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有效挖掘校园运动会这一司空见惯的全校集体活动,语文老师通常会点状地安排学生写一写关于运动会的习作。笔者尝试着基于SOLO理念,结合校园运动会习作教学缺乏整体设计的现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策略以及评价机制设计小学阶段的校园运动会习作(写话)课程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基于solo分类理念的小学习作课程开发的研究》(课题编号Bb201802126)的阶段研究成果
。
[关键词]:SOLO理念;校园运动会;习作(写话)课程
1 SOLO评价理论与校园运动会
SOLO评价理论( 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是由澳大利亚教育心理学家比格斯 (Biggs)教授和同事们发现的,人们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所表現出来的思维结构是可以观察的,即被称为“可观察的学习”的学习结构。1运动会是当前学校里司空见惯的事物,每一所学校都会倾全校之力进行策划、组织,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但是笔者经常遗憾地发现,在轰轰烈烈的比赛结束之后,运动会即偃旗息鼓,人为地归于平静。近年来,笔者一直尝试着利用好校园运动会资源,分类、分层地开发小学阶段的习作(写话)微课程。
2 基于校园运动会的习作(写作)微课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在近几年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借助校园运动会资源,以课程的要素系统地设计校园运动会习作(写话)微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策略以及评价机制。
2.1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确定课程内容、采取实施策略的有效依据。笔者组织了教研组内的骨干教师系统学习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话)的基本要求,并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确定了运动会习作课程的总体目标,即掌握关于运动会习作(写话)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在运动会开展过程中观察、记录的能力,熟练使用习作教学过程中习作(写话)主旨与选材、布局与谋篇、语法与修辞等基本技能,激发学生乐于运动体验、善于习作(写话)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教研组内上下结合,几个来回,初步制定了各年级运动会习作的教学目标。制定目标过程中,我们努力依据学情、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基本原则。
一年级:学会有重点地观看运动会比赛,能用简单的语言有条理地写清楚一个比赛的大概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热爱运动会、热爱写话的感情。
二年级:了解运动会某一项目的常识与比赛规则,学会观看运动会比赛或运动员,能简单地写清楚一个比赛的过程,或者某一项比赛中印象深刻的场面、人,培养学生热爱运动会、热爱写话的感情。
三年级:了解运动会某一项比赛的规则,学会有重点地观看运动某一场比赛,用一种或多种段落结构,描写一个比赛场面或者一个印象深刻的人,激发学生热爱善于观察、乐于习作的感情。
四年级:了解某一项比赛的规则与技巧,学会观察、整体思考,通过语言、动作、表情以及场面描写刻画印象深刻的一个人或几个人,激发学生善于观察、积极体验、乐于表达的情感。
五年级:熟知某一项比赛的规则与技巧,学会观察比赛的场面与个人的表现,通过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写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精神品质,;了解通讯报道的有关知识,至少完成一篇有关运动会的新闻报道。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运动会体验、乐于习作表达的感情。
六年级:熟知运动会某一项比赛的规则与技巧,学会有重点地观察、感受,并且按照一定的目标确立习作主旨、选择材料、布局谋篇,写出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善于观察、乐于运动、善于习作的感情。
2.2 课程内容
对于校园运动会的习作(写作)微课程的内容设计,笔者尝试着运用综合融通的思维,对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包括低年级的识字)、口语交际、习作以及综合性学习进行了系统地梳理、调整、增加,最终明确了各年级习作(写话)的内容。
以一年级为例,我们整合教材(苏教版)识字2,帮助学生认识“篮球”“足球”“铁饼”等表示运动项目的词语,拓展跨栏、射击、排球等比赛项目,与老师、同伴交流自己喜欢(熟悉)的运动项目或经历过的比赛,然后有条理地写下来。再以五年级为例,苏教版五(下)《习作3》是写一篇通讯报道,该篇习作与单元教学主题(《海伦凯勒》《二泉映月》《郑和远航》)关联度不大,并且在小学阶段的习作体系中也显得孤立。就事论事地教学《习作2》的效果可想而知,笔者认为校园运动会的比赛项目纷繁复杂,学生参与面比较广,借助运动会练习写作通讯报道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同时,笔者发现位于教材后半册的《习作5》是一次写人类习作的练习,我们将其前置,进行了一次针对运动员、观众、拉拉队员、裁判志愿者的写人类习作教学。
年级 习作内容与标准
一年级 用2—5句话有条理地写清楚一个运动项目比赛的大概过程,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评价,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至少用上一个四字词语。
二年级 用5—8句话有条理地写清楚一个运动项目比赛的过程,或者某一项比赛中印象最深刻的场面、人(运动员、拉拉队员、志愿者、观众等,下同),能够突出一定的主题,或者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评价,至少用上一个名言警句、一种修辞手法,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三年级 能够使用不同的段落结构方式,用上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描写运动会中一项比赛的场面或者一个印象深刻的人,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感受,突出一定的主题, 150—200字。
四年级 能够通过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环境描写等,选择一件或多件事描写刻画印象深刻的一个人或几个人的特点,表达自己的喜欢、崇敬、厌恶、憎恨等情感,400字左右。
五年级 学会使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式,选择一件或多件事,描写一个人和一群人的精神品质,表达自己的感受,400—450字;完成一篇有关运动会比赛的新闻报道,掌握标题、导语、主体以及结语的基本作用,并了解不同部分的语言表达特点,350字左右。
六年级 以“拼搏”或“合作”为题,学会使用倒叙、插叙等不同的叙述方式,选择一两件有意义的事情写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精神品质,适时抒发情感或表达议论,450字左右。
2.3 实施原则
基于校园运动会的习作(写作)微课程的实施遵循体验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有效性原则以及创新性原则。
(1)亲身体验原则。没有体验就没有学习的发生。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张贴着这样的标语:“听到的,过眼烟云;看到的,铭记在心;做过的,刻骨铭心。”在经历了校园运动会的策划、组织、训练、开幕、比赛、颁奖等一系列活动后,学生必然会有话可写,有感可发。古语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在此基础上的习作教学指导对学生来不可谓不是水到渠成式的顺势而为。
(2)循序渐进原则。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心理学研究证实:任何能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经历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对于运动会习作(写话)教学的实施,我们一直尝试着习作知识、习作能力、习作情感在一至六年级形成纵向的序列,让学生的习作水平能有一个看得见的提高。
(3)真实有效原则。有效性原则指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前提下追求教育教学活动价值的最大化,它是教育教学无法绕开的一个话题。追求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首先应当了解师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真实的发展状态,然后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与评价机制。基于运动会构建小学习作课程的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益,利用运动会的资源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2.4 课程评价
校园运动会习作(写话)课程在保证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以保证底线水平的基础上,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突显个性发展。每一个年级的习作都从主旨立意、语法修辞、逻辑条理、选材与表达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体现能级水平的区分度,并且以“达人”“能手”“达标”“期许”进行评价。
下面以一年级为例,制定校园运动会写话课程的能级序列标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附:一年级运动会写话课程能级标准
能级
维度 达人级 能手级 达标级 期许级 备注 选材
与
主旨
能够通过5句以上的话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见闻、感受,中心突出,主旨鲜明。 能够3—5句话合理表达自己见闻,中心比较突出,主旨比较鲜明。 能够3句话表达自己见闻,中心比较突出。 能够1—2句话表达自己见闻,中心模糊。 语法
与
修辞
语句通顺优美,能够多次灵活运用四字词语或诗句。能够灵活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语句通顺,能够运用四字词语或诗句1-2次,能够合理使用修辞手法。 语句正确,能够运用学过的词语或句子。能够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语句基本正确,错别字较多,修辞手法使用不当。 结构
与
条理
语句之间有很强的逻辑,衔接合理自然,有助于突出主题。 语句之间衔接合理自然,有助于突出主题。 语句之间能够衔接,有助于表达大意。 语句比较混乱,理解费力。 为了进一步发挥优秀习作的示范效应,营造浓厚的习作教学氛围,笔者还将年级层面、校级层面的优秀习作分别在学校的流动文化墙、校报或语文学科网站上进行展示。评价过程中坚持教师、同伴、自主评价相结合。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校本课程的主要依据,也将学期习作水平的重要参照。
[参考文献]
[1]比格斯等著.高凌飚等译.学习质量评价: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P2
[2]李政涛,吴玉如.“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到纲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美】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任夫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论文作者:曹海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9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8
标签:习作论文; 运动会论文; 课程论文; 校园论文; 评价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语句论文; 《新疆教育》2019年7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