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深入推进,对资源的消耗量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引发了水土流失等问题,不仅降低了人们生活质量,还会直接阻碍我国经济建设,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笔者展开了以下探讨。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监测技术
一、水土保持监测的必要性与意义
在进行水土保持的规划、监督以及治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土壤侵蚀以及影响的定性、定量、与定位等信息进行有效的掌握与了解,水土保持监测的实施,可以有效的反映土水流失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土壤侵蚀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对水土保持的治理效果进行及时的反馈,为水土保持的管理与研究提供更好的服务,不断的提高水土保持的技术水平。水土保持监测对生态环境的预防、治理与监督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水土保持监测对水土保持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水土保持监测与水土保持管理工作只有相互支持与配合,才能科学、合理的实施预防、治理与统一管理的职能,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就是监测的实施;只有水土保持监测与有效管理紧密的结合,才能更好的反映出生态环境的质量状况,才可能有效的加强监督管理。
自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以来,多种生态修复的措施也在不断的出现,为了厘清不同生态修复措施的效果,对生态修复措施进行全方面的评价,对生态修复措施的不断完善,就需要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施全面的监测,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跟踪监测,对于土壤侵蚀的原因、变化规律、以及周边生态环境的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水土保持措施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进行合理的监测与分析,并通过监测数据来进行较全面、综合的评价,不断的探索出效果最好的生态修复方式,从而为水土保持的研究与管理提供服务。
二、监测内容
1.水沙监测
一是监测流域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地下水位等水文泥沙信息和日照、气温、湿度、风向、风速、蒸发等气象信息。二是设置径流泥沙监测小区和流域观测站,监测坡面侵蚀、沟道侵蚀和重力侵蚀,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坡度、坡长及不同地貌部位的水土流失量,修复区和非修复区每次暴雨洪水产生的沟头前进、沟岸扩张、沟底下切的长度、宽度、深度以及每次暴雨洪水所产生的径流、泥沙量,> 35°的沟坡、崩塌、泻溜、滑坡趋势及其侵蚀量等。
2.植被监测
植被监测一般包括植被群落植物构成及其高度、多度、密度、盖度和郁闭度、频度、生物产量等特征值,重点是生态修复项目区乔、灌、草植被覆盖度、郁闭度和生物产量经济结构及经济秩序条件下,才能创造良好的环境质量。
3.其他生态指标
有条件地区还可对项目区禽类、鸟类、鼠类、昆虫等动物种类变化情况进行观测,监测土壤有机质、团粒结构、微生物数量,调查水质及小气候变化等生态指标,说明生态修复区环境变化。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监测技术
监测技术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应用,是实现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高精度动态监测与预报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同时,监测的结果也为相关部门提供了监测区域内的水土流失的分布情况、面积大小、水土保持植物的变化、以及流失量的变化情况信息资源,通过监测技术来有效的掌握监测区域内的水土流失面积情况、分布情况、以及流失强度的情况。总的来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监测要综合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及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可以有效的获取影响水土流失因素的信息情况,全球定位系统可以有效的确定地理位置的信息情况,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监测信息的处理、分析与管理。
1.基本原理与方法
土壤侵蚀是在地表面发生的现象,所以一些比较典型的侵蚀标志很容易被遥感影像记录,所以遥感技术成为了对土壤侵蚀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的重要手段,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具有很强的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能力,可以高速、有效的对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进行处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水土保持遥感监测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信息来增加遥感信息量,一方面,有利于把未获取的信息通过遥感技术补上去;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对影像内的信息通过合理、有效的分析,来获取影像上没有直接反映的信息。
2.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的采用要充分考虑监测与生产应用和科研相结合,遥感自动测报新技术与常规观测相结合,实现监测信息的快速获取、传输与分析处理,考虑项目区现有的人力、设备、资料和其他各种技术资源,当前应以常规人工观测为主,有条件时采用自动遥测新技术
(1)人工监测
①长期驻测。布设常规的观测设施,长期人工观测降水、径流小区的产沙量、径流量,径流站的水位、流速、含沙量、地下水水位等水文气象信息。植被监测通常在有代表性的典型地段设置固定样地,监测植被的变化情况。植被监测一般在初春、秋末各进行一次。
② 临时定位监测。采用定位法(全站仪、G PS观测)或埋桩法监测修复区与非修复区每次暴雨洪水沟道侵蚀情况。
(2)调查统计
①普查。生态修复在前期工作和竣工验收阶段,对项目区植被、水土流失类型、强度、土地利用结构等,应开展以小班为单位的普查工作。普查通常采用现场调绘目测方法进行。
②典型调查。利用巡测车(携带高精度手持式G PS)通过摄像、拍照等方式调查流域滑坡、崩塌、泻溜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情况;通过布设不同植被类型的样方调查和典型农户、典型地块抽样调查,监测林地、灌木和草地植被恢复状况,土壤、水质、动植物变化;监测流域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强度、农村经济状况变化等,评价生态修复项目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策略
1.完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方案
完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方案,在治理水土流失的过程中必须要跳出破坏—治理—再破坏—再治理的怪圈,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按照时间、空间的整治方式,对于严重影响城市形象的水土流失现象,必须加大处理力度,协调好植物措施、工程措施之间的关系,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生态结构,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培养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1)对生态修复建设工作进行适时的技术指导,坚持科学性、可靠性的原则,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促使其学习先进的生态修技术,通过专业的方式指导生态修复工作的进行,增强工作人员生态保护意识。
(2)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进行阶段性报道,使得群众了解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成果,如创建生态修复示范科技园,从根本上纠正人们对于水土流失问题的看法,也让人们意识到生态修复的优势。在宣传过程中,应普及与水土保持有关的知识,加强水土生态园的建设,树立市民水土保持意识,普及生态保护理念,需要注意的是,宣传应侧重水土保持基本国策意识,将依法行政等意识贯彻在水土保持工作过程中,通过电视台、微博论坛等方式,跟踪报道水土流失案件、水土保持治理动态,提升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性。
结语:
综上所述,水土保持工作直接关系着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性,影响着人们生活质量。因此,在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为基础,采取针对性生态措施,通过大力宣传等方式,培养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环境保护监督工作的重视程度,完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方案,提升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嘉亮.简谈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监测技术[J].建筑工程技术,2018(9)
[2]吴宇迪.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监测方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26)
[3]闫丽娟.天时、地利、人和促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N].中国水利报,2014(9)
论文作者:欧阳开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9
标签:水土保持论文; 生态论文; 植被论文; 遥感论文; 径流论文; 情况论文; 技术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