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体系是旅游管理类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落点和保证。本文通过解读旅游管理类“国标”的培养目标,指出培养要求的五个显著变化,分析课程体系的特点,提出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一旅游管理类“国标”培养目标
“国标”指出,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掌握现代旅游管理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具有国际视野、管理能力、服务意识、创新精神,能够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经营、管理、策划、规划、咨询、培训、教育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包括四方面:“素质、知识、能力、创新创业”,与以往的培养要求相比,新增了“创新创业要求”,存在“五个具备”显著变化:①首次在素质要求中写入“具备职业认同感”,与职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回答了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旅游教育是为旅游业培养人才,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首先需要在思想上认同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认同旅游业的工作,其次才是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等知识文化和技能的掌握;②把“学生需具备获取和更新旅游管理相关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明确写入专业能力要求的第一条,凸显出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到“学得好”的转变,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第一要务;③明确将“具备专业文体的写作能力”列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能力必备要求,将写作能力排在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之首,体现出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必需体现新时期的行业需求,强调了写作能力的重要性;④首次将“具备服务意识”写入专业能力的要求中,与管理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凸显出旅游行业服务性的特点,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只有具备了服务意识才能把旅游工作做正确,做好;⑤明确将“创新创业”写进了学生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要求学生掌握创新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具备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现出旅游教育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回应。以上五方面的重大转变,对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专业改革与建设必需体现出这“五个具备”的内在要求。
二旅游管理专业“国标”的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类专业“国标”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大模块。通识课程模块包括公共必修课、素质教育课;基础课程模块包括数理类、经管类、信息技术类、教育类课程;专业课程模块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国标”指导下的课程体系呈现出四方面的特点:①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基本框架,明确了学生必需修读的各板块课程,对各旅游高等院校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②确立了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四门核心必修课,即旅游学概论、旅游接待业、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消费者行为,同时给出大类下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四个专业提出“4+X”的核心课程设置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对专业必修课上什么做了统一;③在选修课设置方面,鼓励各高校立足当地,依托优势,服务地方,办出特色,体现出课程设置的多样性;④对实践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做了规定,指出实践课包括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三个环节,专业实习的形式可以采取专业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训等;毕业实习的形式如岗位见习、实地调研、策划设计等;毕业论文可以采取科研论文、毕业设计、调查报告等形式。实践课程的这些变化传递出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多层次考查,检验学习效果的实践宗旨,体现出新“国标”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提高,重视知识产出的特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国标”指导下的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国标”培养要求中提出的“五个具备”新要求(“具备职业认同感、具备自我学习能力、具备专业文体写作能力、具备服务意识、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反映出我国旅游业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增长型转变下的旅游人才需求的新的风向标,在旅游业奋力迈向优质旅游发展新时代[1]的征途中,旅游教育也要迈向优质旅游教育新时代。作为从教育理念转向具体教学行为的蓝图设计,课程体系在整个教学指导文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的作用,既是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实现的落点,也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现实表征。因此,准确把握“国标”对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结合行业、高校、社会的实际需求,不断优化调整课程体系,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旅游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深入学习“国标”精神,准确建构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国标”对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总体设计,对各模块的课程安排做了具体说明,给各高校搭建课程体系总体框架的同时对于各模块具体课程做了规定和说明,保证了旅游管理类专业教育质量合格线的同时,鼓励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发挥优势,建设出高于标准的课程。因此,深入研读“国标”中课程体系的说明,准确建构课程体系总体框架,是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
(二)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建设课程体系
准确的培养目标定位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先决条件,培养目标提出了培养什么人,课程体系则是对如何培养(方式方法)和怎么培养(资源内容)做出回答,以实现培养目标。因此,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紧紧围绕“国标”中对培养目标的说明展开,各高校要以此为基准结合自身定位及专业特色制定具有校本特色的培养目标,使课程体系设计既能体现出专业特色和优势,又能满足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体现“人人成才”的育人观。
(三)依托网络平台开展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针对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中课程之间交叉、重复的情况,如专业课中西方经济学和旅游经济学部分内容的交叉重复;景区管理、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中存在的产品、品牌管理、营销内容交叉重复现象,高校可以通过一方面鼓励教师依托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开展混合教学改革(从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媒介、考评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实现全套教学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实施总学时控制,对所开课程实施一控制、二精选、三加强的建设步骤,各专业方向精选课程,精挑内容,加强线上学习的引导与测评,加强岗位技能的训练、加强写作及研究方法等课程的训练,通过一系列教与学的改革,培养学生获取和更新旅游管理相关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通过校内外,国内外线上资源学习和线下课程研讨、答疑解惑,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探索精神的全面提高,使学生具备持续更新和自我完善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金早.以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迈向我国优质旅游发展新时代-2018年全国旅游工作报告[R/OL].(2018-01-09).
[2]刘振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基于L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1):12-14.
[3]刘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育,2014,(11):35-37.
论文作者:兰博瑞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时代》2019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8
标签:旅游管理论文; 课程体系论文; 国标论文; 课程论文; 旅游论文; 专业论文; 能力论文; 《文化时代》2019年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