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文化产业并购潮的特点、动因及其应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因论文,新一轮论文,文化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5)05-0102-07 doi:10.16112/j.cnki.53-1160/c.2015.05.015 业界认为,以2012年为标志,我国文化产业开始进入“并购时代”[1]。当前这一波起于2012年,兴于2013年,盛于2014年的文化产业并购潮,是继2010年文化产业上市潮之后,文化领域在经济新常态下出现的新一轮以兼并收购为主要方式的集中投资热潮。事实表明,这波文化产业并购潮来势汹汹,波及点多、涉及面广,对于当前国内文化产业具有结构性“洗牌”的强大效应,蕴含着巨大的行业机遇和挑战,其现状、特点和动因值得业界深思,同时也需要文化产业主管部门和广大文化企业积极应对。 一、新一轮文化产业并购潮的总体情况和主要特点 据相关媒体披露的信息,2012年在业内引起一定反响的文化产业并购事件有96起,涉及资金规模超过500亿元[2]。2013年全年,仅沪深两市上市企业就发生56起文化传媒并购事件,涉及电影、电视剧、出版、广告、游戏等子行业,累计资金逾400亿元[3]。2014年,各类资本对文化产业的青睐更是引人注目,并购次数更多,并购标的额也越来越高。截至2014年6月底,仅沪深两市上市企业就发生文化传媒并购80余起,涉及电影、出版、广告、有线和卫星电视、游戏等子行业,累计资金已逾700亿元[3]。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6月底,仅沪深两市上市企业就发生文化传媒并购80余起,涉及电影、出版、广告、有线和卫星电视、游戏等子行业,累计资金已近千亿元。时至今日,新一轮文化产业并购潮已然成为文化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体现,其主要特点是: (一)社会资本并购活跃,国有资本活跃程度相对较低 与2010年前后的文化企业并购活动相比,在新一轮文化产业并购活动中,受原有体制机制障碍的影响,除部分已上市的国有文化企业外,大部分国有文化企业缺乏参与并购整合的积极性,整合并购的实际行动力度小,而且国有文化企业的并购主要局限在国有文化企业板块,国有文化企业实施大力度并购整合的动作比较少。笔者对2012年见诸报端的文化产业并购活动进行粗略统计,2012年在业内引起一定反响的96起文化产业并购只有一成涉及国有文化企业。2013年参与文化产业并购的上市企业中,也主要以创业板上市的民营资本为主。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有国有文化企业改制步伐缓慢、体制机制不够灵活、国有企业开展并购的顾忌较多等原因外,一些国有文化企业面对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大潮,思想不够解放,经营观念仍以内生发展为主,缺少外延扩张的动力和压力也是形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二)上市公司是并购先锋和主力,文化产业资本流入特征明显 综合观察近三年文化产业并购行情,从参与主体和引领力量的角度说,上市公司是当之无愧的并购先锋和主力,其包括国内主板和创业板的上市企业,也包括在港交所和纽交所等境外交易所融资上市的国内企业。这些上市企业财务资源丰厚、并购手笔较大,市场中规模和社会影响都比较大的文化产业并购主要是由这类企业发起或主导。同时,新一轮并购潮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即不仅现有的文化产业板块上市企业在纷纷开展并购活动,就连一些传统产业,比如农业、重工业上市企业也在纷纷通过实施并购进行文化产业布局。据媒体统计,2014年前6个月涉足文化娱乐产业并购的上市企业有18家。其中,文化类上市公司只有新文化、华策影视、掌趣科技等6家,其他12家上市公司分别来自重工业、农业、食品制造、信息科技、新材料、商贸等行业。这充分表明,业外资本流入文化产业的趋势比较明显,而且从目前来看规模也比较大。 (三)价值链拓展完善是主要目的,跨行业、跨地域、跨所有制并购特点突出 文化企业实施并购活动是以完善产业链为表象的价值链拓展和延伸活动。为实现这个目的,业内外市场主体大都是以现有的产业链为基础进行产业链拓展、延伸,或针对自身产业链条的不足进行企业重组、兼并,以完善自己的产业链,进而达到贯通和完善企业价值链的目的。在这样的战略目的支配下,新一轮文化产业并购表现出跨行业、跨地域、跨所有制并购的特征。在文化经济政策大幅放宽的现实和预期下,在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科技支撑下,多数文化企业在并购时以拓展和延伸价值链为指导思想,企业所处行业、所处地域及其所有制都不再是无法克服的障碍,新一轮文化产业并购展现出貌似杂乱,其实各有其章法的跨行业、跨地域、跨所有制的并购特点。 (四)资本并购追逐的目标多为新兴文化企业,传统文化企业转型并购意图明显 目前传统文化企业资金相对充裕,但面临迫切的行业下滑挑战。而动漫、游戏、手游、文创等新兴文化产业虽然是文化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却多为中小文化企业,缺少资金始终是这些新兴文化企业普遍面临的发展难题。在新一轮文化产业并购中,资本并购主要的追逐目标是新兴文化产业,对这类新兴文化企业最渴求的是资金相对充裕的传统文化企业,而传统文化企业实施并购主要是转型发展的需要。以我国报业为例,随着传统报纸经营业绩的持续走低,报业集团纷纷选择多元化发展策略以抵御行业风险。比如,浙报传媒收购杭州边锋和上海浩方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善浙报传媒的用户结构,通过新媒体用户带动纸媒用户的增长。在浙报传媒实施并购之前,杭州边锋和上海浩方两家在2011年的月均活跃用户数近2000万、月均新增注册用户突破300万,两家公司拥有的网游产品近600款,网络知名的“三国杀”游戏就是边锋系的拳头产品。运用边锋和浩方既有的游戏平台进行大数据收集和分析应用是浙报传媒实施并购的重要目的。浙报传媒将针对新媒体用户的阅听习惯和产品使用倾向,改革并整合浙报的传统媒体编辑能力,研发新的内容分发平台,包括浙报自己的APP应用以及不限于浙报本身内容的发送平台等移动互联网产品,其业务收入结构可望发生质的变化。 (五)“文化+科技”是本轮文化产业并购的主要动力机制和并购方向 文化是文化产业的本原优势,但在互联网信息时代,文化只有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走得远,文化附加值效应才能充分发挥。这也体现了新一轮文化产业并购的一个重要特征:非文化企业找“文化”,而文化企业找“科技”。2014年,凤凰传媒和时代出版实施的两起并购就较具代表性地诠释了文化产业“文化+科技”的并购特点。2014年6月,凤凰传媒就投资质子重离子医院与相关机构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凤凰负责出资、南京市政府负责出地、江苏省肿瘤医院出医疗资源并负责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南京市在江北新区划地百亩,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同月,时代出版也发布了与天源迪科的合作事项,天源迪科将为时代出版“时光流影TIMEFACE”数字平台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两家整合各自数字化资源,就大数据挖掘、语义分析、搜索优化等具体技术进行深度合作。此前,时代出版发布公告称已与江淮汽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利用社交网站“时光流影TIMEFACE”、APP、微博、微信、微视等新媒体平台,通过OTO模式加快推动文化产业与汽车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及营销[3]。 二、新一轮文化产业并购潮形成的背景和动因 新一轮文化产业并购潮的形成绝非偶然,它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世界后金融危机时代多重经济因素叠加,在产业经济层面和资本市场出现的一股投资浪潮。深刻分析和把握新一轮文化产业并购潮的背景和动因,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应对这波文化产业并购潮都很有必要。 (一)新一轮文化产业并购潮,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一轮产业革命和国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叠加背景下,产业资本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主动向文化产业倾斜的结果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重新认识到推进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必要性。我国也在经历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充分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产业发展方向的选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产业转移和就业压力等深层次问题,在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选择下,产业资本作出了将文化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之一的选择。这是本轮文化产业并购投资热潮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宏观背景和因素。 (二)新一轮文化产业并购潮,是在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的背景下,文化产业政策放宽带动文化消费放量,社会资本的文化产业投资热情被有效激发的结果 随着改革条件的进一步成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加快了以改革文化生产和管理体制、机制为核心的文化体制改革步伐。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标志,我国的文化经济政策大幅放开,为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打开了广阔政策空间。积累多年的文化消费需求展现出巨大的文化市场规模和潜力,文化市场的准入环境骤然改善,社会资本具备了进入文化产业的政策和市场条件。这对于渴望已久的社会资本而言好似“久旱逢甘霖”。这是本轮文化产业并购投资热潮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政策体制背景和因素。 (三)新一轮文化产业并购潮,是在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产业以新兴文化产业为目标,实施转型发展而进行资本布局的结果 科技历来是推动产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备条件。今天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为代表的信息科技为文化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依托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一大批新兴文化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其展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对传统文化产业形成了巨大压力,而发展多年资本积累相对厚实的传统文化产业以新兴文化产业为目标,通过实施并购谋求转型发展就成为新一轮文化产业并购潮形成的重要内生因素。 (四)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文化附加值和文化溢出效应不断得到市场认可的结果 随着经济融合发展趋势的进一步增强,文化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溢出效应愈加明显。不仅文化产业本身迫切需要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各行各业以文化提高自身附加值的要求也越发迫切。2014年3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就充分体现和顺应了上述要求。在这样的背景影响下,不仅传统产业资本纷纷通过并购文化类资产主动布局文化产业,就连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也都表现出了对提高自身文化资产配置的极大热情,文化及其相关产业自然就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 (五)新一轮文化产业并购潮,是在资本市场结构性充足的背景下,资本认可新兴文化产业市场潜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积极布局文化产业的结果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结构性充足,不少上市公司手中持有大量的超募资金和闲置资金。有数据统计显示,355家创业板公司中,有350家创业板公司首募资金达到了预期目标,其中超募资金超过5亿元的达到83家之多,超募资金超过10亿元的也有23家上市公司[3]。这些企业对外扩张欲望较强,只要有合适的目标,双方很容易一拍即合。除了广大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之后自发产生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以及国家层面出于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而对文化产业作出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外,传统产业因行业不景气、发展前景不被看好等因素迫切需要转型,而发展文化产业既符合经济转型的政策导向,又能较好地优化既有产业结构,再加上文化传媒企业多属于轻资产企业,使得的文化企业更容易得到各路资金的青睐。 (六)新一轮文化产业并购潮,是在资本运作日渐成为企业扩张内生动力的背景下,业内外企业频繁实施资本运作的结果 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本运作方式,并购可以缓解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帮助企业通过消除目标企业来消除竞争对手、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使自己产生新的竞争优势;可以扩大企业规模,使企业获得规模经济利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使得原本需要通过市场才能完成的交易变成企业内部行为,进而使企业获得比市场交易更低的成本;可以使企业获得目标企业在股票价值、收益潜力、市场估值等方面的低估价值,以提高自身的企业价值,改善自身的财务状况。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和不断发展,资本运作日益成为市场主体谋求发展的一种常规机制和内生动力。而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并购越来越成为文化企业广泛采取的一种实现产业与资本对接的可行方式。当然,本次文化产业并购潮来势如此之猛,一方面是顺应了文化企业发展和战略转型需要,但也不排除与投资者的盲目操作有关。 三、对策与建议 文化产业并购,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文化产业与资本对接,运用资本利器推动文化产业走得更远的重要文化产业驱动力和基本运作方式。仔细体会波澜起伏的新一轮文化产业并购大潮,我们有理由相信,文化产业并购重组不是一个短暂的经济热点那么简单,它其实更代表了处于深化融合发展阶段的文化产业一种中长期发展趋势,这也说明我们需要对这种文化经济行为作更加积极的关注和应对。 (一)充分认识新一轮文化产业并购潮对未来文化产业发展和布局的重要意义,大力支持本地文化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 这波以并购为主题的文化产业投资浪潮具有前瞻性和“跑马圈地”等产业发展初期超前布局的特点,可遇而不可求。企业抓住了这波投资机会,企业的产业链将得到快速延伸,市场占有率将得到迅速拓展,企业的产品结构和营利模式将得到有效改善,企业在整个文化产业链条中的位置也会得到提升和巩固。区域抓住了这波投资机会,文化产业的规模和质量将得到有效提升,区域文化产品的水平和档次将取得质的提高,区域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将得到有效增强,区域在未来文化产业竞争和市场洗牌中将抢得先机。抓住这波文化产业并购投资机遇对各级致力于做大做强本地文化产业的文化管理部门和广大文化企业而言都至关重要,尤其是各级文化管理部门对本地国有文化企业未来发展负有重要规划指导责任,更应加强对这波文化产业并购潮的调查研究,深思熟虑,审时度势,深刻认识文化产业并购对提高本地文化企业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意义,解放思想,放宽眼界,深入企业,前瞻规划,抛开不必要的条条框框,支持本地文化企业在这波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大潮中抢抓主动、占据先机。 (二)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为方向,推进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活化国有文化资本参与并购的体制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认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4]8-9。鉴于目前文化产业的市场化改革现状,文化产业已经具备探索和实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良好政策环境、资本环境和市场契机,应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助于存量国有文化产业资本提质增效,带动增量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机动实施资本集中和资本扩散,促进文化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和流动。同时,混合所有制为国有文化企业实现政企分开提供了必要的产权条件,成为实现国企顺利转制的良好契机。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文化资本彻底进入市场后,在外部竞争约束和内部利益约束的双重压力下,将不得不提高对资本使用效率的重视程度,增强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认证;提高对科技创新和企业资本积累的重视程度,广泛采取打基础利长远的举措,杜绝短期行为;创新企业激励机制,充分运用股权、期权等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充分调动企业管理层和员工支持和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生动性、创造性;加强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引入行之有效且科学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面向社会选聘能担重任的卓越经理人,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等。这样将极大增强国有文化资本的活力,从根本上改革国有文化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并购的体制机制,使国有文化企业在新一轮产业并购活动中占据主动。 (三)建立统一的工作平台,协调处理文化产业并购事宜,避免政出多门 就目前我国的文化行政管理体制而言,条块管理特征还比较突出,党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等相关部门分别管理不同的文化行业,而国有文化资产又由财政部门专门管理,这种行政管理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客观上为文化产业并购造成了诸多束缚和不便。不同的文化企业可能归属不同的行业主管部门或地方来管理,而当这些国有文化企业与社会资本产生并购意向时,社会资本普遍感觉与国有文化企业打交道特别麻烦,主要是政出多门,而且不同的主管部门关切不同,让他们对一些本来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也感到特别微妙复杂,最终因为顾忌太多而放弃与国有资本的合作,这就会使国有文化企业丧失一些并购合作机会,从而影响国有文化企业的发展,削弱国有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目前国有文化产业的现状出发,要改变国有文化产业在并购中的这种尴尬局面,可行的方案是以区域为单位,由各地文化相关主管部门成立文化产业并购专项协调机构,由这些部门协调成立类似文化产业并购投资公司之类的统一的工作平台,将各种国有文化产业并购事宜统一交由这个平台来处理,并赋予这一机构对政府相关文化主管部门进行内部协调的职能,由这一平台统一开展与私有资本以及外地国有资本的并购洽谈事宜。这样既可以在内部实现政府部门利益的有效协调,又可以一致对外开展并购洽谈,给合作对象以权威的问题解决方案。毕竟有些问题由政府内部协商更容易也能更快得到解决,办事效率提高了,国有文化产业参与并购的主动权和成功率也会相应提高。 (四)扩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对文化产业并购进行战略性引导 管理层在文化产业并购中要主动发挥产业引导和规划引领作用,不能单靠财政补贴申请、税收减免或先征后退等事后激励机制,而应有能力主动出击,引领并购行为。要做到这一点,立竿见影的做法是扩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由财政出资作基础,由国有文化经营单位按份额出资,加大力度吸收社会资本加入。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应主要对国有文化企业看好的项目果断出手,对有利于完善国有文化企业文化生产调控能力和文化产业链的并购项目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参与地方重点文化企业的规模化并购行为,扶持本地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为了提高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并购运作的成功率,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不仅要想方设法吸收投资,壮大基金规模,更要加强自身建设,主动吸纳文化产业和投资专业人才,加强对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前瞻性研究,对投资行为做出精准判断和决策。因为,投资不只是投钱,还要对参与并购的公司企业的产品、人才、资金、产业链和市场、发展战略加以把握,对企业的资源占有状况进行全方面研判,将投资建立在准确研判的基础上。如果能够不断进行成功的文化产业并购投资,就能从战略上对文化产业发展和走向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五)以文化企业上市为抓手,整合文化资源,加快文化企业兼并重组步伐 企业上市不仅是企业面向社会直接融资的良机,也是高效整合企业资源、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契机。在谋求上市的过程中,企业需要从形式上对自身资产质量和拥有的资源进行剥离和重组,从内容上对企业的产业链和产品结构进行深入整合,从运行机制上进行标准的股份制公司治理。这个过程本身是一个脱胎换骨式的企业资源整合过程,需要经历诸多资源调配和治理完善工作才能完成。自2010年文化产业上市工作拉开序幕,获得上市的文化企业不仅得到大量的发展资本,其社会效益和发展水平也都取得了明显提升。可见,上市对于企业来讲不仅是机遇,也是动力。针对目前文化企业资产规模偏小、产业布局分散、规模化企业较少的状况:一是要加强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研究,有意识地以推动骨干文化企业上市为抓手,以完善产业链和产品结构,前瞻性产业布局为目的,因地制宜地对本地文化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资产利用效率,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本地基因的大型文化企业;二是鼓励已上市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配股、发行公司债、可转债方式等方式,为本区域文化企业发展和文化资源整合提供资本支持,目前上市再融资的政策和方式都较为灵活,门槛也相对比较低,符合条件的已上市企业均可通过保荐机构申报;三是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在国内创业板和港交所、美国纳斯达克等境外市场上市。 (六)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自己的文化企业重组并购骨干人才 目前,我国文化企业并购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就是熟悉文化产业特性和并购经济事宜的综合性人才严重不足。有的专业人才只懂专业,不懂经营,对涉及大型资产交易的并购行为更是难以应对。有的只懂经济不懂文化,而文化产业这个行业要做好,懂文化又是一个必备的条件。对既懂文化又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不论是各级政府还是各大文化企业都是求贤若渴。建议文化产业主管部门在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多做些工作:一是对本地文化企业人才建立人才库,对熟悉文化产业尤其是熟悉文化产业并购的专业人才采取跟踪式培养,通过使其参与文化产业并购等实际工作,着力培养自己的具有实战能力的文化产业并购骨干人才;二是注意人才梯队建设,面向文化产业实际需求,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文化企业开展高水平、能力强的文化产业专项培养计划,以为本区域文化产业长足发展储备人才;三是给出吸引文化产业人才的优惠政策,借助猎头公司等市场专业机构,寻找本区域急需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以解本区域文化产业并购人才紧缺的燃眉之急。 收稿日期:2015-04-20标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文化产业论文; 并购融资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