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湖北省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湖北省论文,地域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差异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852(2004)02-0022-06
“区域差异是绝对的,区域均衡是相对的”[1]。1895年,韦伯提出区域差异是一个带有国际性的现象,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甚至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内部也不例外[2]。确切的描述与阐述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十分有意义的,过去,大多数经济学家或经济地理学家在此方面做过很多研究工作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总体来说,由于他们擅长于经济学当中的比较方法,用描述性的语言来刻画区域内部差异,这种方法得到的研究结果可靠性不很强而且对区域开发的实际指导不太确定。随着计算机和GIS的发展,人们寻找到了较好的区域差异分析方法,即大样本数理统计和空间复合分析相结合的“合成方法”,实践证明运用此种方法来分析区域发展差异能够弥补以上传统方法分析问题的不足。湖北省是一个拥有5600多万人口的中部大省(2000年),历经“二五”、“三五”及“五五”等3个“五年计划”的不平衡投资,其经济发展速度在地域上必然存在着不均衡。本文试图以湖北省为例,侧重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来找出湖北省各市州的经济发展地域差异规律,以便为湖北省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1 资料的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
湖北省行政区划图来自于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制的《中国地图册(2001年)》,17个地市州的经济资料来自于各年份的《湖北省统计年鉴》和《湖北农村经济》。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GIS空间复合分析与大样本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这里采用MAPINF0 6.0为地理信息系统桌面分析平台,以SPSS 10.0作为样本数理统计工具。首先,在描述湖北省各市州经济发展水平现状的地域差异时,我们利用MAPINPO 6.0三维图象功能绘制3D地图,形象地表现出2000年湖北省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异的分布情况;其次,在阐述“经济发展”内涵的同时提出“经济发展指数”概念,在此基础上,构造出它的计量模型并测算出各市州的经济发展指数值;最后,利用NAPINFO 6.0的自动聚类功能生成一幅包含湖北省17个地市州的经济发展类型和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复合专题地图,从而得出湖北省各市州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异规律。其研究思路概括为以下框架图(图1)。
图1 研究框架
Fig.1 Studying frame
2 2000年湖北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表征量,所以常常被人们用来衡量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发展状况[3]。这里,我们借鉴这个指标来分析湖北省17个地市州的经济现状水平的地域分异规律。由于资料受限(湖北省统计年鉴只能提供地市级单位的统计资料),为了形象地表现出湖北经济发展水平现状的地域差异性,我们以17个地市州的经济数据为数据中心点,采用了VIENNA工业大学开发的多个邻近点加权平均水平的移动拟和内插法[4],用来模拟整个湖北境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大致分布,其算法为:
式中为待定点到数据的距离,为第i个数据的权数,为i个数据点的高程。利用移动拟和内插法对MAPINFO 6.0进行二次开发,分别选用各市州2000年的人均GDP(元/人)为分析变量,以湖北省省区为分析区域,制成3D地图(图2)。从图2可看出,2000年湖北省各市州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地域分布存在明显的梯度性:武汉、鄂州和黄石3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形成湖北省经济发展水平的第一级“阶梯”;荆州、宜昌是次高地区,形成第二级“阶梯”;襄樊、荆门、天门、仙桃和潜江等5市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次高地区,形成第三级“阶梯”;恩施、神农架、十堰等3市州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低地区,形成第四级“阶梯”。
图2 湖北省各市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地域比较(2000年)
Fig.1 Comparison of Per Capita GDP of l7 districts in Hubei Province (2000)
3 湖北省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分析
3.1 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估模型的确定
3.1.1 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人均产值或收入的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经济持续发展。目前,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务数量的增加,或按人口的实际产出的增加,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或它们的人均数值来衡量。“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则是伴随着经济结构、社会和政治体制变革的经济增长,即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意味着随着产出增加而出现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的变化[5]。根据笔者的理解,经济发展至少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经济持续的增长,依据本文研究目的和资料获得的实际情况的需要,可以分别选取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工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农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人均社会消费品额年均增长率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等5个指标来测算;第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同理可以选取第三产业比重变动值、工业产业结构效益超越系数变动值、霍夫曼系数变动值和区域二元结构水平变动指数采衡量;第三,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这里分别选取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变动值、经济效益指数变动值、资金利润率变动值、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指数变动值等4个指标采表征区域经济发展效益情况[6-8]。根据研究的需要共选取13个指标分别从各个方面来考察湖北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情况(表1),设计的各个指标都是变动量(或变动值)。
表1 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权重及计算公式
Tab.1 The index system,weight and formulas
3.1.2 经济发展指数计量模型的确定
为简化分析的问题,这里我们采用了主成分分析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其算法公式为:
式中为各个市州的经济发展指数,为各地区选取指标的标准值,为对应指标的权重。
3.2 湖北省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定量分析
3.2.1 湖北省经济发展主因子的确定
在统计软件SPSS 10.0强大功能的支持下,我们将采集并计算得到的13组数据进行Z值标均化,建立起13×17的数据矩阵,然后进行R型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入选5个主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3.28%,主因子提取完全符合要求[9]。为了进一步分析各主因子的意义,对原始主因子采取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得到因子旋转后载荷量矩阵表(表2)。
表2 因子载荷量矩阵表
Tab.2 Factor looding matrix
指标
第一因子第二因子 第三因子 第四因子
第五因子
人均GDP年均增长率0.35 -7.77E-02
0.611.99E-02 0.54
工业产值年均增长率
0.31 0.62-0.38 0.39 -0.36
农业产值年均增长率
0.19 0.89
8.42E-02 -4.26E-02 6.39E-02
人均社会消费品额年均增长率-7.67E-02
0.88
1.87E-02 8.13E-02 0.19
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
0.77 0.20-0.14 -0.19
0.29
第三产业比重变动值
0.74 -5.09E-02 -0.18 0.473.49E-02
工业产业结构效益超越系数变动值 -0.89-0.15 -9.93E-02 5.51E-02 7.88E-02
霍夫曼系数变动值 8.395E-02
0.21 -8.19E-02 -1.78E-020.18
区域二元结构水平变动指数 1.34E-02 3.04E-02-8.15E-02
-0.89
-4.36E-02
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变动值-0.5720.35-0.11 0.68
-6.29E-02
经济效益指数变动值 -0.212 -1.62E-02
0.91 -0.179.77E-03
资金利润率变动值
1.9E-02 8.31E-02
0.88 0.26 -0.18
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指数变动值
0.240.395 0.38 0.51 -0.44
特征值
2.6452.35 2.34 2.03 1.45
贡献率
20.34
18.0918.03 15.64 11.16
累积贡献率
20.34
38.4456.47 72.12 83.28
根据表2,我们发现第一主因子分别与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和第三产业比重变动值的相关系数值为0.77和0.74,而与其它变量负相关或不相关,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及其对财政收入的拉动是湖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一个重要因子,所以我们可以将第一主因子命名为“产业结构变动因子”;第二主因子与工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农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额年均增长率3个变量相关性较强,其相关系数都在0.60以上,它分别从工业、农业、商业等3个方面较为全面的反映经济增长的一般状况,依据上述经济发展的涵义,我们可以将第二主因子概括为“经济增长因子”;第三主因子与经济效益指数变动值、资金利润率变动值及人均GDP年均增长率3个变量呈正相关关系并且其系数都在0.60以上,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可以将其看作“经济效益因子”;第四主因子反映的经济内容比较简单,它只与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变动值呈正相关,可以简单的命名为“劳动生产率因子”;第五主因子主要与霍夫曼系数变动值相关性较强,反映了工业内部的转换情况和经济的发展阶段,这里我们概括它为“工业转换因子”。
综合上述因子的分析,可见湖北省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变动速度、经济产值的增长速度、经济效益的改善、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化程度等5个方面,而且这4个方面的发展对湖北省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构成的重要程度是较为均衡的(因子载荷贡献率相差不大)。
3.2.2 湖北省经济发展各主因子地域分异结构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经济发展类型在地域上的综合反映。日本学者井村干男参照西方关于发展阶段的划分理论,提出了按照基本条件、工业化进程和贸易结构变化相结合的思路将发展中国家地域经济发展方式划分为5类,国内一些学者根据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地域类型进行过类似的研究[10]。运用表2的数据,经过SPSS 10.0软件处理分别计算出湖北省17个地市州各个因子得分(表3),依据经济发展的方式,可以将1994~2000年内湖北省经济发展的地域结构划分为以下3种类型,分别记为DL1、DL2、DL3等。
表3 湖北省17个地市州经济发展主因子得分表
Tab.3 The economic developed factors,scores of l7 distrcts in Hubei Province
地市州产业变经济增经济效劳动生产工业转地市州产业变经济增经济效劳动生产工业转
动因子长因子益因子率因子 换因子 动因子长因子益因子率因子 换因子
武汉
0.64 0.12 2.34 1.54
-0.79 黄冈 -0.20 -0.18 0.28 -0.34
0.68
黄石
0.38 1.24 0.28 -1.09
-0.17 咸宁
0.12 -1.44 0.00 -0.63
0.98
十堰
0.58 -0.60 -2.80 1.300.57 恩施 -0.26 -0.10 0.25
0.67
2.43
荆州 -0.40 -1.48 -0.69 -0.08
-0.18 随州 -1.08 1.37-0.52 -2.06
0.05
宜昌
0.38 0.05 0.68 -0.000.46 仙桃 -1.15 -0.06 0.19 -0.73
0.16
襄樊 -0.27 -0.34 0.08 0.22
-0.19 天门 -1.08 -0.36-0.27
0.36
0.14
鄂州 -0.10 -0.92 -0.08 1.260.02 潜江 -1.32 -0.28 0.36 -0.04 -2.62
荆门
0.97 2.48 -0.79 0.75
-0.00 神龙架 2.87 -0.88 0.09 -1.55 -0.63
孝感 -0.06 -0.76 0.58 0.42 0.23
(1)DL1型(劳动效益促进发展型):主要包括襄樊、鄂州、孝感、恩施、天门、潜江、荆州等7市州,它们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劳动效率的提高和劳动力的投入上,其属于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
(2)DL2型(结构效益推拉发展型):主要包括黄石、十堰、咸宁、黄冈、仙桃、神农架、荆门、随州等8地市,它们的工业转换因子和产业变动因子数值较大而且为正值,其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工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动上,其属于经济发展的中级阶段。
(3)DL3型(综合发展型):包括武汉、宜昌两市,它们各方面发展都较平衡,上述的5个主因子在其经济发展基本都有表现,其发展属于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
3.2.3 湖北省经济发展综合指数的地域分布
按上述的数学模式和赋定的权重计算出湖北省各地市州的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并予以排序(表4)。为进一步表述湖北省在近6年中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规律,我们利用MAPINFO 6.0的多层面复合分析功能制成包括3种经济发展地域类型和一个综合经济发展因子的专题地图(图3)[11],结合图3和表4可以发现1994~2000年湖北省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布特点:(1)武汉、荆门两市是湖北省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市,其综合指数都大于全省平均值的4个标准差,同时二者的经济发展处于DL2型和DL3型的较高层次;(2)黄冈、宜昌、鄂州、黄石、孝感、恩施和神农架7市州是湖北省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它们的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介于全省平均值3~4个标准差之内,经济发展大多处于DL2型;(3)咸宁、仙桃、天门、襄樊和十堰5地市是经济发展的较慢地区,它们的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介于全省平均值的2~3个标准差之内,经济发展类型都处于DL1型和DL2型;(4)荆州、潜江、随州3个地市是经济发展最慢地区,它们的综合指数都在全省平均值的1个标准差之内,经济发展基本处于DL1型。
表4 湖北省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关联度表
Tab.4 The grey relation between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and Per Capita GDP
地市州综合经济分类发展地域地市州综合经济分类发展地域
发展指数组合类型 发展指数组合类型
武汉0.88
ⅠDL3
黄冈
-0.00 ⅡDL2
黄石0.19
ⅡDL2
咸宁
-0.21 ⅢDL2
十堰
-0.42
ⅢDL2
恩施0.42 ⅡDL1
荆州
-0.61
ⅣDL1
随州
-0.46 ⅣDL2
宜昌0.31
ⅡDL3
仙桃
-0.37 ⅢDL2
襄樊
-0.10
ⅢDL1
天门
-0.31 ⅢDL1
鄂州0.40
ⅡDL1
潜江
-0.66 ⅣDL1
荆门0.74
ⅠDL2 神农架
0.15 ⅡDL2
孝感0.06
ⅡDL1
图3 湖北省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与发展类型地域分布图
Fig.3 Distribu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economic index and developed economic types in Hubei Province
4 结论
通过CIS空间复合分析和大样本数统计功能的实现和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因为各个经济发展的主因子的载荷不同,使得湖北省17个地市州在近6年来经济发展方式在地域组合上表现出明显不同:襄樊、鄂州、孝感、恩施、天门、潜江和荆州7市州由于它们的生产效率主因子较大而归为第一类,属于劳动效益促进发展型;黄石、十堰、咸宁、黄冈、仙桃、神农架、荆门、随州8地市由于产业结构变动影响明显而归为第二类,属于结构效益推拉发展型;武汉、宜昌两市因为5个主因子都有所体现而归为第三类,属于综合发展型。
(2)从经济综合、经济发展因子的地域分布来看,湖北省近6年来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与其现状水平的人均GDP在地域上并不对应:武汉、荆门、黄冈、宜昌、鄂州、黄石、孝感、恩施和神农架9市州是湖北省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但黄冈、恩施、神农架3市州的2000年人均GDP处于全省的后位;咸宁、仙桃、天门、襄樊、十堰、荆州、潜江和随州8个地市是经济发展较慢地区,但潜江、仙桃、襄樊3市的人均GDP则处于全省的前位。
收稿日期:2002-03-11;修订日期:2003-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