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义权[1]2008年在《通痹合剂2号方肝肾胃肠毒性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致残性较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能够破坏关节组织,病理特点主要是引起关节腔滑膜炎症、渗液、细胞增殖、肉芽肿形成、软骨及骨质破坏,使其发生不可逆的损害,最后导致关节功能丧失。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确切,但其用药安全性未受到广泛关注,通痹合剂2号方(南蛇藤配伍续断)抗RA取得较好疗效,基于此,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探讨通痹合剂2号方的肝肾胃肠毒性,为通痹合剂2号方的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一定的依据。目的:评价通痹合剂2号方的肝肾胃肠毒性。方法:本研究分为临床和实验两部分,内容包括:临床观察:选择40例RA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87年修订的诊断标准和本次研究制定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给予口服通痹合剂2号方煎剂8周,记录服药前后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肌酐、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同时观察患者的胃肠道反应和皮肤粘膜表现。实验部分:无特定病原体(SPF级)纯种SD体成熟雄性大鼠共9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高剂量合剂组、低剂量合剂组、高剂量南蛇藤组、低剂量南蛇藤组,每组18只,给药后与停药后每组分别处死1/2大鼠,观察给药后与停药后大鼠的实验室检查和肝肾胃肠病理切片的改变。结果:临床观察:经过8周的治疗,40例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AST、ALT)、肾功能(BUN、CREA)和血液分析(WBC、HGB、PLT)比较,都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观察发现2例患者AST、ALT升高,经护肝治疗后可恢复正常,肾功能和血分析无明显异常,说明统计学分析与临床观察基本一致,表明通痹合剂2号方临床观察具有较高的肝肾安全性。本次临床观察共有1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或者胃肠道反应加重,占30%,表明本方药具有一定的胃肠道毒性。实验研究:本次实验研究病理切片表明通痹合剂2号方基本无肾脏毒性,具有较高的肾脏安全性。本处方能够引起轻度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胃肠道粘膜糜烂(P<0.05),存在一定的肝脏、胃肠道毒性,但合剂高、低剂量组之间没有明显区别(P>0.05),南蛇藤高、低剂量组也没有明显区别(P>0.05),说明毒性无明显的药物剂量效应关系;南蛇藤高、低剂量组与合剂高、低剂量组比较,前者损害更为多见(P<0.05),说明配伍续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南蛇藤的肝脏、胃肠毒性。结果表明,实验大鼠肾脏病理切片未发现明显异常,与临床观察患者肾功能正常相一致;实验大鼠肝脏可出现轻度的肝细胞脂肪变性,但大鼠肝功能指标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临床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无显着性差异,表明肝脏毒性应引起临床医生警惕,因为在存在轻度肝细胞变性的情况下,临床肝功能指标可能正常,这就容易被临床医生所忽视;实验大鼠胃肠道存在明显的粘膜糜烂,与临床观察部分患者存在胃肠道反应结果相一致。结论:通痹合剂2号方基本无肾脏毒性,能够引起轻度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胃肠道粘膜糜烂,因此肝脏毒性应引起临床医生的警惕,胃肠道毒性应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配伍续断能够减轻南蛇藤的肝脏、胃肠毒性。
王志兴[2]2003年在《通痹Ⅰ号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本实验通过完全弗氏佐剂(CFA)对大鼠进行关节炎造模——AA大鼠模型,模拟人体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并设置通痹Ⅰ号方高。中、低剂量组、雷公藤对照组以及空白对照组,进行AA大鼠模型IL-6水平以及胸腺、脾、肾上腺湿重的观测和统计学处理;同时对AA大鼠模型炎性关节滑膜进行病理切片,以了解通痹Ⅰ号方对AA大鼠免疫水平的影响及对其病患关节病理改变的作用,探求该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免疫学机制。 观察通痹Ⅰ号方最大耐受量,以初步评定该药的安全用药性能。 对通痹Ⅰ号方进行临床验证性研究。 方法 将40只大鼠全部造模,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A组,空白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B组,通痹Ⅰ号低浓度灌胃组予以67%通痹Ⅰ号灌胃;C组,通痹Ⅰ号中浓度灌胃组予以134%通痹Ⅰ号灌胃;D组,通痹Ⅰ号高浓度灌胃组予以268%通痹Ⅰ号灌胃;E组,雷公藤灌胃组予以5mg/2ml雷公藤双层片溶液灌胃。自造模之后19日起开始给药。每组每只灌注量按20ml/Kg计算。每天灌药一次,灌药时间为7天。观察各组动物关节肿胀程度及皮下结节情况,体重及活动度等情况。对大鼠免疫器官脾、胸腺、肾上腺的湿重、大鼠血清IL-6水平进行检测和统计学处理。制作并观察关节滑膜病理切片。 20只小鼠不分组,予以268%通痹Ⅰ号2ml/次灌胃,每天灌药叁次,灌药十天。观察小鼠活动及死亡的情况。 48例RA患者予以通痹Ⅰ号常用量治疗3个月,观察其关节功能、肿胀疼痛及ESR、ASO、RF等情况。 结果 B、C、D、E组均能显着减轻大鼠脾、胸腺、肾上腺等免疫器官的重量和显着降低大鼠IL-6水平。与A组比较,P<0.05。E、C、D组之间比较,叁组无明显差异。B、C、D、E组均能显着减轻大鼠关节病理改变。 10日内小鼠除大便变稀外未见中毒表现,无一只死亡。 治疗后患者关节功能、肿胀疼痛及ESR、ASO、RF有显着性改善。 结论 通痹Ⅰ号有抑制AA大鼠免疫功能及改善其关节病理改变的作用,其中、高剂量组作用与雷公藤制剂相当。 通痹Ⅰ号服用安全无毒。 通痹Ⅰ号为治疗RA的有效方剂。
孙君阳[3]2016年在《痹证1号方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首先从理论研究方面,总结探讨了中西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理论认识,为痹证1号方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提供理论依据。从临床研究方面,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痹证1号方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并对其有效性进行初步评价,探讨其遣方用药及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所有病例均来自2014年7月到2015年1月在十堰市中医医院门诊就诊,临床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通过随机对照的实验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50例予痹证1号方为基础方,每位患者根据临床主要症状进行加减用药,中药由十堰市中医医院代煎,每次1袋,每日3次;对照组50例予通痹片治疗,每次2片,每日3次,两组均以2个月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主要实验室指标及安全性指标,并对其有效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1、治疗前基数数据比较:治疗前人口学资料及治疗前中医症状与体征评分数据显示符合纳入标准的100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经过组间比较,在性别、年龄、病程及中医症状及体征评分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2、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及体征积分经组间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有差异,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痹证1号方对症状及体征改善优于对照组通痹片。3、试验组在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及体征积分方面显示,患者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晨僵、畏寒症状较治疗前均有缓解,差异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及体征积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晨僵、畏寒方面较治疗前有所缓解。5、在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6、安全性比较,试验组在研究过程中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对照组服药过程中出现胃部不适4例,胃痛2例,头晕1例。结论:痹证1号方是赵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创制的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良方,全方以“温阳通络,祛湿止痛,调和气血,顾护中州”为治疗大法,集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药,益气养血扶正药于一体,攻补兼施,动静结合,使得阳助阴散,脾助湿祛,血行风灭,气血得和,经络得畅,疼痛自止。痹证1号方可有效的缓解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疼痛、肿胀及晨僵症状与体征,病人反馈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小,可长期服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其现代药理作用与机制,进行推广。
潘利[4]2006年在《氨甲喋呤羟氯喹合通痹Ⅰ号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36例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为了延缓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侵蚀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国内外主张早期联合使用改变病情药。本课题旨在研究中西医结合疗法(氨甲喋呤、羟氯喹与通痹Ⅰ号方合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的疗效及安全性,与西药对照组(氨甲喋呤+羟氯喹)比较,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新的综合治疗方案。由于近期国内已有文献报道氨甲喋呤与羟氯喹合用疗效优于氨甲喋呤,故本课题不另设单用氨甲喋呤治疗的对照组。 方法: 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系2005年9月~2005年12月湖北省中医院风湿科的门诊或住院病人共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分布、以及关节X线分级、关节功能分级等方面比较,经统计学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羟氯喹200mg/d,每次100mg、分两次服;氨甲喋呤10mg、静滴、每周一次;通痹Ⅰ号方水煎服300ml,每天一剂、分两次服。通痹Ⅰ号方及组成:黄芪10g、桂枝6~10g、当归10g、白芍10g、威灵仙10g、伸筋草15g、青风藤20g、秦艽10g、制大黄6g、甘草10g,临床根据病人症状随症加减。对照组口服羟氯喹200mg/d,每次100mg、分两次服;氨甲喋呤10mg、静滴、每周一次。以上两组患者若是在进入试验前接受非甾体类抗炎药和激素治疗,剂量必须至少稳定30天,并且在以后的治疗中维持不变。两组共观察8周。 3 疗效及安全性观测: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相关体征如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疼痛指数等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及其评分的变化,并对中医次症如关节作冷、畏恶风寒、关节重着、乏力的改善进行比较;观察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的改善情况如RF、ESR、CRP等;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每四周复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ALT、AST、BUN、SCr)、心电图,必要时随时复查以上指标。 4 统计方法: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与治疗前基础值进行比较时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组内前后的差异。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用非参数方法评估有效性指标。安全性分析时采用X~2检验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 1 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显效率为5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38%、显效率为31.25%,治疗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总体分布优于对照组(P<0.05)。 2 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在改善晨僵、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双手平均握力、关节疼痛指数方面均有显着疗效(P<0.01);在减少关节压痛数及关节疼痛指数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在改善关节肿胀
王莎莎[5]2012年在《痹证叁方治疗中医痹证临床疗效及其镇痛、抗炎消肿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导师沈鹰主任自创的治疗痹证的叁个经验方(痹证1号方、痹证2号方、痹证3号方,简称痹证叁方)治疗痹证的临床疗效,及其镇痛、抗炎消肿作用,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临床及实验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按照随机开放性原则将135例入选的痹病患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分:风湿热型、风湿寒型、风湿寒热夹杂型叁型,分别予痹证1号方、2号方、3号方;对照组给予中成药旭痹片治疗。运用痹证3号方时,根据病变部位加用药物:颈肩部疼痛加葛根、威灵仙,上肢疼痛加防风、桂枝,腰背部疼痛加杜仲、牛膝,下肢疼痛加牛膝、防己,疼痛剧烈者,加土鳖虫、蜈蚣。对RA、AS加用DMARDs,RA一般加用甲氨蝶呤,AS加用柳氮磺吡啶,对难控制者加用来氟米特、白芍总苷等;KOA则加盐酸氨基葡萄糖、双醋瑞因;LDH、颈椎病患者合并肢体麻木者加用甲钴胺;疼痛评分在6分以上者加非甾体抗炎药,一般为美洛昔康。研究病例服药2—4周后观察相应临床及试验室指标,比较两组以及各痹证方、各病种治疗前后的总体疗效、症状体征改善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2)实验研究:通过热板法致小鼠实验性疼痛模型,观察痹证叁方的镇痛作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观察其抗炎消肿作用。结果:(1)临床研究:135例痹证患者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4%,显效率为4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0%,显效率为17.50%;两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而显效率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关节疼痛数目、疼痛程度、肿胀指数、压痛指数、活动功能、皮温、生活功能、全身冷热程度、口干口苦、睡眠、小便、大便情况均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关节疼痛数目、疼痛程度、压痛指数、全身冷热程度、口干口苦、小便、大便情况改善(P<0.05)。痹证1号方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关节疼痛数目、疼痛程度、肿胀指数、压痛指数、活动功能、皮温、生活功能、全身冷热、口干口苦、睡眠、小便、大便情况均有明显改善(P<0.05)。痹证2号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关节疼痛数目、疼痛程度、肿胀指数、压痛指数、生活功能、全身冷热、睡眠、二便情况均有改善(P<0.05)。痹证3号方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关节疼痛数目、疼痛程度、关节肿胀程度、压痛指数、生活功能、全身冷热、口干口苦、睡眠情况均有改善(P<0.05)。各组治疗前后关节晨僵时间、食欲均无显着改善。接受中医辨证治疗的KOA患者在关节症候、全身症候、总症候改善上都优于对照组;接受中医辨证治疗的LDH患者全身症候改善上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对135例痹证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发现,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无重大不良事件发生。(2)动物实验研究:与与生理盐水比较,痹证叁方的高、低浓度组均能提高热刺激所致小鼠痛阈值,尤以高剂量组显着;且在用药后1小时时最明显,痹证1号方镇痛作用最强,优于阿司匹林。痹证1号方能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结论:(1)痹证叁方能有效的治疗痹证;与尪痹片比较,能明显提高显效率。(2)痹证叁方均具有镇痛作用,痹证1号方具有抗炎消肿作用。(3)痹证叁方治疗痹证疗效确切的机制可能因其组方用药切中中医痹证病机,同时具有镇痛、抗炎消肿作用。(4)通过课题的研究,证实运用寒热辨证法统辨所有痹证,分叁型治疗,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证实“不通则痛”病机的正确性。证实治疗始末均运用活血化瘀法的重要性。同时证实运用此研究中的治疗方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中西药合用)来治疗RA、AS、KOA、LDH、颈椎病具有可行性及明确的疗效,临床可推广运用。
朱先华[6]2011年在《通痹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通痹汤加减治疗风寒湿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采用通痹汤加减治疗风寒湿型类风湿关节炎,通过观察其临床疗效,客观评价通痹汤加减治疗风寒湿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有效机理,为进一步推广中医药结合治疗风寒湿型类风湿关节炎打下基础。方法:1.临床资料病例均为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期间在湖北省中医院骨科住院部或骨科门诊就诊的患者,符合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在所有符合诊断条件的患者中选择了72例风寒湿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7例,女性5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和体征[包括关节疼痛水平视力对照表法测试(VAS)、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肿胀数计算:双侧近端指间、掌指、腕、肘、肩、膝关节,计28个关节)、晨僵时间(min)、双手平均握力(mmHg)关节功能级别、证候积分等。并做好记录。统计学方法:本组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的显着性比较用t检验,2组疗效的显着性检验用Ridit分析法。3、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通痹汤为基础方,方药组成:羌活10g独活10g防风10g桂枝12 g桑寄生15g当归10g熟地12g杜仲10g茯苓20g牛蒡子15g海风藤30g骨碎补15g乳香6g没药10g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随证加减。风偏盛者加防风、羌活、威灵仙,寒偏盛者加制川乌、制草乌桂枝、细辛,湿偏盛者加薏米、萆薢。水煎服,先用温水浸泡30min,大火煎开后文火煎煮30min,煎2次兑取汁3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每日1剂。对照组采用口服尼美舒利(力美松)分散片,每次100mg,每日2次,加甲氨蝶呤片,每次7.5mg,每周1次。2组均以8周为1个疗程,每4周观察一次。4、疗效观察4.1疗效标准根据文献《实用中医风湿病学》制订。临床治愈:症状全部消失,功能活动恢复正常;主要理化检查指标正常。显效:全部症状消除或主要症状消除,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理化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除,主要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或有明显进步,生活不能自理转为能够自理,或者失去工作和劳动能力转为劳动和工作能力有所恢复;主要理化检查指标有所改善。无效:和治疗前相比较,各方面均无改善。4.2临床指标:包括关节疼痛水平视力对照表法测试(VAS)、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肿胀数计算:双侧近端指间、掌指、腕、肘、肩、膝关节,计28个关节)、晨僵时间(min)、双手平均握力(mmHg)、关节功能级别、证候积分等。关节功能分级参照ACR关于关节功能等级标准;证候积分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按无、轻、中、重不同分别计为0、2、4、6分。4.3不良反应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尼美舒利(力美松)分散片和甲氨蝶呤片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胃痛、皮疹、瘙痒、眩晕、头痛等。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2.不良反应比较: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者12例,占33.33%;而治疗组出现不良反应2例,占5.56%,治疗组较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1)。结论:本课题对照比较的方式,以通痹汤加减方为观察组,尼美舒利(力美松)分散片+甲氨蝶呤片为对照组,分别观察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通过统计学处理,得出结论:中药通痹汤加减能有效的治疗风寒湿型类风湿关节炎,其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临床使用安全,不良反应低,为进一步推广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王建明[7]2004年在《补肾强督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指出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中轴关节和肌腱韧带骨附着点的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以炎性腰痛、肌腱端炎、外周关节炎和关节外表现为特点。主要累及骶髂关节、脊柱及四肢关节,表现为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韧带、椎间盘的钙化,椎间关节和四肢关节滑膜的增生,最终发展为骨性强直。现代医学对本病病因的认识尚不清楚,临床治疗缺乏针对性,从而导致疗效不令人满意。近年来,我们运用阎小萍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补肾强督方治疗 AS 患者,临床和实验研究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示“肾督亏虚、风寒湿邪深侵肾督”是AS的主要病因病机,补肾强督是治疗AS的基本大法。本课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侧重临床研究的规范化及补肾强督方对 AS 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和机理研究。文献和理论研究部分较全面收集了近年来 AS 中西医研究进展。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AS 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免疫、内分泌、环境等因素。进一步加强对AS 病因学的研究,对临床上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AS是一现代医学的名称,从其临床表现来看,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在中医古典医籍中虽没有该病的明确记载,但历代医籍中有关“肾痹”、“骨痹”、“顽痹”、“历节风”、“腰痛”等的描述与现代之 AS 颇多相似之处,这对后世治疗AS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代中医学家对AS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进行了大量有益的研究工作,对丰富和发展 AS 的中医学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研究还显零乱,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标准,给 AS 中医诊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带来了许多质疑和挑战,也不利于中医辨证在规范化、标准化和可信度方面的发展。临床研究部分,对补肾强督方治疗 AS 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在国际上较为通用的疗效评定标准基础上,结合我们的长期临床实践,制定出一个比较客观的疗效评定方法来进行评价,以使中医药的语言国际化。并力图推动临床上从重视经验到注重证据,实现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变,为使AS 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规范化、标准化。通过对 60 例 AS 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的比较分析,表明该方对改善 AS 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有很好的效果。对该方疗效分析显示:临床缓解率为 30.0%,显效率为 33.3%,有效率为31.7%,无效率为5.0%,总有效率为95.0%。证明补肾强督方治疗AS患者有着令人满意的疗效。实验部分,为进一步研究AS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及补肾强督方对AS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采用免疫组化法、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反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等方法,对经补肾强督方治疗前后30例AS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Th淋巴细胞的类型和数目、IL-18mRNA、IFN-γmRNA、IL-4mRNA 的表达水平进行研究。深入探讨补肾强督方治疗AS的可能作用机制,为AS的中医药防治开辟一条新的思路和方法。结果显示:(1)AS 患者外周血中,CD4+、CD8+及 CD4+/CD8+比值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治疗前后亦无明<WP=6>2 补肾强督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显差异;(2)AS患者外周血中以Th1型细胞为主,患者组外周血中Th1细胞数目比正常组明显升高, Th2 细胞数目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变化。说明Th1/Th2细胞的失衡在AS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AS患者外周血中IL-18mRNA、IFN-γmRNA表达水平比正常组明显升高,IL-4mRNA 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变化,且 IL-18mRNA、IFN-γmRNA 表达水平与炎症活动指标ESR、CRP显着相关,说明IL-18、IFN-γ在AS的发病和病情进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4)在AS患者体内,IL-18产生增多,一方面诱导Th1细胞增殖,另一方面诱导Th1型细胞因子IFN-γ的产生增多,导致Th1/Th2的平衡、细胞因子的网络平衡受到破坏,导致致炎因子不断增加,而保护因子不断降低,出现“免疫偏斜”,从而导致AS的发病。(5)治疗前后患者 Th1 细胞数目、Th1/Th2 比值、IL-18mRNA、IFN-γmRNA 水平均有明显下降。说明补肾强督方通过调整 AS 患者的 Th1/Th2 失衡,下调其大量表达的细胞因子 IL-18、IFN-γ,从而起到调节AS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
杨吉勇[8]2014年在《痹证2号方治疗湿热痹阻型痛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拟通过临床观察初步评价自拟中药方剂痹证2号方对治疗中医痹证中的湿热痹阻型痛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探讨其疗效机理。以期为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提供参考。方法全部资料来源于2013年4月—2014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共120例,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案,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组成、年龄结构、病程以及病情严重程度方面均衡可比,所有病例均符合痛风诊断。两组患者均在急性发作后被纳入观察,两组病例均连续观察2疗程(30天为一疗程)。观察期间若有急性发作,则分别采用各组急性期治疗方案,症状完全控制后则采用各组间歇期治疗方案,直至观察期满。治疗期间两组均不再服其它治疗痛风病的药物。观察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体征、血沉、类风湿因子指标、不良反应和临床综合疗效。各组患者均予相同的健康宣教:嘱其避免过度劳累、受冷、受湿及关节外伤等急性发作诱因;禁止饮酒;低嘌呤饮食;足量饮水;停用水杨酸类制剂、利尿剂和糖皮质激素等其他影响尿酸代谢与排泄的药物。在所有纳入研究的研究对象治疗过程中,若患者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则应准确记录,主要应该针对肝肾功能等方面观察指标,可选择如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肌酸(Cr),此外还需要对血、尿、大便常规等指标进行检测,防止出现任何不良情况。研究组:急性期服用痹证2号方(薏苡仁30g,桑枝30g,忍冬藤20g,萆薢30g,土茯苓30g,防己15g,威灵仙15g,黄柏15g,青风藤15g,桂枝10g,石斛30g,生石膏20g,知母15g,丹皮10g,连翘10g,生地15g),每日1剂,水煎口服,每剂煎3次,分早中晚空腹温服,每次约200mL;患处用如意金黄散(10g/袋,十堰市中医医院药剂科制剂室提供,批准文号为鄂药制字070201)清茶调匀后外敷,面积略大于肿胀范围,厚度约3mm,1次/d。急性症状完全缓解后继续服用痹证2号方汤剂并用药汁冲洗和湿敷患处,每次30分钟,水温控制约为35~38°C。对照组:急性期:口服吲哚美辛肠溶片(25mg/片,哈药集团叁精制药四厂,国药准字:H23020215,批号:2012-06-03),每次25mg,每天3次,同时加用秋水仙碱片(0.5mg/片,西双版纳版纳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53021369,批号:2012-09-13)口服,第1天0.5mg,每日3次;第2、3天0.5mg,每日2次;第4天后0.5mg,每日1次。或秋水仙碱0.5mg,每日2次,连用5~7d,顽固性痛风关节炎可延续用药2周。间歇期24h尿尿酸≥3.57mmol者,口服别嘌醇片(0.1g/片,上海信谊万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334,批号2012-01-07),开始每次0.1g,1次/d,2~3周后剂量渐增至每天0.2~0.3g,分2~3次服,维持量为每次0.1~0.2g,1~2次/d;24h尿尿酸<3.57mmol者,口服苯溴马隆片(50mg/片,昆山龙灯瑞迪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40001,批号2012-02-07),每次25mg,1次/d。上述别嘌醇片及苯溴马隆片均从急性症状完全缓解后1周开始服用。结果1、临床效果:研究组患者在进行治疗1月后随访,痊愈病例14例,显效病例21例,有效病例16例,无效病例9例,总有效率约为85%;对照组患者随访结果:痊愈11例,显效14例,有效16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68.3%。2、VAS评分对比:两组研究对象在接受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分别进行VAS评分。评分结果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分别接受不同治疗方案后均出现一定程度好转,对两组VAS评分进行组间t检验,组间数据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VAS评分数据对比,组间数据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痹症2号可有效减轻关节肿胀疼痛、使炎症反应逐渐消退,中医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且中药无显着毒副作用,应用价值较高,值得进一步验证其功效。由于本次研究主要集中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治疗,因此痹症2号方对于缓解期痛风性关节炎疗效以及能否有效预防关节炎发病,还需要进一步进行临床验证。
张秦[9]2011年在《周乃玉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痹玉康Ⅰ号”方治疗中晚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周乃玉(1939-),女,辽宁省辽阳人。周乃玉老师1964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到北京中医医院工作,拜着名名老中医王大经为师,专攻“痹病”治疗。历任医师至主任医师、痹症科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理事兼风湿病学会主任委员,2003年被定为国家级重点继承名医。周乃玉老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近50年,刻苦钻研,深究医经及前贤医着,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理论造诣深厚,为中医痹病学科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痹病(风湿病)是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合而为病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浊,瘀血、毒热,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甚至脏腑的气血痹阻,失于濡养,而出现的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变形,僵直及活动受限等症状为特征,甚至累及脏腑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痛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西医的结缔组织病。痹病初期病在肌表经络,久则留连筋骨,深入脏腑,引起全身病变。痹证病程较长,在临床上多呈渐进性或不规则发作。痹病多见正虚邪实之证,痹病为全身性疾病,病久入深,可以引起全身多个脏腑的病变,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中医治疗痹病,历史悠久,众多的临床研究证明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显着。研究目的:(1)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周乃玉老师,从医近50载,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着,其学术思想在我国风湿病界,具有盛誉。本文系统全面的总结,传承周老师学术思想,总结其临床经验,领会其学术思想精髓,融会贯通,使周乃玉老师几十年来的学术思想积累和临床经验能够不断传承。结合北京中医院风湿科的临床实践,深入贯彻周老师学术思想,并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和提炼,不断把周乃玉老师学术思想发扬光大,为中医风湿病发展创新积极探索。(2)临床观察周乃玉老师根据几十年临床经验创立的经验方“痹玉康Ⅰ号”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晚期寒湿痹阻证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使周乃玉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不断传承发展,也为临床治疗中晚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提供更加有效方药。研究方法:(1)首先,系统分析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着作中关于痹病的论述,并对从汉唐时代、宋元时期直至明清时期痹病诊疗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总结了历代经典着作及医家对周乃玉老师痹病学术思想形成的主要影响;其次,比较分析了近现代焦树德教授、朱良春教授、王为兰教授、谢海洲教授等各着名风湿病专家关于痹病的学说,总结周乃玉老师与其他医家的相同及不同学术观点;最后,深入挖掘了周乃玉老师学术传承的历史及理论渊源,总结了施今墨教授及王大经教授的学术思想,分析周乃玉老师继承和改进的师承学术思想。结合跟师临床实践,全面总结了周乃玉老师关于痹病理、法、方、药的学术思想经验,和周乃玉老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痛风、骨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等痹病的临床经验及其治疗其他内科杂病、神经科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帕金森病、焦虑抑郁状态等病的临床经验。(2)在周乃玉老师学术经验的临床研究中,采用了与雷公藤多苷片对照方法,观察了71例2010-2011年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周乃玉老师徒弟门诊,中晚期寒湿痹阻证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组36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运用周乃玉老师经验方“痹玉康Ⅰ号”,对照组给予雷公藤多苷片60mg/日。观察记录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6周、8周的晨僵时间、28个关节压痛数、肿胀数、双手平均握力、疼痛及疲乏评分、医生的全面评估、患者的全面评估、健康评价调查表(HAQ),及中医症候学评定。研究结果:(1)周乃玉老师治疗痹病的理论基础是《内经》阳气为主的理论;辨证立法注重脏腑辨证,强调体质内因的致病因素,主张扶正驱邪,调整脏腑功能的治法;分析病因病机中强调痹病的外因多为“寒湿、湿热、湿毒”,内因为脏腑阴阳失调。病机以风寒湿为标,脾肾阳虚为本,寒热错杂,虚实相兼;在痹病治疗上,运用整体观脏腑辨证,六经辨证,调气理血,化痰逐瘀,疏经通络,辨病辨证相结合。周老师临床精研古籍,擅长经方活用,特别深究《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挖掘其治疗痹证之理论与应用。她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汤、四逆汤、真武汤、风引汤、白虎汤、阳和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等运用纯熟,在临床施治过程中每每获得奇效。她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自创“痹玉康”,“痛风平汤”,“健脾益气通阳汤”等经验方,临床疗效显着。在用药方面,她推崇补阳之品,擅用虫类药,且配伍匠心独具。(2)“痹玉康Ⅰ号”方用于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中晚期寒湿痹阻证患者,治疗8周后中医症候学评定总有效率达到91.7%,ACR20%改善率91.7%。对照组总有效率91.4%。1.中医症候学评定结果:治疗组2周时较治疗前临床显效3例(8.3%),有效21例(58.3%),无效12例(33.3%);4周时较治疗前临床显效5例(13.9%),有效25例(69.4%),无效6例(16.7%);6周时较治疗前临床显效例6(16.7%),有效25例(69.4%),无效5例(13.9%);8周时较治疗前临床显效7例(19.4%),有效26例(72.2%),无效3例(8.3%);中医症候积分变化,治疗2周后积分与治疗前比较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治疗2周后患者较治疗前晨僵时间,关节压痛、肿胀数,握力,患者评价,医生评价数值与治疗前比较t检验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积分变化:治疗2周后患者较治疗前患者生活质量积分与治疗前比较t检验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治疗2周后患者较治疗前血沉、C反应蛋白比较t检验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ACR20%改善率比较:治疗组治疗2周ACR20%改善23例,为总例数的63.9%,治疗4周后ACR20%改善30例,为总例数的83.3%,治疗6周后ACR20%改善31例,为总例数的86.1%,治疗8周后ACR20%改善33例,为总例数的91.7%;对照组治疗2周ACR2 0%改善30例,为总例数的85.7%,治疗4周后ACR20%改善31例,为总例数的88.6%,治疗6周后ACR2 0%改善32例,为总例数的91.4%,治疗8周后ACR20%改善32例,为总例数的91.4%。6.安全性观测:结果显示,在治疗期间,治疗组患者血常规、肝功能及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未发现存在异常变化,仅有1例出现恶心,1例出现皮肤瘙痒;而对照组共有6例出现恶心症状,5例出现腹痛症状,3例出现皮肤瘙痒,8例出现白细胞减少,8例出现肝功能异常。没有病例中途退出。研究结论:周乃玉老师推崇温阳理论,强调扶正驱邪,重视辨证与辨病结合,有其独特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丰富,临床疗效显着。周乃玉老师创立的经验方“痹玉康Ⅰ号”方,是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中晚期寒湿痹阻证的有效方剂。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临床疗效显着,而且中药使用减少了西药的用量和毒副作用,使患者能坚持和配合长疗程的治疗,是目前类风湿关节炎晚期治疗的有效方药。研究目的:临床观察周乃玉老师根据几十年临床经验创立的经验方“痹玉康Ⅰ号”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晚期寒湿痹阻证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使周乃玉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不断传承发展,也为临床治疗中晚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提供更加有效方药。研究方法:采用了与雷公藤多苷片对照方法,观察了71例2010-2011年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周乃玉老师徒弟门诊,中晚期寒湿痹阻证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组36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运用周乃玉老师经验方“痹玉康Ⅰ号”,对照组给予雷公藤多苷片60mg/日。观察记录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6周、8周的晨僵时间、28个关节压痛数、肿胀数、双手平均握力、疼痛及疲乏评分、医生的全面评估、患者的全面评估、健康评价调查表(HAQ),及中医症候学评定。研究结果:“痹玉康Ⅰ号”方用于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中晚期寒湿痹阻证患者,治疗8周后中医症候学评定总有效率达到91.7%,ACR20%改善率91.7%。对照组总有效率91.4%。两组疗效相当。1.中医症候学评定结果:治疗组2周时较治疗前临床显效3例(8.3%),有效21例(58.3%),无效12例(33.3%);4周时较治疗前临床显效5例(13.9%),有效25例(69.4%),无效6例(16.7%);6周时较治疗前临床显效例6(16.7%),有效25例(69.4%),无效5例(13.9%);8周时较治疗前临床显效7例(19.4%),有效26例(72.2%),无效3例(8.3%);中医症候积分变化,治疗2周后积分与治疗前比较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治疗2周后患者较治疗前晨僵时间,关节压痛、肿胀数,握力,患者评价,医生评价数值与治疗前比较t检验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积分变化:治疗2周后患者较治疗前患者生活质量积分与治疗前比较t检验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治疗2周后患者较治疗前血沉、C反应蛋白比较t检验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 ACR20%改善率比较:治疗组治疗2周ACR20%改善23例,为总例数的63.9%,治疗4周后ACR20%改善30例,为总例数的83.3%,治疗6周后ACR20%改善31例,为总例数的86.1%,治疗8周后ACR20%改善33例,为总例数的91.7%;对照组治疗2周ACR20%改善30例,为总例数的85.7%,治疗4周后ACR20%改善31例,为总例数的88.6%,治疗6周后ACR20%改善32例,为总例数的91.4%,治疗8周后ACR20%改善32例,为总例数的91.4%。6.安全性观测:结果显示,在治疗期间,治疗组患者血常规、肝功能及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未发现存在异常变化,仅有1例出现恶心,1例出现皮肤瘙痒;而对照组共有6例出现恶心症状,5例出现腹痛症状,3例出现皮肤瘙痒,8例出现白细胞减少,8例出现肝功能异常。没有病例中途退出。研究结论:周乃玉老师创立的经验方“痹玉康Ⅰ号”方,是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中晚期寒湿痹阻证的有效方剂。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临床疗效显着,而且中药使用减少了西药的用量和毒副作用,使患者能坚持和配合长疗程的治疗,是目前类风湿关节炎晚期治疗的有效方药。
孙志新[10]2008年在《身痛逐瘀汤及其配伍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当前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慢性病之一。是一种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至今病因未明。中医药治疗此病具有潜在的优势,身痛逐瘀汤是临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痹证)的有效方剂。本论文是以身痛逐瘀汤为研究对象,以RA为切入点,对该方的抗炎活血免疫作用及治疗RA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将该方进行配伍研究,探讨清热燥湿法和益气法在该方中的配伍意义。目的研究身痛逐瘀汤对RA的药理研究及配伍意义。方法1.选取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热板法和扭体法,通过小鼠的痛阈值及扭体抑制率作为镇痛效应的评价指标,来观察身痛逐瘀汤的镇痛效应。2.以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作为实验模型,以雷公藤多甙片为阳性对照药,观察大鼠足跖肿胀度、关节炎指数,胸腺及脾脏重量指数,以及踝关节滑膜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包括光镜和电镜);通过对血清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红细胞天然免疫指标及血栓素B_2、6-酮-前列腺素F_(1a)的检测,探讨了身痛逐瘀汤及其各配伍组对AA大鼠的抗炎、活血及免疫调节作用以及部分机理。结果(1)身痛逐瘀汤可显着提高小鼠的痛阈及减少扭体次数。(2)抑制AA大鼠足跖肿胀及多发性关节炎;提高AA大鼠的体重;改善AA大鼠的免疫器官指数。(3)身痛逐瘀汤通过抑制AA大鼠过高的炎性细胞因子TNF-a、IL-1、PGE_2分泌,发挥抗炎作用;提高大鼠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身痛逐瘀汤有明显的活血作用,可明显降低TXB_2、提高6-Keto-PGF_(1a)含量,促进和恢复微循环的正常状态,增加肢体营养,减轻肢体损伤,从而发挥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综合作用;身痛逐瘀汤能减轻关节炎性细胞浸润及滑膜炎性增生,抑制血管翳的形成,使关节损伤减轻;能改变滑膜细胞的细胞膜的缺损,使线粒体无扩张,结构基本正常,内质网正常,浸润的炎细胞数量减少。(4)其中加苍柏组对抑制AA大鼠足跖肿胀度、关节炎指数、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方面优于原方组;加黄芪组在调节AA大鼠免疫器官指数、提高红细胞的天然免疫方面优于原方组;原方组则侧重于调节血液TXA_2和PGI_2失衡状态,改善微循环。结论身痛逐瘀汤具有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的抗炎、活血及免疫调节作用。身痛逐瘀汤的抗炎、活血和免疫调节作用与其抑制炎性细胞因子、调节血液TXA_2和PGI_2失衡状态和提高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有关。加苍柏组和加黄芪组在抗炎、调节免疫作用各项指标的改善上有一定的侧重,其中加苍柏组抗炎作用较原方组明显;加黄芪组偏于免疫调节;原方组则侧重于调节血液TXA_2和PGI_2失衡状态,改善微循环,活血作用明显。配伍研究表明,不同治法之间,其作用并非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1]. 通痹合剂2号方肝肾胃肠毒性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温义权.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2]. 通痹Ⅰ号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D]. 王志兴. 湖北中医学院. 2003
[3]. 痹证1号方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孙君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
[4]. 氨甲喋呤羟氯喹合通痹Ⅰ号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36例观察[D]. 潘利. 湖北中医学院. 2006
[5]. 痹证叁方治疗中医痹证临床疗效及其镇痛、抗炎消肿作用研究[D]. 王莎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6]. 通痹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D]. 朱先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1
[7]. 补肾强督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D]. 王建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
[8]. 痹证2号方治疗湿热痹阻型痛风的临床研究[D]. 杨吉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
[9]. 周乃玉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痹玉康Ⅰ号”方治疗中晚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张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10]. 身痛逐瘀汤及其配伍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实验研究[D]. 孙志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8
标签:中医学论文; 中医论文; 对照组论文; 类风湿论文; 痹病论文; 风湿类风湿论文; 骨关节疾病论文; 关节炎症状论文; 痹证论文; 周乃玉论文; 健康论文; 药品论文; 养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