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在本篇论文中,以传统文化建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文化,积极探索融合传统文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文化,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对中学生个人文化素养的影响,以及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成为一名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代人。
关键词: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文学素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是学校最主要的教育载体,课堂教学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提高个体生活质量以及生命价值和意义为旨归的特殊的教学实践过程,是一个学生不断地超越和提升现有的生存状态,创造一种更为完满的可能生活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新课程要打破旧有的课堂教学文化,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的智慧和特长,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
施民贵在《中小学十种“新课堂文化”课题成果简述》说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质,是重建学校文化,重建课堂文化的改革。”因此,笔者以传统文化建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文化,积极探索融合传统文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文化,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对中学生个人文化素养的影响,以及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一、融合传统文化,使语文课堂成为传统文化教学的平台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1.语文课堂为阵地,带领学生多接触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指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要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就应该以语文课堂为阵地,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角度接触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积累知识,提高素养。
如笔者在上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细柳营》时,结合课文向学生介绍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知识,以及《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时候,会给学生们讲战国文化,比如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等人物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讲都江堰、郑国渠、鸿沟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仅促进了当时的农业,而且现今还在造福后世。通过介绍这些知识,不仅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还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沧海桑田,朝代更替,先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经典。从《诗经》到《楚辞》,从先秦散文到两汉赋,从唐诗到宋词元曲,名家辈出,异彩纷呈。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这些知识的拓展,让学生多接触传统文化,使学生在飘香的读书氛围中,受到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语文课堂上,营造传统文化教学的浓厚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可以营造出一种特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寓教于乐的方式,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
笔者在上语文版七年级上《<论语>六则》这篇课文的时候,特意穿了一套汉服,利用多媒体播放着《汉宫秋月》的古筝曲,然后,带着学生们一句一句地读《论语》,一遍又以遍地吟诵,整个课堂都洋溢着朗朗读书声。此情此境,真的是一种享受,学生们都深深陶醉其中,回味无穷。
我们知道,传统文化通过文学作品承载着人类的思想、情感、意识和心灵,具有强烈的人文性质,它为我们呈现的不仅是具体的言语形式,抽象的语言规律,还有多彩的生活画面,跃动的思想、情感和生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动用各种手段,包括视、听、读、写等手段,去营造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多感悟传统文化。
二、感受传统文化熏陶,使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爱好者
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在我们的日常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古诗文的教学中,多融入传统文化,激励学生大胆发言,使其平等参与到教学中,让每个学习者都切实感受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思考结合起来的乐趣和收获,使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爱好者。
比如笔者在教杜牧的《赤壁》这首诗时,讲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时,就问学生:“周郎是谁?铜雀是何物?为什么不直接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间接通过两个女人的命运来反映?”开始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于是,笔者详细地向学生介绍了周瑜,介绍了铜雀台和两个女人的身份地位,这样,学生才焕然大悟。
在教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首词时,笔者先向学生介绍了辛弃疾其人: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其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词。笔者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辛弃疾,设身处地的去感受诗人辛弃疾写作这首诗时的情感态度,体会诗人始终坚持的抗金立场,并为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愿望而感到无限痛苦的心情。这种强烈的爱国思想,也深深的感染着学生。
在五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中,古诗文宛如一朵瑰丽的奇葩,以其独特的魅力始终绽放着光彩。这些古诗文用凝练生动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热烈的情感,用婉转和谐的音韵描绘了意境深远的画面,它们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因此,用传统文化建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文化,必须要从古诗文教学这一块开始做起。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和学生分享传统文化知识,人文知识,引导学生多方位接触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使自己成为传统文化的爱好者。
三、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文化传承的一代人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动教科书,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也是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源头活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要具有传承民 族传统文化的责任心,在语文课堂上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文化传承的以代人。因此,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 民族凝聚力,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如在讲《<孟子>二则》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特意找了很多孟子的资料来和学生分享。比如孟子的生平、《孟子》简介和孟子的主要思想,并告诉学生: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通过这些资料,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儒家经典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讲《岳飞》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详尽地向学生介绍了岳飞的生平,告诉大家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表达对“岳家军”的由衷敬畏。这些内容不是教参要求讲的。但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了解我们的民族英雄,笔者不惜花大量的时间为学生讲解这些知识,为的就是想,通过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来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通过这些尝试,笔者充分认识到,语文课堂教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应当着力渗透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我们的学生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生理年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渗透一定相对比较浅显易懂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对吸引学生听课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有着莫大的帮助。语文课堂是传承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的主阵地,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角度学习传统文化,积累知识,提高素养。
总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就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我们的语文课堂,以传统文化建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成为一名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代人。
(作者单位:广东省茂名市祥和中学 525000)
论文作者:许泽明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7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
标签:传统文化论文; 学生论文; 文化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语文论文; 孟子论文; 笔者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7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