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ESP环境教育模式构想
杨银花
(重庆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331)
摘 要: 为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不断提升环境教育课程教学水平,加强环境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学科开始发生环境转向。鉴于此,结合生态语言学理论和环境教育理念,该研究尝试构建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ESP环境教育教学模式,旨在为开展生态视域下的ESP教师提供借鉴,鼓励他们:言语引导和率先垂范与生态语言学相结合,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以此推动ESP学科生态化,实现教育、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ESP;生态语言学;环境教育
引言
20世纪70代,随着全球变暖、环境问题的日益突显,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自此,环境教育在全球中小学、大学蓬勃发展,与生态有关的专业及其课程数量也急剧增加。然因其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实践应用大多只限于高校专业教师和学生,这一生态教育构想并未在非专业学科领域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毋庸置疑,这种单一化的环境教育模式已渐渐无法满足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这也迫使许多语言研究者开始思考:环境教育是否应打破学科界限,通过跨学科融合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体现出来,从而使人们对人类、生命和科学的统一性有一个更直观、更系统的认识[1-2]。这一观点的提出迅速在学术界引发各个学科包括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领域研究者的生态思考。ESP学科领域研究者一致认为:ESP教学的核心旨在借助英语这一语言工具发展生命科学、农业、环境工程和其他本质上与生态学相关的研究领域。因此,在生态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ESP教师有必要将环境教育和生态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当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素养能力,也要注重引导和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这是当今和未来教育之大计。鉴于此,ESP教学研究者开始另辟蹊径,基于生态学理论,以“专业英语教学”为切入点和出发点,发展生态视域下的ESP教学,培育大学生的绿色发展主体意识,协同社会民众一起推动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态视域下的ESP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主要从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理论视角对ESP的生存与发展[3]、课程体系[4]、教学改革[5]、学科生态转向[6]等方面进行初步理论构建。只有少数学者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对ESP教学进行了定性研究。如朱艳敏和杨家华[7]借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生态外语教学观的指导下,探讨了ESP课程如何通过英语教学帮助学生清楚认识人类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之间的关系。Urlica[8]则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对ESP教学进行生态探究,发现语言生态性对ESP学科生态化乃至自然的生态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由此可见,目前对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ESP学科领域进行语言生态性探究的定性研究在数量、理论深度方面明显不足,对ESP从环境教育理论视角的探析鲜有涉足。鉴于此,笔者通过批判地审视环境教育教学理念,尝试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对ESP英语教学中的师生交际话语进行生态延展,教学环境进行生态转换,拟探讨以下问题:(1)环境教育与语言生态性在推进ESP生态转向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2)如何将生态语言学理论和环境教育理念融入ESP教育教学,以推动环境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一、理论
诵古阅今,我们发现在中国传统教育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生态智慧源远流长,在教育事业中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从“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淮南子·主术训》)的农耕文明到“天地人合一”的生态哲学观;从周代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象传上乾》)到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道德经》,第25章),再到当下习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9],无不教育和引导古人和来者认识到“人、生物和环境等自然现象是相互统一的整体”这一思想的重要性。这种生态哲学观经久不衰,以其前瞻性和时代性不断影响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在受教育过程中一直秉持“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的生态理念,影响着中国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包括外语教育教学。因此,从事外语教学的教师应将教学视为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将人(教师、学生、管理者等)与社会环境(国家、社会、经济体系、机构、体制等)和自然环境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处在动态、多元和平衡的生态系统当中[10]。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即时地从生态角度审视我们自身的一言一行,才能做到更加亲近自然、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语言运用与生态发展才能更加和谐,我们人类的福祉幸福才能更长久。在此背景下,外语教学和研究者也开始尝试从生态视角探究外语教学、环境教育和语言生态三者之间的关系。
1. 环境教育
作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领域,环境教育是一门通过户外教学模式向学习者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培育社会公民清楚认识人类与自身赖以生存的星球之间关系,以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11-12]。其核心目的旨在鼓励师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借助户外一切社会和自然资源给学习者提供直观的生态体验,培养学习者发现诱发环境问题真正原因的能力和联系课堂所学理论解决环环保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习者生态视域下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觉悟。这里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觉悟,认知层面来讲,就是指一种人类对环境生态的意识形态的反映。环境意识形态的构建离不开自然环境的给养,更离不开语言的生态指导。正如Halliday[13]所言,语言构建并反映现实,是意识形态的自然体现。这就需要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语言来指导人们进行环境教育实践。生态语言学这一新兴学科,毋庸置疑,视为最佳之理论。
(4)兼职偏好:学生兼职会优先选择家教类兼职,其次会选择服务类与代理类兼职,这几类兼职一般收入较高,且能发挥自身价值。
在我国农村金融创新过程中,需要在农村开展普惠性的金融教育,提升农民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意识、信用意识、法律意识,特别是培育负债经营意识,逐渐建立农村金融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防止盲目投资和过度负债。
元祐八年九月,高太后驾崩,哲宗亲政,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元祐党人”受到打击,苏轼首当其冲。短短几年,换了四五个地方,在京城几个月,换了五六个职位,终不得重用。元祐八年,又离开京城出知定州,次年再次以所作诗词多涉“讥讪”朝廷降为左承议郎,贬往惠州、儋州一带,短短的五六年中,朝廷连下五道命令,一降再降,贬为惠州宁远军节度副使、琼州别驾,由一个“从二品”的高官降到九品小官,一共降了八个品级,十四个官阶,几乎死在海南。
二、生态语言学视域下 ESP环境教育模式的构想
成功的教育离不开“言传身教”。所谓“言传身教”,就是用言语来教导,用行动来示范[18]。生态语言学视域下ESP环境教育也不例外。换句话说,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ESP环境教育应处于一个动态的“教育生态圈”当中。在这个生态圈中,教师和学生可置身于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环境当中,通过生态言语进行交互式教学,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人文与自然的深度融合。这就要求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ESP环境教育在进行“言传身教”时应具备以下特质:教师本身为“生态人”,用于与学生进行交互的语言或教材为“生态话语”,交互教学所处的教学环境应为“生态域”,最重要的是教师需将交互的对象——学生视为“生态个体或群体”。
1. 生态视域下的ESP教师应具备“生态人”的特质。“生态人”一词,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种新兴文明形式,在生态学上是指拥有一定生态道德、智慧和原则且具备充分生态伦理素养和环境意识的个体或群体[19]。就ESP教师而言,“生态人”可定义为专业英语职业素养能力较高,生态“语言”思维和“语言”意识能力较强,尊重和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共处并协同进化的个体或学科团队。之所以对从事ESP环境教育的教师进行高度的生态定位是因为: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ESP教师作为推动国内外环境教育多元发展的中坚力量,其环境背景知识的专业程度、语言生态意识和行为素养的高低以及生态理念的牢固与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环境教育发展的宽度和广度[20]。因此,生态视域下从事ESP环境教育的教师应致力于成为“思,以生态语言学为本;行,以生态语言学为道”的“生态人”[21]。
2000年前后,农资流通体制改革的浪潮摧枯拉朽。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后,姜友善最终决定走出体制,自立门户。他不敢忘记“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祖训,特意将“忠仁”二字当做新公司的名字,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忠于服务“三农”的事业。公司、环境、人都在变,但姜友善与中阿撒可富兄弟般的感情却始终没变。
2000多年后的今天,在这片具有改革基因的土地上,又一位成功的改革家脱颖而出。邯郸市中心医院院长张学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打破了思维固化的藩篱,仅用三年时间,新上系统10多个,系统改造100多项,业务流程再造20多个,分批实现了行政办公无纸化、门诊业务无纸化、住院业务无纸化,全部实现无纸化医院目标,成为河北省首家全面开展“无纸化”的医院,其信息化综合能力在国内处于一流行列。
2. 生态视域下的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教育教学不应受到空间的限制,而应在动态、多维、协同、开放的自然环境下进行,也即教学活动的发生环境应处于一个动态的“生态域”当中[24-25]。在此“生态域”中,ESP各种教学要素应与周围环境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脱离环境的教学,严格来讲,是一种失败的教学。就目前来讲,大部分从事ESP教学的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是在室内开展的,纵然借助了大量与时俱进的教育媒介,但其教学重点大都集中于词汇、语法、篇章结构以及与特定专业活动相适应的语言运用上,对语言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并未涉及,与生态相关的环境教育实践更为少见。所以,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ESP环境教育教学应适当选择在户外进行。只有让学生置身于鲜活的环境当中,通过完成一些列的教育实践活动,他们才能真正将生态理念得以内化。
(1)语言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主要表现在语法方面,如英语中的代词系统[11]。我们发现,代词在用于指人或指物时有很大差异。人称代词因第一、二、三人称指代不同其代词形式的变体也变化不一,如“I/we,you,he/she/they”,包括其名词性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变体等。而物主代词“it/they”的变化形式则较为单一。我们知道在英语当中,物主代词不仅可用于指代一切物质实体,也可用于指代自然中的山、川、河流等物理场所,又可用于指代一切具有生命体征的动植物和各类微生物个体或群体。然而,面对“it”一词的多种内容指代,英语语法系统却并未对其进行再次划分和变体术语化,而将非人类生命体、非生命体、物理性场所和元素、社会性场所和因素归为一类,直接用“it”与其建立指代关系。这种语法系统充分表明:人类在自然界中处于主宰地位,认为万物都以服务人类自身为前提,并未将自身视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份子,忽视了其他物种在维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面对此语言现象,生态语言学视域下ESP教师应激发和引导学生发现语言中存在的生态和非生态因素,并希望英语语法系统应尽早“绿色化”和“生态化”,进而呼吁学生不断增强对语言运用的生态意识,唤起学生对生态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实现语言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总之,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环境教育,旨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最鲜活的人文、社会和科学知识,获取自身专业英语学科最前沿的行业讯息,并亲眼目睹我们的生态环境所面临的现实威胁和挑战。这不仅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科学理解和认识、激发他们对专业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最大化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也有助于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自身的一言一行对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系统的影响,进而重塑学生自身的生态伦理,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视域下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观[26]。实践出真知,只有将言语引导和榜样示范与生态相结合、教授与践行方法以及率先垂范与环境相融合,方可称之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生态语言学视域下ESP环境教育模式。
3. 教学话语,作为教师和学生开展一系列生态视域下的ESP环境教育教学的交流工具,也应生态化。此处的“教学话语”既包括教师的教学用语,也包括教材内容和服务于教学的一切网络资源。生态的教学话语应尽量避免语言中出现的非环境友好型话语。然而,现如今,随着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人类自身的语言在演化过程中也面临着生态危机。语言中开始出现大量的人类中心主义、等级主义、性别和种族歧视、经济至上、物种灭绝、语言污染等不益于维持人与自然和谐的话语[13]。此类话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这就需要我们的ESP教师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着力引导学生认识到预言中存在的非生态因素,强化他们在语言运用中的生态意识。因篇幅限制,笔者仅对ESP教学用语中较频繁出现的“人类中心主义”“经济至上主义”和“语言污染”进行详述。
同样,学生作为教师“言传身教”的主体和对象,也应被视为生态视域下的生态个体或群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教育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教育成功与否真正意义上的见证者和评估者。他们对“生态”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认知和判断[2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发展心理,努力成为学生环境保护知识内化的助学者、学生生态伦理全面构建的引导者、学生语言生态运用的鞭策者。学生,作为影响教学成功进行的关键生态因子之一,一方面,应懂得尊重老师、尊重同学、尊重和保护自然[23]。另一方面,他们也要学会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杜绝一切反自然、反生态的行为包括语言行为,力求实现与教师以及整个ESP教学生态系统的良性互动和平衡。
就旅游英语而言,教师可以根据语篇特点,以校园环境为模拟对象,进行一次户外的旅游体验。以小组为单位,基于任务型教学法,发现并揭示校园中出现的环境友好或非友好现象,并通过言语绿化或环保的形式来处理环境问题。在课堂活动结束之际,各小组以海报形式将他们的所学所想上传到蓝慕云等教学媒介,并选评优秀作品供全校师生欣赏,以此推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和我国环境教育的深远发展。就科技英语而言,在室内课堂上,学生对污水排放、垃圾处理都有一定的理论认识,但学生甚至教师对污水处理系统或垃圾回收及处理流程并不了解。那么,在面对此类话题时,教师除了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一定的语言输入外,也要尽力为学生创造环境实践的机会,让他们的课堂知识得到内化。如教师可以通过校方合作联系当地市区的污水处理中心,亲自带领学生下场进行观摩,让学生实地了解污水处理的流程,以及在污水处理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较难解决的问题。此类环境教学实践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环境工作的兴趣,还能引发学生对环保的思考,也有助于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态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超学科性学科,近二十多年来开始在教育、翻译、文学批评、环保及国际关系等领域崭露头角。其中,生态语言学为外语教学也提供了全新的生态思路,加快了“教育的生态化”[14]。生态语言学旨在研究语言在生命可持续发展关系互动中的作用和影响[14]。其研究模式目前大体上有两类:“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前者致力于对濒危语言的调查和保护,后者则用于揭示语言中存在的生态和非生态因素[15-16]。两种模式互为补充。本研究根据研究目的则选用“韩礼德模式”。究其理论可知:生态语言学的真正内涵在于不断探索和发现语言与人类、社会发展、及地球上其他生命体之间的生态关系,深挖和揭示相同或不同地域间话语中隐藏的语言使用者所构建的人类伦理与整个自然界生态伦理的动态关系,以保护人类和其他生命形式赖以生存的地球[15]。换句话说,“韩礼德”模式更加强调语言研究者在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中的社会责任和生态使命[17]。
2. 生态语言学
在多元化企业中,国有企业集团可以帮助企业完成资金的筹集。管理者可以对资金配置和融资的名义进行操纵,在面对较好的投资机会而企业的发展前景较差时,为了筹集所需要的资金,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名义会被企业集团拿来利用去筹集资金,进行融资,进而达到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在企业集团的发展中内部资本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
(2)经济至上主义,即一切以提高经济效力为先的发展理念。这种语言现象在我们的经贸英语中随处可见。如以中国日报媒体就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天猫电商2018年全球“双11”当天销售额报道为例。从例(1)可知,此报道中,媒体运用大量数字精准记录并报道了天猫当天交易额迅速上升的各大重要时间节点上的交易总额,从运用“迅速攀升、快……、打破……、记录、首次带入……”等一系列“向上、向好”的用来描述经济增长的词汇可知,其目的在于最大程度上激发和点燃消费者的购物欲望,促使更多消费者进行快速消费。然而,在快速忘我的消费背后,也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消耗和资源浪费。在巨大的收益背后,有多少消费者会扪心自问:一件件精美包装的快递需要砍伐多少森林才可实现?一件件款式新潮、趋之若笃的毛皮大衣需捕杀多少稀有动物才能制成?由此可见,语言中存在着“消费主义”[27]。这种“消费主义”话语也给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赋予了其鲜明的时代特点:消费者的“幸福感”大体应与消费者的购买欲成正比,购买欲越大,幸福感越高[28]。殊不知,这种追求多余商品堆积的生产和消费理念已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忽视了自然与环境本身的可承受能力。因此,毋庸置疑,语言已成为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因子之一。它的演变使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恶化,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也正在面临急速枯竭[29](黄国文、肖家燕,2017)。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ESP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发现并了解语言中出现的环境破坏类话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懂得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培育他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综上可知,环境教育重在通过环境沉浸式教学方式指导学习者行为生态化,提高学生对当代环境问题诱因及应对策略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准确地讲,就是对学习者行为方式的生态指导。而生态语言学则是通过分析话语中存在的生态和非生态因素,对人们周遭话语内容及讲话方式给予生态引导,进而重构人们对环保的生态认知,以此来指导和优化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由此可知,前者关注学习者的环境行为,后者则聚焦于学习者的语言生态,两者相辅相成、互不可分。两者结合就形成了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环境教育。这一新兴教育理念将会为环境教育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可持续的一大引擎。那么,在21世纪环境教育发展的今天,就ESP学科而言,如何构建生态语言学视域下ESP环境教育模式呢?
例(1):From the first second, 2018 Tmall “Double 11” is constantly breaking records. Just at 00:02:05 seconds on the day of 11th Nov., the turnover quickly climbed to 10 billion yuan lasting only for 107 minutes, 56 seconds faster than last year, and only 107 minutes is taken to break 100 billion yuan, seven hours faster than last year. At 15:49:39 seconds, the record of $168.2 billion last year was broken. Finally, the sales on Alibaba’s online marketplace Tmall during the annual Singles Day shopping spree hit 213.5 billion yuan ($30.7 billion), Ushering the single-day turnover of global commerce into the 2000 billion era for the first time.①
译文:从第一秒钟开始,2018年天猫“双11”就在不断刷新纪录。11日零点刚过2分05秒,成交额便迅速攀升至100亿元,用时比去年快56秒;破1000亿元只用107分钟,比去年快7个小时。15点49分39秒,就打破了去年全年1682亿元的纪录。最终定格的2135亿元,将全球商业的单日成交额首次带入2000亿元时代。②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能源计量是企业节能管理的基础工作。政府部门在评估企业节能降耗成效的过程中,参照的主要数据是能源计量报告。而该报告同样也是政府制定节能降耗战略计划的主要参考依据。因此,可以表明能源计量工作在节能降耗中有重要的地位[4]。我国制定的节能减排的相关法律中,明确提出了节能审计工作、政府考核工作以及企业节能管理工作的规范要求,而这些规范要求都是基于能源计量提出的。由此可以看出,能源计量工作对节能降耗法律规定的制定有重要的作用。
(3)语言污染,在我们的ESP教学当中,主要是指一些反自然、反生态,不利于人与社会和自然和谐共处的一些话语。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避免对学生施以语言暴力或言语侮辱或是误导学生等语言行为,以免给学生心理造成不良影响。除此之外,在指导学生在进行课外实践时,应引导学生文明用语和文明出行,如不言语嘲讽他人,不在公共场合大声讲话等[30]。总之,在这个动态的教学互动“生态圈”中,ESP教师,作为“言传身教”的主导者,应树立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最重要的是要培育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社会人”的生态责任和义务,激发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道德。
总结
综上,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发展生态视域下的ESP教学模式离不开环境教育理念的指导,也离不开生态语言学的言语建构。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2)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ESP环境教育模式应处于由“生态人(教师和学生)”“生态域(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及“生态话语(教师用语和教学文本)”构成的动态、和谐的“教育生态圈”中。在这个生态圈中,教师应着眼于构建言语引导与生态语言学相结合、教学方法与环境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发展和平衡好这三个生态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以此推动ESP学科的生态和环境转向。因此,长远来看,环境教育和生态语言学的深度融合将成为ESP语言教学的新常态和新趋势,其现代化、自然环境化的教学模式将进一步体现ESP学科领域的个性化、时代化和生态化。这也将为全面贯彻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极大助力和推动作用。此外,本研究构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ESP环境教育模式,一方面旨在为开展生态视域下的ESP教学的广大教师提供教学借鉴;另一方面,以期唤醒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教师和学生对语言运用的生态意识,引导他们挖掘和揭示语言中存在的生态问题,以唤起师生及公众的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实现教育、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①该语料摘引自网址http://www.chinadaily.com.cn/。
②该语料摘引自网址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18-11-12/doc-ihnstwwq7881247.shtml。
参考文献
[1]张学广. 国际环境教育与可持续未来——澳大利亚环境教育国际会议综述[J]. 比较教育研究, 2000(02):27-30.
[2]沈明霞. 学会关心:环境教育理念对教育改革的启示[J]. 教育发展研究, 2015, 35(04):67-73.
[3]吴佳丽. 生态语言学视域下ESP生存与发展研究[J]. 才智, 2014(17):283-284.
[4]韩戈玲, 董娟. 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 2011(02):21-25.
[5]Chen, Z., & Huang, M. A Study of Business English (ESP) Learning Anx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J]. Open Journal of Modern Linguistics , 2016, 6(3).
[6]姚君如. 教育生态视域下高职英语ESP转向及课程建设路径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25):105-106.
[7]朱艳敏, 杨家华.生态外语教学观视阈下的高校ESP课程翻转课堂模式应用研究[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31(06):10-11.
[8]Urlica, A. A. D. The ecology of language as an optional learning model[J].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Journal , 2018:201-210.
[9]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
[10]黄国文. 外语教学与研究的生态化取向[J], 中国外语, 2016, 13(5):1-9.
[11]Palmer, J. A.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3.
[12]Stevenson, R. B., Brody, M., Dillon, J., & Wals, A. E. J. Introductional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M]. 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 Publishers, 2013.
[13]Halliday, M. A. K. New Ways of Meaning:The Challenge to Applied Linguistics[J].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 1990(6):7-16.
[14]何伟, 魏榕. 生态语言学:发展历程与学科属性[J]. 国外社会科学, 2018(04):113-123.
[15]Stibbe, A. Ecolinguistics :language ,ecology 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 [M]. London:Routledge, 2015.
[16]黄国文, 陈旸. 作为新兴学科的生态语言学[J]. 中国外语, 2017(05):38-46
[17]黄国文.人生处处皆选择[J]. 当代外语研究, 2016(1):1-8.
[18]冉霞, 周鹊虹. 言传身教 知行合一——从家庭教育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 重庆行政, 2019, 20(01):61-63.
[19]曾建平, 黄以胜. “生态人”何以可能[J]. 鄱阳湖学刊, 2013(4):13-18.
[20]才惠莲. 我国环境教育认证制度的构想[J]. 中国高教研究, 2015(07):84-87.
[21]黄国文. 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J]. 中国外语, 2016(01):8-12.
[22]季海菊. “生态人”的当代意义及其德性培育[J]. 南京社会科学, 2016(07):133-139.
[23]谷志忠. ESP教学环境生态化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 2012(06):47-51.
[24]Stevenson, R. B., Brody, M., Dillon, J., & Wals, A. E. J., Introductional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M]. 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 Publishers, 2013.
[25]赵蕊华, 黄国文. 生态语言学研究与和谐话语分析——黄国文教授访谈录[J]. 当代外语研究, 2017(4):15-18.
[26]Le Grange, L. Towards a “Language of Probability”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South Africa[J].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 2002, 22(2):83-87.
[27]阿伦·斯提比, 张琳. 生态语言学与全球化[J]. 鄱阳湖学刊, 2018(01):5-17.
[28]Norman Fairclough. Language and Globalization [M]. London:Routledge, 2006.
[29]黄国文, 肖家燕. “人类世”概念与生态语言学研究[J]. 外语研究, 2017(05):14-17.
[30]康晓芸, 甄艳华.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ESP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 31(08):179-180.
Conception of ESP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inguistics
Yang Yinhua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Abstract :To respond to the call for nat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ith other disciplin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stantly emerges an initial turn in the environment for the field of ESP. In view of this, combined with the new Ecolinguistic theory and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paper tries to construct the ESP environmentally educational teaching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inguistics. The aim of the study, on the one hand, is to provide the teaching reference for ESP teachers in the ecological view, encouraging them to do such in teaching as the combination of speech guidance and formality with Ecolinguistics, and as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ideas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o promote the Ecology of ESP discipline. Therefo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can be realized.
Key words :ESP; ecolinguistic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杨银花,硕士,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生态语言学,ESP教学,系统功能语言学。
基金项目: 2018年重庆市重庆大学科学基金项目“‘双一流’背景下以提升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为导向的博士生英语教学现状和对策”(项目编号:2018Y04)。
文章编号: 2096-3874(2019)11-0001-07
Class No .:G420
Document Mark: A
(责任编辑:蔡雪岚)
标签:esp论文; 生态语言学论文; 环境教育论文;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