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幸福指数证明幸福方程--如何理解“农村居民的幸福强于城市居民的幸福”?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教授沙连祥访谈录_农民论文

解读幸福指数证明幸福方程--如何理解“农村居民的幸福强于城市居民的幸福”?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教授沙连祥访谈录_农民论文

解读幸福指数 求证幸福方程——如何理解“农村居民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访社会心理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沙莲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幸福论文,中国人民论文,心理学家论文,方程论文,大学教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公布的“2004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报告”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居民感到生活幸福,农村居民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这是零点调查公司于2004年10月对全国7个大中城市、7个小城镇及8个行政村进行调查得出的结果。该结果公布以来,许多民众都觉得不可理解并提出了质疑。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社会心理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的沙莲香教授。

农村居民:幸福来自走出贫困的成就感

记者:《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农村居民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的调查结果公布以后,许多民众都觉得不可理解并提出质疑,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沙莲香:首先,我觉得样本的代表性存在一定的问题,调查的行政村太少,很难代表中国的农民。要调查农民的话,应该包含贫困地区的农民,中等发展水平地区的农民和发达地区的农民,这些都要在样本的总体中占有一定的量。其次,民众提出一些质疑,可能有些情况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需要说明农民究竟是在哪些问题上觉得幸福,不能过于笼统。

但是,除去一些极端的情况,从总体上来说,我们的农民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我把他们称为平均水平的农民。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农民,他们的幸福感要高于城镇居民,是可以理解的。幸福本身是主体的一种感受,但它又是建立在客观物质条件、客观的人际关系、客观的生活环境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在不同的生活条件下,不同的生活水平上,可以看到调查对象对问卷中所提的问题都有一个综合的感受。而且,对农民来说,这些问题及其感受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心理感受与主体状态有关系,和个人的追求、个人对生活的期望值及其实现程度、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有关系。

我们的农民很朴实,对他们来讲,决定幸福感的主要是生活经历。农民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生活经历,基本上是一种奋斗的经历、摆脱贫困的经历。从总体上来看,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除了我们的政策因素,更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的劳动,靠自己的精神走出贫困的经历。在这样一种经历过程中,他们感觉到了幸福。中国几千年来对农民都是要收税的,农民都是有负担的,直到最近国家才决定逐步取消农业税。我们的农民,一方面在努力创造财富,另一方面同时改善自己的生活。再加上负担减轻的大背景,这样的一种总体的生活经历使得农民感觉到生活是越来越好了。

农村相对城市来讲是滞后发展的,变化也比较缓慢,它给农民带来反思的条件就要少一些;而且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社会交往圈都比较有限,能够提供给他们借鉴的东西比较少。所以在逐步创造财富、摆脱贫困的过程中,他们比较容易体会到一种满足、一种幸福。我觉得我们的农民真好。

记者:按理说,农民的生活整体水平是提高了,但还是有许多农民,他们背井离乡来城里打工,那么他们的幸福感又从何而来?

沙莲香:当然,我觉得对农民工要作一些具体的分析。农民工有他们独特的生活经历,就是他们从农村来到城镇打工,从事我们城里人认为很苦、一般不愿意去干的工作。这种在外打工的生活经历,使得他们可能会承受许多困苦,如工资拿不到,吃得很差,住得也很不舒心,和城镇人一比较,差距就出来了。但是和呆在农村相比,他们还是愿意出来。因为通过在外打工,把钱攒下来,家庭致富了,盖房子了,孩子上学了,这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往前走了,是上了一个台阶;而且他们还开阔了眼界,接触了许多新的事物。

打工的生活经历造成了农民工的很多感受,而且农民工对生活的感受和城镇人对生活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城镇人看来不值得幸福的事情,但农民工可能看法就不一样,他们有自己对生活经历的独特体会。这种体会就是通过靠自己的努力,在一个贫困的、艰难的条件下慢慢地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所以他们在逐步摆脱贫困的过程中,往往能体会到很大的成就感。很多时候,我们要是能站在农民的角度来理解农民的话,可能就能更多地明白一些。

城镇居民:回归传统,寻找幸福

记者:调查结果还显示,城镇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在近3年来都较为平稳,没有出现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呈现大幅度提升的情况。您如何看待这个社会现象?

沙莲香: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社会现象,恐怕到现在都不能说哪一个社会、哪一个国家,全民的幸福感要在最高线上才是最好的。我宁愿把它看成是我们自身的一个成熟的过程、反思的过程、冷静的过程。成熟的国民很重要。如果说幸福指数一直是在疯狂地往上长,人们什么时候都是感觉很好,当出现问题时,本不该感觉幸福的,人们也感觉幸福,这就是病态。我们一直在享受改革开放26年来的成就,这个成就是人们自己劳动创造的,享受也是正常的。但在享受的过程中,人们必须想一想生存环境怎么样了?发生什么问题了?想和不想,我觉得还是想一想好。

记者:当前,我国社会开始全面转型,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相当明显,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非常大,致使有些国人无所适从,社会焦虑感、失落感、社会压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加重,势必也影响到了城镇居民的幸福感。您认为他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并提升幸福感受呢?

沙莲香:中华民族是很有包容性的民族。中国人有包容性,有涵养。但在讲包容、讲涵养的时候应当注重传统,不能因吸纳外来文化而丢失了我们自己原本很好的东西。现在我们社会有许多反传统的现象,这个比较复杂,和我们多年来对传统文化的抛弃太多有关系,也是因为在包容的时候没太在意。例如,讲究礼仪是我们一贯的优良传统,但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许多东西进来了,传统的礼仪文化许多都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时候人们也容易产生一些困惑。

但慢慢地我们也在回归了,现在就是一个回归的时期。我们需要回归勤俭的生活方式。“勤俭”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但是现在,国人奢侈品的消费很成问题。我觉得该花的就花,不该花的就不花,拿出来进行投资。我们现在有各种各样的理财方式,可以根据市场的要求来考虑自己的钱怎么用,应当学会计算与考证,到底怎么去生活,而且这不仅仅是个理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一种科学的生活方式的问题。我们还要回归中国人的深沉。中华民族是很深沉的一个民族,是讲道理的民族,但是现在出现了许多问题,所以我觉得现在人们稍微停一下脚步,速度不要那么快了,反思一下,这样可能会更文明一些。在生活方式上,中国人也应该好好琢磨琢磨,我们不能一概盲目跟着西方走,不能丢掉我们自己的好东西。这里都需要一个回归的问题。如果我们完全丢弃传统,就不会觉得幸福。

城镇人与农民相比,可能会有更多精神层面的追求,他们的知识结构和交往圈子也使得他们可能在问题的判断上更多些思考,多些鉴别,这是件好事,但可能也会多些困惑和烦恼。如面对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现在许多城镇居民变得缺乏对生活的预期、对人生的寄托和奋斗的理想,而这些对一个人的幸福感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幸福感:对生活条件的主观感受

记者: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或者界定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您认为幸福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沙莲香:幸福感可以下定义,但每个人对它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对有的人来说,奋斗就是幸福,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勤劳与智慧来获得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幸福感就出来了;而对另一些人而言,可能最看重的就是有个好的家庭,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就觉得很满足了,就有幸福感了。所以说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我觉得幸福感是人们对所需要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等等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具体而言,这个生活条件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人际关系的,以及预期的目标达到的程度,也就是成就的问题。幸福感不是空的,它很实在,是对一些具体东西的感受。

我重点想谈谈精神生活条件,在这方面影响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一个人感到幸福不幸福,家庭包括婚姻在内是非常关键的。中国人“家”的观念很强,有一个满意的家庭,就很容易感到幸福。但是现在受到冲击最大的就是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家庭关系中的很多问题都出在这方面。所以父母的生活方式一定要严谨,这个严谨不等于不自由,而是说对自己的行为应该负责任,结婚离婚都不能太随便,对孩子的教育也要以身作则。另一个就是人际关系,人要有自己的朋友圈。中国人认为“朋友”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而且中国人的朋友观念和外国人的不一样,中国人可能会有一些可称为“知己”的朋友,而真正能够解脱自己的正是这种朋友。为什么说能解脱自己呢,就是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谈心和倾诉,这个很重要。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而大多数外国人就缺乏这么深的朋友间的交流。所以我们在考察幸福感的时候,如果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受到的冲击也是很多的。除了朋友圈,还有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工作中能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愉快不愉快,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一个人的幸福感。

标签:;  ;  ;  

解读幸福指数证明幸福方程--如何理解“农村居民的幸福强于城市居民的幸福”?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教授沙连祥访谈录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