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的马克思主义求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批判性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3)5-0017-05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批判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属性的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性回归到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产生和逻辑进程中,目的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理论确立历史逻辑和理论来源,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的认可度。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批判性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面对社会非主流、非道德、非理性等行为时,往往出现失语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依然停留在对积极的、主流的、崇高的意识形态以及思想意识的宣传上,这样难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影响力和凝聚力。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批判性,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批判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是证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批判性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重要依据。
一、思想政治教育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
所谓理论批判,就是对不合理理论和意识形态的批判,尤其是对一些违背现实或者替不合理现实辩护的意识形态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基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分析、研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旗帜鲜明地坚持了革命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都反映了批判思想在其产生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处处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彻底批判精神。这也就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的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表现在其理论本身是在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在批判以往一切哲学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以“现实的人”为立足点,以“实践”为核心的批判的、革命的、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从理论产生来看,马克思批判了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但是,这种批判并不是消极的否定,而是积极的扬弃。他批判黑格尔的国家法哲学,但是从他那里吸取了合理的辩证法内核;他批判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但从他那里借用了唯物主义,创造性地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通过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私有制生产关系的批判,通过对蒲鲁东经济唯心史观的批判,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矛盾,形成了影响整个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他们对广大无产阶级生活状态充满怜悯和同情,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露以及剩余价值的批判,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揭示出社会制度的发展趋势,指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并且号召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资产阶级的压迫,指出最终将要建立全新的社会制度,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性不仅仅体现在其产生过程中,而且他们的不少文章和论著的标题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例如《哥达纲领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反杜林论》等。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体现了一种批判精神。与青年黑格尔派愤世嫉俗地视批判为一切不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是一种精神体现。马克思认为青年黑格尔式的批判仅仅是停留在文字层面,这种批判“达到的唯一结果,是从宗教史上对基督教做一些说明,但就是这些说明也是片面的”[1]23,没有任何的实际作用,其实质是“极端非批判”[1]190。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不仅仅停留在对各种不合理理论的批判上,而且将这种批判作为一种工具指向一切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而这种批判性的根源就在于辩证法。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2]112正是利用辩证法的独特品质,马克思将这种彻底的批判精神融入到其政治、经济、哲学等研究领域,马克思在他的全部理论中都坚持这种批判的精神,甚至使批判性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所在。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批判的现实要求
在马克思逝世之后的一个多世纪,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资本主义表面上依然散发着动人的光芒,自由主义者们都欢呼“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但是法国建构主义学者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却大声疾呼“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3]15“人们必须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遗产”[3]54,“求助于某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3]83如今的社会环境已经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时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化而丧失价值。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重要途径,它必须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批判性缺失常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过分强调对立,采用极端性态度批判外来思潮和封建社会文化;另一方面是忽视对立,强调各种意识形态的和平共处。全球化的发展虽然为我国带来了各种机遇,但是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妄图颠覆我国的企图,各种反华势力从未放弃任何一次兴风作浪的机会。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各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可以没有阻碍地深入人民群众的思想之中,这些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中既有合理积极的成分,也有不合理的消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将批判各种腐朽落后的意识形态、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其主要任务。其次,在日常生活领域,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局面,人们的思想状态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单纯,利己、投机、冷漠等现象在社会中出现的频率居高不下,思想政治教育以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目标和宗旨,因而必须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批判各种错误的思想。
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批判
马克思在其理论体系的产生过程中,不仅批判各种宗教观点和救世主人物,同时也批判吓唬群众的德国思辨哲学;不仅批判那些重激情、轻理性的人,也批判那些煽动工人情绪,进行蛊惑式宣传的行为,马克思通过对当时存在的各种不合理理论和行为的批判,体现出其实践批判性。这种实践批判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各种现实社会问题和教学问题时应该采取的积极处理方式。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批判的现实性和工具性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是与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的实践批判,否定了一切脱离具体规定而独立存在的自在实体,坚决把人的认识和行动纳入到人类的历史辩证法中,这不仅是对黑格尔绝对精神的批判,更是对从古希腊流传下来的一切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彻底消解。这种批判不能自己直接成为现实,而必须要与现实相结合,才能发生作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57这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批判宣言,他把现实作为批判的起点,以新的认知为中介,以实践为最终目的,打破了之前的哲学家们局限于纯粹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正如马克思主义认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4]9任何一种理论,只有与现实的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时候,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而任何一种理论,也只有回归实践,才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类进步和发展谋福利的革命性必然要求自己在理论上批判那些抑制人的全面发展,阻碍生产力提高,不利于社会进步的保守、落后、反动现实,讴歌和弘扬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现实力量。马克思主义将自己的理论立足于对现实的人关注,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是其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写道:“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4]1这是因为当时的德国,宗教神学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和压制自由的重要力量,因而反对宗教神学也是反对封建制度。“于是,对于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4]2“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这种制度虽然低于历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对象”。[4]4因此,从政治意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反映、揭示和批判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缺陷,批判旧事物,肯定新事物,从而建构一个合理的现实生活。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马克思之前的哲学以批判为目的,将理论批判作为哲学的主要任务。马克思以实践唯物主义精神把哲学的、理论的批判引入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其他领域,最终形成了社会批判的科学方法——实践批判方法。在这里,批判已经脱离以往哲学之中纯粹的理论否定,批判的目的是要揭示旧事物的不足,发现新事物的美好。马克思早在《德法年鉴》时期,在给卢格的关于筹办该杂志的信中就曾指出自己的哲学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5]416实践批判是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实践批判通过改变外在物的存在形式,使之适合人的需要和目的,从而推动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促进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正是利用实践批判这一工具,批判抨击普鲁士的书报检查制度,批判和斥责封建专制国家机器的腐朽,批判和鞭笞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和私有制,从而发现了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解释了社会关系的客观性,科学归纳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正是利用这种实践批判工具,批判封建专制的残酷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批判旧中国落后的文化和混乱的政治,批判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的干涉和压迫,从而推动了旧中国的灭亡和新中国的诞生。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批判的过程倾向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项教育实践活动,这一活动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对象,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批判手段,能够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当今社会,信息流通速度飞快,网络的普及颠覆了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加上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对于社会现实中的负面问题,人们既能够在第一时间知晓,又有了解真相的权利。针对这种情况,利用“堵截”的方式对待各种负面问题不仅行不通,而且可能适得其反,引起更大的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对这些问题刻意回避,或者用一些空话套话敷衍了事,只会招致群众的反感和不信任。在面对这些消极现象时,要充分利用其批判特性,对现象本身做出客观、深入的批判,掌握舆论主动权,这必然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正如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4]75时隔上百年,如今的社会与恩格斯当年生活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社会制度也已经不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由于经济基础的局限性,现在的中国依然存在着各种内部矛盾,这些矛盾在没有解决以前都会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不和谐因素,都是需要进行革命或者改革的。因此,即便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与各种丑陋的、消极的、反动的事物或人物作斗争,用批判的精神对待这些人和事,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将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传承而来的批判精神与当下的工作重点相结合,教育群众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决地同各种丑陋、消极和危害人民利益的人和事做斗争,保障人民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被破坏。
三、思想政治教育追求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批判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反思性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批判精神不仅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批判前人基础上的创新,而且体现在其理论的“彻底性”方面,这种彻底性不仅表现在理论上,而且表现在革命实践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将自我批判精神的培养作为教育目标之一,通过学会和形成自我批判的能力和精神,实现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和深刻性。
(一)马克思主义自我批判的彻底性和革命性
所谓自我批判就是在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的基础之上对批判者本人的理论或者实践活动作出自我否定、自我反思、自我扬弃的过程。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不认为自己的理论是永世的真理,因为他们坚信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一开始就不断对自己过去的理论进行怀疑和修改,这种对自我理论的批判性创新成为马克思主义彻底性和革命性的重要表现。
1.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从产生之日起,就是以批判者、革命者的姿态从事各种革命理论和实践活动,它从不故步自封、将自己的理论视为完美的终极真理,而是以批判的态度对待现存的事物,对待当时的政治制度,甚至对待自己过去的理论。恩格斯在1872年就指出,《共产党宣言》这部划时代文献的“不完全”和“已经过时”的地方,1880年他根据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最新发现修改了这一著作中关于阶级斗争泛化的错误。1886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时指出,“这本书描写的情况,就英国而言,现在在很多方面都已经成为过去。”[6]292马克思在谈到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时,就特别强调了这种自我批判性,他指出:“相反,无产阶级革命,例如19世纪的革命,则经常自己批判自己,往往在前进中停下脚步,返回到仿佛已经完成的事情上去,以便重新开始把这些事情再做一遍;它十分无情地嘲笑自己的初次行为的不彻底性、弱点和拙劣。”[4]588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正是通过这种自我批判,彻底清算了康德与费希特的主观主义、黑格尔的思辨理性、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本主义等在自己思想中的影响,并对自身思想中存在宗教观念、唯主体思想、人本主义观念进行了积极的扬弃。马克思凭借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精神,依据现实的变化和科学的发展,及时修改自己过去的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新的理论。正是在这种不断批判与自我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才逐渐形成。
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也是在不断地自我批判过程中形成的。诞生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后,遇到了许多马克思恩格斯未曾预料到的情况,而苏联的情况与中国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既不能够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设定的路线发展,也不能完全照搬苏联模式。所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利用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对资产阶级民主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扬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教育方针,创造了群众广泛参与、自我教育、平等讨论、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有效的批评教育方法,形成了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这是正确处理和有效地解决党内矛盾,克服缺点,纠正错误的科学方法,同时也是我们党的理论不断与时俱进的有效保障。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有错误就得批判,有毒草就得进行斗争。”[7]233“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真理,它是不怕批评的。如果马克思主义害怕批评,如果可以批评倒,那末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用了。……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在人们的批评中间,就是要在斗争的风雨中间,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扩大自己的阵地。”[7]231-232
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及时地进行了拨乱反正,并大胆质疑过去落后封闭的发展方式,创造性地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加速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值得注意的是,批判并不是对一切问题的质疑和毫无界限的敌对,在批判的过程中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片面夸大或上纲上线,必须要杜绝“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盲目批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自我批判、不断创新的过程,任何一种理论只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是有意义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批判的目标指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标志着人类意识从自我迷失进入自我批判、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意识形态的工具,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现实的批判以维护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宣传和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将帮助受教育者形成这种批判精神,并且要将批判发展为自我批判、自我反思和自我控制的精神状态,以人的自我发展为最终目的,形成长期有效的自我教育模式。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导功能显得格外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发挥批判在价值观选择和利益取舍当中的作用,广泛运用意识形态批判、社会思潮批判、日常生活批判、文化批判等手段和方法,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最终目的是要形成自我批判意识和自我批判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能够实现。一是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自我批判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批判特性的根本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继承马克思主义实践批判和理论批判的传统,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自觉提高批判艺术和批判能力,使批判符合社会生活的实际和受教育者的内心需求。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教育人民群众利用批判思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日常的生活相联系和统一,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三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也不断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直面现实生活的挑战,如何走向开放式的发展道路,如何迎接来自世界多样化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的挑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培养受教育者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批判精神,能够善于发现和正视生活领域中的各种不合理、不科学、不规范、不人性的问题,善于用固有的知识储备解决现实的矛盾和困难,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