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教育观与现代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爱因斯坦论文,现代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社会生活中,杰出人物的榜样历来有巨大的示范和激励作用。爱因斯坦是本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科学史上唯一与牛顿齐名的巨人;他亦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和富于哲学探索精神的思想家。他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热忱地关注着人类的命运,对广泛的社会问题特别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十分关心。对于教育问题,他从自己当学生、教师及科学家的切身经历和巨大成功中,总结出许多富有哲理的独特而深刻的见解。时至今日,我们从他的教育思想和光辉榜样中,仍可得到许多对培养现代人才有益的启示。
一、主张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从满足现代社会需要、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变化着眼,爱因斯坦主张“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注: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146页。)所谓事物的“和谐”,是指与事物关连的多种因素的协调配合。从美学的观点来看,“和谐即是美。”和谐的人就意味着是“美”的人。他的德育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得到全面而协调的发展。当然,和谐发展并非面面俱到、样样都好,否则将会由于精力分散而导致肤浅平庸。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应具有与自身特点和人生目标相应的合理的素质结构。爱因斯坦认为,我们不仅要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且还应欢迎这种差异,因为这正是社会丰富多彩的表现。因此,不同人的素质结构应有所不同,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和因材施教。
为了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爱因斯坦不主张学校开过多、过杂的专业课,因为“生活所要求的东西太多种多样了,不大允许学校采取这样的专门训练。”(注: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310页。)而且,他还深刻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指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了获得对别人和对集体的适当关系,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人们的动机、他们的幻想和疾苦。”(注: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1版,第339页。)有鉴于此,他把“人文学科”,包括人文社会学科(文、史、哲等)和艺术学科(音乐、绘画等),作为重要东西推荐给青少年。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使青少年学会“如何作人”,从而能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人自身的理性、意志、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上述观点是爱因斯坦的切身体验,他本人就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从青年时代起,他就读过一些著名哲学家的大量著作,广泛的哲学素养帮他树立了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使他有以探索自然规律为已任的、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坚强意志;他有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在精神上、思想上和行动上高度独立,善于独立思考和判断,走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他以发现自然规律为目标,以哲学、物理学、数学为知识核心,其他学科知识为外围,因而具有自己的最佳知识结构;他还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善于获取与应用知识,善于抓住把他引向深处的关键问题,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他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其最大爱好是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他是一位造诣很高的小提琴家,并自视其小提琴方面的成就超过了物理学方面。正是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的神韵,丰富了他的生活,陶冶了他高尚的情操,启迪了他的非凡智慧,消除了他的烦恼与不幸,激发了他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灵感,从而对他追求科学美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正如他所说:“如果没有我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从他的榜样可看出,哲学、伦理学、艺术等人文学科,对把青少年培养成和谐发展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有着重要作用。
二、强调伦理的重要性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促进人的社会化。在爱因斯坦的教育观念中,高度强调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他清楚地认识到“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注: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273页。)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一个人仅有先进的专业知识和良好技能不足以有重大作为,还必须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这是作人和处世的根基,它决定了人们对世界及人生价值的认识、人生奋斗方向、目标及道路的选择、人生处事态度。有鉴于此,爱因斯坦主张“对个人的教育,除了要发挥他本人的天赋的才能,还应当努力发展他对整个人类的责任感,以代替我们目前这个社会中对权力和名利的赞扬。”(注: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293页。)
针对学校中普遍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爱因斯坦说:“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注: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273页。)面对社会中道德衰败的不良倾向,他疾呼:“当前政治上所处的可怕的困境,同我们疏忽了这一方面的罪过有很大关系。要是没有‘伦理教育’,人类就不会得救。”(注: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143页。)爱因斯坦这些话,对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爱因斯坦强调道德教育,但方法上他主张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不应只限于空洞的说教。他说:“言词是并且永远是空洞的,而且通向地狱的道路总是伴随着对理想的空谈。但是人格决不是靠所听到的和所说出的言语,而是靠劳动和行动来形成的。”(注: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271页。)在道德教育中,课堂上空洞的说教一般效果较差,应组织学生多接触社会,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接触、多学习各个领域中的成功者,并要有一定规范及制度约束。从而,通过感召、示范、教化、培养等方式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爱因斯坦从一个高超角度来观察人生,一般人认为重要的东西,在他看来却没有意义。他认为“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注: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38页。)而“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注: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145页。)因此,“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注: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42~43页。)爱因斯坦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说道:“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全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注: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39页。)“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的,是善、美和真。”(注: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牌,第143页。)正是在上述崇高思想指导下,爱因斯坦青少年时期不怕歧视、屈辱和艰辛,通过其艰苦的努力在科学上成就了伟业。
三、珍视人的独立性和合作精神
爱因斯坦从自己的成功经历中体会到,人的独立性和合作精神对社会发展和人生成就有着重大影响。他认为“社会的健康状况取决于组成它的个人的独立性,也同样取决于个人之间的密切的社会结合。有人这样正确地说过:希腊——欧洲——美洲文化,尤其是它在整个结束中世纪欧洲停滞状态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百花盛开,其真正的基础就在于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比较独立。”(注: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147页。)因此,他主张“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注: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牌,第310页。)显然,爱因斯坦的上述观点是全面而深刻的。大量事实表明,一个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社会,必定是由大量善于独立思考和行动、乐于相互合作、富有创新和务实精神的人所构成的。反之,没有独立性的人,必然充满依赖、迷信、盲从。他们唯上级之命是从,不敢有异议;他们唯权威是瞻,不敢超越;他们唯书本教条是理,不敢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他们唯多数是正,随大流而不敢标新立异。同样,如果人们之间不能密切地社会合作,只是各行其是,社会也不可能实现和谐与快速发展。总之,由大量没有独立性和合作精神的人所构成的社会,必将是一个停滞落后的可悲社会。
从上述观念出发,爱因斯坦认为在学校中“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被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注: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303页。)此话说得十分深刻,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对于学校里妨碍学生独立性发展的众多因素中,爱因斯坦认为学生负担过重是一条重要原因。他说:“使青年人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对于有价值的教育也是生命攸关的。由于太多和太杂的学科(学分制)造成的青年人过重的负担,大大地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注: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牌,第143页。)
爱因斯坦是一位风格独特的极富个性的大科学家,他青少年时期显著特点之一是他那超乎寻常的独立性。这是学校中老师不喜欢他的重要原因,然而这却是他科学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正是这种独立性,使他在政治上、科学上乃至生活上都具有“叛逆”性。他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权威,不贪图享受,坚定地走自己独特的道路,从而在科学上成就了伟业。对此,他曾戏言道:“为了惩罚我蔑视权威,命运使我本人成为一个权威。”此言富有辩证哲理,发人深思。诚然,人的独立性是其创造性的前提,然而任何个人的重大成就总离不开与他人合作,得到他人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对爱因斯坦也不例外。作为一个从事理论物理研究的人,他深知“一个人要是单凭自己来进行思考,而得不到别人思想和经验的激发,那么在最好的情况下,他所想的也不会有什么价值,一定是单调无味的。”(注: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39页。)有鉴于此,自称世间“孤独的旅客”的爱因斯坦,在青年时代就结交了许多不同风格的朋友,他们有着长久的诚挚友谊与合作,对他的成功有重要促进作用:正是大学同班好友格罗斯坦,在爱因斯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艰辛之际,帮他在专利局找到稳定工作,从而使其有了从事科研的“避风港”,这是爱因斯坦终身不忘的“救命”之恩;正是他终身最好的知音贝索,成了相对论的“助产士”;正是著名科学家普朗克成为相对论得以快速传播,爱因斯坦得以在科学界占有崇高地位的“伯乐”。(注:曾传相:《友谊促爱因斯坦成功》,《现代交际》,1985年第11期第11~12页。)
四、高度重视培养人的创造力
从社会发展看,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需要创新,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创新中前进。没有创新,社会就会停滞不前,民族的生机就会枯萎,国家就会落后。作为一个极富创造力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其教育观念中非常注重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他清楚地认识到“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社会。”(注: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82页。)对一个国家来讲,“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注: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307页。)因此,他认为“国家的最高使命是保护个人,并且使他们有可能发展成为有创造能力的人。”(注: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143页。)从人生价值来看,爱因斯坦认为真正可贵的是“有创造性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他非常崇敬那些具有高度创造性的人,如伽利略、牛顿、法拉第、爱迪生、居里夫人、普朗克等等科技伟人。在他的心目中,“有创造才能的人对人的教育作用,归根到底总是远远超过政治领袖。”然而,面对现实社会中具有杰出创造才能的人缺少的状况,他深深感叹“自然界慷慨地生产出普通的庸才,却难得创造出有高超才能的人。”
爱因斯坦本人就是一位极富创造力的人:他从小就有探索自然规律的理想和自然规律可认识的信念,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超群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通过自学获取知识的能力,有适合于做理论物理工作的最佳知识结构,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想象力,有专注的情感和坚强意志力。正是这种创造力,使他在众多领域中作出巨大贡献。从他切身经验出发,爱因斯坦特别看重兴趣、意志力、想象力在创造力中的作用。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他认为“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注: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144页。)正是人的信念和意志帮助人克服创造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创造性想象力是发明创造的设计师。所以,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五、教师应成为教育工作的艺术家
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火炬的传递者,社会人才的培育者,历来在社会上有崇高地位,受到人们的尊敬和颂扬。爱因斯坦认为现代社会“比起以前来,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学校。”(注: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146页。)因此,教师在现代社会中有更大作用和更高的地位。然而,这种状况不是建立在单纯的“唯师”概念上,而是如爱因斯坦所说那样,“使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注: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146页。)在他看来,教学是一门艺术,一位优秀的教师如同一位优秀艺术家一样具有魅力。因此,他主张“学校要求教师在他的本职工作上成为一种艺术家。”(注: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第146页。)
在学校中,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培养,对提高其全面素质,起到关键作用。由于教师同学生密切相处,通过言传身教及教师表率作用,教师不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无形中也将自己的德和才影响着学生,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学校对教师的德和才有较高要求。爱因斯坦反对军营式的学校,不赞成用过多的强制手段、用权威的棍棒和名利的诱饵作教育手段。他认为教师的责任就是用良好的教育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和科学的魅力,点燃他们好奇心的火花,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让他们的素质和谐而自由地发展。他还认为应有民主自由的空气,教师与学生愉快相处,让学生处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并具有培养创造力所需的外在自由和内在自由,保持青少年的朝气与活力。
教师要成为教育工作的艺术家绝非易事,它要求教师有献身精神,精通自己的业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作到“教学相长”。学校应给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及方法的自由,让教师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如果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怀着极大兴趣,并把它当成宝贵的礼物来接受,那将是教师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