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印度能源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能源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经济改革不断拓展和深化,经济实现持续强劲增长。现在印度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亮点和主要的新兴大市场之一。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印度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印度自身能源匮乏,每年需耗费巨额外汇进口能源(主要是石油)。能源问题已成为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印度近年来逐步形成和实施自己的能源战略,以保障能源供应安全。这是印度确保经济长期强劲增长和实现争当世界大国目标的关键举措。
一
印度能源形势严峻,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主要不利因素之一。
受地质条件限制,印度是严重贫油国,天然气储量也非常少。印度石油和天然气部长艾亚尔披露,截止到2004年 4月为止,印度已探明石油储量仅为16.6亿吨,人均占有量只有1.6吨,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2。①印度石油产量很低,每年生产原油仅为3300万吨左右。由于有些骨干大型油田油层逐渐枯竭,如在20世纪80年代开采的孟买海底大油田,其产量曾一度占全印度石油总产量的一半以上,目前该油田产量急剧下滑,印度石油产量呈下降之势。2005年,印度本土的石油开采量和汽油生产量同前一年相比,分别下降了 5%,且原油生产下降趋势难以扭转。印度政府《2020年能源发展报告》指出,印度本土的石油、天然气产量增长在未来5到10年将持续放缓。
另一方面,印度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随着印度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能源的需求大幅度增长,能源缺口越来越大。目前印度每年石油需求量约为1.2亿吨,国内的石油生产仅能满足四分之一多一点的需要,绝大部分石油需求只能依靠进口解决。预计在今后的25年中,印度石油的消费量,将以全球第二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印度将取代韩国,成为世界第四大能源消费国,仅次于美国、中国和日本。到2018年,印度的石油需求将比现在翻一番。根据印度权威机构预测,到2030年,印度所需石油和天然气的90%将从国外进口。②
能源既匮乏,又要维持越来越庞大的经济体的运转,印度每年须耗费巨额外汇去进口所需能源。由于从2004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飙升,印度进口能源的负担越发沉重。印度工业部门官员最近说,2006财政年度,印度的石油进口额将达到500亿美元,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7%左右。③据印度石油部统计,国际油价的上涨造成印度外贸赤字大幅上升,其经济损失每年达1800亿卢比(1美元约合43卢比)之多。④
大量高价进口石油,不但增加了印度的经济负担和财政压力,对印度政局稳定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印度财政部长迟达巴拉姆指出:国际原油价格每上升5美元/桶,印度的GDP增速将放慢0.5%,并导致通货膨胀指数上升1.5%。⑤为了应对国际油价高涨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印度政府已经把原油进口税降到5%,并提高国内汽油的零售价格。2005年6月,国大党政府将国内汽油零售价格提高到每升40.5卢比,这加重了印度广大中下层民众的经济负担,引起他们的不满,也受到代表中下层民众利益的政党的反弹。作为执政伙伴党的印度共产党,反对该举措,与国大党产生分歧和龃龉,引发了执政联盟内部出现动荡。因此,对印度来说,由于能源资源奇缺而需大量进口国外石油,国际油价上涨不但是一个经济问题,如处理不当,还可能演变为影响国内社会与政局稳定的政治问题。
二
制定正确的能源战略,从根本上保障能源供应安全问题,是印度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前提条件。多年来,印度政府努力探索并逐步形成适合本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能源政策。其主要涵盖国内开源节流和国外扩大油源两个方面。
(一)在国内方面,主要通过挖潜节能,来提高能源自给率。其具体措施是:
第一,政府减少行政干预,强调利用法律、金融、市场等宏观调控手段促进能源,特别是油气的生产、管理与消费。20世纪80年代初,印度完成了对油气工业的国有化进程,政府开始直接干预和掌控石油、天然气以及各种油制品的流通与价格。进入21世纪,印度政府对能源体制进行机制改革,政府相关职能逐步向监管与服务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印度油气工业的主管部门是石油和天然气部。2002年,该部推出《2025年印度碳氢产品发展规划》,提出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国内石油资源,包括加大对非产油盆地和未开发地区的勘探,特别是增强对印度东、西海岸地区深海区段的勘探力度;限期对印度国内沉积盆地的油气资源状况做出准确评估;致力于使所有现存油田及未来开发油田的废弃资源提取回收达到最佳化等,以摸清国内石油资源的确切储藏量,并尽可能将其全部开采出来。2002年4月,印度政府设置石油规划和分析小组,取代原隶属于石油和天然气部的石油工业协调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分析国内外石油市价走势,评估石油进出口趋势,维护数据库及保障信息交流系统的有效运行,以应对紧急情况。为了避免行业的垄断行为以及出现价格危机,印度政府完善石油监管体制,公布市场准入条件,并计划成立两个监管部门,分别监管上游勘探生产和下游炼油、储运、销售业务,引导印度油气工业迈向“国际化、市场化和标准化”。
印度政府还向外籍和私营生产商颁布更宽松的许可证制度,鼓励更多的外资和私营企业参与对印度本土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自1999年到2004年,印度对本土90个油气区块进行了4轮公开招标,加拿大的Niko资源公司、英国的 Cairn能源公司、俄罗斯的Gazprom和美国的Mosbacher能源公司等与印度国有公司联手,共同开发这些油气资源。这一政策收到成效,如英国Cairn能源公司于2004年在拉贾斯坦邦进行的石油勘查中,就发现曼格拉油田,可采储量达 3.2亿桶。
第二,加大投资力度,改善能源基础设施。在瓦杰帕伊政府时期制定的第十个五年计划(2002年至2007年)中,决定投资1.7万亿卢比(约合354.2亿美元),用于发展和改善印度能源基础设施,包括建设现代化炼油厂和城市间天然气输送网络,改善运送能源的交通设施等。现在印度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落后面貌为之改观。
第三,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印度没有石油战略储备,其原油储备在各炼油厂,加起来只有570万吨,仅够本国19天的能源需求。为了增强能源的安全保障,2004年1月,印度内阁做出决定,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机制,计划首批储备500万吨石油,相当于印度全国15天石油消费量,以防止因国际局势动荡而导致对印度石油供给的中断。印度石油天然气部一名高级官员最近透露,印度政府决定正式落实上述石油战略储备计划,将于2007年1月动工兴建印度历史上第一座能源战略储备基地。该基地位于印度南部安得拉邦的东部港口城市维沙卡帕特南,储油能力为100万吨,到2010年投入使用。他还透露,另两座原油战略储备基地也在建造计划之中。它们都位于卡纳塔克邦,储油能力分别为250万吨和150万吨,预计将用9年时间全部建成。建设这些原油战略储备设施将要花费1127亿卢比(约合25亿美元)。⑥这些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建成后,印度的石油安全状况将有明显改善。
第四,实施能源供应多元化,优化能源结构,推动各种能源均衡发展。印度政府大力开发和利用核能。印度正在建造8座核电站,其中6座是重水反应堆,2座是轻水反应堆,将于2008年初竣工。届时印度的核电装机容量将增至 6700兆瓦。⑦印度政府还注重发展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技术。印度地处热带,自然条件优越,包括木材、秸秆、干草和牛粪等在内的可再生能源丰富。全国人口的70%生活在农村,因此印度将推广可再生能源的重点地区放在广大农村。如为鼓励农民利用太阳能和沼气发电,在他们贷款购买设备时,印度政府给予10%的利息补贴。印度的风力发电装机容量目前居世界第5位,达1870兆瓦。印度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模板的制造国之一,其太阳能发电用于多个领域。此外,印度还加强对其他一些可再生的能源如氢能、地热能和海洋能源的研究和探索,以期加以利用,从而扩大可利用能源的门类和来源。
第五,提倡节能和环境保护。印度政府自上而下,积极推动全民节能和环保。曼莫汉·辛格总理强调指出,印度在节省能源方面大有可为、大有潜力可挖,如在全国普遍开展节能活动,每年将节省1000万吨石油;印度的环境问题相当突出,如任其继续恶化,造成的损失将约占印度国内生产总值的10%。⑧印度电力部专门设置了能源效率局,目的在于研发和推广节能型电力设备,设定能源消耗的标准和规则,不允许从国外进口能耗超标的机械设备。在中央所属各部门大楼,均推广和安装节能设备。在环境保护方面,着力整治燃煤废气和汽车尾气问题。政府花大力气研发将煤转化为清洁能源的技术,并规定到2005年4月之前,全国各大主要城市汽车尾气排放必须采用欧3标准。2010年4月前,必须采用欧4标准。⑨
(二)积极开展能源外交,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和开发油气资源。
其一,政府搭台,企业进军海外。印度在石油部内专门设置外交部分支机构,为印度所属各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在海外开展活动提供便利和进行政策性指导。政府决定停止国营大型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的私有化进程,对其进行重组和扩容,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鼓励其参与海外油气投资与开发。曼莫汉·辛格总理提出要强化和壮大国内的石油公司,使其成为全球性的大公司。印度目前拥有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印度石油有限公司、印度石油公司、印度斯坦石油公司、印度天然气管理局等14家大型国有石油天然气公司。为了避免内部竞争和内耗,提高国际竞争与进军海外市场的能力,政府准备将它们合并成为1到2家超大型石油巨头,或者组成石油联盟。印度政府已经专门成立工作小组研究此事。由印度两大国有石油公司——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和印度石油有限公司牵头,负责具体贯彻海外能源战略,争取以合资或独资的方式获得开发海外油气资源项目。
为了顺利推进海外能源战略,印度大力推行能源外交,并取得成效。印度与俄罗斯、缅甸、伊朗、委内瑞拉及中亚各国高层领导人互访频繁,同这些国家签订了有关能源的贸易与合作协议,购买和参与开发它们的油气资源。2005年1月,印度和厄瓜多尔两国石油部长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印厄两国石油公司将进行合作,共同开发厄瓜多尔的油田。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已出价收购加拿大能源公司在厄瓜多尔的石油资产,该公司的海外分公司将参与厄瓜多尔的石油勘探工作,双方还探讨印度投资厄瓜多尔炼油行业的可能性。 2005年4月,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访印,双方签署了6项能源合作协议。两家印度企业将购买一座委内瑞拉油田49%的股份,而委内瑞拉国有石油公司将投资一家印度的炼油厂。(10)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是年收入达110亿美元的能源巨头。从2001年至今,该公司已斥资110亿美元,投向苏丹、俄罗斯、越南、伊朗、伊拉克和缅甸的14个石油与天然气项目的开发和建设。
其二,着力构建周边油气供应网络。印度为能将在周边地区获得的油气资源直接、便利地运回本土,拟建三条油气输送管道。第一条是向北修建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天然气输送管线(TPI);第二条是向西连接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天然气管线(IPI);第三条是向东建设缅甸—孟加拉国—印度天然气管线(MBI)。TPI是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天然气管道(TAP)的延长线。印度已与土库曼斯坦和阿富汗就该问题进行过几次会晤与磋商。这两国已经接受印度成为TAP观察员。印度石油和天然气部长参加了2005年10月在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举行的有关TAP第九次会议。2005年1月,IPI正式启动。该管线长 2775公里,总投资为41.6亿美元,计划于2009年完工。同时,印度与伊朗签订了一项为期25年的液化天然气贸易协议。根据协议,通过IPI管线,印度每年将从伊朗进口500万吨液化天然气,总价值达400亿美元。该协议将于印度 2007-2008财年开始生效。印度专家认为,通过该管道运送天然气,成本比从海上运输和海底管道运输节约3/4以上,且比从海上运输要安全可靠得多。印度已经与缅甸、孟加拉国就启动MBI达成初步协议。2004年,在印度石油公司的帮助下,缅甸在其安达曼海附近发现了天然气,储量高达14万亿立方英尺。2005年2月,印缅孟三国能源部长在仰光就将缅甸的天然气经孟加拉国直接送到印度东部的加尔各答达成一致。该管道全长290公里,预计总耗资10亿美元。管道建成后,缅甸每年向印度供应600亿立方米天然气。
其三,致力于促进国际油气价格的合理化。亚洲各国在购买中东石油时恶性竞争,出现“亚洲溢价”状况。中东国家卖给亚洲国家油价比卖给美欧国家的油价平均要高出1-2个美元/桶,亚洲国家为此每年要多支付100亿美元左右。印度倡议有关油气生产与消费国建立区域性油气市场,确保油气稳定供应与合理供销。2005年初,印度举办亚洲石油经济合作部长圆桌会议,中国、日本、韩国、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伊朗、卡塔尔、阿联酋等亚洲主要石油生产和消费国以及国际能源机构、欧佩克组织、国际能源论坛的代表与会,探讨建立亚洲国家能源对话与合作机制。与会的印度、中国、日本、韩国以及南亚各国同意采取一致立场,共同应对“亚洲溢价”和石油安全问题。
三
印度能源政策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基本上保障了印度能源供应安全,对维持其经济快速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印度贯彻和实施能源新战略面临不少困难与问题。
(一)缺乏高新技术和资金的投入,油气田开发和利用率不高。
印度消费的能源主要是不可再生的石油和天然气。这些能源从油气田生产到提供给消费者使用要经过勘探、开发、开采、提炼等多个环节,还须有足够的基础设施,包括油气田建设、输油管线、输气网络等。这些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相关高新技术。而印度在这些方面能力都不足,严重制约了其油气产业的发展。印度政府虽已制定《2025年碳氢产品发展远景规划》,但实施难度大,进展迟缓,并难以全面落实。
(二)能源部门改革不得力,不彻底,效益不彰。
印度政府虽采取了取消计划价格、缩小许可证范围、推进市场自由化等改革措施,但仍管得过宽,统得过严,尤其是对各大石油企业的财政大权和对重大问题的决策权政府紧紧抓住不放。最近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公开抱怨说,该公司在安哥拉和苏丹油田竞标中失利的最重要原因是,公司所做出的任何决定,必须要经过印度政府的审核和批准,使该公司不能临机决断,而坐失先机。(11)政府一方面对单个公司该放权不放权,另一方面,对所属公司之间的关系却又协调、统筹不够,以致各公司在一些国外大型项目的竞标中,各自为战,甚至鹬蚌相争,让外国公司得利。印度政府对外国公司提供的优惠较少,而印度能源部门的经营成本过高,经济自由化程度大多不足,使得不少外国投资者裹足不前。
(三)印度政府拟修建的三条天然气输送管线面临多重困难,贯通尚需时日。
IPI和TPI两条管线均须经过巴基斯坦。印巴关系近年来虽有所改善,但由于双方积怨太久太深,两国争端的焦点克什米尔问题久拖难决,双方关系依然不顺,巴基斯坦对该两条天然气管道从其境内延伸到印度不会持积极态度。巴基斯坦致力于与中亚国家加强双边合作,其中包括建立联合油气开发公司,保障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单独向其出口,这使TPI的建设陡增变数。且IPI的一大段管道必须通过巴基斯坦政府控制薄弱的西部地区,这里自然条件差,分裂势力和恐怖分子活动频繁,施工难度和危险性都很大。TPI须经阿富汗,而阿富汗内乱尚未平息,国内局势难以稳定,使得该管道建设计划可能搁浅。孟加拉国在MBI问题上要价很高,印度国内各界存有不同看法,短期内印度政府恐怕难以接受其要价。目前印度政府也在评估一条穿越孟加拉湾的海底管道,绕开孟加拉国,以便能直接将缅甸的天然气运送回国。另外,印度专家还提出一个备选方案,即修建从缅甸北部边界直接通往印度东北部的输送管道。但这两条管道的造价都会比MBI高得多,印度恐怕一时难以承受得起。
(四)印度与一些重要产油国关系不大稳定,影响其获得大量油气资源。
如印度迫于美国的压力,在涉及伊朗和缅甸的核武问题、人权及民主化问题上,往往首鼠两端,不肯为上述两国说话,甚至屈从于美国,在国际场合做不利于两国的表态,引起两国的强烈不满。这使得印度与它们的能源合作存在着不确定性,如最近伊朗威胁要对印度撤资断油。俄罗斯是印度寻求海外能源资源的主要对象,但俄罗斯谋求海外能源合作多元化,难以让印度独家得利。尤其是俄罗斯谋求与中印构建战略协作关系,对中印能源合作将维持某种平衡。如在俄罗斯政府拍卖尤科斯最大子公司尤甘斯克的过程中,建议中国和印度的石油公司共同收购尤甘斯克的股权,这同印度的初衷相径庭。
四
美国和欧洲国家所属的大型石油公司已控制全球现有大部分油气资源,中国和印度不得不同在一些高危地区或与美国交恶的国家中寻找和开发新能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竞争态势。在拉美与非洲,中国的公司走到哪里,印度的公司也出现在哪里,双方在开发与购买油气资源方面,展开激烈竞争。这对双方都不利,因为总有一家是输家,而赢家也要付出更大的代价。由于中方具有更强的实力,一旦中印在海外面临竞争,中方公司一般都会夺标,但中方也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如在2004年,中印两国所属的石油公司在安哥拉一处油田开采竞标中展开激烈竞争,最终是以中国政府用远超标底的20亿美元的“石油还贷”作为条件,使中国的石油公司取得开采权。2005年9月,中印两国所属的石油公司在开发厄瓜多尔的油田过程中也展开了角逐。西方媒体大肆渲染和歪曲在油气开发方面中印竞争的局面,把中印在海外的能源竞争说成是“龙象之争”,诬称中印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的“领袖”,却只顾抢夺能源,不顾当地居民的生计和生存环境,恶毒挑拨中印之间和中印同有关产油国家及其人民之间的关系。
中印都是经济正在腾飞的发展中大国和能源消费大国及能源进口大国,双方在能源领域展开一定的竞争也是难免的。但从两国的根本与长远利益出发,双方应在能源领域加强协调、合作,避免恶性竞争和直接碰撞。因为合作能双赢,恶竟和碰撞则皆输。可喜的是,近年来双方对此都有较清醒的体认,表现了很强的合作意愿,并迈出了切实的合作步伐。 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时表示,能源合作是中印双边合作重要组成部分。中印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宣言》中的第九条规定,两国在能源安全和节能领域开展合作,包括鼓励两国有关部门和单位在第三国协作勘探和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为扩大中印经贸合作成立的中印经济合作联合研究小组向双方政府提出的报告中,也有关于能源合作的具体建议。2006年1月,艾亚尔率领印度石油天然气代表团访华,与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等政府官员、石油公司负责人会晤。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旗下的海外分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印度能源管理局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分别签署有关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印度天然气有限公司还计划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北京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开发生产以及城市天然气运输项目领域展开合作。印度还希望与中国建立能源合作监督机制。
中印海外能源合作业已开始并取得一定进展。如中印石油公司在苏丹的油田开发上进行了良好的合作;2005年12月,中印还联手收购了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叙利亚的一处油田资产。中印海外能源合作还刚刚起步,潜力很大。这种合作可以面向全球范围,即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只要条件允许,都可以开展合作。但中印海外能源合作的理想和重点地区是世界油气资源中心地区之一的俄罗斯和里海——中亚地区国家。首先,这些国家临近中印,运输成本较低。其次,中印同这些国家开展能源合作,有较好的政治基础。俄罗斯高度重视与中印发展三边合作关系,并把中印视为其进行能源合作的重点对象。从长远看,俄中印存在构建三边能源联盟的可能性。中印同中亚国家都建立和发展了密切、良好的关系。中国和中亚国家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印度是该组织的观察员,将来有可能成为该组织的正式成员,三者可以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内充分进行和加强能源合作。此外,中印还可联合亚洲石油进口国为平抑国际油价加强协调与合作。中印和有关亚洲国家在共同应对“亚洲溢价”方面已达成一定共识,今后还须加大合作力度,以维护亚洲石油消费国的合理权益。
随着中印两国经济持续强劲增长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两国在能源领域开展合作的必要性愈益增强。随着双方关系的不断改善和发展,两国开展能源合作的可能性愈益增大、机会愈益增多。展望未来,中印能源合作的前景是极其光明和广阔的。
注释:
①Indian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Industry 2005,Centre of Publications,P189.
②Mohan Guruswamy,Ronald Joseph Abraham,Abhinav Gupta,Towards a New Petroleum Products Pricing Policy,Center for Policy Alternatives,P4.
③任彦:《印度首次建原油储备基地》,《环球时报》,2006年7月24日,第15版。
④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全球能源大棋局》、时事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255页。
⑤Indian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Industry 2005,Centre of Publications,P7.
⑥同注释③。
⑦Debnath Shaw,Securing India's energy needs,the regional dimension,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2005.
⑧www.pmindia.nic.in.
⑨John Larkin,India Sets pace on Cleaner Air,The Wall Street Journal,online edition,November 22,2004.
⑩《每日经济新闻》2005.04.14。
(11)Gordon Feller,India's energy future,New alliances with neighbors,the global south,& the energy axis of Russia,Iran and China.
标签:石油论文; 中印论文;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能源论文; 西方石油公司论文; 油气改革论文; 俄罗斯天然气公司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中印局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