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新课程教学中思维的误区_思维品质论文

走出新课程教学的思维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误区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正处在大转变时期,各种色彩的思潮交汇激荡,令人眼花缭乱,难免让一些人感到茫然。长期形成的思维习惯,具有极大的惯性和定式,在特定的教学条件和环境下形成的思维方式,有相当一部分在新课程实施中已成为束缚思想的误区。人们总是喜欢以自己熟悉的东西为参照物来审视教学,自己没有见过或没有做过的事情,就以为不存在,缺乏宏观的视野和通向未来的视角。目前,全国思想政治课新教材已进入课堂,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冲破陈腐思维方式的桎梏,使思维在新的、更广阔的天地翱翔。

一、从“狂热浮躁”走向理性思维

当今的一些课堂,成了兴盛与浮躁的舞台:因为其兴盛,才赋予了教师更多的激情、更多的选择、更多的感动;因为其浮躁,才让教师的心而狂热、而不安、而迷茫。

“狂热浮躁”的思维,就是人们处在剧烈等情绪化状态中的思维,这种思维与人的心理状态紧紧联在一起,所不同的是心理状态是多变的、短暂的,而作为思维,则是已经形成定式的相当顽固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如果任其发展,往往会酿成极端性、破坏性的后果。有位思想家说得好:“有些错误,往往是在绝对正确的信念下铸就的。”

在“狂热浮躁”的情绪下的非理性思维与行动,就学校教育而言,我们也可以举出许多例子。

一忽儿刮特色风:什么武术特色校、乒乓特色校、足球特色校、双语特色校;一忽儿刮花哨风:什么健美比赛、美男美女评比、小阿哥大赛与格格大赛;一忽儿刮教育成果展示风:什么新课程观摩会、什么教学擂台比武会、什么热选“超级教师”……你方唱罢我登场。

如今的一些教育部门或学校的领导,动辄就用“根本变革”“全新理念”“截然不同”来描述教育或课堂教学的成果,这多少有些夸大其词、不切实际,甚至耸人听闻。

这股风也刮进了思想政治课堂,在新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迷信所谓的“新”——“新理论”“新思维”“新方法”“新模式”……于是对于“新”的鼓噪充斥于教师的生活空间。我们并不排斥“新”,问题是,如果穿新鞋,走老路;如果“新”没有根基,缺乏对历史的接续;如果“新”违背教育规律,缺乏科学的支撑,所谓“新”恐怕只是障眼的烟云,而非货真价实的创新。

当前,我们国家正致力于建设一个和谐社会。我们的教学也应构建和谐教学。和谐教学需要理性思维,理性思维应该是均衡的思维、平和的思维、绿色的思维。我们需要有改革的激情,教学的热情,但必须远离狂热浮躁的思维方式。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育人的工作,更需要冷静、理智的思维方式。课堂上,应多一些求实意识,少一些浮躁虚妄;多一些智慧的思考,少一些表面的热闹;多一些扎扎实实的学习与钻研,少一些响彻云霄的齐声回答。

我们的课最好是“文化”一些、温和一些、清淡一些、轻松一些,甚至古典一些,教师应积极引领学生进行崇高而充满人性、人情、人文的对话。这样的新课程教学才与教育规律相吻合。

二、从“非此即彼”走向辩证思维

恩格斯早就说过:“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其实,“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是不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的。客观事物总是千差万别纷繁复杂的,并非是简单地看作好与坏、对与错、是与非、黑与白之两极。好坏之间有不好不坏,对错之间有对错兼容,黑白之间有灰色。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的是好坏参半,是非混杂,利弊相当,良莠不齐。为此,我们必须学会辩证地思索,全面地认识,思维方式万万不可绝对化、极端化。

一位哲人说过,我们一刻也离不开辩证思维。是的,离开了辩证思维,我们就要吃亏,甚至吃大亏。建国以后,我国最大的教训是“文化大革命”。其特点是否定一切,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用老百姓的话来讲,就是“翻烙饼”,或是“不撞南墙撞北墙”。这些常识性的珠玑,有时却被有“文化之人”忽视了。说实在话,搞教育改革的人失误,还可以搞第二次,但对于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来讲,一生就只有一次。为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要特别强调遵循教育规律,善于辩证地看问题,如果偏激,我们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你们看,一提新课程教学,一些人就会借用“学生中心论”,力图排斥教师的作用,甚至规定一节课教师只能讲十分钟或一刻钟,否则就不能评为思想政治优质课。课堂教学中的形而上学可见一斑。这里要说明的,回顾一下我国的教育发展史,教育理论界从未有人提出过“教师中心论”。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确实存在着“教师中心论”的倾向,这正是我们的教育弊端,非改不可。现在,我们的新课程教学要弥补这个缺陷,并不是要取掉教师的作用,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主体作用,但遗憾的是,我们的一些教育者,企图“以学生为中心”来取代或否定教师的作用,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其实,这种教育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的前苏联实验过,最后把教育搞得一塌糊涂,后来不再实行“儿童中心论”;但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又把学生忘掉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改革不是一场教育“革命”,不是打倒、不是推翻某种事物;教育要改革,改革要以弘扬民族优良传统为基础,改革要在继承中创新,这是一种“扬弃”。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绝不是抛开教师让学生自己学习。钱梦龙先生倡导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观,程红兵老师提出的“主客体(教师与学生)渐变论”以及一些人在探索中提出的课堂教学是师生“沟通”“合作”“对话”的教学活动,我认为这些研究方向是对的,但操作性不强,还需进一步完善。

我们必须摒弃“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用辩证思维处理好新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只有这样,新课程教学才能少走弯路。

三、从“虚幻直觉”走向求真思维

虚幻的思维,并非是不存在的思维。比如,人们都有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尽管这些理想和愿望未必能实现,然而这种思维又是存在着的。人们都很熟悉我国先秦时代《诗经》中的《硕鼠》。诗人在诅咒贪婪的剥削者的同时,向往着一个理想社会。当今的教育界,一些学者详尽地描绘了各种教育理想的美妙蓝图。但当这些教育理想没有实现之前,还是作为信念和追求而存在,是虚幻状态的思维。

与“虚幻思维”相反的另一面,是“直觉思维”。直觉对人的认识非常重要,但直觉又未必可靠,因为人的感官是有局限的。人们亲眼目睹的,可能并不是事物的真相,或许是假象。魔术可以让人的身体穿越长城,你可能亲眼所见,但这是假的。如果参观上海科技馆,你能见到一只活生生的甲壳虫,它是立体的、彩色的,非常可爱,然而用手摸上去竟然是空的、虚无的,这是全息技术形成的效果。由此可见,眼见未必为实。但直觉对于人的思维具有基础性,只有直觉思维加上联想思维,才是比较完整的思维。

如今,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中,出现了一个较为普遍而突出的现象:说观念谈理论,既先进又新颖,人人都像“教育家”;随即进课堂:看行为察实践,既陈旧又滞后,大多是“教书匠”。这是观念和行为的不和谐、不真实。

我们主张虚幻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结合,就新课程教学而言,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踩大地;既要用理想的憧憬去追寻,又要用平和的心态回归真实;既要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又要用感性的心灵去感受真情;只有两者的有机和谐组合,才能了解教学的真实、辨明教学的真相、得知教学的真情、获得教学的真知、贴近教学的真理。这才是“求真思维”。“求真思维”是健康的思维、绿色的思维、积极的思维、能动的思维,总之是科学而和谐的思维。这是全体教师应该崇尚的教育思维。

四、从“因循守旧”走向创新思维

著名学者任仲平指出:“自主创新,人才为本。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的素质的高低。”面对新世纪,许多人在思索:未来世界将是怎样的时代?新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从诸多预测未来的著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醒目的字眼:“创新”。当今在国际教育界,“为创造力而教”“为创造力而学”的呼声愈来愈强烈。这是现代与未来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然而,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在一些教师中,似乎特别顽固,有些教师过分地重视教学的“方法”“经验”“模式”“常规”“惯例”……这种课堂,没有了想象,没有了美感,没有了悬念,没有了激情,没有了心灵的震撼,就像一条大河没有了浩荡的流水,没有了撞击的浪花一样,教学已经沦为一种简单而又可悲的升学工具,干瘪得引不起任何人的兴趣,从而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是一个创造性的职业。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能否学会创新,这对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性人才至关重要。实施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创新,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1.重视学生个性、独立性的培养

人的创新思维,是人类进步的思想动因。追溯人类历史,凡创新型人才,都具有一种鲜明的个性。个性虽不属于智力和思维,但它与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很难想象,一个平时没有事业心,思维保守、唯唯诺诺、缺乏主见的人,能够在事业上有什么新的发明和创造。然而,目前在新课程实施中,一些学校和教师身上,仍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或压抑学生个性独立发展的问题。以课堂教学为例,有的教师仍习惯于一言堂,满足于教师讲,学生听,整个课堂缺乏民主,缺少活力,没有学生积极参与和辩论的机会。这怎么能谈得上学生个性、独立性的充分发展呢?许多优秀教师的一个共同经验,就是把学生真正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这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独立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只喜欢学生顺从性的一面,似乎学生越顺从、越听话就越好。实际上,顺从性和不顺从性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个性、独立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相对地说,他在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往往具有一种不顺从性和不随俗性,但在平时的生活中又常常是顺从的和随俗的。所以教师既不能不加分析地压制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顺从性,也不能无条件地怂恿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教师应从二者的辩证统一上去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

2.创设有利于孕育学生创新思维的环境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新活动相联系的,因而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新的客观环境是极为重要的。从课堂环境来说,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近些年来,课堂讨论已愈来愈为人们所关注。

有的人认为,课堂讨论犹如“旋转大舞台”,它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樊篱,师生竟相登场,可以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有的人认为,课堂讨论好比“新闻发布会”,变信息单向传递为立体化传递,信息渠道通畅,这势必带来教学效果的优化;有的人认为,课堂讨论也似“原子反应堆”,质疑问难,思维相互碰撞,可以迸发出更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看法;有的人认为,课堂讨论还像“新春茶话会”,教学气氛活跃,师生的情感、心灵与整个教学程序会产生和谐共振……从课外环境来说,像组织学哲学兴趣小组、模拟记者招待会、模拟法庭、股市追踪、国内外重大时事智力竞赛、社会调查等,也都是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好形式。

总之,从课堂到课外,如果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新课程教学创新环境,就会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3.重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

要创新、要前进,就要学会独立思考,善于探索,我们既不要墨守成规,满足于现状,也不要迷信书本和权威,人云亦云。邯郸学步,必成废物。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是十分宝贵的,教师要正确引导,使他们敢于思考、敢于钻研、敢于尝试实践,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因此,在教学中面对疑难问题时,第一,教师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要鼓励学生去积极探究,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第二,教师不要马上对学生的发言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第三,教师不要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之时急于出面代替回答。为了让学生养成积极探究问题的习惯,有时教师要故意出“错”,给学生留下“钻空子”的机会,并设法让学生钻上这个“空子”,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有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培养创新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4.重点抓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的特点:一是“多”。即对一个问题可以有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产生许多联想,获得各种各样的结果。二是“活”。即对一个问题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能根据所发现的新事实,及时修正原来的想法。三是“新”。答案可以有个体差异,各不相同,新颖不俗。学生有可能想自己所没有想到的,或在众多可能的新假设中作选择,萌生新的角度成为自己的“独创”。这种方法,既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呢?

第一,要鼓励学生放开思考,扩散思维,寻求多方面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生的神思就会飞越,头脑就会更加灵活。

第二,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开拓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应阐明标新立异的目的,把握标新立异的尺度,对标新立异的学生给予热情鼓励,使创新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发展。

第三,要鼓励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增强其探索性的思考力。比较分析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也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对事物内部本质属性的比较,思维的光点在各事物多角度的本质上游弋,就能增强识别能力,达到“从这一点想开去”,从而产生思维的悟性或灵感。在教学过程中,时时注意运用比较分析法,长期训练,就能形成学生思维的广泛联系,多方比较,深入探索的良好习惯和能力。特别是通过质疑后进一步比较,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迈向创造性思维的境地。为此,新课程教学,不仅要“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基本方法,以发展迁移能力,形成多触角思考问题的能力。

标签:;  ;  ;  

走出新课程教学中思维的误区_思维品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