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中部科技发展现状及战略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发展论文,试论论文,现状及论文,战略意义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04)05-0004-03
湖北、河南、湖南、安徽、江西是位于中国中部且边界相连的五个重要省份。改革开放以来,在东西南北中的区域发展中,五省的经济状况、政策效用等呈现明显聚类特征,它们在中部区域经济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1年,中部五省总人口3.26亿人,面积84万平方公里,国内生产总值1.98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26%、8.8%和20.6%。人均GDP,全国7543元、中部5273元、西部6047元、东部17473元。中部投资、消费、出口额分别占全国的16%、21%、3%。
1996年,中部GDP增长21.6%,比东部和西部的都高,高出全国平均3个百分点;但从1998年开始到现在,增速趋缓,一直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2001年只有8.8%,全国平均为9.9%。中部GDP占全国比重在1997年达到最高,之后逐年下降,而东部则逐年上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胡锦涛同志强调,中部地区要切实加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毫无疑问,从大战略、大科技的高度发展中部,已刻不容缓。
1 中部科技发展的现状条件
1.1 优势。中部地区的科技环境优势明显。一是中部地区处于我国承东启西的枢纽地带,地理位置居中,交通运输便利。二是该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水电基地。三是其经济和科技基础比较雄厚,该地区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体系,是传统工业大区。
中部的教育、科技规模不断壮大。中部的教育和科技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高等教育规模逐步扩大,高等学校的数目占全国的22%,高等教育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科研院所、实验基地、技术中心、创业中心、高新区发展态势良好。
1.2 劣势。中部地区的创新能力显著低于东部地区,知识创造能力和创新的经济绩效还不足东部地区的一半,综合得分也只有东部地区的60%(见表1)。
表1 东、中、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的比较(2001年)
地区
知识
知识
企业技术
技术创
创新的
综合
创造
流动
创新能力
新环境
经济绩效
得分
中部地区 14.684 19.108 35.382
23.184
14.0822.66
东部地区 28.58
37.8
49.2633.86
33.6437.40
西部地区 12.09
11.76
29.1719.92
18.6919.56
数据来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2)》,经济管理出版社。
近年来,中部的科技经费投入占其GDP的比例基本维持在0.60%以下,与东部和西部地区相比,这方面的劣势明显,2001年,后两者的比例分别为1.18%和0.80%。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从中部的技术市场成交额来看,其绝对数不仅较低,而且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且与其他地区的差距非常明显;从新产品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来看,中部所占的比例较低;从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额占全国比例来看,中部还不到1%,高新技术产业没能发挥它特有的对经济增长的快速拉动作用。
1.3 机遇与挑战。
(1)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意味着大量的产业创新机遇的产生,城乡结构的优化改善必将产生大量的资源整合机遇,区域结构的协调发展为中部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
(2)WTO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社会对科技的需求将更加旺盛,中部的科技发展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国际环境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3)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压力。国内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只有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使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广泛应用和渗透,才能在新一轮的产业竞争中取得优势。
(4)“东西”夹击的双重竞争压力。东部的快速发展和西部的强劲开发,对中部形成“东西”夹击的态势。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中部的区位优势和科技比较优势将逐步丧失。
2 中部科技发展的战略意义
2.1 是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中部整体呈“○”型,兼具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加快中部区域发展,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有利于中国经济整体效率的有效发挥、国家内在竞争力的增强。
中部农业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种植、养殖业基地。中部拥有长江、黄河和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平原、黄淮平原,农业资源丰富,盛产粮食、棉花、油料、苎麻、烟叶、柑桔以及猪肉等。其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5.87%(见表2),却生产了全国28%的粮食、43%的棉花和39%的油料,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和输出基地。
表2 资源区域分布表
数据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0年;湖北森林覆盖率数据来源于湖北信息网站“湖北概况”;其他数据均来源于全国和各省2002年统计年鉴。
中部水电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水电工业基地。中部地区水资源蕴藏量大,其中湖北、湖南都具有极其丰富的水利资源,尤其是湖北的水利资源可开发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西、河南水利蕴藏量与可开发量都较高,中部水利资源比西部的具备更便于开发的优势。葛洲坝水电站和三峡工程,不仅是一个历史性的工程,而且对于中国水电工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中部是中国重要的汽车、钢铁基地,传统工业密集。经过近50年的建设,中部地区工业具备雄厚的基础,资产存量大(见表3),尤其是汽车和钢铁业。作为中国三大汽
车基地之一,中部已经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由郑州、长沙、南昌、合肥组成的汽车生产工业的网状布局,以及重、中、轻、微、轿等车型全面发展、整车和零部件配套推进的汽车工业体系。中部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形成了以河南、安徽、江西的矿产资源开采业为上游产业,以其有色金属业和湖北的武钢、冶钢、鄂钢、河南的安钢、安徽的马钢等为下游产业的钢铁产业链。
表3 中部固定资本形成占支出法GDP的比重
1994 1995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中部 29.36% 28.85% 29.37% 30.67% 31.10% 31.80% 32.40%
数据来源:根据1995~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2.2 是重视“三农”、克难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走向全面小康的最大问题是“三农”问题,中部是“三农”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中部人口密度大、农业人口多。2001年,中部农业劳动力为9627.7万人,约占全国30%,占中部五省全部人口的74.3%。而中部农业耕地面积为25977.9千公顷,只占全国的20%,低于西部18个百分点和东部5个百分点。中部单位耕地面积负担的农业人口明显高于西部和东部,农业劳动力转移压力大。同时,中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约为2200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66元,远低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分别为4746、3770、3388元)。农民脱贫至富刻不容缓。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认为,西部大开发是很必要的,但难收立竿见影之效。在土地资源广阔的西北地区,却是水资源最为短缺的地区,而水资源较为丰富的西南地区却又是土地资源最为稀缺的地区,这样的矛盾冲突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所能够解决的。因此,将中部地区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较为现实和可行的。
2.3 是发挥优势、激活存量,建设现代制造业中心的内在要求。世界制造中心是在产业革命中才形成的。17世纪以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带来了英国整个工业生产翻天覆地的变化,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世界科技与制造中心。19世纪30年代,德国利用煤化学的科学成就,迅速开创并发展了合成化学技术和工业,使人类进入了合成化学时代和人工制品时代。到1895年,德国的各个产业全面超过英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科技和翻造中心。1879-1930年,发生在美国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建立和完善了钢铁、石油化工和电力三大产业,发展了汽车工业、开拓飞机工业,使美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化,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科技和制造中心。战后的日本实施了一整套引进、吸收、创新、提高的产业政策,使其钢铁、汽车、半导体、家用电器、机械设备等产业迅猛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取代美国,一跃成为人们公认的世界制造中心。
新世纪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和产业集中化趋势,中国凭借快速发展的经济实力有望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第四次转移的着陆点。中部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和经济几何中心,应该是主要着陆点之一,发展制造业机不可失。除了汽车、钢铁、轻纺、水电等支柱产业外,以武汉为龙头,长沙、合肥、郑州、南昌、洛阳、株洲、襄樊等高新开发区为增长极,36个省级高新区为支撑的光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集群正在发展壮大。
2.4 是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有序发展的客观需要。中部位于我国中原腹地,北抵北京,南近香港,东邻上海,西靠重庆,处于十字型构架的核心地带。中部地区整体上形成了以“三纵三横”干线为骨架的交通网,是全国交通运输体系的枢纽。三纵由北京—广州铁路、北京—九龙铁路、北京—珠海高速公路构成,是中部南北向联系的重要运输通道;三横由连云港—兰州铁路、长江、沪蓉高速等路航构成,是中部地区东西向联系的重要运输通道。这些交通干线运输能力巨大,为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沟通南北、联系东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新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得改革开放先发效应的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主要的力量。随着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省份的经济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由于东西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经济技术差距和空间距离,要形成中国经济区域总体布局的均衡态势和完整结构,唯有作为承东启西的中部挺直腰板是前提。
然而,中部经济整体发展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趋缓势头,中部GDP虽逐年增长、但与其他地区差距却不断扩大(见表4、表5)。1996-2001年,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GDP总规模的增长速度高于中部,中部五省的GDP总规模与环渤海五省市的差距由1996年的2154.1亿元扩大到2001年的4983.7亿元,长三角的三省市总GDP规模从1998年开始反超中部,到2001长三角GDP总规模高出中部1559.7亿元;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GDP占全国的比重逐年上升,到2001年分别上升0.76、0.74、0.42个百分点,而中部下降了0.76个百分点。
表4 四大经济区GDP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1995-2001年历年《中国统计年鉴》;2.以上数据采用当年价格(下同)
表5 四大经济区域GDP增长速度
单位:%
数据来源:1995-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得到。
统计分析表明,中部GDP与全国GDP高度正相关。从全国整体发展的角度考察,中部就是中国的‘腰’,只有腰板挺直了,才能立得正、走得稳,中国经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中部的问题首先是因为“中部拉空”,才导致“中部塌陷”,正是政策特区等吸引走了大量的人才、资金、资源,使中部的主观努力失去了支撑。只有从中央到地方双着力,才能推动中部联动东西、协调发展。
3 结论
中部是连接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纽带,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服务业及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群基础。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以及珠江三角、长江三角的蓬勃发展,中部必须抓住结构调整、产业转移的契机,坚持突出特色、集成资源、整体优化、联动推进原则,力图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激活科技源、拉长产业链、构筑城市圈、搭建信息网、疏通大物流,创造区域经济竞争优势,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最终实现中部地区的创新发展。
收稿日期:200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