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消费研究:提高职工报酬份额的思考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扩大消费研究:提高劳动者报酬份额的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者论文,报酬论文,份额论文,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一直强调要扩大消费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至2008年最终消费率仅为48.6%。①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具有多方面的原因,是劳动者报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过低、经济发展方式、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就业不足、民生滞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靠投资与出口也能保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从长期而言缺乏消费支撑的经济增长难以为继。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出口受到了严重影响,为促进经济发展国家提出了以促内需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政策,但是相关政策在扩大消费方面的作用较为有限。有关政策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有可能在中长期内进一步固化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从长远而言不利于有效促进经济发展。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指出要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努力扩大消费不断提升最终消费率极为迫切。深入分析我国消费不足的原因,提出有效促进消费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与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理论界对消费的研究不断深入,对消费的研究涉及消费战略、消费函数、消费结构、消费行为、消费倾向、经济转型、收入分配与消费分层等方面。消费战略方面的代表研究是刘方域、杨圣明②在回顾与展望我国消费战略的基础上,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提出了科学的适度消费的标准。对消费函数的研究主要是藏旭恒③、贺菊煌等④以及余永定、李军(2000)⑤的研究,藏旭恒以1978年为界对前后两个阶段的居民的消费函数进行了研究,贺菊煌等以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函数为基础估计了我国的消费函数,余永定、李军在以选择理论为基础的分析方法推导出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宏观消费函数。对消费结构的研究代表性的有范剑平等⑥和田学斌⑦等,范剑平等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消费结构做出了系统研究,田学斌重点分析了家庭消费结构的演变。消费行为是影响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袁志刚等⑧指出由于改革前后收入过程的变化使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改变,城镇居民消费者行为改变导致消费轨迹转变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对近年来消费倾向下降的问题,袁志刚等⑨认为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是导致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变异与消费倾向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倾向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转型对居民消费有深刻影响,李振明⑩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对中国消费问题进行了研究,强调必须从制度变迁入手,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消费,仅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如果不是徒劳的其作用也是有限的。收入分配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袁志刚等(11)强调合理的转移支付和收入再分配政策有助于提高总消费,杨天宇(12)指出正确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利于扩张居民消费需求。李培林等(13)从消费分层的角度对消费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通过刺激消费启动经济必须针对不同消费阶层的消费取向采取不同的政策。以上相关研究对深入探讨我国消费变动的原因与发展趋势以及提出有效促进消费的对策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影响我国消费变动的原因与发展趋势,提出有效扩大消费的对策措施。

二、近年来我国消费需求变动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近年来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按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05.6亿元增长至2008的306859.8亿元,同期最终消费由2239.1亿元增加至149112.6亿元。最终消费率总体经历了一个不断提高又逐步下降的过程,尤其是2000年后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而投资率不断上升,最终消费率自2006年下降到50%以下后继续下降,到2008年最终消费率下降到前所未有的历史新低仅为48.6%。最终消费率的持续下降为快速的经济增长带来了一定的隐忧,依靠投资与出口推动经济增长终将难以为继,一旦外需发生较大变化时经济增长与就业将受到较大影响(见第15页表1)。

最终消费由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构成,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的变动以及比例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最终消费的构成及变动情况,最终消费中政府消费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而居民消费占的比例越来越低,居民消费难以有效启动,努力扩大居民消费是扩大消费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消费增长迅速由1978年的480.0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40720.4亿元,同期居民消费由1759.1亿元增加到108392.2亿元。期间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之比基本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的比例由1978年的78.6%下降至2008年的72.7%。同期政府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的比例由21.4%上升至27.3%。与此相对应的是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之比逐步下降,由1978年的3.66下降至2008年的2.66。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的比例较低,增加居民消费需求对有效扩大最终消费需求至关重要,有效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与消费水平是扩大消费的必要前提(见第15页表2)。

近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上升,但在国内生产中的比重基本持续下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1558.6亿元增加至2008的108487.7亿元。2000年以来除了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40%,其他年份均在40%以下,而且自2002年以来基本呈逐年下降,2007年此比例仅为33.91%。虽然2008年有所上升,但这主要是受2008年上半年消费指数急剧上涨的影响(见表3)。

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最终消费变动、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比例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状况的变动,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降低,难以有效启动消费,尤其增加居民消费任重道远。为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必须有效扩大最终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

三、劳动者报酬份额持续走低是消费需求难以有效增长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最终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劳动者报酬份额持续下降导致消费不足,此外受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等因素影响导致居民存在较强的谨慎消费动机也是影响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原因。

(一)劳动者报酬份额下降导致居民消费能力不足影响到最终消费需求

消费最终由收入决定,劳动者报酬份额作为衡量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劳动者报酬份额持续下降导致城乡居民消费能力不足,这虽然并不是决定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的唯一原因但却是最重要原因。尽管以绝对数衡量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每年度均有不同程度地增长,但这种增长并不能完全反映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以劳动者报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变动状况以及劳动者报酬份额相对于国家与企业所得的比较,才能更加全面地反映城乡居民消费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我国劳动者报酬份额逐年降低,严重影响到公众消费能力的提升。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劳动者报酬份额也经历了一个上升的过程,但是自1995年以来劳动者报酬份额持续下降,1995年劳动者报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尚达到51.44%,而到了1999年只有49.97%已下降到50%以下,到了2005年仅为41.40%,而2007年进一步下降仅为39.74%。与劳动者报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下降相对应的是营业盈余的逐步上升,2005年前营业盈余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基本在20%以下,而到了2007年则进一步上升至31.29%。劳动者所得不断下降,导致居民消费难以有效增加(见下表)。

与劳动者报酬与营业盈余变动相对应的是,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在全部存款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自2003年以来城乡储蓄存款在各项存款中的比例尚不足二分之一。20世纪以前城乡储蓄存款在各项存款中的比重尚在50%以上水平,自2000年以来下降较为明显,由1999年的54.81%直接下降到2000年的51.96%,而到2003年则下降为49.80%,到2007年此比例仅为44.31%,2008年略有上升达到46.74%。最近居民消费能力下降并不是家庭储蓄率太高,而是企业储蓄与政府公共部门储蓄增长过快,企业储蓄1992年为11.3%而2007年达到22.9%,同期政府储蓄从1992年的4.4%提高到2007年的8.1%。城乡储蓄存款比例的逐步下降与劳动者报酬比重下降相一致,在劳动者报酬不断下降以及城乡储蓄存款比例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居民消费难以有效提升是必然结果。而在此过程中政府消费不断上升,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的比例不断缩小也从另一角度说明城乡居民消费能力上升较为有限(见下表)。

(二)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等因素导致居民谨慎消费动机增强,影响到增加消费

除劳动者报酬份额降低导致居民消费能力下降影响到增加消费外,受到经济增长方式、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就业形势严峻等原因导致的居民谨慎消费动机增强,预防性储蓄不断加大等,是影响增加消费需求的重要原因。

首先,消费需求过低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粗放型的、投资—出口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一是过分强调投资与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作用,投资消费此消彼长,消费率难以有效提高。二是这种增长方式过于强调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导致一方面是劳动力的收入水平难以有效提升,劳动者报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过低,另一方面是不重视加强教育与职业培训投入,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难以有效提升,劳动力收入水平增长较为有限,限制了公众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水平。在短期内难以有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下,最终消费较低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结果。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一旦出口受到影响时,在缺乏有效消费支撑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将受到较大影响,此次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增长的表现即为明证。由于在短期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难以立竿见影,短期内也不可能有效提升最终消费率。

其次,受到改革进程不断加速的影响,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消费倾向下降,难以有效扩大消费。近年来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住房涨价以及教育高收费等问题,城乡居民的预防性储蓄不断加大,公众消费的谨慎心理不断加强,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不断下降。虽然近年来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处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但是边际消费倾向近年有所下降,2008年边际消费倾向仅为0.68。城镇平均消费倾向近年也基本呈现下降的趋势,边际消费倾向较低,2008年仅为0.58。城乡居民消费倾向较低,难以有效发挥增加居民消费(见第18页表6)。

再次,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是影响扩大消费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每年有大量失业人员需要重新再就业,加之每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每年新增劳动力等因素,使得就业总量供求形势不断严峻。在就业总量供求矛盾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包括高校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在内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尤为突出,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就业越发困难。在劳动者收入水平上升较为缓慢以及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同时,失业压力迫使公众谨慎消费。就业作为大部分公众获取收入的重要途径,在就业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既影响到公众的消费信心,也影响到消费能力。

第四,消费需求与消费供给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扩大消费。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距公众需求有较大的差距。一方面服务性消费需求不足,城乡居民的一些潜在的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挖掘,尤其是发展型与享受型消费需求相对不足。另一方面消费供给相对不足,中高端服务消费需求甚至是普通消费需求发展相对不足。消费供给与需求的双向不足,导致居民消费难以进一步提升。有效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高端服务业与普通服务业的发展,是有效促进消费的必要前提。

此外,一些政策性因素以及消费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因素也影响到有效扩大消费。近年来出台的一些政策如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过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低收入水平者的消费能力,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消费文化有待确立,有待构建更好地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政策环境,影响消费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等因素,均在不同程度影响到扩大消费。

四、以提升劳动者报酬份额为重点有效扩大消费需求

消费需求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14),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以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扩大消费需求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有效扩大消费需求,有必要以提升劳动者报酬份额为重点,有效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同时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为扩大消费需求奠定良好的政策环境。

为有效提升劳动者报酬份额,首先有待通过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努力平衡投资消费关系,重点加强基础设施投资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能力的投资,努力持续提升城乡劳动者收入水平。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发展教育,协调发展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充分提升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劳动生产率与科学技术水平,加大高素质人力资本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再次,进一步深入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在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中均要妥善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不断提升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所得的比重,构建有效提升劳动者收入水平的体制机制,努力确保劳动者收入水平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发展速度。第四,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发展第三产业,通过制定税收政策、取消限制措施等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效扩大就业,不断提升劳动者收入水平。第五,进一步有效扩大就业,充分发挥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的重大作用,努力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完善政策有效促进创业发挥创业拉动就业的作用,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不断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

此外,有待通过全局性的社会改革激发居民的消费信心,在适时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基础上,有效稳定居民消费预期,努力降低居民谨慎消费动机。进一步改善民生,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不断深化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有效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努力提高消费倾向,积极提升居民即期消费。加大对边际消费倾向高以及人力资本积累效果明显的人群的消费补贴和收入补贴,努力提升低收入群体家庭的消费能力与人力资本投资能力,有效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进一步发挥消费热点的作用,积极发展幼儿消费、老年消费、旅游消费、节日消费等消费热点,积极培育新型消费热点。尽快取消影响消费结构升级与消费水平提升的体制性障碍,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与提升消费水平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注释:

①本文数据如非特别注明,均引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及自行测算。

②刘方棫、杨圣明主编,《九十年代中国市场消费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③藏旭恒,《中国消费函数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④贺菊煌等,《消费函数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⑤余永定、李军,《中国居民消费函数的理论与验证》,《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⑥范剑平,《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⑦田学斌,《家庭消费结构演变的制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⑧袁志刚、宋铮,《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变异与我国经济增长》,《经济研究》1999年第11期。

⑨袁志刚、宋铮,《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经济研究》,2000年第11期。

⑩李振明,《经济转型与居民消费结构演进》,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11)袁志刚、朱国林,《消费理论中的收入分配与总消费》,《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2)杨天宇,《中国的收入分配与总消费——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

(13)李培林、张冀,《消费分层:启动经济的一个重要视点》,《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1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标签:;  ;  ;  ;  ;  

扩大消费研究:提高职工报酬份额的思考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