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背景下的农民就业路径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路径论文,土地论文,农民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第一产业当中的地位无可动摇。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现状是当前农用地的碎片化分布,也就因为无法集中利用而影响着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对此,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旨在为了能够更好地将土地进行兼并进而实现集中化利用,有利于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供基础保障并以此来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的生产效率。最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已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联合发布,对土地流转相关问题做出了一系列明确的规定,对于进一步做好我国农业的建设以及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也为增产富农提供了更大的动力。但从农民的角度来看,土地的使用权是很多农民赖以维持生计的“饭碗”,一旦土地流转出去,对于很多农民来说,就业与生计问题便将成为农民生活的最大困扰。因此,土地流转的同时,应当充分关注到农民的最基本权益,这也是目前土地流转背景下最为现实的迫切问题。唯有对接受土地流转农民以更多的关心以及制定最为现实的解决就业与生计问题的办法,才能保证土地流转的进一步有序化。 一、土地流转与农业就业的关系概述 (一)土地流转将导致大批农民失业 应时代发展之需,走好现代化农业之路已然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对此则需要对零散状的土地进行集中整合利用,因此土地流转成为了一条必由之路,对于提升现代农业生产率进而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市场供给提供可靠保障,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并进一步促进农民的增收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规定显示,全国农用地的保有量至2020年需要达到18.05亿亩,并在此期间确保农用地的规模最低不低于15.6亿亩。查阅现代农业经济理论可知,每征用农用地一公顷,则对应的失业农民数量就多22.5个。以此来看,这样的循环将导致大批量的农民失业,而一旦国家对此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则因为土地利益所引发的社会矛盾便会不断更新,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就成为愿景。 (二)促进农民就业有利于推动土地流转 土地,对于很多农民来说,都是最为重要的财产甚至是唯一的财产,不仅承担着农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更是其他生活开支的主要来源。因此,土地的流转,对于很多农民来说意味着直接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对土地流转政策的质疑也就不足为怪。对于农民对土地的维护目的来说,其实就是为了保障生活的来源,对此,只要土地流转为农民带来的收益能够大于务农收益,则农民必然会相当乐于接受,这部分农民当中,也会有很大一部分更能放心地致力于其他工作岗位当中,不仅有机会创造更多的劳动收入,还能有机会实现自身更高的社会价值。这样一来,能够直接为土地的流转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有利于帮助突破土地流转的诸多障碍,确保土地流转的顺利和有序。 (三)契合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现代社会是经济社会,城市化建设的目的亦是为了实现更高的经济发展目标。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就是农业人口的城市化转移。土地流转背景下,失业农民数量增多,为了生活,很多农民开始转移到城镇,这样一来,便直接提升了现代城市人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民的城市就业,各级政府都开始在中央的号召下对农村劳动力进城给予一系列的政策扶持,但从当下的整体情况来看,促使农民外出务工,依然任重道远。由土地流转的需要而对农民就业安置的人数需要不断增加。但不得不说,城市当中能够为农民提供的就业空间必然有限,长期的大力量农村劳动力的涌入势必会对劳动力市场造成过量的冲击。因此土地流转需要循序渐进,一旦操之过急,则会将因为走上弯路而难以调头。 二、土地流转背景下农民就业的困境 (一)政策制度无法为促进就业提供可靠的保障 在我国整体的发展进程中,土地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大问题,一直以来都被中央政府给予高度的重视。关于“三农”问题是在新世纪之后中央一直连续不断重点强调的重要问题,要求全力做好农民的基本权益保障工作。但以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政策虽然已有了较为广泛的覆盖面,但深度却显得不足,尤其是关于农民工就业的政策保障方面,很多政策虽然出台但并未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农民工在进城务工的同时并未受到应有的良好待遇。与此同时,农民工失地之后,进城参加的工作也都无法同城市人口相比,普遍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因此就应当享受的各项保障,包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来说,也无法连续落实。除此之外,劳动法律制度等当中对农民工权益保护方面所制定的内容也完全不够详尽,实难满足农民工的维权需要。 (二)经济结构的调整导致就业空间被压缩 在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进程当中,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产业布局,都在经济成分日益多元化的影响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不合理发展态势。这样的背景,使得我国很多的乡镇企业与新兴产业因为不具有较强的能力而导致不足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这也就成为了致使失地农民就业受阻的一个主要因素。对于农民来说,想要从事一些技术类工作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新兴产业又是近些年各地政府所重点扶持的对象,因此农民工的工作范围也就只能大部分集中于建筑工程行业以及机械制造业等行业当中。另一方面,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也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进步,农民就业空间的限制又进一步凸显出了传统农业就业模式的劣势。因此,对于很多农民来说,只能徘徊在城市与农村的就业边缘,失业之后的就业难问题也就相当明显。 (三)农民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限制 关于农民工素质的问题,始终在社会当中具有颇多争议,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农民工就业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此而导致。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是一个公认的社会现象,并且长时间务农加之很多农村的落后,使很多农民工的视野短浅,既不具有对就业的深刻认识,也不具有某一领域的就业能力,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也相对要低。在土地流转之后,这部分农民便直接面临着形势严峻的就业甚至生活问题。另一方面,很多农村的建设也都是以发展现代化农业为主,基本无暇顾及对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关注,加之很多农村的闭塞使现代市场需求信息难以流入,不仅农民对市场信息缺乏针对性的了解,农村的就业培训也开展不力,农民就业也就因此茫然,一旦走入就业市场,也就只能从事工作简单、工作量大、劳动强度高、作业时间长、工作环境差并且收入低的工作。 三、土地流转背景下农民就业路径选择的新思路 (一)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前的评估机制 土地流转有序进行前提是要做好农民的思想观念流转。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土地就是衣食保障,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农民的精神寄托,土地流转,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失去,也是造成很多农民精神空虚的原因。加之上文所述的诸多问题的影响,农民对自己的就业前景绝大多数都没有信心。对此,应当在政府的带领下,整合社会力量针对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建立并完善就业前的评估机制。切实从农民自身的立场出发,秉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因人而异的规律,根据不同农民个体的不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能力分析策略,确保帮助农民寻找到适合其发展的可行出路,从而断绝对土地的依赖。 (二)加强对农民就业能力的培训 农民工就业难问题存在的最现实原因就是农民工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参差不齐。然而纵观各类研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具有相当的潜力。在经过一系列系统的培训之后,直接成为了促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因此,要想为农民工开辟出更多的就业渠道,势必需要加大力度着力对农民的综合素质以及技术能力进行广泛的培养。对此,政府应当完善相关政策,在各项保障充分落实的前提下,要求农村着力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确保教育培训严格并具有丰富的内容,加强管理,并拓展与企业的合作渠道,使农民工达到“现学现用”的标准。 (三)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影响下,基于休闲与生态的农业发展态势逐渐升温,并且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为产业结构的现代化调整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对此,农村可以抓住发展的契机,致力于建设生态乡村,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基础上,为更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创设更广阔的空间。首先,应当以乡镇政府为单位鼓励并支持农民借旅游产业兴办配套设施,实现土地利用、劳动就业与创业的综合发展;其次,政府也当为此做出积极的努力,在农村资源开发进程中大力引入民营资本,增加劳动岗位、拓展农民的就业渠道。 (四)加速城市化建设拓宽非农业就业渠道 在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带动下,城市化建设直接成为了大势所趋,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非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亦是必然规律,“十一五”阶段,国家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指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长期现象,唯有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步伐,才能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因此,现代城市化建设的重点应当倾向于中小城市的建设,利用发展潜力大的优势来不断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并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来为农村人口的转移提供更大的推动力量。 (五)借法律的完善为就业环境的健康发展提供积极的保障 对此,本文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农民失地之后很多基本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对此问题的解决,需要首先将重点放在法律的完善上。包括《劳动合同法》、《劳动法》、《劳动仲裁法》等在内的法律应当根据时代的进程不断加以修订和完善,使失地农民的主体权利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借法律武器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护航;第二,完善失地农民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失业、住房、疾病等,使保险体系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政策表面,这样才能切实解决农民就业的后顾之忧;第三,位失地农民提供更为可靠的维权渠道,并对社会救助制度进行完善,切实为农民解决更多的现实问题,比如农民进城之后子女的入学问题等等。 综上所述,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土地流转固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对于农民就业的影响毋庸置疑。要想有效平衡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土地矛盾与劳动力供需关系,必须要对土地流转背景下的农民就业问题给予更高的重视。 联系电话:0710-3553796土地流转背景下农民就业路径分析_农民论文
土地流转背景下农民就业路径分析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