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例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邓小平教育思想研究的经验_邓小平理论论文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例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邓小平教育思想研究的经验_邓小平理论论文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典范——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典范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思想论文,学习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巨大成就,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取得的。邓小平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并为我们树立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典范。邓小平同志一贯重视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他“建议中央提倡学习,主要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1]。1957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要照辩证法办事。这是邓小平同志讲的。我看,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提倡照辩证法办事。”[2]这里, 拟就邓小平同志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察和解决我国教育问题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实事求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我国教育问题

邓小平同志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3]在粉碎“四人帮”之后, “两个凡是”仍束缚着全党的思想,邓小平同志以巨大的理论勇气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讨论,恢复和发扬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他明确提出应当全面估计十七年来教育工作的成绩和我国知识分子的状况。他说:“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十七年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管是科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辛勤劳动,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4] 邓小平同志对教育和知识分子作的实事求是的分析,有力地驳斥了“四人帮”炮制的“两个估计”,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科学和教育的振兴创造了前提条件。

我们怎样在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的国家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同志实事求是地指出,我国的科学技术和教育同发达国家相比整整落后了20年。从这一事实出发,并通过对当代世界的科学考察,指出“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5]。

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提出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人要“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6]。他明确指出:“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没有理想是不行的,没有纪律也是不行的。”[7]他的关于培养“四有”新人和“四有”中理想、 纪律特别重要的观点是对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

80年代以来,邓小平同志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多次强调青年要学会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制、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是,无政府主义和极端民主化只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我们应当遵照邓小平同志的教导,加强对青年的民主法制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

邓小平同志强调青年既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有专业知识和能力,做到又红又专,这也是从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需要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他说:“专并不等于红,但是红一定要专。不管你搞哪一行,你不专,你不懂,你去瞎指挥,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耽误了生产建设的发展,就谈不上是红。”[8]

在教育发展的问题上,邓小平根据我们国家底子薄、文化教育落后的实际情况,正确指出:“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的和业余的大学是一条腿,两条腿走路。”[9]两条腿走路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方针。 就高等教育而言,十多年来不但全日制的大专院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专门人才,而且广播电视大学、业余大学等也为国家培养了百万以上大专程度的建设人才。

实践证明,邓小平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科学论断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正确指针。其所以正确,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对我国的国情、教育工作的实际进行科学的分析。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原则,从我国国情出发,不断研究我国教育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是办好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原则。

二、坚持用辩证的全面的观点分析教育问题

坚持唯物辩证法,必须坚持两点论,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片面性。1989年6 月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时明确指出:“要两手抓,一手要抓改革开放,一手要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包括抓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两点论。”[10]邓小平在工作中总是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经济建设,另一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全面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的要求。

要办好社会主义教育,需要对外国的东西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区分哪些是有积极意义的,哪些是消极的,然后决定取舍,其目的在于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11]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这些年来我们介绍、评价了一些外国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吸收和借鉴了外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中具有现代水平的优秀教育成果,并不断提高了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生的分析、鉴别能力,抵制那些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潮的侵袭,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分为二是唯物辩证法的观察问题的基本方法。邓小平说:“中国在经济上文化上落后,并不是一切都落后。一些外国在技术上管理上先进,并不是一切都先进。”[12]他教导我们一方面要敢于承认自己在经济上科技上落后的现实,同时又要求我们充分肯定我们自己的长处,以增强信心和勇气。他指出:“我们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解放初期的精神,以及六十年代初期克服困难的精神。”[13]对自己一分为二是很重要的。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才有紧迫感,才会奋起直追;也只有看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才会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为真理而斗争。

邓小平在谈到教育的其他问题,如学风、考试方式方法等,也是坚持科学分析的态度。在谈到学风问题时,他说:“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今后仍然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但是,同样明显的是,要极大地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没有‘三老四严’的作风,没有从难从严的要求,没有严格训练,也不能达到目的。”[14]在谈到考试时,他指出:“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当然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作检查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要认真研究、试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它完善起来。”[15]

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理论,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利用事物发展不平衡规律,促进事物的发展。邓小平善于紧抓主要矛盾不放,善于抓住事物发展链条中的关键环节,以重点带动一般。在社会主义建设各项工作中,他总是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安排各方面的工作。他主张处理教育问题要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个大方向。刚刚粉碎“四人帮”,在人才奇缺,经济还比较困难,教育经费还不充裕的情况下,他提出了办好重点学校的要求。只有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才能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抓重点学校不是只注意重点学校的发展,舍弃非重点学校的提高和发展,而是为了使重点学校带动一般学校,使一般学校学习、赶超重点学校,促进我国教育整体水平的更大提高。在实施《义务教育法》后,虽然我们对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采取淡化的方针,但对非义务教育阶段,抓重点学校仍然有必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了办好100 所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的规划,这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考察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正确处理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要办好教育,一个根本问题是要从宏观上处理好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对这个问题有许多创造性的论述。在处理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时,他多次强调“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新人。他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新人的高度来阐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强调学校必须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要加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四有”的社会主义新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因此教育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和教育为经济服务是一致的,不能把它对立起来。

邓小平同志深刻地阐述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指出“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的发展”[16]。“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17]。他关于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正确思想是与他对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的正确把握相联系的。他指出:“在二十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是我国人民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18]根据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以及世界交往和开放的新局面,他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19]。并提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20]第一次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大计。邓小平关于教育战略地位的科学论断,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教育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充分肯定教育对经济发展和整个现代化事业的能动作用,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典范。

邓小平把教育与国民经济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认为“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21],应当“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2]。在新的时期,邓小平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需要,从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揭示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当前在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新形势下,教育必须解决好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两个重大问题。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要进行教育观念、教育结构、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投资体制、招生考试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等方面的系列改革。正确处理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的关系,现在是,今后仍然是进行教育改革的出发点。

四、坚持教育开放性,吸收世界文明成果

要建设社会主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要把社会主义制度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流,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文明成果。邓小平提出了“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的著名论断。这就是说,在国际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的条件下,一个国家不进行国际经济技术交流,闭关自守是不能实现现代化的。

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把对外开放作为指导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工作的一个根本方针提了出来。他指出:“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23]当然这种学习不是全盘照搬,而是在进行分析、鉴别、批判的基础上,善于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其加以消化、吸收、改造和创新。

邓小平不仅主张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而且主张利用外国智力,吸收国际的经验。在高等教育方面,他提出“接受华裔学者回国是我们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具体措施。……我们还要请外国著名学者来我国讲学”[24]。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即教育要根据整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来进行,要克服教育的自我封闭状态,要密切与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联系。“面向未来”即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放眼未来,不能只局限于当前的需要,而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来考察教育,培养人才。“面向世界”即教育应该立足本国,走向世界,要加强与世界的信息、物资、人才诸方面的交流,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成果。“三个面向”所体现的是一种大开放、立体式开放的观点。只有坚持教育的开放性,才能实现教育现代化,才能使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一条重要原则,是运用唯物辩证法考察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正确指导方针。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就应当把教育看作一个开放的体系。在教育改革中要克服教育系统的自我封闭状态,促进教育系统与社会大系统的融合,进一步贯彻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进一步加强城市的产、学合作和农村的农、科、教三结合,提倡校际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等。

综上所述,邓小平教育思想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解决我国教育实际问题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不仅要学习邓小平对我国教育问题所提出的一般结论,更要学习他解决我国教育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样,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才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注释:

[1][4][5][6][8][9][11][12][13][14、15][21][22]见《邓小平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第2版,第138、30、54、166、 118、36、81、127、137、67、70、71页。

[2]见《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 月第1 版, 第361—362页。

[3][7][10][16][17][23] 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82、124、306、121~122、377、373页。

[18][19][20][24]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1994 年10月第2版,第85~86、87、40、57页。

标签:;  ;  ;  ;  ;  ;  ;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例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邓小平教育思想研究的经验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