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供给约束对物价水平的冲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价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第一季度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物价上涨的势头。开春以后,全国生产资料价格水平整体抬高,主要原材料价格攀升明显,供给资源趋向紧张,因此引起了原材料市场投机囤积,炒作成风,对加工制造业及相关行业形成了强烈的供给冲击,加重了企业的成本负担,引发了整体价格水平的升高,可能因此而改变我国经济增长的周期,必须予以足够的警觉。
一、供给成本推动价格上涨势头不可忽视
根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今年1~3月全国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大幅上涨,同比上升6.6%,其中1月份全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8%,涨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1.1%,环比上涨0.9%,为2000 年6月以来最大环比涨幅。其中原油、成品油、煤炭、电力、钢材、棉花等主要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环比与同比数据都上升了。请看下表:
价格指数变动数据表(2003年1月)单位:%
当前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供给推动,体现为下列五个方面:一是供给成本上升。如煤的开采成本逐年上升,我国每年煤的消耗量占能源结构的75%,2002年10万亿GDP增长消耗了标准煤13.8 亿吨,近年煤矿资源开采过猛,有些矿井已经枯竭,近年来很少有新矿井开发,老矿井越挖越深,成本抬高是必然趋势。同时我国的石油和部分有色金属的矿源也趋向于枯竭,原来富矿变成贫矿,使得开采费用上升了。二是供给缺口存在。今年头两个月,我国经济增长迅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5%,是1995年以来增速最高的,表明我国经济已进入繁荣期。这使得市场对原材料的需求突然扩大,供给缺口变得突出。据测算,2002年全国天然橡胶存在10万吨供给缺口,尤其是各地发展汽车工业势头很猛,今年我国汽车的生产力将达到300万辆以上,而2005年更是增加到1000 万辆以上,现在各个汽车厂家都在扩大产能。对优质橡胶、冷热轧钢板材形成较大需求,而供给却缺乏填补缺口的能力。三是供给价格上涨的国际传递。自去年底以来,国际市场上橡胶、石油、铜等主要原材料的价格都大幅递升,尤其是由于美伊战争导致全球油价高涨,而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又占全年石油消费量的将近四成,进口石油达7000多万吨,目前我国每天进口石油约150万桶,以往每桶原油的正常价格是22美元至25 美元,现在每桶平均要多支付13美元。去年由于油价上升,我国多支付了80亿美元,每天损失1500万美元的外汇。东南亚在2001年推出橡胶限产政策,致使2002年全球橡胶产量下降30万吨,为700万吨,而需求却是780万吨,供求缺口80万吨,使得橡胶价格大涨。其中,一些原材料价格上涨已超过国际价格水平,天然橡胶连续暴涨,价位由去年12月份的11000元急升至15000元;钢材到3月下旬全国平均吨价比去年12月份上涨14%。随着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原材料价格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将会加深,价格传递机制的表现不容忽视。四是供给厂商参与投机炒作。在国际市场动荡与国内经济增长导致需求强劲的价格看涨预期下,许多供给方面的企业都参与了炒卖、囤货、限售等市场投机,导致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价格上涨更快,目前我国无论是钢材价格还是天然橡胶价格,都高出了国际水平,显然有泡沫因素。还有在居民消费领域,房地产市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一直升温,其中房屋销售价格上涨3.7%,住宅类销售价格全年上涨4%,土地交易价格上涨6.9%,房地产价格上涨幅度已经超过了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的幅度,从而形成价格效应,降低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国际上,房价和居民年收入之比一般在4~6倍,而我国许多地区已经超过了8倍。这表明温饱阶段的收入水平,但房价却超出小康阶段,严重束缚了房地产的需求。五是进口供给方面受到限制。为了保护国内钢材和天然橡胶企业的利益,我国政府对上述产品的进口关税和配额壁垒,不仅削减了供给,同时还抬高了进口成本。
当然,除了供给因素以外,今年这场来势凶猛的涨价风潮还与需求强劲有关。虽然从总体上我国市场还是有效需求不足,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驱动下,部分产业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尤其是汽车制造、住宅建设、交通运输这些支柱产业的扩张明显,一些与此相关的行业和下游企业也从中推波助澜,使得相关原材料价格上涨成为不可避免。值得注意的是,原材料市场的心理预期也很重要,一些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是“买涨不买落”,遇到短期内原材料上涨过快的情形,就会激发它们加入恐慌性抢购和惜售性囤积,从而使原材料市场的价格膨胀更为迅速。
二、抑制原材料价格上涨目前尚有困难
现在的问题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工业成本推进,是否形成市场冲击波,从而导致物价全面上升或物价水平有所抬高?应该说,这种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我们对物价的管理方式有了根本的转变,政府不能随意地干预企业的定价权力,但是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比较成熟的政府管制的市场价格干预方式,所以,由政府出面对原材料限价的路子走不通。
那么,市场经济自身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能否平抑这次的原材料价格上涨趋势呢?短期内,恐怕还是比较困难的。
首先,石油化工、橡胶加工、金属制品等行业要完全消化近1 倍或至少30%的原材料价格涨幅,将是十分困难的。虽然近日来不少企业面对原材料涨价抱怨连天的同时也表示要通过挖潜减支来抵消涨价不利因素,但要完全消化是不可能的。当原材料涨价超过1/3的情况下,更多的企业考虑是向消费者转嫁价格负担,开春以来由于航油价格走高,机票价格上涨10%就是一个例子。今年1 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月上涨0.4%,涨幅比上年同月提高1.7%,环比指数上升1.1%,是2000年10月份以来最大的环比涨幅,2 月份零售商品物价又提高了0.2%,也说明了这种趋向。
其次,在国际市场的原材料价格已经抬高的条件下,靠扩大进口来弥补供给短缺或平抑国内物价的可能性也不甚乐观。扩大进口配额减低关税可以促进国内原材料市场价格回落,尤其是对付短期市场投机或不确定预期有立竿见影的功效,但对于长期涨价因素则难见实效。
第三,通过节能省材的技术革新在短期内也不能解决临渴掘井之急。原材料大幅度涨价将从供给约束的角度促使企业挖潜减支,注重技术创新以减少成本。在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遇到能源危机时,就促使大批旧设备和落后技术急剧退出,节能省耗增效方面的新技术迅速涌现。但若仔细观察,就可发现此类技术与产品创新往往要三五年后才可奏效,短期内做不到。并且,只有当原材料涨价的压力充分释放之后,才可能促进新技术的涌现,这将是一个令人痛苦但又必须面对的滞后过程。而对我国而言,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存在,以及耗能与耗材双高的粗放型生产方式的存在,更增加了技术创新以节省原材料消费的难度。创造每万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我国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近6倍,即美国为2.33吨油,德国为1.46吨油,日本为1.31吨油,中国高达7.24吨油,要想短期扭转这种局面比较困难。
第四,我国的原材料储备规模并不具备干预市场的能力。我国石油战略储备极少,石油商业储备比起美国石油商业储备110天, 实在是微不足道。在上一次海湾战争中,开战第一天,美国油价就上升了,后来老布什总统动用了石油战略储备,才把油价压了下来。这次美伊战争一打响,石油价格就下跌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已有较多的石油储备。美国的战略原油储备目前已达到创纪录的6亿桶, 国际能源机构26个工业发达成员国储备的原油已相当于它们114 天的进口需求。而我国除了粮食储备,其他原材料储备数量都不足以覆盖全国市场以平抑物价。
第五,目前这些原材料的生产行业一般都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石油化工,冷、热轧钢板材,橡胶加工等行业往往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不是一般企业能够迅速转入而形成生产能力。因此,期望供给扩大而平抑原材料价格在短期内是做不到的。
所以,从上述条件来看,原材料价格强势上涨还是会给全社会的物价水平形成冲击。
三、要警惕物价上升周期到来的现实性
当然,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对全社会物价水平冲击的强度有多大?冲击的途径是什么?冲击的后果将会怎样?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比较复杂的经济变量所构成的预测模型,不是简单的几组原始数据就可以作出猜测。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已经具备了这种工业生产成本提高而对全社会零售商品的价格水平冲击的可能性、途径和外在条件。
首先,我国近年来实行扩张性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对物价水平拉升的影响不可忽视,今年我国仍然增发国债,必然对投资需求构成很大刺激,上述涨价的原材料均是国家重点工程所必需,价格上涨不愁没有出路。货币政策仍然增加对全社会的货币供应量。2月末,货币供应量M[,1]和M[,2]同比分别增长18.8%和18.1%,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8%,增幅是1997年4月份以来最高的;1~2月份各项贷款累计增加4357亿元,同比多增3588亿元。企业信贷链条在近年来又是比较松驰,在实物经济领域沉淀了不少信贷资金,很有可能对价格上涨起推动作用。
其次,石油、化工、钢铁、煤炭、电力、橡胶加工是我国的主导产业,其产品价格水平直接影响我国的纺织业、塑料行业、油漆涂料业、家电行业,甚至波及整个加工业。尤其是我国目前各地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业化浪潮已席卷而来,原材料涨价将危及整个工业体系,特别是目前构成消费热点的汽车制造、住宅建设和交通运输这些产业,将会影响他们的产品市场需求和行业成长。上述产业同时又是关联度极高的导向型产业,其原材料涨价并导致粗加工产品价格上涨,将具有向消费品价格传导的“溢出效应”,如果经过一些市场炒作和投机,极有可能诱发价格推进的“乘数效应”,那将极大地抬高消费品零售价格水平。
再次,我国居民储蓄目前已达到95000多亿, 对实物价格水平上升的潜能不可忽视。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比例也在增加,但居民的投资分流途径又十分狭窄,新的消费浪潮可能使居民盯紧住房、汽车、旅游、教育、医疗这些方面,而这些消费热点的价格水平极其容易被推动上升。
最后,经过5年的“高增长、低物价”时期, 居民中间普遍产生了一种不确定性的预期,一是认为高增长与低物价不可能长期伴随;二是估计政府的宏观经济主要目标已从高增长转移至高就业率方面,要增加就业首先必须增强企业对利润获得的预期,而高利润总是和高物价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心理方面全社会已弥漫着一种“物价要涨”的预期,这就为零售商品价格上涨获得了最后一道关口通行证。
总之,由供给成本上升推动的物价上涨有可能改变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出现两种不同的转向:一种转向是成本推进引起物价逐渐上涨,从此告别通货紧缩而出现轻微通货膨胀;另一种转向是在我国货币供给量相当充裕的条件下,油价上涨对耗能大和用油多的行业产生“供给约束”,从而伴随着有效供给减少而且物价水平上升,从而减缓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这些因素将对我国目前“低物价、高增长”周期产生干扰,对中国经济走向是一个来者不善的警示。更重要的是,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对于我国经济秩序和产业结构也有不良的影响。在“买涨不买落”的心理驱使下,我国生产资料的销售将会大幅增长,一季度销售总额已经突破2万亿元,同比增长约为22.5%,从而诱发市场投机,囤积炒作,造成虚拟需求膨胀,更易引起市场供求交替攀升,推动价格轮番上涨。而在不正确的价格信号引导下,原材料行业又可能出现新一轮的过度扩张,一些小厂将重新土法上马,浪费资源,加大库存,影响原材料行业的结构调整,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