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模式与路径选择_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模式与路径选择_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模式和路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发展道路论文,路径论文,民主政治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对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阐述,历来都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多元、社会阶层的分化和新社会阶层的出现与成长,人们对执政党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对执政党将如何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越来越关注。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题,从六个方面全面展示了未来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决心和具体措施。聚焦这六个方面的内容,集中到一点就是更加明确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道路、在增量中发展的模式和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道路

由于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和近现代外国的入侵,我国向现代民主发展的道路几经曲折,直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民主发展道路的探索才出现绚丽的霞光。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理论指导下,一直为人民争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而奋斗。

首先,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以根据地和解放区为依托、民主选举为主要内容创建了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选举和民主执政制度。这些民主政治实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的雏形。早在延安时期,我们党就从实际出发探索实行有效的民主选举制度,体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实践。如在县选中,不指定候选人。实行每十个选民可以联合提出一个候选人,不识字的人可以采用投豆子代替填写选票。解放区还结合农村文盲较多的实际,创造了“盖碗投豆”、“不同颜色的豆代表不同候选人”、“包豆投票”、“多豆作废”等易于操作的无记名投票制度形式。人民当家作主,还体现在人民参政、议政、主政等方面,尤其体现在实行普遍的选举制、建立“三三制”政权体制、建立行政法规。在廉政建设方面,还积极探索分权制衡机制等的制度法制建设。延安时期的民主实践,更使毛泽东同志看到,只有依靠民主,才能使中国共产党跳出几千年来中国封建帝皇执政“兴勃亡忽”的“周期律”。延安时期的民主实践,为我们党执政后的国家基本民主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

其次,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党依靠人民群众建立了一系列体现人民民主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在实践中的不断总结、改革和完善,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1949年新中国建立,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后,积极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我们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基层民主发展制度等。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不断完善民主政治制度,我们党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既取得成功的经验,也留下失败和值得警醒的教训。

1978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时期,从拨乱反正探索一条一心一意搞经济的新路开始,我们党就把人民民主建设问题提到首要位置。从邓小平强调“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论断,再到强调加强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为发展人民民主创造条件等思想观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坚定地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提出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也就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重要内容之一。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主发展的重要路径,始终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并使其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我们党更是从各个方面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道路和符合本国国情的民主发展模式。如继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整体规划后,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依法治国”、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把它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总结我们党几十年领导人民民主建设所走过的历程、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在人民民主建设问题上进一步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及其主要内容概括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1]28

所有这些都表明,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并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民主思想理论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的发展形成良性的互动状态,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道路。

二、在改革中增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要解决的是改革高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制度和运行机制。这是一个问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但是,在发展的模式选择问题上有着激进的和积极稳妥的、内生为主的和外来引进的、一步到位的和渐进有序推进等不同选择。本着“不要争论”、“要善于总结经验”、“从本国实际出发”等指导原则,我们实际上选择了渐进地、增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模式。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出六大任务,它不仅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规划了美好的远景,而且凸显了我国民主增量发展的模式选择。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民主发展的平台更加宽阔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1]29为了更好地体现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报告肯定了我们基本政治制度在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代表具有广泛性、民主发展的有序渐进性、民主形式的先进性和内容真实性等特点和优势。报告不仅强调了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平台,并对完善和改进这一制度做出了具体新要求。如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优化组成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更重要的是,报告强调要“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等。这是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具体地而不是原则地阐述完善民主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内容要求。把完善民主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内容要求,列入“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建设中,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并列在一起,是十七大报告阐述民主政治建设的创新之处。这不仅强调民主建设功能的重要性,同时,在完善政治协商制度的新举措中拓宽了民主发展的平台。

2、从多层面、多路径推进我国基层民主建设。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一个重要的路径和目标是使人民群众通过基层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培训,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素质和养成民主习惯,为不断推动直接民主渐进发展奠定良好的公民基础。

自从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实行村民自治的实践已近二十年。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建构,有力地维护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的支持。实践证明,实行村民自治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1]30同时,也是发展民主的最大基础平台。党的十七大报告不仅充分肯定了这一伟大的实践,同时,强调必须把其“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1]30,并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新举措。首先,要求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制度建设。“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次,在企事业单位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再次,强调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要求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最后,要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通过以上新举措,使我们可以从多层面、多路径推进和完善我国基层民主的进程和建设。

3、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更加夯实。从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以来,我国在建设法治国家的工作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提高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帝制历史的国度里建设法治国家不是一件易事,包括清除封建政治文化、改革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实行尊重和保障人权等,都是建设法治国家、推进依法治国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推进依法行政。”[1]31这些新的举措,表明了我们党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决心。如果说,“依法治国”是十五大民主建设发展上的最大亮点,“民主政治”的提出是十六大民主建设发展最大的亮点,那么,强调“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弘扬法治精神则是党的十七大民主建设发展的最大亮点。报告还重新强调,“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提出要“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的新要求,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等。这些新的举措的进一步实践,将使我国的法治基础得到进一步的夯实。

4、以推动民主进步作为凝聚国内外华人的民心纽带系得更加牢固。推进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二战以来,各个不同制度形式的国家都以推进本国民主发展为荣。在社会文化日益多元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传统、民族特色的国家在民主发展的模式、对民主定义的阐述虽有所不同,但对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普适价值观的追求、对促进民主发展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大趋势的认识却更趋于一致。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理念,随着我国民主实践的进步发展,也日益在国内凝聚民心,在国际间加强与各国沟通、解决利益矛盾中发挥重要作用和成为重要的方式。党的十七大报告高度重视通过民主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中华民族两岸三地、海内外和国内各界、各阶层、各党派力量凝聚在执政党的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性。报告首次强调发展民主对“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31为此,报告提出一系列重要的举措: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认真贯彻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等。通过民主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战工作的内涵将更加丰富,统一战线的社会主义性质、爱国主义性质将会有更加宽泛的群众基础。

5、进一步拓宽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突破口选择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不确定因素。这种认识与人们认为只要选准一个突破口,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就会势如破竹般前进有关。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民主发展,在实践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因改革而导致社会发生大的动荡,影响现代化进程。因此,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我国围绕着克服高度集权的体制弊端和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党的十七大报告肯定了以往的经验,并进一步拓宽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提出以下几个基本方面:在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领导方式上,强调“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求“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在完善政治权力架构建设问题上,强调“要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把其列为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在民主发展多元结构的关系上,强调“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次序发展。在扩大党内民主上,提出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建立健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等一系列制度建设。

6、制约监督机制建设更加具体化。在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权力架构中,最大的缺陷是权力行使缺少能够双向互动的有效制约和授权方对公共权力产生、行使过程的监督。由于权力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以至改革开放中权力腐败的问题一直难于得到有效的遏制。因此,建立和完善对权力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成为发展民主,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和完善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制度以来,在增量的民主建设理念指导下,我们党不断进行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等的实践探索。同时,在运用分权理论探索行上,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减少行政权的“寻租”现象。党的十七大报告充分肯定了这些探索和经验,强调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健全组织法制和程序规则,保证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同时,报告还强调要“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等[1]33。具有中国特色的分权理论和实践,以及各种监督制度的整合,无疑也将在今后促进民主发展,有效遏制权力腐败中不断产生积极的效能,成为增量民主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以增量发展的模式,推进我国发展人民民主的政治实践,最基本的路径仍然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因为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发展民主政治和建立法治国家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是相矛盾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积极稳妥的基本原则,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经验总结。为此,党的十七大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作了进一步的强调。报告指出:“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1]28其关键点是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我们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必须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首先,我们要在短期内重点改变国家落后和人民生活贫困的状况,必须依靠和发挥我们政治制度的优势和特点,同时,也要适时地改革制度中的弊端,不能贻误改革的良机。这样,才能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民主虽然具有普适性的价值,但是不同民族、不同的国家,民主建设采取什么形式和模式,必须符合本国国情。这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问题上反复强调和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针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民主信念试图影响我们对民主模式的选择,邓小平指出:“其实有些事情,在某些国家能实行的,不一定在其它国家也能实行。我们一定要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决定自己的制度和管理方式。”[2]221“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2]220邓小平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央宏观决策总体效率高、行动快。他认为,这一做法既是我们的历史,我们的国情,也是我们的经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在摆脱困扰我们多年的贫困问题上取得巨大的成功,主要依靠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保持中央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其次,我们要一心一意搞建设,抓住有利于发展的时机,必须有政治稳定为保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改革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保证政治上的安定团结,是我们能够一心一意搞建设,抓住有利于发展的时机的政治保障。历史证明,我国现行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体制有弊端,但它又是目前情况下能够保证我们党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下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改革的唯一现成的领导制度。我们要实行人民民主,但又不能重蹈“文革”的悲剧,不能选择无政府主义的“大民主”的形式。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行改革的具体路径、措施和民主模式的选择上,都必须保证和维护党的领导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是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对此,在邓小平与美国前总统卡特的谈话中说,“中国如果照搬”美国式的民主,“肯定是动乱局面。如果今天这部分人上街,明天那部分人上街,中国十亿人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会有事,日子还能过吗?还有什么精力搞建设?”“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要做这样的事,必须有安定的政治环境。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2]244由上可见,邓小平对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意见和设想,是建立在对中西方政治制度建立的不同历史、国情和制度实施的实际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化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标签:;  ;  ;  ;  ;  ;  ;  ;  ;  ;  ;  ;  ;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模式与路径选择_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