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吴志勇 罗康生

(四川省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 四川 广元 628017)

【摘要】 目的:对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术后观察及疗效分析。方法:对351例共389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A组171例185眼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照组:B组65例76眼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C组115例128眼行结膜瓣转移术。观察患者术后疼痛度,角膜创面修复时间及复发情况等。结果:A组术后疼痛症状轻,角膜创面修复快。术后随访疗效比较A组11眼复发,复发率5.94%,B组23眼复发,复发率30.26%;C组14眼复发,复发率10.94%;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1175,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649,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χ2= 11.9951,P<0.05)。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是治疗翼状胬肉较为理想的方式。

【关键词】翼状胬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结膜瓣转移术;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77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9-0056-02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且多发的眼表疾病。采用传统手术方法后胬肉复发率高达20%~30%[1-3]。近年来各种手术方式不断改进,各种复合手术方式的优势凸显。如结膜瓣转移、术中联合使用丝裂霉素、羊膜移植等方法,术后复发率明显降低[4-6]。我院从2011年6月-2013年6月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结膜瓣转移术与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三种手术方式对照治疗翼状胬肉,现将临床观察的术后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351例共389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A组171例185眼。对照组:B组65例76眼;C组115例128眼。在351例389眼患中,男性177例208眼,女性174例181眼,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54.4±10.4)岁,病程均﹥1年。原发性翼状胬肉362眼,复发性翼状胬肉27眼,伴有睑球粘连3眼。所有病例翼状胬肉均位于鼻侧睑裂部,胬肉头部长入角膜缘2mm~5.5mm,前方有胶样隆起浸润,胬肉无明显充血。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中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术前2天点妥布霉素眼液(0.3%,5ml,s.a.ALCON-COUVREUR),手术均在显微镜下完成。A组171例185眼行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术,1%丁卡因(50mg)表面麻醉,开睑,2%利多卡因注射液(5ml,100mg)结膜下麻醉。在翼状胬肉颈部平行角膜缘弧形剪开球结膜,在胬肉颈部两侧距胬肉2mm~3mm纵向剪开结膜与弧形切口相连,将弯剪刺入胬肉底部,贯穿颈部后向两侧平撑,使胬肉组织与其下巩膜面充分游离,距泪阜半月襞2mm剪断结膜下增生组织,从角膜缘向瞳孔逆行钝性分离,使角膜面呈现一个光洁、平整、透明的表面,至此,胬肉切除干净。将利多卡因少许自术眼颞上方注射使之隆起,取一定大小的纯球结膜瓣,剖切此区间的角膜缘组织至角膜缘前0.5mm~1.0mm,深达角膜基质浅层,完成含有角膜缘干细胞的球结膜移植片。用8~0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固定于浅层巩膜,角膜缘两侧各缝一针,植片结膜缘与球结膜创缘间断缝合。

B组65例76眼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手术方式采用常规胬肉切除巩膜暴露方法。C组115例128眼行结膜瓣转移术,在B组手术方法基础上,沿上方或下方角膜缘延长球结膜切口,并将结膜下组织分离干净,置于巩膜裸区上,8-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结膜瓣的各游离缘,部分缝线应固定于巩膜面上,角膜处暴露2mm宽的巩膜面。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指标:①比较三组患者术后24小时疼痛程度;②比较三组患者角膜创面修复时间;③比较三组患者复发率。

疗效评定标准[7]:胬肉手术后疼痛分为:1级无疼痛;2级术眼有磨痛,可被忽视;3级术眼磨痛,不影响睁眼,不干扰日常生活;4级术眼磨痛、流泪、睁眼困难,干扰注意力;5级术眼磨痛、流泪、睁眼困难,所有日常活动都受影响,但能完成基本生理需要;6级存在剧烈疼痛,术眼磨痛、刺痛、流泪,无法睁眼。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7.0对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三组患者术后24小时疼痛程度

A组平均疼痛程度为 2.18±0.65(n=185),B组为3.35±0.57 (n=76),C组为2.88±0.59(n=128),三组患者术后24小时的疼痛程度存在显著差异(GLM: F2,476=164.34,*P<0.01),术后24小时疼痛程度A组明显轻于B组与C组,B组最重。

2.3 随访24月后复发率比较

A组复发率5.94%,B组复发率30.26%,C组复发率10.94%,其中A组与B组复发率相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χ2=28.1175,*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649,P>0.05);C组与B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意义(χ2= 11.9951,*P<0.05)。

3.讨论

传统单纯胬肉切除不但术后复发率高,而且术后疼痛剧烈,因此临床不断有新的手术方式出现[8-9]。本文采用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术、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结膜瓣转移术三种手术方式。三组患者术后24小时的疼痛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三组中A组创面平均修复时间最短,B组创面平均修复时间最长,A组角膜创面修复明显比B组和C组快,三组患者的角膜修复时间存在显著差异(GLM:?F2,388?= 329.22,*P<0.01)。从三组复发率比较,A组5.94%,C组10.94%与B组30.26%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从三组手术方式临床效果观察,传统的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复发率太高应该被更好的手术方式取代。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与结膜瓣转移都能明显降低术后复发率,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具有了结膜瓣转移术的优势,又有干细胞对胬肉切除区角膜创面迅速修复的功能,其复发率更低,术后疼痛程度轻,角膜创面修复快,避免了排异反应的发生,是目前治疗翼状胬肉较为理想的方式。

【参考文献】

[1]严密.眼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9-69.

[2]宋文阁.实用临床疼痛学[M].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1-31.

[3]喻建锋,宋愈,吴莹.不同术式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分析[J].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3):?601-602.

[4]朱婷婷,孙松.翼状胬肉手术治疗方法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2011,3(31):?294-295.

[5]谢思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的临床观察[J].实用防盲技术,2013,5(2): 61-62.

[6]陆雯娟,傅瑶,范先群等.角膜缘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7,31(12):?458-461.

[7]刘振山,江荣峰,孔珺等.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角膜疾病的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2011,31(12):?1194-1197.

[8]阮流刚,周宗莉. 结膜瓣移植治疗翼状胬肉102例疗效分析[J]. 重庆医学,2013,42(20):2400-2401.

[9]Samantha?L,Green?M,Christine?Gaillard,et al. Polymorphisms of the Beta China of the high-affinity immunoglobulin E receptor (F cER-B) in South African black and white asthmatic and no asthmatic individual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8, 158(5):1487-149.

论文作者:吴志勇 罗康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3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31

标签:;  ;  ;  ;  ;  ;  ;  ;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吴志勇 罗康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