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的基础:工农联盟五十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农联盟论文,共和国论文,五十年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3文章编号:1004—1494(2000)02—0037—03
世纪之交,共和国已走过了五十年的历程。抚今追昔,不难看到:工农联盟作为国家政权的基础,伴随着共和国的诞生和发展,共和国的辉煌离不开工农联盟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回顾和展望工农联盟的历程是很有意义的。
新中国与工农联盟的建立
五十年前,新中国的诞生,宣告了一个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建立。列宁曾指出,“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类型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注:《列宁全集》第23卷,第64—65页。)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好形式。1936年,毛泽东提出了“新国体论”即实行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及一切国内同意民族和民主革命的分子的民主革命同盟。4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的人民民主专政思想全面形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夕,毛泽东同志正式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375、1475页。)。新中国成立后,共和国国家政权就是按照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组成的,工农联盟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也同时形成。工农联盟为共和国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在这里,工农联盟为基础是以工人阶级的领导为前提的。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特性决定了它必须肩负解决全人类的历史重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一切被剥削、被压迫人民走上最终解放的道路。因此,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特性决定了它在人民民主专政中的领导地位。
人民民主专政必须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无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农民都是一支伟大的力量。毛泽东把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称为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力量和基础力量”。我国广大农民历来是工人阶级的天然同盟军,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离开了农民阶级和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不可能夺取革命的胜利。由于广大农民群众作为无产阶级的伟大同盟军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农民阶级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拥护者。只有中国共产党才充分重视和解决了农民的问题,提出了彻底的土地纲领,并为农民的利益而奋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农民获得最终的解放。因此,工人阶级只有同农民结成牢固的联盟,才能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才有可能结成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其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内的广泛的政治联盟,从而形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工农联盟这个共和国的阶级基础其本质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际上标志着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工农大众将携手建设一个新型的人民的国家,用自己的双手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繁荣的伟大理想。
社会主义建设与工农联盟的巩固
共和国的建立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工农联盟不断地巩固。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都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变化。
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阶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仍然是最先进最有组织纪律性最有前途的阶级。它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愈来愈壮大。据统计,全国职工人数1949年仅为800万人,1981年已增至10900万人,增加了312 倍。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组织制度和科技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建立的一万多个大中型国营企业是产业工人最集中的地方,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脊梁,他们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为农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工业化的基础。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建立新的业绩。
社会主义社会中农民阶级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是由于实行了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大约占农村人口60—70 %的3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无偿地得到了7亿亩耕地, 还分得了从地主那里没收来的耕畜、农具和房屋,免除了每年交给地主的约为700 亿斤粮食的地租,大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工农联盟得到了巩固,为社会主义农业体制创造了前提条件。从50年代开始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由小私有者变为社会主义集体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表明,农民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本力量。在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在经济落后的国家中,农民的情况如何,农业的发展状况如何,农村的社会发展状况如何,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系极大,农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作用非常明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品的产值占轻工业总产值的70%左右,农民提供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占出口总额的60%以上,全国人民生活必需品80%以上出自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仅70年代中后期完成的“四五”计划五年间,农业就为国家提供粮食131535万吨,棉花1247万吨,油料2135万吨,糖料9150万吨。农业还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大量的资金,据有关专家测算,从1952~1990年我国农业共为工业化建设提供净资金贡献为9530亿元。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必须发挥农民的主力军作用。
改革开放与工农联盟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方位的改革开放,使亿万中国人民中蕴藏了许久的追求美好生活和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利益动机激发出来了。中国社会在焕发新的活力的基础上各社会阶层发生了新的分化。共和国的两个基本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由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和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重组,也发生了重大的分化和重组。1979年改革开放刚开始时,邓小平同志就预示了“工农联盟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基础上更加巩固和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85、186页。)作为共和国政权基础的工农联盟在新的形势下经受了考验并得到了新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正走向年轻化和知识化。1992年, 全国职工人数已增至14790万人,近几年全国职工人数已有2亿多。 全国职工技术水平也有较大提高。除35%的技工外专业技术人员增长也很快。80年代初,全民所有制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为984.6万人,到1993年就达到2596.5万人, 约相当于80年代初的2.6倍;二是工人阶级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 从内涵看,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或一个阶层,其人数日益增多,地位日益重要。从外延看,工人阶级还包括了事业单位、文化教育、科技管理人员。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的职工也应包涵在内。三是工人阶级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工人阶级向着白领和蓝领两个阶层分化;传统产业工人的比重逐步缩小,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工人在迅速扩大。
这里特别谈到知识分子的问题。知识分子主要是从事知识性行业的脑力劳动者。作为一个阶层,知识分子掌握着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教育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在社会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已是文明主体中的先导性阶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是我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与工人、农民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既充分肯定了脑力劳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意义、历史地位和伟大作用,又增强和壮大了工人阶级的力量。邓小平这一论断,科学地解决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工人阶级的内涵问题,是我们党对于工农联盟理论的重要发展。
工人阶级的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其阶级本质属性。工人阶级仍然是与社会主义大生产相联系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觉悟最高,纪律性最强,其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都不可能改变。我们还必须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必须在改革中保障工人的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充分调动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农民阶级在改革中发生的变化更为明显更为深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制订了一系列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发挥农民积极性的政策,保障了农民的民主权利,给农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大多数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走上了小康之路,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社会主义信念更加坚定。在新形势下农民的变化:一是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责任制,劳动积极性和市场意识大大增强。家庭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基石。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农民逐渐摆脱了传统体制的束缚,掌握了独立的财产权益,通过他们的劳动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与外界的商品交换空前增加,视野开阔,逐步走上了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过程,成为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主要参与者,在新的基础上发展工农联盟。二是乡镇企业的崛起开辟了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化的基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从多种途径实现了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化,乡镇企业是最基本最长久的途径。三是全方位的改革推动农民群众开始出现了阶层分化。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城市改革的深化,农民就业途径的不同,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在农民阶级中出现了新的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主要有:农业劳动者;农民工;私营企业雇工;农村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或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管理者;乡村干部。
不管农民阶级怎样变化,农民阶级在我国人口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变,农业的基础地位没有变,巩固发展工农联盟的基本方针没有变。工农联盟在社会经济的大变革中展现出新的特点:第一,工农业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组织创新过程中相互交融。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提升产业结构层次为农业产业改革提供技术支持,工业结构的调整还使部分中低产业技术向农村转移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化需要工业的参与和支持,只有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新的产业组织,农业产业化才具有生命力。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工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乡镇企业的发展实际上是农民的工业化组织形式,是传统农业向工业化演进的中间体。工农业相互交融的情况是工农两大阶级在新形势下巩固和发展联盟的经济基础。第二,工农两大阶级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相互渗透。改革开放过程,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为求生存求发展大量往城市涌,形成这一时期颇具特色的民工潮,对城市的发展既是冲击又是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吸收了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并分布在城乡之间的小城镇中,为我国城市化发展形成自身的特色开创了道路。据1997年统计,我国居住在城镇的农村人口5500万,家居农村而在乡镇企业就业的职工13410万人, 大体反映了农村向城市渗透的水平。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创办新型农业产业,寻求回归自然转移农村生活已出现了迹象,这将成为城市人口向农村渗透的趋势。第三,工农两大行业在市场化过程中加大了相互交流。城镇历来是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主要市场,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发展使这一市场发展很快,这可以从城镇社会消费增长的情况看出。城镇社会消费总额增长较快的1990年—1996年,其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年均增长达21.7%,乡镇企业的发展从工矿企业中获取材料,从消费中争市场,也是城乡加大交流的重要因素。农村对城镇的市场贡献在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加大更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提高,现代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生产其他投入都有明显提高。1970年—1993年,我国农业生产资料商品零售总额由324亿元增至1288.9亿元。仅14年时间, 农业生产资料零售总额就达到9533亿元,相当于建国以来前26年的2.3 倍。消费品市场也是如此。1983年~1989年是乡村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比较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16565 亿元,即使是增长相对于城镇缓慢的1990~1996年,农村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也达到17.2%,由此可见,城乡间商品交流程度提高确是很快。
总之,改革开放使工农联盟在一个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在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极大地发展。经济增长速度跃居世界首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主要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国内生产总值1998年达到79553亿元,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七位。 一个繁荣富强的人民共和国已为世人所瞩目。
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工农联盟的发展趋势
新世纪的曙光已经出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向我们招手,工农联盟的发展趋势如何?这是一个值得大家关心的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应世界潮流,必须实现两大变革: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变革;从实物经济向知识经济变革。这两种变革都要顺着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推进,工农联盟将在这种趋势和发展中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从现在起的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我国正在实行由粗放的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的转变时期,这种转变将从整体上改变经济结构并形成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趋势。高新技术的发展成为经济结构升级的基础。在经济结构升级的同时组织创新也将不断演进,大企业集团和中小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新的组合。大企业集团将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实现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度的重组;中小企业发挥其经营灵活接近市场的优势走技术开发发展高风险产业方面起作用。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中将形成大企业成长带动,中小企业灵活发展,大、中、小企业之间分工协作的局面,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并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
工人阶级将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不断实现其转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经济知识化的过程逐渐强化。生产领域的知识化要求生产者知识化。工人简单重复性的按章操作逐渐为计算机、机器人以及自动化生产线所取代;脑力劳动的比重在直接生产过程中越来越大。产业工人“白领化”的趋势日益加强。管理过程的知识化、市场交易过程的知识化都使白领阶层进一步升级,工人阶级中的高级知识层的比重越来越大。消费领域的知识化使全社会的知识水准得到进一步提高。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知识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将会出现知识经济化的主流。工人阶级在这个转化过程的强大压力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最终将自己转型成为“知识工人阶级”。
新世纪中,农民也在进行着演化。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为农村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挺进开辟了一条新路,为缩小城市差别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中国的城市化开拓了前景。按照乡镇企业发展水平来估计,农村将出现四种分层结构的演进序列:前分化型(农业劳动者90%,乡镇企业职工〈5%);低度分化型(农业劳动者70~90%,乡镇企业职工5~20%);中度分化型(农业劳动者20~70%,乡镇企业职工20~60%);高度分化型(农业劳动者〈20%,乡镇企业职工〉60%)。农民阶级在这种演化中逐步转化。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力量的升级,必将为农村经济层次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乡镇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进一步调整提高,它将按照自身的情况和发展轨迹向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两个方向分化。乡镇企业在融入工业化社会结构的过程也必然要经历经济知识化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里所形成的压力更为明显,更为强烈。创造更为强烈的知识技术学习的强化机制和社会条件,使农民阶级跟上工人阶级向“知识工人阶级”转型的步伐。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工农两大阶级的知识化将是工农联盟的新的基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因又是其结果。我们相信,用不着太久的时间,作为国家阶级基础的工农联盟将有一个崭新的发展。一个更加强盛的,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民族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标签:人民民主专政论文; 工人阶级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