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模式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农业发展论文,对策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外向型农业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走势。本文分析了中国发展外向型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研究了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开发经营模式和贸工农一体化组织模式,并提出了世纪之交外向型农业发展的若干重要对策。
关键词 外向型农业 模式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逐步跳出了传统的发展巢臼,从半封闭的自然经济逐渐向开放型的市场经济过渡,并日渐参与到国际经济体系之中,外向型农业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走势。现在,国际经济和世界市场的变化对中国经济较之于过去任何时候都具有更大的影响,。同时,日益迫近的“复关”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也给中国农业提出了更严峻的新挑战。世界贸易组织(WTO)已开始运作, 按乌拉圭回合谈判农业协定的要求,各国都要大幅度开放农产品市场,许多国家都已开始制定和实施迎接挑战的对策,我国是乌拉圭回合谈判的全面参与方,面对世界经济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必将成为世纪之交中国农业的历史重任。
1 中国外向型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1 当今世界贸易环境的显著变化, 使世纪之交的中国农业发展面临更严峻的竞争态势
由于世界已进入到高科技发展时代,对农产品出口提出更高的要求,农产品出口贸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们的膳食消费结构逐步多样化,对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和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主要农产品市场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共体等发达国家或集团所控制,世界农产品贸易无论出口还是进口都集中在发达国家(1990年农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占世界出口、进口总值的73%和77%)。90年代,美国、加拿大、欧共体、澳大利亚四者出口额仍占全世界出口额的80%—85%,要打入他们已占领的市场十分困难;贸易保护主义仍然存在并将继续在一定程度上持续下去,进入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障碍在短期内无法根除。很明显,我国农产品出口要进入国际市场,将面临着强有力的竞争和严峻的形势。发展优质、高档次农产品,增加出口,发展外向型农业是形势所迫。
1.2 实现本世纪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 对发展外向型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到本世纪末,我国农业要实现两大目标: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登上一个新台阶,粮食产量要力争达到5亿t,保障粮棉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二是要较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第一个目标最大的限制因素是科技与资金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更多地引进国外的技术和资金,增加我国农业的发展后劲。而实现第二个目标即要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则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和外向型农村经济,通过增加出口,进一步提高我国农村和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
1.3 中国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使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正在致力于逐步与国际经济接轨。作为乌拉圭回合协议签字国,如果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我们也将执行乌拉圭回合一揽子协议,包括减让关税、减少或撤除非关税贸易壁垒、开放国内市场等等。国外的一些低价优质农产品有可能大量涌入我国市场,对国内农业生产将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如果我们处理不好这个问题,就有可能招致灾难性的后果。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我们不仅要想方设法垄断国内主要农产品市场,而且还要千方百计去抢占国际农产品市场。这就更需要加强我国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2 中国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模式
在这方面,我国沿海地区领先一步,在发展多种形式的外向型农业发展模式方面摸索出了不少宝贵经验,值得借鉴。
2.1 发挥本地优势,充分利用本地区各种“资源”, 瞄准国际市场,建立优势导向的外向型农业开发经营模式
优势导向的外向型农业开发模式大体分为如下几种:
2.1.1 区位优势导向型 这种模式就是利用我国沿海地区、 沿边地区、沿江地带具有的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或交通运输便利、通达性强的区位优势,来发展农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如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鲜活农产品主要出口基地,正是由于其靠拢港澳,具有地理位置上的区位优势,交通便捷,运输途径短,能使鲜活农产品快捷抵达目的地。
2.1.2 资源优势导向型
这种模式就是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国各个地区在资源上的优势,来发展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生产和出口。利用我国辽阔的海域和河、湖等水域资源,发展各种优质的水产品出口;利用我国各地丰富的农牧资源,发展畜牧产品出口;利用我国的山地和耕地资源,发展优质粮油产品、优质水果、高档蔬菜、花卉等出口;我国中西部某些地区还可发展名、优、特、稀农副产品的出口。
2.1.3 加工优势导向型
这种模式一般是由资源优势导向型转变而来的。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建立,沿海和内陆某些地区在资源优势导向型基础上,利用劳动资源充足和原料丰富的优势,逐步由出口原料及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制成品转变,由出口粗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精加工制成品转变。采取对农副产品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深加工和精加工水平,多层次加工增值,增强创汇能力。
2.1.4 资金优势导向型
在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地区,具备了发展加工业及其乡镇企业所需的技术条件和管理能力,在解决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资金短缺问题上,一般采取两种途径来发展外向型农业。其一是利用国外侨胞和港、澳、台胞、国外侨胞与内地的密切联系以及向家乡投资建设的愿望,调动他们爱国热情和投资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发展外向型农业。其二是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发展农业“三资”企业,加大农业投入,扩大出口渠道,发展外向型“三高”农业。
2.1.5 技术优势导向型 这种模式是在技术、 物质装备程度高的经济发达地区形成的。通过农业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动植物良种以及现代化设备,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样,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现代化生产水平。农产品的质量及农产品加工比重,促进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2.2 树立农产品出口的大经贸观念,组建各具特色的、 发展创汇农业的“外贸龙头企业+农户型”贸工农一体化组织模式
十多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农业的经验证明,在我国普遍实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情况下,要克服“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组建发展创汇农业的“外贸龙头企业+农户型”贸工农一体化组织模式,是一条成功的道路。这种模式的共同点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外贸龙头企业按照国际市场需求,同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建立创汇农产品生产基地,并提供配套服务;农户按合同生产、交售,企业按合同收购、加工,把产品销售到国际市场。上述模式的具体形式可根据龙头企业的不同,大体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2.2.1 “三资企业+农户型”这种模式通过引进外资, 建立农业“三资”企业,对当地农产品进行精加工后直接出口到国外,而“三资”企业组织农户按其需要进行农业生产,并为其提供全过程服务。目前这种形式在珠江三角洲、闽南“金三角”地区、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发展很快。如福建省漳洲市通过“三资企业+农户”模式,已在该市建成了水果、蔬菜、水产、食用菌、畜禽、花卉等出口商品生产基地12多万hm[2]。1993年全市农副产品提供出口货源总值12亿元。 现已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
2.2.2 “基层外贸公司+农户型” 这种模式多以市、 县级外贸公司为龙头,充分利用其能自营出口的优势,在国外经销商的技术指导下,大力发展符合出口需要的加工、仓储、运输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不断拓宽外贸渠道。并运用市场的导向作用联系农户从事各种出口农产品生产,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体系。如山东省诸城市通过“基层外贸公司+农户”贸工农一体化组织经营,使其肉鸡出口占到了全国对日本出口量的1/3。
2.2.3 “外贸口岸+出口加工企业+农户” 这种模式是通过外贸口岸外联国际市场,内联外贸生产企业,而企业再联千家万户。如我国黄淮海平原区桐粮间作面积巨大,而日本对桐木拼板的需求量较大。青岛海关等通过联系和扶持黄淮海平原桐粮间作区发展“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形成桐木加工、出口创汇企业群体。
3 世纪之交中国外向型农业发展对策
3.1 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意识
发展外向型农业是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点突破口,必须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进一步更新观念,破除“无所作为”的小农思想束缚,树立大农业、大市场、大流通的商品经济观念,把发展外向型农业真正纳入国家、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加大中央及各级政府在政策上对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支持和倾斜。进一步加快以农工商为序的生产导向型向贸工农为序的市场导向型的思想转变。
3.2 全面推行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模式, 由国内外市场推动外向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应着重抓好如下几点:①面向市场,不失时机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在稳定大宗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发展各种名、特、优、新、稀农产品。②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质量及其市场竞争力,要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制成品的质量,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对加工产品进行更新改造,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③深度开发,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效益,要大力发展深、精加工农副产品的加工制成品,努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出口产品的经济效益。
3.3 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建设有创汇能力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是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要根据各地自然、经济、技术条件,发挥地区优势,全面规划,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具备现代化先进技术和经营规模的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今后应充分考虑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加强中西部地区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3.4 多渠道引进外资,扩大和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效果; 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并及时消化、吸收和推广应用
在尽可能多地争取和利用农业无偿援助和优惠货款的同时,要努力开拓和利用新的外资外援渠道。主要是开拓民间资本和国际商业资本的渠道,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农业项目。同时,要加强农业利用外资项目的管理,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重引进、轻管理的弊端。技术成果的引进要围绕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技术因素和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来进行,防止重复引进和低水平引进。为了提高技术引进的社会经济效果,要做到选项、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技术引进与设备、资金、管理方法的引进相结合。
3.5 进行国际农产品市场调研, 建立外向型农业信息管理系统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信息的搜集、处理工作仍相当落后。当前要加强对国外市场动态的研究,及时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帮助他们做出科学经营决策。要及时建立外向型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加速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贮存、加工和使用,同时充分利用港、澳信息产业发达有利条件,及时了解、分析国际农产品市场动态。另一方面,在农产品出口的基地县、市,可选择典型专业农户,收集其经济信息数据,追踪和分析他们的经济活动,作为制定政策和计划的科学依据。
3.6 深化农产品外贸体制改革, 加速建立各种外向型贸工农一体化组织经营模式
①改革农产品进出口业务由国有外贸部门垄断的体制,实现农产品国际贸易经营组织的多元化,允许有实力的公司和企业直接开展农产品对外贸易,增加竞争伙伴;进一步减少农产品国际贸易中许可证的使用范围和数量。②改变现有农产品外贸企业中政企不分状况,给予企业充分的进出口经营自主权。③各地应根据外汇体制改革的精神,在实行结汇制、取消外汇留成以后,切实保证出口企业生产的用汇。④建立农产品出口保证基金和开发基金,防止或削弱世界农产品市场波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冲击。⑤要本着“合力对外、利益共享”的原则,解决好生产部门和外贸出中部门的矛盾,积极促进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外贸企业的发展。⑥利用我国乡镇企业国际化、集团化的发展趋势,选择合适的地区,创办跨国企业,推进农业经营国际化。
3.7 试点并推行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 建立和完善高科技、高活力、高效益的外向型农业生产基地,并发挥其试验示范作用
在我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若干地区试点并推行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实施特殊的开放政策和优惠措施,吸引外资和内资兴办“三资”企业为主的农业生产企业。开发区建设应坚持起点高、档次高的原则,注重引进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并尝试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集团式经营,对外开拓国际市场,多出口、多创汇,对内辐射各省区,发挥其试验示范作用。
3.8 迎接世界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 逐步适应国际质量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产品
我国很多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低的重要原因是产品品种老化、内在质量较差以及农产品加工品被污染。因此,为迎接世界范围内将出现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要加快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各地必须重视农业的技术进步,即重视国际市场需要的各种优质品种资源的引进;重视各种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的引进;在加强创汇农业基地的建设中,重视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保护工作,采用各种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运输等环节的无公害化工艺,推行清洁生产,以保证出口农产品的生产性能。外向型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要逐步适应国际质量标准,逐步做到使出口农产品优质化、无公害化、品种多样化和包装新颖化。
作者简介 祁春节,男,32岁,经济学硕士,讲师,系主任。198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现从事贸易经济专业国际贸易、外国农业经济等方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参与国家或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 发表论文30余篇,合著或参编专著3部。
(收稿日期:1996—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