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竞争战略要素研究

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竞争战略要素研究

朱楚华[1]2002年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竞争战略要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以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生存和发展为立足点,研究企业战略要素的作用机制和要素组合效能。论文从对体现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过程的统计资料整理分析入手,介绍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本现状,分析了企业市场竞争状况,提出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农产品加工率低、附加值低;企业规模小,高、精、深加工企业不多;农产品品质差,加工档次低,产品结构单一,缺乏竞争力;大多数企业经营者缺乏战略思想,不能提高企业长期竞争力。文章认为企业文化、顾客、政府、竞争者、农产品供应者是影响企业长期竞争力的五大战略要素,并论述了各要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过程。用均衡分析的方法分别阐述了各要素单独作用和组合作用的效能,各战略要素单独和共同对企业长期竞争力的作用都存在理论上的最优均衡,但在企业的长期经营过程中,要素的作用规律不断变化,很成功的战略要素组合也只是接近理想的最优。文章分析几种适合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长期竞争的战略要素组合模式:以企业文化为核心、以顾客为核心、以政府政策为核心、以竞争者为核心等四种。文章说明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应如何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和处境选择合理的战略要素组合,论述了企业创业阶段的战略要素组合、企业成熟阶段的战略要素组合、维持战略要素组合的特点、战略任务和战略要点。

徐文燕[2]2004年在《中国绿色食品出口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成功加入WTO,世界各国的高关税壁垒相应大大削弱,国际市场国内化和国内市场国际化成为大势所趋。但是对于绿色食品而言,国际市场容量的扩大并不意味着产品就有了良好的市场机遇。一方面,遭遇绿色壁垒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中国绿色食品企业缺乏国际营销理念和对国际市场有针对性的分析,导致出口产品结构和出口市场结构失衡。 中国绿色食品成功开拓国际市场,必须根据国际贸易环境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对绿色食品出口国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分析、制定准确的国际市场进入战略,并选择适合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以增强绿色食品在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方面的能力。 本文提出了绿色食品出口贸易理论、绿色食品拓展国际市场战略理论和绿色食品国际市场进入理论,构建了中国绿色食品出口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文设计了绿色食品出口战略的总体框架。针对绿色食品出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持久的竞争优势是绿色食品出口战略的基础。指出绿色食品拓展国际市场战略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认为绿色食品国际市场环境因素(机遇与威胁)和绿色食品产业的系统因素(优势与劣势)是绿色食品出口战略制定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建立绿色食品SWOT分析矩阵,以此为依据提出绿色食品增强型战略构想,指出其战略取向是高附加值产品战略、均衡市场战略和市场进入战略。 对绿色食品国际贸易环境和国际市场环境的详细分析是中国绿色食品出口战略实施的前提条件。本文研究指出绿色食品国际市场准入制度具有完善性、严格性特点,绿色食品国际市场需求具有总量大、层次高特点,绿色食品消费群体层次复杂,国际市场营销手段先进、营销渠道灵活。通过深入的市场分析,为绿色食品准确定位、市场细分和选择市场进入方式提供了实证依据。 对中国绿色食品的优势条件进行重点分析,是中国绿色食品出口战略实施的重要依据。本文选取质量管理制度、市场结构、产业集群、安全与环保角度,深入阐述了绿色食品的优势条件。提出“金字塔型”质量管理模式,指出绿色食品供应链综合质量管理是保证绿色食品质量、发挥绿色食品制度优势的关键因素;认为绿色食品企业规模的合理发展以及产品的差别化是改变绿色食品生产规模过小、消除市场无序竞争状态、优化绿色食品市场结构、发挥绿色食品企业与产品优势的必然选择;揭示了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优势的发挥要依靠各种因素的关键f生作用,如:自然资源、规模经济、相关产业的支持、吸引外资、企业家精神和政策环境等因素;拓展了绿色食品国际竞争力概念的内涵,指出绿色食品的安全优势和环保优势是绿色食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不仅在理论上突破了传统产品竞争力概念的内涵,而且在实践上有助于企业从发展和全面的视角重视产品竞争力的培育。 本文提出了绿色食品增强型战略的实施途径,指出其主要策略应侧重产品和市场两个方面。从微观角度提出产品开发和品牌经营策略,从宏观角度提出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策略,从应用性角度提出国际市场进入的具体方式。为了增强理论研究的实用性、可操作性,进行了有关对策建议的综合研究,分别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具体对策,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可供借鉴的决策参考。 此外,本文对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拓展国际市场战略进行了实证研究。针对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开拓国际市场的政策取向,即出口导向的发展思路、外向型基地建设、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详细分析并阐述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开拓国际市场的具体方式。

杜泽宇[3]2008年在《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与汽车、石化并驾齐驱的吉林省叁大支柱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将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如果说农业是吉林经济的一大支柱,那么吉林的农产品企业则是这一支柱的基石。本文旨在探索吉林农产品企业产品的营销策略为吉林农产品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本文首先对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营销现状进行分析,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挑战有一个总体了解。然后对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现状和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鉴有益经验加强我省农产品企业市场营销能力。接下来分析我省农产品企业面临的市场形式,为其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本文在对上述问题充分分析后,运用营销组合等理论及根据我省特色提出一系列针对农产品的市场营销理论。本文旨在探索吉林农产品企业产品的营销策略为吉林农产品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为吉林农业经济的振兴服务,更好的推动吉林农产品企业向着一个更加科学,良性的发展之路迈进。全面提升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必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同时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扎实的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我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由“快走”变“快跑”,为加快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营销能力的提升做出新的贡献。

陈会英[4]2004年在《中国农产品加工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的根本任务就是确保粮食安全,满足人们的温饱需求,与之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滞缓,未能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新形势下如何生产高档、安全食品适应城乡居民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消费需求,是农业关联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延伸农业产业链,使农业摆脱仅仅提供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基础地位并成为“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增加初级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富裕文明程度。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等国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已基本成熟,产业组织化程度高,行业管理规范,法律法规完善。而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绩效差、研究创新投入不足、产业进入壁垒低、产业内竞争无序与过度竞争、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及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等问题。因此加强农产品加工产业组织问题研究,优化农产品加工产业组织结构,提高农产品加工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水平,规范行业自律,实现有效竞争是目前理论界、实践界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从点、线、面叁维分析视角,运用产业组织、博弈分析及期权定价等理论和方法,在正确界定农产品加工产业组织特性和深入了解农产品品加工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农产品加工产业的规模经济、纵向关联经济和集群经济叁大竞争优势,并提出了农产品加工行业协会培育与产业组织政策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具体运作规范,得出相关结论与建议。本研究除导论外共有农产品加工产业组织结构、规模经济、关联经济、集群经济和产业规制五个部分。其主要观点如下:(1)农产品加工产业组织结构。这是研究农产品加工产业的起点。本部分通过对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历程的系统考察,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与特征,并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分析农产品加工原料与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经济特性;从竞争结构角度分析了农产品加工的五种竞争力量的关系,指出农产品加工行业盈利能力是由其行业结构决定的,产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取决于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侃价能力、供方侃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这五种竞争力的综合作用,据此提出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竞争战略及其重点;最后以乳制品为例对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市场结构、行为、绩效进行分析,为以后研究做好铺垫。(2)农产品加工业规模经济。本部分从点的角度分析农产品加工业规模经济性,阐释如何将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做大,取得规模经济效应。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加工技术水平低、产品差异化程度小、缺乏品牌竞争意识等问题,农产品加工企业现有规模较小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加工产业市场进入壁垒低而退出壁垒高,导致农产品加工企业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行业内过度进入,市场集中度低,市场竞争激烈、无序、效率低下;通过对农产品加工业大、小企业的智猪博弈(Boxed Pigs Game)分析,探求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小所导致的技术创新动力 1<WP=8>中国农产品加工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研究不足和假冒伪劣现象严重的根源;从产业组织角度分析,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集中度与产业经济绩效在一定范围内是正相关关系,即产业集中度越高,产业经济绩效越好,农产品加工大企业具有规模经济性与规模优势;为此应扩大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培育农产品加工大企业。其相应路径选择包括实行一体化战略,培育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农产品加工业市场进入壁垒,降低退出壁垒,加强竞争市场进入阻挠,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理论培育发展跨国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大公司),提高农产品加工产业集中度,逐步实现全球化发展战略。(3)农产品加工业纵向关联经济。本部分从线的角度分析农产品加工业纵向关联经济性。只有通过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找准农产品加工关联企业的衔接点,培育上下游企业的关联机制,才能提高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的整体经济优势。农产品加工节点企业关联本身就是一种产业组织创新,具有组织创新效应;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节点企业后向关联组织基本形成了市场交易关系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 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中介+农户”型、一体化联接型等组织模式;由于我国农产品加工节点企业后向关联各行为主体间组织关联度低、合同不规范、利益关系不协调等,导致履约成本高,现实中农产品加工关联企业间违约现象严重,从而形成了博弈分析中的囚徒困境,究其主要原因在于签约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倾向。如果一种制度安排不能满足个人理性,就不可能实行下去。而解决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冲突的办法不是否定个人理性,而是设计一种制度,要求在满足个人理性的前提下达到集体理性,为此必须进行农产品加工业纵向关联经济组织创新。引入期权理论中的卖权机制可以完善订单合同。在订单合同中,为农户提供卖权(随行就市,保底收购,农户具有选择权),形成新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的产业组织模式是一种有效的创新路径。(4)农产品

何官燕[5]2008年在《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产业化,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是其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的方向和一般途径。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农业产业链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供应链、产业链及其管理的相关理论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也为我国农业产业组织的构建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但目前国内的研究还没有把供应链、产业链管理理论与产业组织理论充分应用到农业产业化中去。这就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空间:从产业链组织的视角去研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去两年多时间里,笔者在南充市南部县、北京顺义区和资阳市进行了实地调查。结合笔者的实际调研成果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本文在从宏观、中观、微观叁个层次明确界定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这一概念的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研究的基本架构,并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深入分析和探讨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创新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制度建设与政策建议。从内容安排上看,全文分为十章,其主要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前提、内容安排、研究的思路、方法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的主要任务是对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这一核心概念作详细的界定与分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第叁章作为论文的文献梳理部分,首先从供应链及其管理理论切入,分析其与产业链的关系及其对产业链的启发,然后在产业链理论的基础上对农业产业链的研究现状作简要概括和评述。其次介绍了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在我国农业产业组织研究中的运用,在此基础上着重论述农业产业化组织和农业产业链组织的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研究的不足,探寻本论文研究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的理论视角。第四章为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本章在对美国、日本、荷兰等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的描述,农业产业链组织发展的模式、特点和经验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构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几点启示。第五章比较分析了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产业链组织构建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农业产业链组织的构建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框架下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某种意义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可以看作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前期探索。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生、发展、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分析为农业产业链组织的研究奠定了现实基础。第六章作为本论文的理论基础,首先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设定了产业链组织的发展模式,进而指出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应是一种以中间组织为主体,介于企业、市场之间的组织系统。其次,本章运用了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通过构建相关的数理模型从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的角度比较分析了农业一体化模式的价格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农业纵向一体化与横向一体化的激励与效率。第七章选取了“公司+农户”、“合作组织+农户”和“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叁种较为典型的模式作为是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的纵向一体化模式研究的主要内容,运用现代经济学中的博弈论分析方法对这叁种模式的稳定性、参与主体的收益及违约冲动等进行了分析。第八章指出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的横向一体化是指纵向一体化上的农户、企业等各个节点的扩大化。同时,纵向一体化的各个节点中,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始终处于中心位置,而所有这些农业主体中,家庭经营的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当前最主要的农业主体。因此,本章着重对专业化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横向一体化模式进行研究,以探讨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稳定发展的创新模式。第九章通过分析种植和养殖这两种典型的农业产业链,以四川南部、北京顺鑫和四川资阳的实践案例,着重分析了我国当前农业产业链组织构建过程中的叁个典型模式。这叁个典型的案例为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及其创新模式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实践经验。第十章在前文的基础上分析了“合作社一体化”模式的利弊,进而探讨了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在未来可能创新模式:中间组织模式。这种以中间组织为主要形态的一体化组织形式将成为适应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主要模式。本章最后针对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构建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制度建设与政策建议。本文注重各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性,结合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综合运用了现代经济学的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制度经济学博弈论等方法。对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本论文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首先,构建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在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由于市场失灵和交易费用等因素的存在,农业产业链作为产业链的一种特殊类型,将以一体化作为其发展的方向。一体化包括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其中农业产业链组织的横向一体化是指纵向一体化上的农户、企业等各个节点的扩大化,即通过农业产业链上同一环节的经济主体进行集中和扩大,增强各个经济节点的竞争力,实现各节点力量的均衡,从而保证产业链组织的稳定发展。再次,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组织的复合模式合作社一体化实现了完全的一体化经营,有效降低了市场交易和产业化组织的内部的交易成本,但从某种程度上却增加了较多的管理费用。因而以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经济组织——“中间组织”为主要形态的一体化组织形式应成为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主要模式。最后,从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当前要建立以中间组织模式为主要特征的一体化组织相对较为困难。同时,正是由于中间组织的双重特性使得其构建和完善缺乏相应的现实基础,因而当前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完善和发展应以“公司+合作组织+农户”模式作为现实载体,不断总结和探索,以从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更加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之间关系,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组织的最优化发展。

卢光明[6]2005年在《基于纠纷管理的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组织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贸易环境因素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详细阐述了引发我国农产品出口频繁遭遇各种贸易纠纷的原因。就外部因素而言,进口国相关利益集团为维护自身的利益而要求本国政府对我国农产品进口制造各种贸易纠纷,限制我国农产品的进口:从内部环境因素来说,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出口企业、政府对出口市场的管理等方面还不成熟,尤其是与一些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对手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所遭遇的贸易纠纷,基本上都可以从其中的某一方面、或从这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找到原因。所以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纠纷管理必须从内、外两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治理,才能够在提高我国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组织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最终达到减少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纠纷的目的。 利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本文首先把我国农产品出口所遭遇的贸易纠纷界定为是进口国各种利益集团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进口国相关产品的生产者,进口商,以及政府对各种国内和国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力量平衡的结果。以此作为本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本文建议我国应该成立由农产品出口企业、相关各政府部门、以及广大生产农户组成的“农产品出口贸易纠纷管理组织”。该组织成立的目的是要动员和整合国内各种力量,在与进口国各相关利益集团之间展开既合作又竞争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进口国的利益,实现进口国的“国家价值”,从而达到影响进口国各相关利益集团的力量平衡与对比,实现最大限度地减少贸易纠纷的目的。国际贸易与其他类型的交易形式一样,是建立在交易方之间互利基础之上的;尽管在国际贸易中有许多约束性的规则(尤其是在世贸组织的框架内),但是当贸易国面临各种潜在、或现实的利益诱惑时,贸易国就会在违约和守约之间做成本和收益的权衡,最终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做出守约和违约的抉择。 这是从外部市场环境方面来分析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纠纷产生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农产品遭遇各种贸易纠纷的原因,指出进口国国内各相关产品的主要生产商在面临我国进口产品的冲击时,会通过对本国政府施加压力而制造贸易纠纷,限制我国产品的进口。而进口国政府除了要对国内的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做出回应外,政府本身也会从维护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角度制造各种贸易纠纷,实现其利益。而进口国是否制造贸易纠纷、制造什么样的贸易壁垒、如何执行这样的贸易限制政策都与进口国这些社会力量的对比有直接的关系。

石弢[7]2013年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信贷风险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妥善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乎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叁农”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经营的比较效益,是解决“叁农”问题,全面振兴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脱胎于县乡农产品初级加工工厂,主要依靠当地资源优势,经营规模小直接面向市场组织生产,内源融资能力差,亟需外部资金支持。正规金融对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的外部金融供给受到金融体制、企业自身发展、历史等诸多原因困扰,不能完全满足企业旺盛的资金需求。其中,最大的障碍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信贷风险识别问题,如何从数量众多、良莠不齐的企业中寻找到优质客户,如何规避行业风险、提高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效率,是摆在农产品加工企业、银行、政府和社会面前的重大课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的研究主旨是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考察农产品加工企业信贷风险来源,探讨农产品信贷风险成因,构建信贷风险评价体系,提出相应的政策选择。由于农产品加工业的特殊性,我国各地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也考虑到数据获取难度等因素,本研究以福建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主要样本企业,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借鉴。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第一章,阐明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信贷风险评价的现实背景和理论意义,介绍了研究的主要工作,包括梳理文献、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明确了有关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图;提出了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和有待继续研究之处。第二章,梳理农产品加工企业信贷风险评价涉及的相关文献,借鉴前人在有关或类似问题上的探索,从农村金融风险、企业信贷风险、信贷风险评价研究等方面,概括理论研究进展。简要分析现有文献的重要贡献、遗漏、不足,以及本文尝试探索的主要方向。第叁章,阐明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农村金融特殊性分析,信贷风险传导机制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管理,为研究提供理论指引。尽管以往信贷风险研究也曾进行过产业风险分析,但是一个包括农村金融、信贷风险管理以及农产品加工经营管理“叁合一”的分析尚不多见。本文希望从这一新视角揭示农产品加工企业信贷风险规律。第四章,以福建为例,从整体上分析农产品加工企业面临的内外部风险,以及这些风险如何传导,致使酝酿产生银行信贷风险。本章也是信贷风险评价体系定性指标论证的主要部分,同时结合福建省具体情况,体现研究的地域性特点。第五章对影响农产品加工企业信贷风险的因素进行理论分析。第六章,运用计量分析手段实证研究微观企业财务或经营状况对信贷风险的影响因素。为信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指标提供理论依据。第七章,构建农产品加工企业信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类定性与定量指标的权重,得出具体评价指标体系。第八章,提出农产品加工企业信贷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依据行业特点做企业风险评价。农产品加工业的生产过程具有生产周期长、农产品的生产季节性强、产品相对集中上市、企业为确保常年加工必须在短时间内动用大量资金收购农产品等一系列特点,其融资需求就与这种行业特征相适应,表现出资金需求季节性强、资金需求原因集中、资金需求阶段性差异显着叁大特征。因此,农产品加工企业信贷风险评价应当将信息不对称等理论与行业特点分析相结合,依据行业特点做出企业风险评价。(2)财务风险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核心风险。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财务指标在不同程度上与企业信贷风险呈相关性。(3)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信贷风险影响的因素排序,依次为财务风险、经营风险、行业风险、管理风险和信誉状况。

马玲玲[8]2007年在《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绩效与路径依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疆地处内陆,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是一个农业资源大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寻求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绩效差的结构性原因和路径依赖,是把新疆农业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关键。因此,深入研究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绩效与路径依赖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本研究在全面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农业经济管理理论为基础,结合财务管理、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市场营销、系统理论及经济计量分析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动态研究与静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掌握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情况和存在问题,以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绩效与路径依赖的内在关系研究为主线,为提高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结构绩效及其稳定性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建议。本文分为叁大部分,即理论分析篇、现状分析篇和路径依赖分析篇。第一部分理论分析篇,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叁章,从理论上提出企业结构绩效的新概念和结构绩效五种类型及特征,提出了企业多维动态结构绩效模型,企业结构绩效动态变化分为四个阶段,即企业结构绩效的创业期、递增期、稳定期和衰退期,论述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绩效的环境路径依赖和内在路径依赖。第二部分是现状分析篇,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分析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现状与问题,并分别从盈利能力、资产质量情况、债务风险状况和经营增长状况这四个方面分析了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结构绩效。依据路径依赖和突出关键性指标等原则,建立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设计,并按重要程度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了排序。从一级指标来看,按重要程度排序结果依次为农产品加工企业与政府和谐度、市场营销竞争力、创新管理能力、农产品加工供应链管理、市场结构、产出(财务)能力。第叁部分是路径依赖分析篇。包括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分别从市场结构、农产品加工供应链管理、创新管理能力、市场营销竞争力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与政府和谐度等五个关键路径,揭示了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农产品加工供应链管理、企业家、市场营销竞争力、政府与企业结构绩效及其路径依赖的内在关系,提出促进产业集中、加强农产品加工供应链管理、建立基于企业家主导型结构绩效的运作模式、持续不断地提高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等路径依赖对策,以及提高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绩效的总体思路和政策建议。

王维[9]2008年在《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由于相关经济理论研究的不断扩展与深化,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内容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基于企业成长环境的复杂性与企业成长要素间非线性作用的现实,本文选择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意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及复杂性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能力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能力机理,构建提升其成长能力的内外部保障措施。同时,结合使用因子分析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构建了基于FA—BP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能力评价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对ZL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该文研究成果有利于奠定企业成长理论的系统科学的根基,对于丰富企业成长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有利于农业产业的发展与叁农问题的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成长能力需要强有力的内外部保障机制与体系的维系。然而,保障机制与体系的构建不是凭空的,要求具有针对性、系统性与科学性。这使得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能力形成机理的系统分析成为必然与前提。因此,本文首先基于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实质与特征,构架了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系统与成长要素体系,进而采用专家意见法进行实际调研,确定了影响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能力的关键要素,并基于主成份分析构架了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能力的钻石模型,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能力形成机理的研究提供了分析维度与研究基础。在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能力的形成机理分析中,本文利用布鲁塞尔器的催化反应原理分析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机理,揭示了企业创新力是在内外部催化剂交叉作用形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和依据;通过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同成长阶段中影响协同力的要素分析,利用协同学理论确定了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系统的序参量,揭示了企业文化与学习能力作为序参量对企业成长系统的支配作用,设计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协同力形成的过程机理模型,揭示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协同力形成的机理;在分析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风险来源以及企业成长系统的复杂适应性的基瓷?利用CAS理论研究了农产品加工企业风险预控能力形成的机理,设计了企业成长风险预控能力形成的过程机理模型,为企业有效控制成长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分析产业支撑力影响要素的基础上,研究了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中产业支撑力形成的机理,为外部保障体系研究奠定了基础。保障机制与体系的构建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能力形成与维系的根本。以企业为主体,本文研究了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的内部保障机制,主要包括聚焦低熵的创新管理机制、协同机制与风险预控机制;以政府为主体,本文研究了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能力形成与提升的外部保障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农产品流通体系构建、农产学研合作体系构建以及农业市场化促进体系的构建,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成长创建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了产业支撑。为能够科学判定农产品加工企业所处成长能力状态,本文最后结合使用因子分析(FA)与BP神经网络技术,利用30家样本企业的叁年相关数据构建了基于FA-BP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能力评价模型,选择了目标企业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目标企业成长能力的来源与本文所构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能力钻石模型相吻合,以及内外部成长机制与体系构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对目标企业成长能力主要指标的纵向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能力的重要启示。

谢立新[10]2003年在《区域产业竞争力论——以泉州、温州、苏州叁个地级市为例》文中认为本文认为:地区竞争表现为地区之间资源汲取能力和产业发展环境的竞争,基础在于产业发展能力的竞争。研究地区产业竞争力,目的在于从比较优势出发,寻求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群,并以此为主导(支柱)重点发展,营造产业竞争优势,获取竞争收益。本文以中国沿海发达地区中产业竞争力比较强的福建泉州、浙江温州、江苏苏州叁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叁市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产业空间聚散能力和产业组织成长能力为重点,通过对叁市产业产生、成长和演进能力的分析,试图研究和探讨地区产业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一般规律。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认为:提高地区产业竞争力必须从五个方面入手:一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叁次产业协调发展中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二要以城市化和开发区建设为载体,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中小城市、卫星城镇为依托的层级城镇体系,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叁要立足地区资源赋予和区位特点,鼓励发展中小企业。通过兼并、战略联盟、股权投资、品牌延伸等形式,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集团,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以产业链分工协作为基础的特色产业集群,努力营造地区产业竞争优势。要继续强化个体营销和专业市场的功能,推行特许经营、专卖、品牌、虚拟经营等现代营销手段,重视区域营销和政府营销,不断强化产业组织的营销能力。四要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行业技术开发机构为依托,企业、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等为基础的产业技术进步组织体系。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完善企业组织特别是家族企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产业组织成长和产业竞争力增强。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五要通过界定和保护产权、发展行业中介组织、建立区域诚信系统、强化政府责任等措施,发挥好政府在提高产业竞争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竞争战略要素研究[D]. 朱楚华. 中南林学院. 2002

[2]. 中国绿色食品出口战略研究[D]. 徐文燕. 东北林业大学. 2004

[3].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 杜泽宇. 吉林大学. 2008

[4]. 中国农产品加工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研究[D]. 陈会英. 山东农业大学. 2004

[5]. 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创新研究[D]. 何官燕.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6]. 基于纠纷管理的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组织治理研究[D]. 卢光明. 浙江大学. 2005

[7]. 农产品加工企业信贷风险评价研究[D]. 石弢. 福建农林大学. 2013

[8]. 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绩效与路径依赖研究[D]. 马玲玲. 新疆农业大学. 2007

[9]. 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能力研究[D]. 王维.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

[10]. 区域产业竞争力论——以泉州、温州、苏州叁个地级市为例[D]. 谢立新.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  ;  ;  ;  ;  ;  ;  ;  

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竞争战略要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