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及康复治疗效果分析姜启辉论文_姜启辉

姜启辉

(邻水县古路乡卫生院;邻水县高滩镇卫生院;四川广安638508)

摘要:目的:探究两种不同的分娩方案,对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造成的影响况。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间产妇100例均分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中各包含50例孕妇。对照组产妇选择顺产,实验组产妇选择剖宫产。分娩后了解产妇的盆底肌力功能和康复状况,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盆底肌肉造成的影响。结果:实验结果显示,两组产妇在分娩后,其子宫脱垂、尿失禁事件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产妇盆底肌力数据优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产妇应用剖宫产方案能够有助于缓解产妇的肌力损伤状况,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剖宫产术;羊水过少;临床应用;妊娠结局;分娩方式

Effect of different delivery modes on pelvic floor function in early postpartum period and analysis of therapeutic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wo different delivery schemes on early pelvic floor function of parturients. Methods: 100 cases of pregnant women from February 2017 to February 2018 were divided equally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50 pregnant women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chose spontaneous delivery, 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hose cesarean section. To understand the pelvic floor muscle fun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status of parturients after delivery, and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delivery methods on the pelvic floor muscle of parturients.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uterine prolapse and urinary incontin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delivery (P > 0.05). The data of pelvic floor muscle strength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cesarean section in parturients can help to alleviate the muscle damage of parturients, and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Key words: cesarean section; oligohydramnios; clinical application; pregnancy outcome; mode of delivery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分娩后,女性出现盆腔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的状况,部分患者可见相关盆底功能损伤或出现缺陷状况,这是一种常见但未接受充分认知的妇科疾病,所以在进行治疗时通常选择康复治疗来对产妇的盆底功能进行恢复。有研究显示[1],阴道分娩可能会不同程度的对患者的会阴神经以及各项盆底组织造成损伤,进而引起产妇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而在治疗时选择相应的剖宫产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产妇的盆底组织损伤,对于患者盆底组织和解剖功能的改变来说有较为密切的关系[2]。所以在这种状况下需要进一步明确患者的具体状况,并选择合适的方式终止妊娠,这样才能保证产妇以及胎儿的健康,进一步提高产妇的康复状况和胎儿的存活率[3]。为分析剖宫产术在羊水过少孕妇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本次研究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间至本院正常分娩的产妇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实验对象,并分别实施不同的分娩方式,现将成果总结分析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间至本院正常分娩的产妇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实验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产妇的具体状况,并根据其分娩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中各包含50例孕妇。实验组中产妇年龄信息区间介于21~37岁,产妇的平均年龄信息数据经计算记录为(31.9±4.1)岁,孕周36-41周,平均孕周(39.8±1.2)周。对照组中产妇的年龄信息区间介于20~35岁,平均年龄信息计算记录为(30.6±4.5)岁,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39.2±1.8)周。其中经产妇53例,初产妇47例。

所有产妇在入院时经临床诊断为其他全身性疾病或器质性疾病,产妇不合并妊娠期高血压以及妊娠期糖尿病等疾病。所有产妇在入院时对本次研究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产妇承诺不会主动退出本次实验,产妇一般资料经对比分析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阴道分娩方式进行胎儿娩出,护理人员根据产妇状况进行分娩配合,指导产妇相应的呼吸操作以及用力方式。

实验组产妇则选择剖宫产术进行妊娠终止,在应用剖宫产前选择合适的方式对产妇进行全身麻醉,根据产妇的具体状况和个体体质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

1.3 评价标准

记录所有产妇的尿失禁,子宫脱垂事件发生率,对比组间差异。

同时记录所有产妇的盆地肌力检测结果,分析组件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中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选择(x±s)对数据进行记录,实验结果中患者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子宫肌力检测结果,数据采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实验结果显示,两组产妇在分娩后,其子宫脱垂、尿失禁事件发生率对比分析差异不显著(P>0.05)。

3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在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这也是全球范围内日益受重视的社会卫生问题,这种病症在目前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并且这种病症与女性分娩时的年龄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若女性分娩年龄较大则导致这种病症的发病率较高。而相关临床研究中认为,患者若发生过流行病史也可能导致这种病症的发病率较高,女性的肥胖以及妊娠状况都是导致盆底结构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4]。

女性盆底组织以及盆底肌力对于女性盆腔器官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来说有积极的意义。而当女性进入妊娠期后,为了进一步适应其胚胎状况和胎儿生长发育需求,女性的盆底解剖结构会出现较为复杂的变化。随着胎儿的增长,女性的子宫会逐渐扩大在重力作用的影响下,子宫会对患者的盆底功能造成缓慢牵拉,进而引起产妇出现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并且在妊娠期间女性的生理激素变化会出现明显改变,这也会影响女性盆底结缔组织的胶原代谢,进而引起女性发生盆底结构功能减弱的状况,进一步增加了女性发生盆腔器官脱垂的风险。而在分娩时,胎儿的头部会对女性的骨盆肌肉造成挤压,进而直接损伤女性的盆底功能,另一方面在分娩时其盆底会出现明显拉升和延长,女性盆底肌肉高度扩张则会导致盆底发生去神经改变结缔组织之间的连接变化,对于盆底肌肉也会造成间接损伤。在自然分娩时,其会阴撕裂和会阴侧切等状况均有可能导致女性发生盆底肌纤维和神经功能的不同损伤,导致女性在分娩后其盆底肌力下降[5]。

而选择阴道分娩时,若胎儿体积过大则会延长产程,无论是难产或是器械助产等方式均有可能引起女性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的状况。这些变化与损伤都是导致女性发生分娩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在剖宫产实际应用时,其直接从女性腹部作一切口进行剖宫产分娩,这种分娩方式对于女性的会阴部位和膀胱部位的改变损伤较小,同时也能够有助于降低女性发生盆底神经损伤的状况。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分娩方式对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在目前临床上争议较大。在本次实验结果中表明,两组产妇在分娩后,其子宫脱垂、尿失禁事件发生率对比分析差异不显著(P>0.05)。而实验结果中显示实验组产妇的盆底肌力数据较对照组产妇来说明显更优。首先来说,采用不同的分娩方式,不会对女性造成额外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这多是由于在手术后女性子宫恢复期间,其盆底功能均会存在一定的损伤,故子宫脱垂和尿失禁状况的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但在实验结果中,实验组产妇的盆底肌力数据较对照组,产妇来说明显更优,可能是由于在进行自然分娩时,产妇的长期子宫紧张状况会导致其盆底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说明剖宫产对于盆底近期的损伤来说相对较轻,对于女性分娩后早期盆底功能保护来说有一定的效果。

而在近年来对女性盆底功能恢复的治疗也是现代分娩后盆底功能恢复的主要方式。盆底肌肉锻炼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盆底肌肉收缩力,进而延长肌肉收缩持续时间,这对于女性的肌肉收缩协调性改善来说有积极效果,在训练过程中应当要求产妇能够随意对自身的盆底肌肉收缩进行控制,同时在控制时避免女性出现腹部和大腿肌肉的收缩,对于不同肌纤维类型有不同的频率,不同的纤维类型也需要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但训练目的主要是激活女性的盆底肌肉需氧要纤维,使女性的盆底肌力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在对产妇进行分娩方案选择时,应用剖宫产方案能够有助于缓解产妇的肌力损伤状况,这样能够保证产妇的盆底肌力功能,对于产妇术后恢复来说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兰,李佳琦,彭晓梅.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性生活及盆腔结构的影响比较[J].中国性科学,2019,28(03):89-92.

[2]闵玲,王梅.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3):77+79.

[3]邹丽,陶玉玲.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及产后电刺激对盆底肌康复治疗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5):57-60.

[4]朱玉平,程芳.盆底康复治疗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近期疗效研究[J].智慧健康,2018,4(35):129-131.

[5]曾红珍.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及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83):57.

论文作者:姜启辉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6月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3

标签:;  ;  ;  ;  ;  ;  ;  ;  

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及康复治疗效果分析姜启辉论文_姜启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