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A11病区 江苏无锡 214001
【摘 要】目的:通过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实施动机性访谈(MI)评价患者服用华法令的依从性。方法:将80例符合本研究标准的老年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MI干预。随访6个月,对干预前,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进行问卷调查法分别评估MI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服用华法令的依从性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经MI干预后出院时、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患者服药依从意愿和信心显著提高(P<0.05)。结论:MI可促进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服用华法令的依从性。
【关键词】心房颤动;非瓣膜性房颤;华法令;动机性访谈;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541.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8-0353-02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率失常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可并发脑血栓、周围动脉栓塞等。因此,适当地给予抗凝药物至关重要。华法令是口服抗凝治疗的药物,可显著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风险[1]。动机性访谈(MI)是20世纪90年代初用于治疗酒精性依赖患者而建立的干预手段,以此帮助患者自觉改变行为和情绪的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有效的方法[2-4]。近年来,MI理论被越来越多地用在慢性病的管理上,如患者的饮食、活动、吸烟用药依从性等,并且取得一定疗效[5]。国外临床研究将其作为促进服药依从性的直接干预手段,结果显示MI可显著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6]。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MI促进我国非瓣膜性患者服用华法令的依从性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3月收治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80例。男49例,女31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69.6岁。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纳入标准:既往病史:经病理、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心房颤动并持续两周以上的患者;无心脏手术史的患者;自愿参加的患者。排除标准:严重肝肾肺功能损害的患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顽固性高血压的患者;顽固性脑出血;有明显出血倾向的患者;已知华法令过敏史者。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口服华法令(国药准字H37021314),开始剂量为2.0mg/d,三天后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调整华法令的用量,控制凝血酶原标准化比值(INR)在2-3之间。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MI干预。
MI的具体实施方法:由医护人员设计表格和访谈内容,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三次访谈,每次访谈前先了解患者身体状况,经得同意后再预约下次访谈时间。首次访谈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询问患者患病历史、治疗经历、服药历史以及主要症状和主观感受,了解患者对非瓣膜性房颤服用华法令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服药依从性差的原因,进而对患者的服药行为做出全面评估,并向患者分析服药依从性的利弊,共同探讨解决方案。第二次,引导患者说出治疗过程中对药效的感知及服药过程中的担忧,对其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引导,使患者免除担忧、正常服药,增强患者服药的意愿和信心。第三次,通过电话分别对出院后1个月、3个月以及6个月的患者进行随访,评估其服药行为,并针对不良服药行为和患者所遇难题进行干预和解决。
1.3 测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合并慢性病种类、职业、住院次数、服药种类、剂量以及频率等。
1.4 评价指标
采用Gray Richard 等[7]制定的手册中的患者服药信心和服药意愿评分进行测量。服药信心的问题设定为“您认为自己坚持正确服用治疗非瓣膜性房颤的药物信心有多大?”,评分为1—10级评分,从“一点也没有”到“非常有信心”。服药依从性意愿的问题设为“您坚持遵医嘱用药的想法有多大?”,采用1-10级,从“一点也不想”到“非常想”。
1.5 服药依从性
采用Morisky等[8]制定的服药依从性量表,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服药依从性提出4个问题:1)您是否有时忘记服用华法令?2)您是否自觉症状改善时停止服用华法令?3)症状改善效果不太明显时您是否曾停止服用华法令?4)你是否偶尔不注意服药?如果四个问题答案为“否”,表示患者服药依从性好,反之则为依从性差。
1.6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患者干预前后的服药信心及服药依从性意愿采用方差分析,两组干预后服药依从性比较采用行X 2检验,两组各时间点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MI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服药依从信心和意愿的影响
两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干预前的服药依从信心和意愿无显著差异(P>0.05)。与干预前比较,对照组患者出院时的服药依从信心和意愿显著提高(P>0.05),1个月后,患者服药意愿和信心明显下降;而与干预前比较,干预组患者出院时、1个月、3个月以及6个月的服药依从信心和意愿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患者的服药依从信心和意愿显著增加(P<0.05,或P<0.01)。见表1、2。
3 讨论
MI是由Miller首先提出,随后发展成为系统的理论,并在改变危险行为以及确立健康行为上得到广泛运用[9]。MI以患者为主题,医护人员要尊重患者的想法和情感,并运用一系列沟通技巧和方法,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和氛围,以此来唤起患者改变行为的意愿。本研究发现对照组患者非瓣膜性房颤患者6个月后的服药依从率为40.00%(16/40),干预组服药依从率为77.50%(31/4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MI可提高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服药的依从性。MI使患者相信自身有能力持续改变行为,并维持良好的行为信心。同时通过对服药依从性和不依从性进行比较,使患者意识到改变不良行为的必要性,激发其内在动机和主观能动性并提高自我效能,从而保持良好的依从性和信息[10-11]。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在出院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服药意愿和信心显著高于入院时,但是1个月后逐渐降低,到6个月时已经基本回到干预前的水平,原因可能在于入院时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非瓣膜性房颤健康教育,使患者认识到遵医嘱服用法华令的好处和重要性,并促使其增强主动改变不良行为的医院和信心,但是出院后,由于患者的症状缓解,非瓣膜性房颤对日常生活影响减少,患者便疏忽在医院被动接受的非瓣膜性房颤的教育知识,或者不重视规律服药,或者是不再服药,从而导致服药依从性意愿和信心显著降低。而干预组施行MI干预后,出院时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意愿和信心显著上升,并且出院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下,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MI所制定的内容均是医护人员和患者双方共同参与和协商的,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第二,MI以患者为中心,充分考虑患者的主观感受,与患者探讨过去的治疗经历和服药历史,并为其分析和解释服药依从性与否对自身的利弊,激发患者服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改正不良服药行为。
总结以上,MI可有效提高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服用华法令的服药依从意愿和信心,提高服药依从性,从而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虽然短期疗效显著,但长期的MI干预及其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华. 华法令在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应用[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08,35(1):16-18.
[2]Stephen R, William RM. What is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J].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Psychotherapy, 1995, 23(1):325-334.
[3]Martins R K, McNeil D W. Review of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in promoting health behaviors[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09, 29(4): 283-293.
[4]Shinitzky H E, Kub J. The art of motivating behavior change: the use of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to promote health[J]. Public Health Nursing, 2001, 18(3): 178-185.
[5]Thompson D R, Chair S Y, Chan S W, et al.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a useful approach to improving cardiovascular health?[J].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2011, 20(9‐10): 1236-1244.
[6]Possidente C J, Bucci K K, McClain W J.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A tool to improve medication adherence?[J].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system pharmacy, 2005, 62(12): 1311-1314.
[7]Gray R, Gournay K, David A. QUATRO: Adherence Therapy–Training and Treat ment Manual[J]. London, unver?ffentlicht, 2001.
[8]Morisky D E, Green L W, Levine D M. Concurrent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of a self-reported measure of medication adherence[J]. Medical care, 1986, 24(1): 67-74.
[9]Thompson DR,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a useful approach to improving cardiovascular health[J]. J Clin Nurs, 2011, 20(9-10): 1236-1244.
[10]张钘铭, 徐光兴, 青柳肇, 等. 动机性访谈疗法模型发展述评[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 15(1): 31-36.
[11]骆宏, 许百华. 动机性访谈: 一种以咨客为中心的行为改变咨询技术[J]. 应用心理学, 2005, 11(1): 85-89.
通讯作者:
周焕芳1972年10月 女 本科 副主任护师 江苏无锡 心血管护理
论文作者:章琳慧,周焕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0
标签:患者论文; 瓣膜论文; 法令论文; 个月论文; 意愿论文; 信心论文; 房颤论文; 《中医学报》2015年8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