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诗的“风华清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华论文,论陶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钟嵘是陶渊明接受史上最早发现陶诗“真美”的人之一。《诗品》评陶诗曰:“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迨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①(P.13)这几句话包含了渊源、文意、文体、文辞、人品几方面的内涵。具体来说,“笃意真古”是就文意而言,陶诗情意深厚真率古朴,明确指出了陶诗风格为“真”的特殊美感;“辞兴婉惬”是就文辞而言,萧统《陶渊明集序》说:“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荡昭章,独起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②(P.9)也指出了陶诗在遣词造句方面的超人之处;“省净,殆无长语”,是就文体而言,杜甫《夜听许十损诵诗爱而有作》:“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紫燕自超逸,翠驳谁剪剔。”②(P.62)“许学夷《诗源辨体》卷6:“靖节诗不为冗语,惟意尽便了,故其长篇甚少。”②(P.156)都指出了陶诗简洁省净的特点;“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从文到德,直接将文品和人品合而为一,这既反映了儒家“知人论世”的诗学传统,又与陶渊明的真与朴相联系,萧统评陶:“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才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者乎!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②(P.9)苏轼《与苏辙书》:“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甚有感焉。”⑦(P.35)都指出了陶渊明人格的伟大;“世叹其质直”明确地传达出时人对陶诗评价偏低的倾向,目陶诗为“田家语”,少文采,不合时俗。钟嵘以驳正的反诘口吻指出陶诗的“风华清靡”,并把陶评价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对陶诗的渊源和定位自古至今争议不休,主要原因一是与《诗品》对陶渊明的定位有关,二是与陶渊明接受史不同的时代特点相关。关于陶诗的渊源,袁行霈先生说:“从今存应璩诗以及关于应璩的传记资料看来,他与陶渊明很不一样,与其说陶诗源于应璩,不如说源于汉、魏、晋诸贤,应璩一人不足以笼罩他。如果一定要说得具体些,可以说陶诗源于《古诗》,又绍阮籍之遗音而协左思之风力。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③(P.82)关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定位,随着对陶渊明诗文内涵丰富性的探讨,人们早就作出了辩驳,不再赘述。我们应特别关注的是钟嵘力辟世俗批评陶诗“质直”之论,认为陶诗“风华清靡”,不乏文采。学术史上陶渊明研究者们触及陶诗“风华清靡”之风格者不多,今天我们多以“平淡,自然”来概括,“田家语”也被用作评论陶诗通俗浅切的褒义词。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方家指正。
一、“风华清靡”重在“清”字
“风华清靡”该怎样理解?袁行霈先生说:“所谓‘华靡’必须详加辨析。许文雨先生《钟嵘诗品讲疏》于陶潜‘风华清靡’下注曰:仲伟评应璩诗,用‘华靡’二字,此衍言之,则曰‘风华清靡’耳。认为二者意思相同,这是一种颇有代表性的看法。其实二者不能等同。‘华靡’的意思是华丽。‘靡’又有侈的意思。陆机《文赋》:‘或寄辞于瘁者,言徒靡而弗华。’《文选》六臣注:‘言徒侈靡而不华丽。’钟嵘评应诗所谓‘华靡’,意谓‘华和靡’两者兼备。至于评陶诗曰‘风华清靡’,‘风华’者,意谓风采才华,指一种内在美的外现。‘清靡’者,意谓清丽,陆机《文赋》中:‘或藻思绮合,清丽芊眠。’这是一种清静之美。‘风华清靡’所强调的是清的一面,与‘华靡’所强调的华而不侈不尽相同。”④(P.136)逯钦立先生说:“《诗品》于评应璩云:至于:‘济济今日所’,华靡可讽咏焉,而于陶则评其为‘风华清靡’,可见华靡二字,为二家诗体所共有。夫华靡二字,兼言词采音节之美,华者在目,靡者入耳,与陆机所谓‘诗缘情而绮靡’,而兼绮靡二字论文章之声色者,旨趣正同。”⑤(P.482)
笔者以为:“风华清靡”中“风华”二字确如袁行霈先生所说是一种内在美的外现,“华”有华采之意。“清”在此则是明晰省净、超脱尘俗之气。“靡”在《古汉语大词典》中释意为:华丽;细腻之意。⑥(P.2521,1448)此处应取“细腻”之意最为合适。周振甫先生于《文心雕龙今译·时序篇》中“然晋虽不文,人才实盛,茂先摇笔而散珠,太冲动墨而横锦,岳、湛曜联壁之华,机、云标二俊之采,应、傅、三张之徒,孙挚成公之属,并结藻清英,流韵绮靡”译“靡”即为“细密”之意⑦(P.402)。“清”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一直有着重要地位和价值,对“风华清靡”中“清”的理解最为关键。蒋寅先生《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一文对“清”这一美学概念作了非常详尽的梳理,认为“清”作为诗美的核心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清”的基本内涵是明晰省净。这是由“清”字的本义“水清”引申来的,主要针对诗歌语言而言。《诗品》谓陶诗“文体省净,殆无长语”正是“清”的体现。
其次,“清”含有一种远离尘世,超凡绝俗的古雅趣味。胡应麟曰:“清者,超凡绝俗之谓。”(《诗薮》外编卷四)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真”可以说是陶渊明哲学文学思想的全部,没有矫饰,没有虚伪。陶诗之真主要表现在“真意”和“真道”。陶诗中表达的田园之恋、自然之感、酒中深味、怀古之情、亲朋真情、壮志豪情等都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是真情流露。“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正揭示了陶诗超凡绝俗的境界。
新颖是“清”的另一重要内涵,即“清新”之义。好的诗文从立意修辞上说必须远离陈熟滥调,给人以新颖绝俗之感。陶渊明不仅开创了田园诗,而且将日常平凡生活诗化,他的送别诗、咏史诗、饮酒诗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诗品》虽然只将陶渊明列于“中品”,但评陶诗“风华清靡”,明确地指出清雅是陶诗区别于一般华靡之作的艺术特点,“清”字指出了陶诗在风格上不同于流俗的艺术特性。
二、“清”——陶渊明诗歌的审美追求
“清”正是陶渊明诗歌的审美追求,也是陶诗不同于当时华丽诗风的主要特点。
首先,渊明诗文中直接出现“清”字的就有二十七处之多,如:
清琴横床,浊酒半壶。(《时运》)⑧(P.14)
卉木繁荣,和风清穆。(《劝农》)⑧(P.25)
顾俦相鸣,景庇清阴……日夕气清,悠然其怀……晨风清兴,好音时交。(《归鸟》)⑧(P.32-33)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归园田居五首》之五)⑧(P.43)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⑧(P.49)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二首》之一)⑧(P.60)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和郭主簿二首》之二)⑧(P.61)
信宿酬清话,益复知为亲。(《与殷晋安别》)⑧(P.63)
蕤实五月中,清朝起南飔。不驶亦不迟,飘飘吹我衣。(《和胡西曹示顾贼曹》⑧(P.68)
微雨洗高林,清飚矫云翮。(《乙已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⑧(P.79)
夜夜转悲声,厉响思清晨。(《饮酒二十首》之四)⑧(P.85)
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丙辰岁八月于下潠田舍获》)⑧(P.88)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饮酒二十首》之九)⑧(P.91)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饮酒二十首》之十七)⑧(P.97)
荣叟老带索,欣然方弹琴。原生纳决履,清歌畅商音。(《咏贫士七首》之三)⑧(P.124)
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言。至德冠邦国,清节映西关。(《咏贫士七首》之五)⑧(P.126)
昔有黄子廉,弹冠佐明州。一朝辞吏归,清贫略难酬。(《咏贫士七首》之七)⑧(P.127)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哀蝉无留响,从雁鸣云霄。(《己酉岁九月九日》)⑧(P.83)
清谣结心曲,人乖运见疏。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赠羊长史》)⑧(P.65)
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止酒》)⑧(P.101)
离鹍鸣清池,涉暑经秋霜。(《杂诗十二首》之十一)⑧(P.113)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拟古九首》之七)⑧(P.122)
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咏二疏》)⑧(P.128)
郑叟不合;垂钓川湄。交酌林下,清言究微。(《扇上画赞》)⑧(P.177)
从以上诗句我们可以看出,在陶诗中,“清”主要指:(1)专指时间,如“清晨”、“清朝”;(2)自然界的景、物、季节之“清”,如“清风”、“清飚”、“清气”、“清夜”、“清池”、“清凉素秋节”;(3)人的容颜气质之“清”,如“清颜”;(4)音乐歌吹之“清”,如“清吹”、“清琴”、“清歌”、“清谣”等;(5)质朴超俗的语言之“清”,如“清话”、“清言”;(6)高士的品格之“清”,如“清节”。在陶诗中,“清”字多是作为形容词来用的,或描写大自然的风云,或叙述高士生活的清贫,或形容诗人的容颜。读这些诗,我们脑海中自然映现出一个面容清癯的老者,在秋日的清风之中,抚一把素琴,弹奏着清远脱俗的乐曲。
其次,“风华清靡”指的是陶诗创造的情景交融、明晰省净、超然脱俗的意境。
《诗品》所引“欢言酌春酒”出自《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全诗如下: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山海经》十八卷,多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和神话传说。晋郭璞曾为该书作注并题图赞,诗人读的“山海图”,就是这种有图赞的《山海经》。《读山海经》“凡十三首,皆记二书(《山海经》及《穆天子传》)所载事物之异。而此发端一篇,特以写幽居自得之趣耳”(元刘履《选诗补注》),这组诗大约写于陶渊明归田之初,这一首是总冒,写归田耕读的乐趣。从中我们不但可见诗人找到身心皈依之处的欣喜,还反映了他不同寻常的读书态度。开篇四句既是写实又是比兴,暮春四月的江南,田园居笼罩在一片树阴之中,鸟群飞来飞去在树上营巢。今是昨非,终得其所。“吾亦爱吾庐”,平平常常五个字,饱含有欣喜之情和无穷妙理。在这幽绝的环境中自己可以“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⑧(P.161)。“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反映了陶渊明的归田不同于一般文人的归隐,先要耕种谋生,“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孟夏时节,耕种已毕,收获尚早,正值农闲,所以可以偷闲读书了,而且不为任何目的读书,读的是奇书异书,怡然自得兴味极高。远离官场,身处陋巷,谢绝了达官贵人的高头大马,和真正的朋友享用劳动的果实。“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乃写景妙句,“好”“微”互文见义,即和风细雨。风,吹面不寒,雨,润衣不湿,更能助对酌之兴。诗人随书中人物出入往古、周游世界,这是何等快乐。这种快乐是诗人参加劳动,亲近农人,皈依自然,安于所适的人生之乐。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节奏舒缓适度,文情融合无间。温汝能《陶集汇评》云:“此篇是渊明偶有所得,自然流出,所谓不见斧凿痕也。大约诗之妙以自然为造极。陶诗率近自然,而此首更令人不可思议,神妙极矣。”刘熙载云:“言在八荒之表,而情甚亲切,尤诗之深致也。”⑨(P.291)
“日暮天无云”出自《拟古九首》之七,全诗如下: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竞长太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
灼灼叶中花。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组诗《拟古》作于诗人晚年,此诗托兴咏怀,是一篇寓言体作品,书写传统的“美人迟暮之感”,拟的很像曹植《杂诗》“南国有佳人”,揭示出青春易逝,好景不长,万物有盛必有衰的哲理。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固然无比美好,但月盈必亏,花开必落,今日虽是花好月圆,不久之后又会怎样呢?诗人发出了人生无常、良景易逝的叹息。“佳人”显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执着,诗中“美人迟暮”之感,正见出他内心深处的用世之情。全部陶诗一百二十多首,写“佳人”云云,也只有这一篇。方东树说“清韵,情景交融,盛唐人所自出”⑨(P.240),正可作“风华清靡”一语的注脚。
我们看这两首诗,都用了比兴手法,都是情景理交融的佳作。从结构上看,都是用白描手法先写景再写人和事,在景的描绘中渗透着情与理。钟嵘认为这两首诗不是一般的“田家语”,也就是说它似乎别有寄托;认为此诗并非“质直”,而是辞采华美,那么以这两首诗为标准,我们可以看到陶诗中多数诗篇都是这样的“风华清靡”之作。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田园居五首》之一),“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归去来兮辞序》)这是陶渊明对自己天性的概括。本着这种天性,陶渊明最向往的生活环境就是田园,这里尽管有忍饥挨冻之苦,却有顺心适性之乐。诗人生于浔阳柴桑的农村,山水田园清丽的自然风光自幼就陶冶着诗人的情性,并进而成为影响他向往并深爱山野田园的重要精神力量。渊明归田之后,游于斯乐于斯,听、见之景为村落、山冈,清溪、草木、飞鸟……这些都成了他笔下的描写对象。草木花鸟、田间劳作和庭中闲饮经他的妙笔点化,创造出美不胜收、妙不可言的境界。“鸟欢弄时节,冷风送余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之一),“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同上,之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二十首》之五),“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二首》之一),“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饮酒二十首》之八)飞鸟、游鱼、苍松、篱菊、炊烟、新苗、浊酒、清涧,都是他亲密的朋友,他的情与万物的情有一种共鸣。恰如梁启超言陶渊明:“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
三、“风华清靡”即“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是“朴素”、“清丽”的统一
蒋寅先生说:在诗学史上“清”是个相当开放的审美概念,有很强的包容性。它像色彩中的原色,向不同方向发展得到新的色彩。它可以与别的诗美概念相融合,形成众多复合概念,如面向刚健延伸产生清刚、清壮,面向空灵延伸就产生清虚、清空等等。在清的风格家族中,不仅相近的诗美概念,甚至原本相反相对、决不相容的概念,也可以和清结合,结成一组组色彩变化细微的概念群,清的包容性使对立的双方能在某一点上与之沟通。⑩“风华清靡”指出了陶诗是“朴素”“清丽”的统一。
《诗品》有“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的观点。风力和丹采是钟嵘品评诗歌的两大标准。陶诗风格的核心正是“清”,有些诗体现出的是“协左思风力”的“清刚”“清壮”,也就是鲁迅先生《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中誉之为“金刚怒目”式的《述酒》、《咏荆轲》等诗。所以朱熹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②(P.74)龚自珍《己亥杂诗》云:“陶潜酷似卧龙毫,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②(P.237)
陶诗中更多的作品是清淡与华美的对立统一。苏轼所言“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②(P.35)的论点与“风华清靡”有异曲同工之妙。
陶诗的清淡不是枯淡无味,而是平淡之中有华彩,简朴之中含滋味。日本学者近藤元粹评《归园田居五首》之一说:“直吐露真情来,无一修饰语,而其间有无穷妙味,是陶诗之真面目也。”⑨(P.54)“无一修饰语”并不准确。“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隐蔽不明貌,描写远方淡淡的、若明若暗的村庄。依依,轻柔貌,描摹山村袅袅上升的炊烟。这类叠音词,古时叫做“重言”或“复字”,是一种修辞手法,恰当使用能突出词语的意义,增强形象性,增加音乐美感,在陶诗中很常见。如:“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戊申岁六月中遇火》),“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拟古九首》之三),“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拟古九首》之七),“萧萧衰风逝,淡淡寒波生。”(《咏荆轲》)翩翩,飞貌,写新来燕,双双,写燕的比翼齐飞,此二句于平凡中见活泼生动。皎皎、灼灼,一摹月之明,一状花之灿;萧萧、淡淡,一写衰风,一写寒波,写出了易水的萧瑟之气,清淡之中却不失优美的画面感。“有无穷妙味”与钟嵘的“有滋味”是相契合的。
陶渊明以哲人的慧眼,不断观察、思考着宇宙、社会与人生,并以平实朴素的语言,将其深刻体悟平易地道出,读来如警句格言,耐人寻味。阳休之说:“余览陶潜之文,辞采虽未优,而往往有奇绝异语,放逸之致,栖托仍高。”②(P.10)前人常用“平淡”二字来概括陶诗的语言风格,魏晋南朝喜欢雕绘声色、锻炼字句者在陶诗中找不到雕绘锻炼的痕迹,认为陶诗不入流,是“田家语”。但陶诗语言的好处,却是在貌似田家语的朴素外表下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富于启示性,让人觉得余味无穷。苏轼说:“所贵乎枯淡者,谓期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②(P.30)元好问也赞叹:“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②(P.121)陶诗在质朴枯瘦的表面,隐藏着丰腴和美丽,这才是陶诗的出神入化之处。它的平淡不是浅薄平庸,索然寡味的单纯之作,而是去粗取精,风格醇美的佳酿。
“淡极始知花更艳”,平淡之至往往是绚烂之极的结果。葛立方曰:“大抵欲追平淡,当自组丽之中来,落其华芳,然后可造平淡之境。”②(P.62)“因此,“渊明诗语淡而味腴,和粹之气,悠然流露,最耐玩味,如《移居》诗云……。渊明诗大都如此。人初读,不觉其奇,渐咏则味渐出。后人论时艺者,有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平淡之极乃为波澜。’陶诗足当之”②(P.189)。陶诗的妙处,就在于经过精心锤炼,却显得朴素自然,毫无斧凿之痕。清人朱庭珍说:“咏雪诗最难出色,古人非不刻画,而超脱大雅,绝不黏滞,后人著力求之,转失妙谛。如渊明句云:‘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寥寥十字写尽雪之声色,后人千言万语,莫能出其右矣。”②(P.256)另如“翼彼新苗”之“翼”,“中夏贮清荫”之“贮”,“严霜结野草”之“结”,“悠然见南山”之“见”,有的状物,有的抒情,看似寻常,但一换便意境全无。陶诗不同于谢(灵运)诗,不是只有名句,而是篇篇都是意境完融的佳作。潘德舆总结得更全面:“陶诗于风雷日月雨露云烟,吟性偶到,无非绝境业。‘平畴交远风’,‘泠风送余善’,‘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灵渊泻时雨,晨色奏景风’,‘微雨洗高林,清飚矫风翮’,‘蔼蔼停云,蒙蒙时雨’,‘重云蔽白日,闲雨纷微微’,‘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望万里辉,荡荡空中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体物之妙,畴非以化工兼画工者?……无意于诗,而触物肖形,都成绝境……”②(P.233)确实,大自然中的风、云、雨、雪、鸟、鱼、菊、松等自然意象,都是诗人的陶写性灵之具,是他主体世界的感性体现。这些诗都可归入“风华清靡”一类,不仅描摹细腻,而且读来音韵铿锵,给人以清简、美丽之感,虽无华丽藻饰,却觉丰腴耐品。
正是借助“清”这一桥梁,“风力”与“绮靡”得以达成内在的沟通,形成了陶渊明诗歌或清奇、或清丽的诗歌风貌,构成了清腴深厚的诗歌意境,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陶诗看起来简单,其实并不简单。打个比方来说,你所看到的太阳光是很简单的白色的光,但实际上那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结合而成的。‘日光七色,融为一白’,这恰好用来形容陶诗的风格。”(11)(P.505)因此,我以为钟嵘“风华清靡”之论,独具慧眼,揭示了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本质,是概括陶诗最为确切精当之语,应予以高度重视和进一步研究。
注释:
①[清]何文焕.历代诗话·诗品[M].北京:中华书局,1998。
②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陶渊明资料汇编(上)[Z].北京:中华书局,1962。
③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④袁行霈.陶渊明研究·钟嵘《诗品》陶诗源出应璩说辨析[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⑤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钟嵘《诗品》丛考[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⑥古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⑦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⑧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陶渊明资料汇编(下)[Z].北京:中华书局,1962。
⑩蒋寅.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J].中国社会科学,2000,(1)。
(11)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