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研究述评毛泽东的体育观_体育之研究论文

体育研究述评毛泽东的体育观_体育之研究论文

重温《体育之研究》探讨毛泽东的体育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育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毛泽东同志的不朽之作《体育之研究》发表至今已有80个年头了。这篇论文内容精深,语文简洁准确,是我国第一篇以近代科学与教育观点全面系统地论述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珍贵文献。

毛泽东同志年轻时并非专攻体育专业,却能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的方法,对体育的涵义、效用、目的方法以及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等基本问题作全面的论述;对当时学校体育的弊端作了深刻的分析与批评;总结了自己的体育实践并指出了运动的注意事项。文章的发表,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体育观,对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今天,我们重温《体育之研究》,继续学习探讨毛泽东的体育观,对改革和促进体育的各项工作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仅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学习体会和认识。

一 毛泽东以体育“炼志救国”的意志体育观

毛泽东青年时期就立下“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人生大志。在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中,毛泽东就清楚认识到:坚强的意志对于革命者的重要,要成为革命者,要成就革命事业,没有坚强的意志是不行的,对毛泽东来说,坚强的意志正是他实现其立下的人生大志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正如他所说:“意志者也,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如何培养和磨炼坚强的意志,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体育是培养和磨炼坚强意志的最好方式,这是因为“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在毛泽东看来,体育最终指的是强意志,强意志是体育最重要最主要的目的。所以,他明确指出:意志的磨炼“皆可于日常体育之小基之”。“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曰,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还说:“强意志,体育之大效,盖尤在此矣”。正因为毛泽东把体育视为磨炼意志的最好的方法手段,他一生酷爱体育,坚持体育锻炼,以培养磨炼其坚强的意志。

青年时代毛泽东广泛采用冷水浴、日光浴、风雨浴、游泳、登山、长途步行等体育形式,以谋求培养和磨炼坚强的意志。在长沙一师求学时,冷水浴是他每天清晨必不可少的第一课,春夏秋冬从不间断。他在回答同学为何冬天进行冷水浴说:“一来可以锻炼身体,二来可以锻炼猛烈与不畏”。在当时,毛泽东注重意志与胆量的锻炼,闻名全校。

成为革命领袖的毛泽东,仍然坚持与意志有关的体育锻炼,特别是游泳,是毛泽东长期坚持的体育项目。他认为:“游泳可以锻炼身体,可以锻炼意志”。他说:“游泳是一项很好的运动,应该提倡”,“要走出游泳池,在江河游泳,有逆流,可以锻炼意志和勇敢”。据记载,毛泽东多次横渡江河,游踪遍及邕江、珠江、赣江、钱塘江等大川激流。1956年,毛泽东在武汉三次横渡长江,写下了“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豪迈词句。1958年1月在南宁,当时北风凛冽,寒气袭人,水温只有17度,64岁的毛泽东仍然畅游邕江,陪同的人关切地问,“你感到冷吗?”他说:“下决心就不冷,不下决心就是20度也是冷”。毛泽东的坚强意志力使在场的人叹服之余深受感动。1966年,73岁高龄的毛泽东在大风大浪中畅游长江,游程30华里。他这种充满意志主义的举动和气魄,轰动世界,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人民到江河湖海去锻炼身体,磨炼意志。

二 毛泽东以体育“强兵卫国”的军事体育观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不仅是一个忧国忧民的青年,更是一位立志救国卫国的革命青年。在革命初期,他就意识到:体育在强民强兵,增强国力,抵抗外来侵略中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动以营生也,斔浅言之也,动以卫国,此大言之也”。就是说,体育,说浅点,是为了维护健康,说得大些,是为了强民强兵进而救国卫国,这正将唤起民众从事体育活动同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密切地联系起来。

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一贯认为,要充分发挥人民军队的战斗力,就必须在军队中开展体育运动,把军事和体育结合起来,提高官兵素质。红军时期,毛泽东经常教育战士说:“你们要加强训练,要锻炼好身体,才能打敌人”。并经常带领红军战士开展跑步、爬山、游泳、打野操等体育活动,还积极倡导开展刺杀、劈刀、投掷、越障碍、过独木桥等与军事紧密结合的体育训练。在紧张艰苦的战争岁月,红军的体育活动从未间断,在红军官兵中出现许多臂力过人,精通武艺,登山如履平地,入水如同轻舟的运动健将,在战斗中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具有很强的威慑力和战斗力。如在第二次反围剿中15天,走七百里,打5个仗,缴枪二万支,“横扫千军如卷席”,就来自红军战士平时练就的一副钢筋铁骨。抗日时期,毛泽东写下了“锻炼体魄,好打日本”的题词,成为党对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在抗大毛泽东对学员说:“爬山是抗大课程表外的必修课,在锻炼抗日干部上有很大的意义,锻炼了每个青年的体力,锻炼出民族战士的艰苦奋斗的作风,而且是直接联系战场上的实际教育”。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指示解放军应进一步加强军事体育训练和开展练兵活动,“应利用作战间隙着重练兵,不论野战军、地方军、民兵,都是如此。练兵仍然以提高射击、刺杀、投弹等项技术为主”。朱德也明确指出:“打仗是格斗,是角力,所以体力锻炼很重要”。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解放军的军事体育训练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创造出各种练武方法,如用大砖代替石锁练臂力,手腕绑沙袋投弹,腿上绑沙袋练跑等,迅速提高了战士的体质和杀敌的本领。建国以后,毛泽东更加重视开展国际体育,始终把体育作为军队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毛泽东对部队提出:“战士的身体要好,体力要好”。“部队要游泳,所有部队都要学会”。毛泽东还指出:“民兵师的组织好,应当推广,这是军事组织,又是劳动组织,又是教育组织,又是体育组织”。毛泽东这种以体育强兵卫国的军事体育观使体育具有了更大的作用。

三 毛泽东“德智皆寄于体”的教育体育观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批判了千百年沿袭下来的“重文轻武”、“羞耻短后”的陈腐教育观,尤其指出“令人则多偏于智”、“洋德智而略于体”的教育,造成许多“偻身俯首,纤纤素手,登山则气迫,步水则足痉”的“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面纤腰,妩媚如处子,畏寒怯热柔弱如病夫”的文弱书生。在文中极力倡导“野蛮其体魄”。而且是在学校教育中倡导发达身体的“野蛮”,对于温文儒雅的旧中国“教育家”来说,是极端的刺耳,这实在是对旧教育中轻视体育,鄙视体育,只文不武的教育观的挑战与反叛。毛泽东之所以大力倡导“野蛮其体魄”,是因为“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还因为“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只有“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才能达到“身心并全”的目的;毛泽东还形象比喻说:“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舍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车子坚固,才能多拉快跑,房屋不破,才能安身住人,这是非常富有哲理的。正因为体育是使这载体和舍所发达强健的教育活动,所以毛泽东说:“善养其身无过于体育,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位置”。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在理论上极力倡导“野蛮其体魄”和“体育第一”的思想,在实践上更是积极倡导者。在长沙一师毛泽东担任学友会主席期间,大力倡导体育,学友会下设15个部,体育就占7个。在苏区,毛泽东提出“苏维埃教育方针在于广大民众都成为有文明幸福的人”。为了加强对学校体育的指导,他提议设立学校体育训练委员会,并经常视察学校。他教育学生说:“你们在课后应多参加体育活动,这样身体才会长得健康”。毛泽东每周都要到沙洲坝的苏维埃大学讲课,课余时组织学员进行体育活动,并勉励他们要好好学习,锻炼身体。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依然坚持倡导这种“体育第一”的教育思想。1950年毛泽东对教育界人士谈话中指出:“你们办学校应该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要重视青年学生的体育锻炼。我认为有志参加革命的青年,必须锻炼身体,不锻炼身体的人,就不配谈革命”。1953年毛泽东在接见共青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时说:“我给青年们讲几句话,一祝贺他们身体好!二祝贺他们学习好!三祝贺他们工作好!”毛泽东把“身体好”放在第一位,进一步阐明了他的“体育第一”的思想。这为当时许多人士不理解,有的甚至对毛泽东会不会这么提“三好”有怀疑。国家体委主任荣高棠在回忆录中写到:有一次团代会上,我坐在毛主席旁边,问主席,有人说“三好”不是您提出的,主席反问我,为什么,我回答说他们说身体好怎么能放在前面呢,主席笑了笑,说身体不好,怎么学习,怎么工作呢。后来我引用了毛主席在《体育之研究》论述的“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无体是无德智”等名言,毛主席更笑得前仰后合。的确,毛泽东把身体好放在前面,并不意味着体育至上,身体健康高于一切,而是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物质基础,“以便有充沛的精神搞好学习,担负起改造社会的大任”。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这集中体现了毛泽东把体育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教育思想。

四 毛泽东以体育“强民兴国”的群众体育观

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羸弱的民族体质,低下的民族精神被帝国主义讥称为“东亚病夫”。这一现实给毛泽东印象极其深刻。他在《体育之研究》中开篇指出:“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针对当时中华民族体质的衰弱,他极力主张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提出以体育“强兵强种”,“强国兴国”。毛泽东批判当时流行的“静养”体育观,提出“以动养生”的观点,他说:“动也者,盖养乎吾生乐乐吾心而己,愚拙之见,天地盖唯有动而己”,他非常崇拜明末清初的唯物主义者王船山的观点,“养身莫善于可动”。“常动则筋骨强,气脉舒”。“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因此毛泽东在文中指出:“又闻弱者难以转而为强,今亦知其非是,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

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十分重视革命根据地群众体育的开展。1932年毛泽东指示“应该把苏区的体育活动很好地开展起来”。并提出:“发展赤色体育运动,养成工农群众的集团精神和强健体格”。毛泽东还主持召开苏区第一次运动会并担任总评判员。在毛泽东的倡导关怀下,苏区群众的红色体育运动也是迅速发展的,虽在偏僻乡村中也有了田径赛,而运动场在许多地方都设置了。锻炼了工农群众的筋骨,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身强力壮的工农干部,有力配合了各个时期的革命斗争的需要。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更加重视开展群众体育。1952年他写下“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光辉题词,成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的总方针。1953年他又进一步提出:“体育是关系六亿人民健康的大事”。1954年毛泽东批示国家体委文件指出:“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毛泽东还向全国人民发出“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泳、打太极拳及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的号召。

毛泽东之所以在解放后大力倡导群众体育运动,视为“党的一项重要任务”,并多次强调体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在于“增强人民体质”,正与毛泽东亲眼目睹中华民族过去低弱的体质状况等直接相关。过去帝国主义者说中国经济落后,文化也落后,又不讲卫生,打球也不行,游泳也不行。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振兴中华民族,从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一个强健的民族体质。体育正是“强民强种”,改善民族素质的重要手段,所以,毛泽东将自己的以体育“强民强种”的体育观通过各种途径向各个方面渗透传播,进而倡导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从教育着手,从民族体质着眼,以提高人民体质为根本,实现其强民兴国,振兴民族的目的,使昔日的“东亚病夫”变成“东亚雄师”,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强国,真正使中华民族扬眉吐气,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标签:;  ;  ;  

体育研究述评毛泽东的体育观_体育之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