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的“人民立场”及其新时代传承

《共产党宣言》的“人民立场”及其新时代传承

摘要: “人民立场” 是《共产党宣言》 最具生命力的本质内涵, 是马克思主义者始终要秉持的政治立场。 “人民立场” 贯穿中国从“站起来” 到“富起来” 再到“强起来” 的各个历史阶段,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 《共产党宣言》 的“人民立场” 集中体现在其鲜明的政治立场、 科学的实践路径和崇高的奋斗目标上。 在新时代继承和发展《共产党宣言》 的“人民立场” 思想, 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观, 致力于解决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 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 人民立场; 新时代; 以人民为中心

《共产党宣言》 的诞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理论上, 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创立。 在实践上, 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公布的完备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 [1] 382,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基于唯物史观所阐发的“人民立场” 思想是《共产党宣言》 这一经典文本的红线, 其蕴含的无产阶级鲜明的政治立场、 科学的实践路径以及崇高的奋斗纲领是“人民立场” 思想实质的生动体现。

一、 “人民立场” 思想与“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观的内在逻辑

《共产党宣言》 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场” 的经典著作, 是党的政治纲领。 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政治立场, 在党的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 群众路线、 为人民服务的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三个有利于” 标准,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这些思想皆与《共产党宣言》 的“人民立场” 思想存在着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

《共产党宣言》 中的“人民立场” 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只有沿着前人未走完的路、 未竟的事业继续勇往直前, “才能走得更远, 走出更加光辉的路。 ” [2] 习近平总书记与时代同步伐, 与人民共命运, 聚焦我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全局性战略问题以及人民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高屋建瓴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观。 从“人民立场” 到“以人民为中心” 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这是“我们党对《共产党宣言》 中的‘人民立场’ 思想作出的符合时代特色的解读” [3]。 “以人民为中心” 成为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指导和基本价值遵循。 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与广大人民群众风雨同舟、 生死与共, “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2]。

二、 《共产党宣言》 中人民立场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 鲜明的政治立场

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共产党宣言》 的重要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立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2]。 立场问题阐明了《共产党宣言》 “代表谁、 为了谁、 依靠谁” 的问题。 作为党的政治纲领的《共产党宣言》 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 即“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1] 283。 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们党注重从《共产党宣言》 中汲取力量, 始终坚持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与人民同呼吸, 共命运。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1]272。压迫者和被压迫者、 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掠夺者和被掠夺者, 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 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的现代资产阶级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1] 274。 马克思肯定了资本主义的积极贡献, 同时也尖锐地指出, 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宣称和主张的“自由、 平等、 博爱” 的普世价值只是资产阶级独占的特权, 这些“响亮的口号” 对无产阶级而言只不过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幻景。 实质上,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 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 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 [1] 266, 这种所谓的“独立性” 和“个性” 是资产阶级的专属, 而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则没有任何“独立性” 和“自由”。资本主义把深植其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利己观念变成永恒的普遍的自然规律和理性原则, 而这种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与其之前已灭亡的一切统治阶级所共有的特性, 只是资本主义本身矢口否认而已。 《共产党宣言》 批判地指出, 资产阶级时代使阶级对立简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直接对立。 一个政党的阶级立场决定其政治立场,而阶级立场又是由其代表的根本利益决定。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 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1] 283, 过去一切阶级在取得统治地位之后,其一切活动都是为自身所代表的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 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严重背离人民主体地位的社会形态。 无产阶级用“血肉” 创造了极大的社会财富却被迫沦为贫困潦倒的社会最底层。 无产阶级除了铁链和枷锁再也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 因此他们是有史以来最具有革命潜质的阶级。 和以往所有阶级不同的是,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1] 283。 无论何时何地共产党人所要维护和实现的利益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绝非某一特定政党和阶级的特殊利益。

通过实际施工 (理论计算工程量相同施工渠段74+660~75+095段),可将强夯法、翻压法、素土挤密桩法进行综合对比,如表1。

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 中, 首先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辩证统一的原理,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了科学分析和阐述, 得出资本主义制度从封建社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资产阶级在不到百年时间里所创造出的超过过去一切世代总和的先进生产力, 却越来越成为“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 [1] 278, 特别是产生了使用这种武器的无产阶级。 《共产党宣言》 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和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社会全面异化的残酷现实和悲惨命运。 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 [1] 286, 所以无产阶级的最近目的就是: 消灭私有制, 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使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 《共产党宣言》 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只有废除现存的资产阶级的私人占有方式, “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 ” [1] 283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共产党宣言》 还特别强调无产阶级作为社会的最底层, 若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建筑, “就不能抬起头来, 挺起胸来。 ” [1] 283 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除了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外, 还必须克服“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1] 276, 要努力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每次测定至少重复3次,实验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实验数据处理使用Design Expert 10.0.7,采用Graphpad Prism 7.0等软件进行处理及制图。

(二) 科学的实践路径

《共产党宣言》 运用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历史进行了深刻剖析和尖锐批判。 “无产阶级” “人民” “无产者” 这些具有鲜明的阶级和政治立场的概念贯穿《共产党宣言》 这一经典文本, 为广大人民群众和无产阶级呐喊是《共产党宣言》 人民立场的生动体现。 这种基于唯物史观的人民立场实现了参与者从抽象到具体的重大转化, 从少数人到多数人的巨大转变, 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人民立场是无产阶级的立场,而人民立场同时也是指无产阶级的科学实践。

《共产党宣言》 关注人、 尊重人、 依靠人的坚定人民立场是其历久弥新、 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号召力的深刻底蕴。 《共产党宣言》 一针见血地指出:资产阶级只是居于统治地位的“少数人”, 这些暂时的权力独霸者, 这些敛财者、 压榨者、 剥削者,绝非历史与时代的主人——而在他们桎梏之下的,这些在工业时代沦为机器附庸、 沦为“生产工具”的广大劳动人民, 才是真正的社会历史主体和历史创造者。

(1)对数学、密码学的信任。任何共识机制都不能离开数学基础,例如:PoW建立在哈希函数的单向性之上,任何挖矿手段也都需要数学的参与,甚至随机选择过程中同样需要数学知识。对数学的信任是最有力的信任,人为条件不能改变这种信任。

(三) 崇高的奋斗目标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谙历史、 现实与未来的辩证统一。 在深入了解和精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 继承并发展了《共产党宣言》 经典文本人民立场的思想精髓, 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 的科学发展理念。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 思想的鲜明特色和集中体现。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观成为党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五位一体” 的建设中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科学发展。

没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 一切丑恶的现象都会死灰复燃。 “人类精神上的充实需要物质的基础。对于那些食不果腹的人来说, 体面的社会关系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5]46 关于社会的物质解放,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 中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强大的社会生产力, 但是, 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 财产和人口的分布状态, 将人口和生产资料集中起来, 使财产也集中在资产阶级手中。 财富的创造者与财富本身的异化使财富对于其生产者、 劳动对于工人、 人对于人的本质、 人对于社会来说仅仅是一种外在的、 异己的力量。 资产阶级侵占着无产阶级的血汗劳动所创造的社会财富, 而广大无产阶级却沦为赤贫者, “劳动越使人感到厌恶, 工资也就越减少” [1] 279。 全盛时期曾大大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人类进步的绊脚石。 在马克思眼中资本主义社会无论怎样以自己的现代性为傲, 它都充满了奇异的幻景和拜物教的狂热, 以及一戳就破的肥皂泡般的神话和盲目的崇拜。 这个历史上最具活力的体制中其实包含着一些静态的和不断反复的奇怪因素。 资本的持续不断复制是资本主义无法超越的边界, 而这又恰恰构成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 历史和现实均充分表明, 资本主义用来克服这种矛盾的手段“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 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 [1] 278。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伊格尔顿尖锐地指出, “资本主义为人类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 但它在全面满足人类需求方面做得并不比之前的制度更出色” [5] 15, 无产阶级不能被资本主义这种生产方式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假以时间会被所有人共享的神话所迷惑。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 指出, 无产阶级要消灭的是“只有在不断产生新的雇佣劳动来重新加以剥削的条件下才能增殖的财产。 ” [1] 286 在马克思看来, 共产主义意味着物质匮乏的消除, 以及大多数压迫性劳动的终结。 在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生产力已经高度发达, 成为创造一切集体财富的源泉。 劳动不再是统治人、 压迫人、 奴役人的谋生手段, 而是成为人的类本质和生活的第一需要。 马克思明确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完全突破资产阶级权力支配的狭隘界限, “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 [6]。 无产阶级必须在阶级斗争胜利, 取得社会领导权之后, 利用资本主义所积累的社会财富并借鉴其有益经验, 解放和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为实现“按需分配” 的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基础。

实验3 为了准确描述算法的并行性能,将预测数据扩展1 000,3 000倍后进行加速比实验,并与文献[12]和文献[11]方法进行对比,得到的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

共产主义运动从否定迫使人类本质异化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入手, 深入揭批人在资本逻辑主宰下的异化劳动中物质生活的全面异化, 以及这种异化劳动所塑造的抽象力量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奴役和压迫, 建立起“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人的根本是人本身” 等理想构架 [8]。 在推进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人的物质生活的富裕和精神世界的富足。 使在异化劳动中作为工具和手段的人获得彻底解放, 不再把人看作异化劳动支配下的工具和范畴, 相反, 而是把劳动视作人的目的和价值。 这样, “人之为人” 的全面关系和自由本质便再也不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

Evaluation of the PPP project investment of urban underground pipe gallery---On the OWA-fuzzy gray clustering evaluation method

《共产党宣言》 所倡导的人民立场既有“为了谁” 的价值利益的明确理论指向, 也有“依靠谁”来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路径。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1]9,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在理论上进行了深入研究, 而且也十分重视工人阶级运动, 力图把科学理论与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紧密结合起来。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4] 61。 理论作为指引方向的旗帜固然重要, 但归根到底还要把理论付诸于实践, 通过无产阶级的实际运动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共产党宣言》 在具体的、 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中把握人的本质。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1] 28, 但无产阶级不能仅仅依靠理论的力量来实现这种必然性, 而应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去把握 “革命的”“实践批判的” 活动的意义。 《共产党宣言》 的“人民立场” 思想在理论上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展开, 在实践中是对无产阶级力量的有力召唤。

三、 《共产党宣言》 中“人民立场” 的新时代传承与实践

《共产党宣言》 中所体现的“人民立场” 蕴含着崇高的奋斗目标。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1] 307, 毫不避讳地指出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最近目的和长远目标, 最近目标的实现就是要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的经济奴役和政治统治。 《共产党宣言》 立足于“人民立场” 的崇高奋斗目标可以概括为“实现共产主义”, 它内在地包含社会的物质解放和人的个性和精神的解放两个基本向度。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一) 发展为了人民

人民立场是初心, 发展的初心也是为了人民,这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9], 鲜明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观。

关于人的个性和精神的解放,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 中指出,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 294, 这是马克思对人的精神解放和个性发展的深刻揭示。 马克思主义学说不仅强调对社会物质生产力的解放, 而且强调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人的解放”。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 劳动不仅具有创造性的一面, 而且具有摧残人的一面。 作为人的本质性的、 “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劳动, 工人并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 而只是一种强制性和被迫性的活动, 这样, 原本属于工人内在本质的活动却异化为他们无法控制的外在的、 异己的力量, 其必然结果是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 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以及人与社会的全面异化。 这样, 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奴役下就没有个性可言, 精神世界的荒芜就成了物质生活潦倒的必然结果。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自由地“上午打猎, 下午捕鱼, 傍晚从事畜牧, 晚饭后从事批判。 ” [7]

发展为了人民, 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在经济建设方面, 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 这就决定了必须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 其根本目的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 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农问题” 的解决迫在眉睫并且任重道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突出强调, 一定要认识到农业、 农村以及农民问题仍是我国的关键问题。 “中国要强, 农业必须强; 中国要美, 农村必须美; 中国要富, 农民必须富。 ” [10]157 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体现了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 的强烈问题意识和高尚人民情怀。 在政治建设方面, 强调尊重和保障人权。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人权法制保障, 这是“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在政治领域的实践。 在文化建设方面,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最早在文化领域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人为本, 不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培育“四有” 社会主义公民,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在社会建设方面,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等等都是“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的科学实践, 保障和改善民生, 没有终点, 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 也要金山银山。 “宁要绿水青山, 不要金山银山, 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10] 230 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的新路,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在生态文明领域的贯彻。

(二) 发展依靠人民

人民立场是动力, 发展的动力问题意味着我们必须坚持群众史观, 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 这是发展的价值保障。

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梦是国家的、 民族的, 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 ” [10] 49 中国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 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 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力量来源都是广大人民群众, 人民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 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创造主体。 经过长期努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过去我们依靠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面对新形势、 新机遇和新挑战, 中国共产党要严防“脱离群众” 这一危险倾向, 必须始终坚定人民立场, 以人民为中心, 相信人民、 依靠人民, 鼓励全体中华儿女把个人理想和中国梦融合起来, 通过追逐个人梦想来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 所创造的经验、 所拥有的权利、 所发挥的作用。 ” [11] 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人民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主体的主人翁精神, 依靠人民的实践来创造社会主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与此同时也不能忽略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引领作用, 群众的力量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凝聚成社会历史的有效合力。 新时代“人民立场” 的弘扬, 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三者皆不可偏废。

(三)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人民立场是目标, 发展的目标也就是让人民享有社会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 这是发展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强调由社会全体成员享有物质和精神各方面的发展成果。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的又一体现。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全体人民对发展成果全方位的共享, 因而克服了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分配的局限性,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立足于新阶段新形势和新特征, 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适应历史潮流的“五大发展理念”, 并将“共享” 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这是对邓小平“共同富裕” 的纵深发展。 共享发展要求全体人民共享我国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 全方位共享, 全民共享。 光发展还不够, 还应该由全体人民共同拥有社会发展成果。 由此“发展” 与“共享” 成为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现实问题, 成为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的必然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继承了《共产党宣言》 “人民立场” 思想的精髓。 同时, 又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际和人民的现实需要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继承和发展了“人民立场” 思想。 因此, “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观是对《共产党宣言》 “人民立场” 思想恰如其分的当代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历史潮流, 回应人民关切, 引领人民前进,“既是我们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动力, 又是我们开创未来美好生活的根本保证。 ” [12]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 习近平.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07-2(01).

[3] 吴向东.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N]. 光明日报,2018-01-15(15).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5] [美]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 2011.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435.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689.

[8] 张建云. 早期著作时期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6).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8:49.

[10]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157.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12] 姜建成. 人民立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根基[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6).

中图分类号: A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183(2019)06-0009-06

收稿日期: 2019-05-17

基金项目: 湖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项研究重大项目“发展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语境、 逻辑与路径研究” (2016ZDM05)。

作者简介: 肖影慧(1995-), 女, 湖南邵阳人,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 李成林]

标签:;  ;  ;  ;  

《共产党宣言》的“人民立场”及其新时代传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