。
四 《科学思想史》哲学术语的翻译方法
利用ParaConc检索工具,导入对齐的双语语料,分别输入已确定的中文哲学术语,从而找出对应的英文术语译名;然后基于双语语境,归纳总结出《科学思想史》中哲学术语英译的具体方法。
1. 整体看哲学术语的翻译方法
通过语料库可以看出,哲学术语与英文译名之间并非一一对应,而是存在一对多的不对应关系。一方面是因为语言形式的多样性(形态学、同义词和首字母大小写等),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转变(上下文、一词多义和概念内涵等)。相应地,这两方面的原因也导致了哲学术语英译方法的多样性。
与国内学者相比,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关注哲学术语的翻译技巧、翻译方法、翻译原则等问题。此外,研究视野也更为宽阔,常常运用文艺学、比较文学、跨文化交际等学科理论,探讨在哲学术语英译转化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保持汉语原典的文本哲学性。其中以德克·卜德(Derk Bodde)和安乐哲(Roger T. Ames)的研究成果最具代表性。卜德提出要充分依赖自己的判断力和平衡各种价值观的能力采用灵活的手段处理中国传统哲学术语[9]。还有学者反对用西方哲学术语来置换中国哲学术语,认为这样不能传达出中国哲学特有的思想。
表 1《科学思想史》哲学术语的音译法示例
哲学术语意译的翻译方法也是比较多样化。《科学思想史》中哲学术语意译的翻译方法共7种(见表2)。
就译者而言,每个译者对同一哲学术语的认知不尽相同,故术语的翻译也有所不同。表4可见由于译者的不同,其翻译方法是多样化的。
陈荣捷用意译的方法以法则(Law)和理性(Reason)作为“理”的译名,得到接受和认可;林语堂用意译的方法采用了“理性”(Reason)和“自然法则”(laws of nature)作为“理”的译名也有拥护者。但李约瑟却认为二者均不妥当,他更愿意译为“组织”(Organisation)或“组织原理”(Principle of Organisation)。不过,最后李约瑟还是直接将其音译为“理”(Li),可以看出,音译的翻译方法较为适合一些基本中国概念和元素如“气” (Chhi)、“阴” (Yin)、“阳” (Yang)等字样[11]。
表 2《科学思想史》哲学术语的意译法示例
除了4个定译的哲学术语,《科学思想史》中其他26个哲学术语均使用了意译和音译的翻译方法,且是灵活多样的意译和音译,目标是尽可能准确表达出中国哲学术语概念原有的内涵。仔细观察这些翻译方法,发现音译和意译彼此交叉,各种翻译方法也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不利于哲学术语的统一和读者对文本的整体理解。笔者建议,对同一语篇内的同一个术语,首次出现时采用音译+(意译)的翻译方法,必要时可加上脚注进一步阐释,再次出现时则可直接采用音译的翻译方法。
(3)⟹(1): 对任意x ∈ X,由定义1.1和命题1.1知,x ≤ (x → 1) → 1.由引理2.2得, ⊇另一方面,由(3)知,
下文将依据上述哲学术语的翻译思想,以《科学思想史》为翻译文本,建立英汉平行语料库,对其中的哲学术语的翻译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
2. 具体看哲学术语的翻译方法
本节结合具体哲学术语实例,就译者和概念内涵两个方面看哲学术语的英译方法。如频次前十之一的哲学术语“理”,是1对10的不对应关系(即1个哲学术语却有10种不同的英文译名及其翻译方法),主要因为概念演变和译者不同所致。表3展示了不同时期哲学术语“理”的翻译演变。
表 3哲学术语“理”的翻译演变
“理”字最古老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模式”pattern,早期意译为“形式”(form),之后意译成自然的(科学的)“法则”natural (scientific) “law”;然后才获得标准的字典意义,即意译为“原理”principle[11]。
阅读一个民族的历史小说是了解这个民族历史和精神气质的有效途径。这也符合苏格兰文学的传统,即通过小说来讲述历史。然而,苏格兰历史小说浪漫化的特点并不能真正展示苏格兰历史的全貌。正如苏格兰历史研究专家科林·基德(Colin Kidd)指出的,尽管苏格兰的过去生动而独特,却因其浓重的地方色彩和演义性质,无法为现代苏格兰社会提供一个可供参考、逻辑完整的意识形态。(转引自Craig 1999:118)苏格兰人留给苏格兰的历史如同《兰纳克》中的“时光隧道”,没有时间的流动,完全处于真实的历史因果之外。这种状况在苏格兰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也未得到改善,它成功抹去了浪漫化的过去,却仍未架起通往现在的桥梁。
表 4不同译者对哲学术语“理”的翻译方法
综上所述,定译的方法适用于已被普遍认可的术语概念(道、五行、阴、阳)。我们应该沿用已有的定译,减少译名不一致的情况。如哲学术语“道”,在《科学思想史》平行语料库中对应的等价术语为“Tao”(或“Way”)。李约瑟有两处译为“Way”,其余都译为“Tao”。为使术语不造成歧义,可统一音译为“Tao”。术语的规范和统一是相对的,不是永恒不变的,哲学术语的翻译方法也是如此。目前很多官方网站直接采用汉语拼音“Dao”作为其英文译名。这是中国科学思想文化传播的要求,音译的翻译方法得到了采用。
综上所述,哲学术语“理”的英文译名历经人们对其概念演变过程认识的不断深化,经由多个译者不断修正而逐渐趋向于稳定和统一(李约瑟选择“Li”或者“li7”作为其英文译名)。哲学术语“理”的英文译名及其翻译方法如表5所示。
表 5哲学术语“理”的英文译名及其翻译方法
道家思想中的哲学术语“无为”和“混沌”,前者英文译名有6个,后者英文译名有5个(见表6)。
由表6可见,前者的翻译方法包括音译、意译、意译+音译、意译+补充;后者的翻译方法包括音译+汉字脚注、音译、意译、意译+音译+汉字脚注、意译。而李约瑟对这两个哲学术语都采用了音译的方法(Wu wei, hun-tun9)。
哲学术语“无为”最初翻译为non-action和inactivity是因为译者都采用了action这个词。但就早期原始科学的道家哲学家而言,“无为”的含义是“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亦即不固执地要违反事物的本性,不强使物质材料完成它们所不适合的功能[11]。此外,他们认为“无为”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在人事方面,当有识之士已能够看到必归于失败时,以及用更巧妙的说服方法或简单地听其自然倒会得到所期望的结果时,就不去勉强从事”[11]。《科学思想史》中李约瑟却选择了音译的方法(Wu wei),可以看出,“无为”概念发展的过程对翻译方法具有重要作用,人们试图用翻译去精准地描述词语的真正内涵。而李约瑟则对哲学术语翻译的规范统一以及中国文化的追本溯源较为尊重,因此才有音译的翻译方法。
表 6哲学术语“无为”和“混沌”的英文译名及其翻译方法
道家思想的另一个哲学术语“混沌”,一般译为chaos。而李约瑟认为“混沌”是古代道家的一个政治术语,含义是“未分化的、混同的”,即指封建前原始集体主义的那种状态[11]。李约瑟的理解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他采用了音译的翻译方法(hun-tun9),说明其强调的可能不是术语所包含的封建前原始集体主义之含义,而是其科学思想之含义,或许是“浑沌”的含义之一:指最早的冶金家用的鞴或风箱[11]。
五 结 语
《科学思想史》中的哲学术语非常具有研究价值。本文在术语学视域下,基于平行语料库,利用ParaConc工具对其哲学术语的英译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哲学术语的翻译方法具有多样性,音译和意译两大核心翻译方法上又有不同的变化;同时发现,其翻译方法在不断发展中趋向于稳定和统一:向原文靠拢的音译翻译方法是术语翻译的趋势。因此,哲学术语的翻译既要考虑术语的基本属性,更要重视其人文学科的属性以及中国文化传播的要求。
(2)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党政负责人作为双主任,牵头二级关工委的工作,组织机构健全,将老协、工会、办公室等各相关行政部门骨干力量纳入关工委队伍,形成合力,做到教职工和学生两手抓,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关心下一代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海燕.浅析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翻译中的难点[J].中国翻译,2015,36(5):13-17.
[2] Joseph 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Vol. 2[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3] 周瀚光. 先秦数学与诸子哲学[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4] 李瑶.中国古代的“有机论自然观”及其对科学的作用:读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札记[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4):38-42.
[5] 冯志伟. 现代术语学引论 [M]. 增订本.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6] 郑述谱.术语翻译及其对策[J].外语学刊,2012(5):103.
[7] 包通法.文化自主意识观照下的汉典籍外译哲学思辨:论汉古典籍的哲学伦理思想跨文化哲学对话[J].外语与外教学,2007(5):60-65.
[8] 王宏印.中国文化典籍英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9] 刘华文.“名”的建构和解构:翻译名学辨[J].中国翻译,2007(6): 8-9.
[10] 张岱年. 中国哲学大辞典[M].修订本.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4.
[11] 李约瑟. 科学思想史 [M]. 陈立夫, 等译.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9.
On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of Philosophical Ter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rminology //
WANG Xiuwen
Abstract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rminology, this paper makes a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of philosophical terms in History of Scientific Thought . We found that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of philosophical terms have diversity, and there are nine and seven major translation methods in transliter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We also found that the transliteration translation method is valued by Joseph Needham. Respecting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purpose of serv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thoughts are Joseph Needham’s main consideration.
Keywords : terminology; philosophical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method; transliteration; free translation
中图分类号: B;H083;H159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673-8578.2019.03.011
收稿日期: 2018-03-26 修回日期:2019-01-26
基金项目: 2015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SJD032);201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NR2017028)
作者简介: 王秀文(1972—),女,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翻译,语料库语言学。通信方式:xiaoyuwx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