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你看”变体的多角度研究_疑问句论文

普通话“你看”变体的多角度研究_疑问句论文

普通话中“你看”变体的多角度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变体论文,你看论文,普通话论文,多角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H14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6425(2006)01-0067-05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由“看”构成的“你看”有三个变体:“你看1”、“你看2”和“你看3”,它们主要出现在对话中,“你看1”主要表示听话者用眼睛看;“你看2”表示说话者让听话者注意某种现象;“你看3”表示说话者要求听话者发表自己的看法,三个“你看”的意义及用法各不相同。

一、从句法和语义的角度看“你看”

“你看2”、“你看3”的出现说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看”正在发生虚化,有时“你看”既可以理解为“你看1”,也可以理解为“你看2”或“你看3”,这反映了三个“你看”中间有过渡,可以形成一个连续统。要想准确认识现代汉语中的“你看”的真实面貌,我们必须对“你看”的三个变体进行区分和鉴定。

(一)“看”能否受副词“不、都”修饰

(1)这本书你不看1,你可以换别的。/这几本书你都看1吗?

(2)你看2今年又是一个暖冬。——*你不/都看2今年又是一个暖冬。

(3)你看3这点钱够我用到放暑假吗?——*你不/都看3这点钱够我用到放暑假吗?

邢福义(2003)谈到动词是表示行为活动的词,动词能跟副词“不、都”等组合,通常不接受表物量数量词的修饰,这是这个词类跟名词恰好相反的地方。通过例句可以看出,“看1”能受副词“不、都”的修饰,因为“看1”是实义动词,表“用眼看”及其引申义,具有动词这一词类的典型特征;而“看2”、“看3”均不能受副词“不、都”的修饰,因为在“你看2”、“你看3”中“看2”“看3”已经虚化,不具有动词这一词类的典型特征。

(二)“看”能否后附体标记词

(4)“你看1着我,别往别处瞅。”

(5)比如,你看1了本书《从凌迟斩首到枪毙》一文,你不能不触目惊心乃至张口结舌。(王蒙《咏叹与沉思》)

(6)“你看2,你和你儿子如此隔膜,那你真离失去他不远了——不管我们怎么判。”(王朔《无人喝彩》)(*你看2着/了/过,你和你儿子如此隔膜,那你真离失去他不远了——不管我们怎么判。”)

(7)就去找张巨商量:“你看3把谁留下给千代子帮忙?”(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你看3着/了/过把谁留下给千代子帮忙?)

从上面例句我们可以看出,“看1”可以后附体标记词“着/了/过”;而“看2”、“看3”不能后附体标记词。我们知道动词的基本语法特点就是在组合能力上以能带“着/了/过”为最重要的充足条件,“看1”是实义动词,可以后附体标记词,而“看2”、“看3”语义虚化,不具有动词的这一特征。

(三)“看”能否重叠

(8)张士诚说:“你看1看1他们写的是什么?”(汪曾祺《幽冥钟》)

(9)你看2看2!裹了人家的老鸭还不知道,就知道多了一只!(汪曾祺《落魄》)

(10)他前脚走,你后脚就再养一条,你看3咋样?(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你看3看3咋样?)

正如上面的例句所示,在我们检索的语料里“看1”、“看2”都可以重叠,一般出现在祈使句中,重叠后表示动作时量的短暂,动作分量的减轻,但“看1”重叠的例句较多,而“看2”重叠的例句比较少,这与“看1”的语义较实,“看2”的语义较虚有关。“看3”重叠的例句没见到,但感觉“看3”有时也可以重叠,但一般说话时不出现重叠式。

(四)“你看”能否重复

(11)“你看1,你看1!我们的果园多好看!一行一行的果树,一架一架的葡萄,整整齐齐!”(用眼瞧)(汪曾祺《羊舍一夕》)

(12)“你看2你看2,要是赶上个醋劲儿大的丈夫,不跟你打起来才怪!”(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

(13)定大爷的话没头没脑,说着说着金鱼,忽然转到:“你看3,赶明儿个我约那个洋人吃饭,是让他进大门呢?还是走后门?”(老舍《正红旗下》)(*你看3你看3,赶明儿个我约那个洋人吃饭,是让他进大门呢?还是走后门?)

如上例所示,在我们检索的语料中,“你看1”、“你看2”可以重复,但“你看1”重复的例句较少,而且这类句子“你看1”的宾语都是小句、句子或句群,且都是祈使句。“你看2”重复的例句较多,这与“你看2”本身的意思有关,因为“你看2”是说话者用来提醒听话者注意的,“你看2”重复使用有强调的作用,所以“你看2”经常被重复使用。“你看3”不可以重复。

(五)“看”后能否出现语气词

(14)“这本书我可以看看吗?”“你看1吧!”

(15)你看2吧,打从今天开始,她要不对我变脸才怪!(刘心武《秦可卿之死》)

(16)政府代表听了,又问他:“有人说他挺有本事,你看3咱们用他好不用他好?”(邓友梅《寻访“画儿韩”》)(*“有人说他挺有本事,你看3吧/啊咱们用他好不用他好?”)

从上面例句可以看出,“看1”、“看2”后都可以出现语气词,但“看1”后出现语气词有条件限制,当“看1”的宾语前置或省略时,语气词才可出现。“看2”后经常出现语气词,语气词后面往往会出现标点符号,说明“看2”与“你”结合得比较紧,“你看2”后出现语气词提醒意味更加明显。“看3”后不出现语气词。

(六)“你看”是否可以扩展

(17)你看1这本书。——你要仔细看1这本书。——你现在看这本书。

——你看1一下这本书。——你不要看1这本书。——你再花些时间看1这本书。

(18)你看她今天心情多好。——*你仔细看她今天心情多好。——*你现在看今天她心情多好。

(19)你看明天比赛我们会不会赢?——*你仔细看明天比赛我们会不会赢?——*你马上看明天比赛我们会不会赢?

从上面例句我们可以看出,“你看1”可以扩展,“你看2”“你看3”不可以扩展,这说明“你”和“看1”结合得比较松,“看1”前面可以增加一些状语,而“你”和“看2”“看3”结合得比较紧,中间不可以增加别的成分。

(七)“你看”带宾语的情况

(20)你看1报纸,我看1杂志。(体宾语)

(21)“你看1/2我这嘴皮子是不是磨起一泡?”杨重张大嘴让美萍看。(王朔《顽主》)(单句宾语)

(22)“嘻嘻!”她又笑了,“……你看2,你们念过书的人尽来这个虚套套!”(张贤亮《绿化树》)(单句宾语)

(23)父亲很后悔:“你看2,我今年怎么会忘了给他去拜年呢?怎么呢?”(老舍《正红旗下》)(反问句宾语)

(24)你看2,我只顾了交待我降生的月、日、时,可忘了说是哪一年!那是有名的戊戌年啊!戊戌政变!(老舍《正红旗下》)(复句宾语)

(25)“明说了吧,这些日子,你看3我的脾气、举止有些反常,是吗?”(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疑问句单句宾语)

从上面例句我们可以看出,“你看1”一般带体宾语,如例(20),一般不带句子宾语,带句子宾语后,“你看”就带有了提醒注意的意味,如例(21);“你看2”不能带体宾语,只能带句子宾语(包括单句、复句或句群),一般是陈述句宾语,少数情况下带反问句宾语,但仍表示肯定的意味,如例(22)(23)(24);“你看3”也不能带体宾语,只能带疑问句宾语,如例(25)。因为“看1”是实义动词,因此可以带体宾语;而“你看2”表示提醒注意某种现象,现象必须用句子表述出来,而且是已经存在的一种状况,所以一般是陈述句宾语,即使是问句宾语也是反问句宾语;“你看3”是说话者要求听话者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你看3”也不可以带体宾语,一般带疑问句宾语。

(八)“你看”三个变体语法特征一览表

否定词修饰 后附体标记词 “看”重叠 “你看”重复 带语气词 “你看”扩展 带体词宾语 带句子宾语

你看1 + +

+ +(少)—+(有条件)

+

++(少)—

你看2 ——+(少)—+

+— — +

你看3 ——

? — —

— — +

(九)“你看”的三个变体的鉴别

先看下面例句:

(26)你看这水多么清。

(27)你看空气多么清新。

(28)你看水清不清?

(29)你看空气清新不清新?

在上面例句中,例(26)中的“你看”的宾语是“这水多么清”,因为“水”的“清”是我们可以用眼直接观察出来的,并且例(26)又是个祈使句,表示提醒注意,所以例(26)中的“你看”可以有两种理解,既可以理解为“你看1”,也可以理解为“你看2”;例(27)中的“你看”的宾语是“空气多么清新”,因为“空气清新”我们不能靠眼睛观察到,说话者只是提醒我们注意这种状况,所以例(27)中的“你看”只能理解为“你看2”;例(28)中的宾语是“水清不清”,因为“水”是否“清”要用眼睛观察才能知道,并且例(28)是个疑问句,说话者也要求听话者说出自己的观点,所以例(28)中的“你看”也有两种理解,既可以理解为“你看1”,也可以理解为“你看3;例(29)中的“你看”的宾语是“空气清新不清新”,因为“空气清新与否”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出来,说话者用“你看”只是要求听话者对空气的质量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例(29)的“你看”只能理解为“你看3”。因此,我们在对“你看”的性质进行鉴别时一定要从其后面的宾语入手,既要看宾语提及的情况是否可以用眼睛观察到,又要看宾语所属的句类。从上面例句我们还可以看出普通话中“你看”的三个变体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这说明“你看1”、“你看2”、“你看3”中间有过渡,可以形成一个连续统。

再看几个例句:

(30)昨天你看电影了,对吗?

(31)你看,电影开场了。

(32)你看,我们还看不看电影?

上面几个例句都涉及到“电影”,但“你看”有不同的理解,例(30)中谈论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看”带的是名词宾语,所以例(30)中的“你看”是“你看1”;例(31)中的“你看”的宾语是一个小句,描述的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说话者提醒听话者注意这一情况,所以例(31)中的“你看”是“你看2”;例(32)中的“你看”后面接的是疑问句宾语,说话者征求听话者对将要发生的事情的意见,所以例(32)中的“你看”是“你看3”。从上面例句我们可以看出,一般“你看1”带名词宾语,“你看2”带陈述句宾语,“你看3”带疑问句宾语。

请看下面例句:

(33)你看这本书好不好?

例(33)在书面语中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表示说话者问听话者同不同意看这本书;一种表示说话者要求听话者对这本书进行评价。书面语中的歧义现象在口语中可以通过节律消除:

(33a)你看1这本书/好不好?——看1这本书/好不好?——*这本书好不好?

(33b)你看3/这本书好不好?——*看3这本书好不好?——这本书好不好?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当停顿放在“书”后面时,“看”表示用眼睛看;当停顿放在“看”后面时,“看”表示“认为”。正是由于“你看1”句式中的“你”和“看1”的结合比较松,所以“你”在对话中可以省略而不影响句子的意思,并且在“你看1”句式中“看1”是主要动词,表实在意义,因此“看1”不能省略,省略后句子要么不成立要么改变原来的意思,如例(33a);而“你看3”句式中的“你”和“看3”结合得比较紧,“你”和“看3”不能拆开,并且“你看3”中的“看3”表“认为”,在对话中,由于交谈双方面对面,“你看3”不出现,单靠后面的疑问句本身也完全可以表达说话者要求听话者发表自己的看法的意思,因此“你看3”可以省略而不会影响句义的表达,如例(33b)。

总之,对于现代汉语中的“你看”的三个变体要从语法、语义、语用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二、“你看”的虚化过程及其虚化机制

(一)“你看1”和“你看2”之间的关系

“你看1”中的“看1”表示用眼睛看及其引申义。视觉器官是人类了解外部世界的最主要途径,所以“看”这个动词在语言中经常用来表示人类对外部世界的关照,使用频率非常高,正因为如此,“看”的动词意义很容易泛化,不再仅仅指用眼睛看,还经常用来表示“注意”,“你看2”句式的提醒听话者注意某种现象的意义就是由“你看1”句式意义泛化而来的,而且“你看1”不仅可以带体词宾语也可以带陈述句宾语,包括句子、复句、甚至句群,这也为“你看2”的产生提供了句法上的条件,因为“你看2”后面主要带陈述句宾语,包括单句、复句、句群。

(34)“你看1,你看1!我们的果园多好看!一行一行的果树,一架一架的葡萄,整整齐齐,那么大一片,就跟画报上的一样,电影上的一样!”(汪曾祺《羊舍一夕》)

(35)你看2,我只顾了交待我降生的月、日、时,可忘了说是哪一年!那是有名的戊戌年啊!戊戌政变!(老舍《正红旗下》)

例(34)中的“看1”表示用眼睛看,“你看1”后面的句子所描绘的景象听话者完全可以用眼睛观察到;例(35)中的“你看2”后面的句子所说的情况听话者不是单靠眼睛可以了解的,整个句子表示的是说话者让听话者注意自己的某种行为。“你看1”和“你看2”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体词宾语

“你看1”+陈述句宾语(单句、复句、句群)————→“你看2”+单句/复句/句群

疑问句宾语

(二)“你看1”和“你看3”的关系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你看1”除了可以带体词宾语、陈述句宾语外,还可以带疑问句宾语。请看例句:

(36)“你看1我这嘴皮子是不是磨起一泡?”杨重张大嘴让美萍看。(王朔《顽主》)

(37)“给!尔舍,你看1这是啥?你吃这个。”(张贤亮《绿化树》)

(38)柳娘说:“我知道是画。你看1看1这是什么画。(邓友梅《那五》)

例(36)中的“你看1”带的是正反问句,说话者要求听话者通过观察鉴别是否存在某种现象;例(37)中的“你看1”带的是特指问句,说话者要求听话者看某样东西,并判断它是什么;例(38)中的“你看1看1”带的也是特指问句,说话者要求听话者看某样东西并对这种东西的性质作进一步的说明。

从对以上三个“你看1”例子的分析可以看出,说话者不但要求听话者用眼睛看、观察,而且还要求听话者对自己的疑问进行解答。人是会思维的动物,人在观察外部世界以后会对外部世界的情况进行评价、判断,还能够对未来的情况进行预测,因此“你看1”有了带疑问句宾语,表示说话者要求听话者通过观察对疑问进行回答的用法。随着这种用法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你看1”渐渐泛化,可以带各种疑问句宾语,此时的“你看”中的“看”不再表示用眼睛看,而是表示“认为”,“你看1”逐渐虚化为“你看3”,表示说话者要求听话者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听话者在发表自己的看法前肯定要有一个思维的过程。

(39)“你看3,我们有把握把它拿下来吗?”(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40)“明说了吧,这些日子,你看3我的脾气、举止有些反常,是吗?”(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

(41)政府代表听了,又问他:“有人说他挺有本事,你看3咱们用他好不用他好?”(正反问)(邓友梅《寻访“画儿韩”》)

例(39)中听话者在对战争局势进行判断前肯定要运用以往的知识、经验,对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对比,这样才有可能进行准确的判断;例(40)中的听话者在对说话者最近的状况进行评价前,必须将说话者最近的状况与以往的情况进行比较,这样才能进行评价、判断;例(41)中听话者在作出回答前,要对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对于用这个人和不用这个人的结果进行假想、比较、权衡利弊,才可能提供正确的参考意见。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你看3”句式是由“你看1”带疑问句宾语这一小类发展而来的,因为“你看1”带疑问句宾语句式中听话者不单单要进行观察而且要通过观察对疑问进行解答,随着这一用法使用频率的增加,再加上“你看1”带疑问句的语义重点已不在观察上而在对疑问进行解答上,所以“看”的语义开始虚化,表“认为”,“你看3”由此产生,表示听话者要求说话者发表自己的看法。“你看1”和“你看3”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体词宾语

“你看1”+陈述句(单句、复句、句群宾语)————→“你看3”+疑问句宾语

疑问句宾语

(三)“你看”的三个变体“你看1”、“你看2”、“你看3”的虚化过程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你看”有三个变体:“你看1”、“你看2”、“你看3”。“你看1”中的“看”是实义,表示用眼看及其引申义;“你看2”中的“看”已经虚化,“你看2”用来提醒听话者注意某种现象;“你看3”中的“看3”表认为,“你看3”表示说话者要求听话者发表自己的看法,包括对已然事实进行评价或对未然情况进行预测。“你看”三个变体的虚化过程我们可以用一个图表表示出来:

体词宾语

“你看1”+陈述句宾语(单句、复句、句群)————→“你看2”+单句/复句/句群

疑问句宾语

————→“你看3”+疑问句宾语

(四)“看”、“想”、“说”三个动词的相应虚化现象

受语言类推机制、历史文化和认知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词义的衍化形式都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系统性。表现在,具有某种语义聚合关系的多个词常常发生方向一致的对应性引申、分化或(和)虚化,从而形成新的语义聚合关系[1]。“看”、“想”、“说”都是人所具有的能力,人只有通过眼睛观察外部世界,使之在人的头脑中形成映像,再运用大脑进行思维,对感性知识进行分析,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让其他人了解,从而统一认识、协调行动。正是因为“看”、“想”、“说”这三个动词所代表的人的认知活动具有上述的相关性,所以它们能够形成语义聚合关系,因此它们在实际运用中发生了方向一致的对应引申、分化、虚化现象。例如:

(42)你放心,我想1什么办法也得把您救出去。(“想1”是个心理动词)

(43)于观说:“我想2回家”。(“想2”是个表示愿望的助动词)

(44)她一下子如五雷轰顶,怔住了:“你说1什么?”(《彭真老母遇难记》)(“说1”表示言说)

(45)你说2这骗子对咱国家着急的事儿吧,还挺门儿清。(王朔《编辑部的故事》)(“说2”引进新话题)

以上例句表明,“看”、“想”、“说”一类动词正在发生相应的虚化现象,其表现形式呈现出一定的系统性。

标签:;  ;  ;  

普通话“你看”变体的多角度研究_疑问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