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竞争强度、利益集团与自由贸易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由贸易论文,强度论文,利益集团论文,竞争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1.2 F753.02 F74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自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以来,自由贸易政策深受经济学家的青睐。主流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基本论点是:(1)自由贸易能最大限度地增加世界福利;(2)一国的单边贸易自由化能最大限度地增加自身福利(盛斌,2001)。然而在真实世界中,贸易保护政策盛行于所有时期和所有国家。究其原因,自由贸易政策虽然可以最大幅度地提高社会效率,增进一国的整体福利,但是它却忽略了收入分配的问题,即对于不同的人或利益集团而言,自由贸易政策是非中性的。“如果每个人的收入相同,消费偏好也一样,那么就有一种直接简单的解决办法:政府将制定一个尽可能使得有代表性的个人福利最大化的贸易政策。在这种同质的经济中,自由的国际贸易无疑可以实现政府的目标。但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政府的目标并不那么容易达到。政府必须在一个人的收益和另一个人的损失之间进行权衡”。① 由于政府与公众、个人与集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分歧,政府并非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作为标准制定贸易政策,利益集团往往可以通过众多方式向政府决策者施加政治压力,影响本国贸易政策(吴韧强,2007)。
1951年,Kindleberger在《集团行为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指出,在某些情况下,对国际贸易的分析可以从国家层次上的集团行为中找到有用的工具。于是,许多经济学家把政治因素纳入国际贸易理论分析框架,并提出了不同的政治经济学模型。Hillman(1982)以政府追求政治支持最大化为前提,研究了产业利益集团与消费者对贸易政策的影响,并提出了政治支持模型。政府为了最大限度地得到产业利益集团以及消费者的政治支持,需在产业利益集团与消费者之间作出权衡。提高关税,将会赢得更多产业利益集团的政治支持,与此同时,将会降低消费者的政治支持;反之,降低关税,将会赢得更多消费者的政治支持,与此同时,将会降低产业利益集团提供支持。因此,政府需选定一个均衡关税水平,使其赢得政治支持最大化。实际上,Hillman把产业利益集团和消费者利益集团对立起来并不科学,因为产业利益集团自身也是消费者,或者说消费者来自不同的产业利益集团。Findlay and Wellisz(1982)构造了一个对立利益集团之间的游说竞争模型,各个利益集团可通过游说并投入相应的游说支出,从而达到影响政府贸易政策的目的。进口产业集团为进口关税而游说,出口产业集团为自由贸易而游说,贸易政策是两个游说集团投入资源的函数,两个游说集团游说策略的纳什均衡决定保护水平。在此基础上,Magee、Brock and Young(1989)构造了两个政党、两个利益集团的政治竞争模型,即两个政党在获得利益集团政治捐献之前,已经申明各自所倡导的贸易政策,该贸易政策不受政治捐献的影响与干扰。利益集团只是根据自身的贸易政策偏好,选择自己支持的政党。在该情况下,利益集团并不能以政治捐献的方式直接影响贸易政策,只能通过政治捐献提高自己所支持的政党的获胜几率,从而间接获得自己所期望的贸易政策。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多个利益集团,每个利益集团的政治捐献相对于捐献总额可谓微乎其微,以至于单个利益集团无法通过政治捐献影响竞选结果,与此同时,当竞选结束之后,各利益集团依然会通过政治捐献对当权者的贸易政策产生影响,从而使当权者的贸易政策偏离其最初的竞选方针。基于以上考虑,Grossman与Helpman(1992)提出了影响当权政府的政治捐献模型——“保护待售”模型,认为利益集团的政治捐献应集中于已胜出的当权政府,其目的与动机便是通过捐献直接影响当权政府的贸易政策,而非提高竞选政党的当选概率或是当权政府的连任几率。当权政府则为了再次当选,除了借助政治捐献外,也需努力提高普通选民的效用水平。因此,在该情形下,利益集团应向政府提供适当的政治捐献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当权政府则制定合理的贸易政策使总政治捐献与社会总福利的加权值最大。
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相关产业利益集团通过政治捐献或游说等手段影响贸易政策的意愿的决定因素。按照“经济人”假设,相关产业利益集团中的代表性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其支持或反对自由贸易政策取决于其能否在自由贸易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对于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而言,自由贸易可以对其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本国企业的产品在本国销售的同时,还可以销往外国市场,获得更大的销售市场,从而使企业的利润增加;二是本国企业在面临本国企业竞争的同时,还将面临外国企业的竞争,使该产品市场的竞争强度增加,外国企业将会挤占本国企业的部分国内产品销售市场,从而使得企业的利润减小。两者对企业利润的综合影响决定了相关产业利益集团中的代表性企业对自由贸易政策的态度,以及其通过政治捐献或游说等手段影响贸易政策的意愿。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的创新点是把相对竞争强度纳入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的分析框架,用相对竞争强度来解释相关产业利益集团通过政治捐献或游说等手段影响贸易政策的意愿,并通过建立寡头竞争模型从理论上给予证明。
本文其余部分结构如下:第二节建立模型,分别研究一个代表性企业在封闭市场中的最优利润与其在开放市场中的最优利润;第三节研究自由贸易政策对代表性企业利润的影响,探讨企业支持或反对自由贸易政策的决定因素,并解释其经济含义;第四节是结论。
二、建立模型
(一)概念界定
1.相对竞争强度
所谓竞争强度,是指行业的竞争对手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而相对竞争强度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一个国家某一行业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相对于另一个国家该行业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的大小关系。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合理的指标可以用来准确反映竞争强度,在产业组织理论文献里,最常用的用来反映竞争强度的指标是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比率CRn、交叉价格弹性等,但集中度比率指标度量的是行业中最大的n家厂商的产出占行业总产出的比例,它反映不出企业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程度,即它难以准确衡量企业之间的竞争强度;而由于企业定价资料难以得到,交叉价格弹性指标难以计量(刘志彪、姜付秀、卢二坡,2003)。为此,本文假定存在对称的两个国家,只有企业数量存在差异,即两国之间企业数量关系将反映该行业的相对竞争强度。
2.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是使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向政府施加影响,进行非选举性的鼓动和宣传,用以促进或阻止某方面公共政策的改变,以便在公共政策的决策中,体现自己的利益主张的松散或严密的组织。利益集团一般明确表示自己的组织目标或价值标准,从而使具有共同社会身份或持有相同观点的人们聚合起来。本书中,本国(外国)的企业之间是对称的,自由贸易政策对它们的影响是相同的,在对待自由贸易政策的态度上,他们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从而构成了该行业的利益集团。因此,本国(外国)的代表性企业对自由贸易政策的态度实际上就是该行业利益集团对自由贸易政策的态度。
(二)模型假定
1.变量设定
2.生产与成本
假定企业规模报酬递增,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生产成本相同,且生产成本函数的形式均为:
C(x)=F+cx,c>0
其中,C为企业的总成本,x为企业的总产出,c为企业的边际成本。
3.交易成本
贸易是无摩擦的,即零关税和零运输成本。
4.企业的目标
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且采用古诺战略,即每家厂商在对方销售不变的假定下选择他对两个市场的销售来使利润最大化。与此同时,企业是否支持自由贸易政策,主要是看该企业是否能在自由贸易中获得更大收益。
5.需求
本国与外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市场的反需求函数的形式均为:
P=α-βx,α>0,β>0
其中,P为Z产品的价格,x为Z产品的市场的总供给。
(三)封闭市场均衡
在市场封闭条件下,本国与外国消费的产品Z将分别由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各自提供,即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在各自市场均为完全垄断企业。
本国的反需求函数为:
解(t)式、(4)式,得产量与价格的均衡值②:
(四)一体化均衡(integrated equilibrium)③
在市场一体化的条件下,本国消费的产品Z将由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共同提供,同时外国消费的产品Z也将由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共同提供。
本国市场的反需求函数为:
(11)式、(14)式联立方程解得:
三、相对竞争强度与利益集团对
自由贸易政策的态度
按照“经济人假设”,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一项政策将使企业利润增加,那么企业对该政策就持支持态度;如果一项政策将使企业利润减少,那么企业对该政策就持反对态度;如果一项政策对企业利润没有影响,那么企业对该政策保持中立。
就自由贸易政策而言,它将从两个方面对本国企业的利润产生影响:首先,本国企业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即本国企业的产品在本国销售的同时,还可以销往外国市场,获得更大的销售市场,从而使企业的利润增加;其次,本国企业将面临更多企业的竞争,即本国企业将面临外国企业的竞争,原有产品销售市场的一部分将被外国企业挤占,从而使得企业的利润减小。因此,自由贸易政策对企业利润分别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要想判定企业对自由贸易政策的态度,仅需考察自由贸易政策对企业利润的综合影响。这意味着,各个企业是否支持自由贸易政策,取决于其是否可以在自由贸易中获得更大的利润。相对于封闭市场而言,如果一个企业在开放市场中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那么该企业就会支持自由贸易政策;如果一个企业在开放市场中将获得更小的利润,那么该企业就会反对自由贸易政策;如果一个企业在开放市场中的利润没有发生改变,那么该企业将对自由贸易政策保持中立。
命题 对于生产同质产品Z的企业而言,当本国竞争强度高于外国竞争强度并超过一定限度(m=(+1)n-1)时,本国企业在外国市场中获得的利润增加将超过外国企业进入本国市场给本国企业造成的利润减少,从而使本国企业在自由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润,此时,本国企业支持自由贸易政策;当本国竞争强度相对于外国竞争强度而言,低于一定限度(M=(+1)n-1)时,本国企业在外国市场中获得的利润增加将低于外国企业进入本国市场给本国企业造成的利润减少,从而使本国企业在自由贸易中获得更少的利润,此时,本国企业反对自由贸易政策。
证明 本文在第二节中分别研究了本国企业i在封闭市场中的最大利润和其在一体化市场中的最大利润。在市场封闭的情况下,本国企业i的产品将只能在本国市场销售,且仅面临本国企业的竞争,其利润为,令其等于;在市场开放的情况下,企业i的产品将在本国市场与外国市场同时销售,且均面临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竞争,其利润为,并令其等于。此时,考察企业i对自由贸易政策的态度,仅需比较与的大小。当>时,企业i将在自由贸易中获得更小的利润,因而企业i反对自由贸易政策;当=时,企业i在自由贸易中获得的利润不变,企业i对自由贸易政策保持中立;当<时,企业i将在自由贸易中获得的利润扩大,企业i支持自由贸易政策。
综上所述,命题得证。
如图1所示,横轴表示外国企业的数量,纵轴表示本国企业的数量。直线m=(+1)n-1表示本国企业支持或反对自由贸易政策的临界线:该临界线上方的区域是本国企业支持自由贸易政策的区域,此时,本国企业将在自由贸易中获得更大的利润;该临界线下方的区域是本国企业反对自由贸易政策的区域,此时,本国企业将在自由贸易中获得更小的利润。在外国企业数量既定的情况下,本国企业数量偏离直线m=(+1)n-1的程度越大,自由贸易对企业的利润影响越大,即本国企业数量偏离直线m=(+1)n-1的程度实际上可以反映出本国企业支持或反对自由贸易的强烈程度。具体而言,假定外国企业数量为,当本国企业数量为时,C点位于直线m=(+1)n-1上方,本国企业支持自由贸易政策,与此同时,EC越大,本国企业在自由贸易中获得的利润越大,其支持自由贸易政策的程度越强烈;当本国企业数量为时,D点位于直线m=(+1)n-1下方,本国企业反对自由贸易政策,与此同时,DE越大,本国企业在自由贸易中获得的利润越小,其反对自由贸易政策的程度越强烈。
图1 自由贸易对本国企业利润的影响
四、结论
本文把相对竞争强度纳入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的分析框架,用相对竞争强度来解释相关产业利益集团通过政治捐献或游说等手段影响贸易政策的意愿,并采用寡头竞争模型研究了利益集团的代表性企业对自由贸易政策的态度,并得出如下结论:
(1)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自由贸易可以对其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本国企业的产品在本国销售的同时,还可以销往外国市场,获得更大的销售市场,从而使企业的利润增加;二是本国企业将面临外国企业的竞争,原有产品销售市场的一部分将被外国企业挤占,从而使得企业的利润减小。
(2)对于生产同质产品Z的企业而言,当本国竞争强度高于外国竞争强度并超过一定限度时,本国企业在外国市场中获得的利润增加将超过外国企业进入本国市场给本国企业造成的利润减少,从而使本国企业在自由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润,此时,本国企业支持自由贸易政策;当本国竞争强度相对于外国竞争强度而言,低于一定限度时,本国企业在外国市场中获得的利润增加将低于外国企业进入本国市场给本国企业造成的利润减少,从而使本国企业在自由贸易中获得更少的利润,此时,本国企业反对自由贸易政策。
注释:
① 保罗·R·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
② 本文中,带上标e的参数表示均衡值。
③ 以Samuelson(1953)的原创性贡献为基础,Dixit和Norman(1980)提出一体化均衡(integrated equilibrium)分析法。参见亚蒂什·N·巴格瓦蒂,阿温德·潘纳加里亚,T.N.施瑞尼瓦桑:《高级国际经济学》(第二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