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157000
【摘 要】目的:探讨舌下腺囊肿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我科收治25例舌下腺囊肿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舌下腺囊肿患者经口内行舌下腺及囊肿摘除术,均治愈,无复发。结论:舌下腺囊肿患者行舌下腺+囊肿摘除术可有效治愈患者,完整摘除舌下腺是治愈囊肿的关键。
【关键词】舌下腺囊肿;诊断;治疗;
舌下腺囊肿(CSLG)是口腔颌面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是由于舌下腺导管阻塞而致唾液潴留、舌下腺导管或腺泡破裂致唾液外漏而形成,根治舌下腺囊肿的方法是摘除舌下腺[1-2]。现将我科2011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25例舌下腺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舌下腺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2001年1月~2012年2月收治的25例舌下腺囊肿患者,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6~62岁,平均34.5岁;初发18例、复发7例;囊肿的直径为1.0~3.5cm,平均1.8cm。
1.2治疗方法 全麻下采用口内进路行舌下腺及囊肿摘除术。
1.3 疗效标准 治愈:囊肿经治疗后完全消失,口底黏膜正常,舌活动自如,无口干不适等症状;好转:囊肿基本消失,口底黏膜正常,舌活动自如,但患侧可触及舌下腺,需定期观察者;复发:经治疗后囊肿不能完全消失,需观察或再次手术治疗者。
2 结果
25例患者采用舌下腺及囊肿摘除术后全部治愈,无复发。
3讨论
舌下腺囊肿是口腔颌面外科一种常见的囊肿疾病,它主要是发生在舌尖腹侧小粘液及舌下腺,形状有点像蛤蟆气囊,所以又被称为蛤蟆肿,在发病的时候主要分为三种类型:⑴单纯型,该种类型也就是常见的口内型,囊肿的位置主要是发生在舌下区,呈浅紫蓝色,触摸的时候有比较明显的波动感,病发的位置主要还是位于口底一侧,比较严重的患者可能会把舌头抬起来,如果囊肿因为手术或者其它外物造成破裂后,就会流出粘稠而略带黄色或蛋清样的液体,囊肿就会暂时消失,不过在过了数日之后,囊肿又会恢复到以前;⑵口外型:这种类型的舌下腺囊肿主要的发病位置在下颌下区肿物,而且口底的囊肿表现不是很明显,触诊柔软,与皮肤没有任何的粘连,并且不能够被压缩;⑶哑铃型:又称混合型,此种类型的舌下腺囊肿就是口内型和口外型两种囊肿的混合,也就是说在口内和口外都有囊肿的发生,此种类型的舌下腺囊肿不是很常见,但在诊断的时候容易与口内型和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混淆。
目前临床认为导管远端部分堵塞后扩张和导管破裂黏液外漏入周围组织间隙是形成囊肿的主要因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发生的原因:其一是由于腺体导管远端堵塞,而黏膜又持续分泌,致使近端扩张形成上皮囊肿,称为潴留囊肿。另一种是由于腺体破损,黏液外漏进入组织间隙,形成无上皮衬里的囊肿,称为外渗性囊肿[3]。
舌下腺囊肿的诊断,口内型者诊断较为容易,主要表现为局限于舌下去的肿物,表面黏膜呈淡蓝色,触之柔软有波动感,无周围组织受侵症状,穿刺可有蛋清样粘稠拉丝液体病史。但需要注意的是,当病程较长,反复破溃有自行愈合者,可表现为舌下区的肉芽样肿物,触之较韧,此时诊断需要依靠病史。而对于口外型者诊断则较为复杂,需要于颌下区常见肿物如血管瘤淋巴管瘤等鉴别,如靠近中线还需与甲状舌管囊肿鉴别。此时穿刺不失于一种简单有效的办法。血管瘤穿刺为血样液体,淋巴管瘤为透明淡黄色水样液体,涂片镜检可见淋巴细胞,而甲状舌管囊肿则为黄色浑浊或粘稠液体,淀粉酶实验阴性。对于颌下肿物,只有诊断为舌下腺囊肿口外型,才能口内切除舌下腺,抽吸囊液,否则只能口外切口予以探查切除。所以说此时准确的诊断尤为重要。辅助性的临床检查方式还有通过B超,通过B超检查,对囊肿的范围和大小都有一个比较初步的定性,但是不能够明确囊肿的来源是什么;当然,在诊断的时候不确定情况下可以做颌下腺造影,对有疑似颌下腺囊肿的患者可以做一个颌下腺囊肿造影来进行鉴别诊断,从而确定囊肿的形态、范围和走向,从而最终对患者进行一个准确的诊断。临床主要与颌下腺囊肿、囊性水瘤、腮裂囊肿、甲状舌管囊肿、口底表皮样囊肿及颌下区脂肪瘤相鉴别。术前穿刺细胞学检查对临床鉴别诊断有很重要意义。颌下腺囊肿临床少见,穿刺液清亮稀薄。囊性水瘤多见婴幼儿,穿刺液稀薄,镜下可见淋巴细胞。腮裂囊肿位置一般在颌下三角区后下位,穿刺液为黄色清亮液,稀薄。脂肪瘤穿刺无液体。表皮样囊肿穿刺物为豆渣样物。约有17%的甲状舌骨囊肿在舌骨上方颏下区,穿刺液也可为黏稠,但淀粉酶实验为阴性。故对颏下区穿刺为黏液的肿块进行淀粉酶实验可鉴别。
手术治疗舌下腺囊肿是目前临床上最彻底有效的方法,具有疗程短,效果肯定等优点。囊肿+舌下腺摘除术是治疗舌下腺囊肿最有效的方法,复发率最低。经典的舌下腺摘除方法是在舌下皱壁外侧做切口,先分离出大部分腺体,在分离神经导管,或是在切口后部第一磨牙远中舌侧深面,分离舌神经在分离腺体导管。然而由于口内操作,空间小,位置深,再加上唾液与血液干扰视野,很容易导致误伤及颌下腺导管及神经。而且由于创口外侧粘膜较少,缝合时黏膜容易撕裂,术后可能遗留渗血等问题。华耀社等通过长期实践对传统术式做了以下改进:⑴将切口由舌下邹璧外侧改为内侧,增大了手术视野,利于操作,易于缝合;⑵在切口的前端,以舌下肉阜为标志,向后先解剖颌下腺导管,沿导管向后分开腺体及囊壁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找出舌神经,术中解剖层次较清楚,不易损伤颌下腺导管及神经;⑶待导管神经分离后,再摘除腺体,使手术操作简单容易省时。临床对于口外型和混合型囊肿,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是手术入路的问题,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只要诊断为舌下腺囊肿,均首先口内切口入路,摘除舌下腺和囊肿,同时吸尽囊液,因其不留瘢痕,不影响美观,操作简单。只有对于单纯口内切口无法取尽位于颌下区囊肿者,才考虑颌下辅助切口。对于口外型舌下腺囊肿吸尽囊液后口内引流2周,同时颌下区需加压包扎可降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邱蔚六,张震康. 口腔颌面外科学[M].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03-306.
[2]李颖,肖水生,钟大文,等.舌下腺摘除术中改良切口的应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29(24):2367-2369.
[3]Kim PD,Simental A Jr. Treatment of ranulas [J]. Operat Tech Otolaryngol,2008,19(4):240-242.
论文作者:由洋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9
标签:囊肿论文; 舌下腺论文; 导管论文; 颌下腺论文; 口外论文; 切口论文; 口内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2月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