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偏离——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美学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发展与偏离”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最基本的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艺术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意识形态论、人性异化论几个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但同时又在美学方法、美学方向、美学精神、美学基点几方面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偏离并不是背叛,而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在西方学术传统影响和20世纪特定历史条件下合乎逻辑的延伸。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关系,曾是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中国美学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当今中国美学理论界仍然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关系的论争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观点。其一,“西马非马论”。这种观点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不是马克思主义美学,而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其二,“西马即马论”。这种观点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是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以上两种观点,都从某一方面看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联系与区别。但认真审视,两种结论的表述都欠准确性。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表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呢?笔者认为,发展与偏离,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最基本的关系。
一 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从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直接联系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
(一)艺术反映论 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强调,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外部世界先于头脑中的观念而存在,艺术及各种思想形式是从外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转化而来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说:“我的辩证法,从根本上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以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为基础,认为文学艺术作品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艺术反映论的代表卢卡奇提出了一套完整而富于特色的现实主义艺术反映论。卢卡奇认为,在人的精神和意识活动之外,存在着一个完全独立的客观现实世界,存在决定意识,文学艺术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是对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2〕。 美国学者雷纳·威克莱指出:“现实的反映”是卢卡奇现实主义艺术论的“中心警句”〔3〕。 这个概括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但是,卢卡奇的艺术反映论又不同于机械反映论。他一再强调,文学艺术的反映不是“机械的照相式的再现”,是对现实的一种能动反映,是主动与被动,主观与客观的结合。“诗人的态度是主动的和被动的,创造性和反映式的,它们是同时存在的,不可分割的。因为从现象到本质,从表面到规律的道路,这一过程只能主动地完成。可是这一主动性绝不排斥整个过程是反映客观现实这个基本性质。”〔4〕文学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 但同时又是通过作家创造性的,赋予形式的工作后形成的一个“自足的整体”。一部作品是否真实,不在表面上同生活相似,而在它的形式是否正确。什么是正确的形式呢?就是以客观的方式反映现实。卢卡奇现实主义反映论的核心和本质是“典型性”。典型性在卢卡奇的美学著作中体现为特殊性。特殊性是联系个别性与普遍性的中介。审美的特殊性能更好地表达事物的个性,它包含在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之中,从而使典型区别于统计学的“平均数”。对于卢卡奇的现实主义反映论,英国学者戴威·福加克斯评论说,“在许多方面反映模式在他的手里几乎是尽善尽美的了。”〔5〕
(二)艺术生产论 艺术生产说,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理论著作中多次使用了这一术语。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艺术生产有三种使用方式,包括三种含义。一指资本主义制度下,艺术是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商品,它是一种“生产”;二指与物质生产相对应的精神生产中的艺术方面,这是最基本、最普遍的用法,如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等;三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创作特性,它包含有“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式”,“艺术方式加工”等含义〔6〕。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艺术生产论,认为文学如同工人加工机器产品一样,是一种生产。法国批评家皮埃尔·麦歇雷《文学生产理论》一书是专门研究文学生产的。其基本观点是:文学是意识形态的生产,是对意识形态原料的加工。文学创作和生产劳动一样,并非什么创造,而是将原料加工成产品。作家是这样一个生产者,他把现存的语言、意识、题材、体裁加工成文本,从而使这些原料变成了另一种东西,正象钢经过切削、打磨、焊接成飞机螺旋桨,并与其它部件一起装配成飞机以后,它的外形和功能都改变了一样。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同之处在于:物质生产是加工物质产品,艺术生产是制造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虚幻的非实体,它不具有具象形态和轮廓,文学通过虚构赋予意识形态形象和轮廓。所以可以说,文学是通过写出意识形态来“生产”意识形态,而不是对现实作理论描述。伊格尔顿评论马歇雷的艺术生产论说:他“所作的分析是很精辟的”,他是“当代最敢于挑战并具有真正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7〕。这个评论虽高了些,但它却说明了一点, 马歇雷的艺术生产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论无疑是一种发展。当然,我们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美学生产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生产论混为一谈,二者之间的区别还是明显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生产,但同时肯定它是特殊的,具有创造性和个性化的生产。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论,却抹杀了艺术生产的特殊性,否认艺术生产的创造性和个性化特点。
(三)意识形态论 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是和经济基础、社会现实、物质条件相对立的一个范畴。他们主要考察的是意识形态与存在、与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指出意识是存在的反映,一定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 “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8〕,艺术虽不能完全等同于一般意识形态,但它仍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或“意识形态的形式”〔9〕,因而, 它也仍然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论。其代表人物路易·阿尔都塞是一个泛意识形态论者,他试图以“意识形态”来说明人们的一切活动。阿尔都塞发挥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意识形态理论,提出“意识形态是人们与其真实生存状况关系的想象性再现”,“意识形态暗中渗透到所有人类活动之中,它与人类存在的‘生活’经验本身是同一的。”〔10〕在阿尔都塞看来,文学艺术属于意识形态序列,有些时候,文学艺术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尽管他曾声明“我并不把真正的艺术列入意识形态之中”,但他却一贯坚持认为“艺术的确与意识形态有很特殊的关系”。他认为,“艺术的特性是‘使我们看到’,‘使我们察觉到’,‘使我们感到’某种暗指现实的东西。”(意识形态)〔11〕这也是艺术同科学的区别,科学使我们认识意识形态。艺术与意识形态十分特殊的关系最直接的表现是:“艺术从意识形态中诞生,在意识形态中浸润,作为艺术把自己从意识形态中分离出来,而暗示意识形态。”〔12〕而且,它还是意识形态的内奸,在暗示意识形态时出卖意识形态,从而引起人们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或否定。在这一点上,阿尔都塞与麦歇雷的看法也具有一致性:“文学通过利用意识形态而向意识形态提出诘难。”〔1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论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既有师承关系,又有发展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意识形态论重点在探讨意识形态与艺术的特殊关系,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意识形态论重点在强调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的依存关系。
(四)人性异化论 异化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个重要问题;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端。马克思恩格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都深入研究了异化问题。特别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两本书中,提出并论述了著名的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过程的异化,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以及人自身的异化,使人丧失了符合人性的外观和正常的审美感受能力,从而变得片面。要消除异化,使人性得到复归,必须消灭私有制。异化理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里得到了极大的重视,特别是在他们的美学研究中,异化成了一个共同主题。马尔库塞、阿多尔罗等人的美学思想,都是围绕异化主题展开的。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爱欲与文明》、《审美之维》等著作中认为,伴随着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人的异化状况越来越严重,其主要表现是精神危机与感官功能异化。人在一个“物质——科技——机器——合理化——单调重复”这一系列单一层面上活动,变成了“单向度的人”(又译为“单维人”)。他认为,文学艺术是以审美方式对这种异化的“单向度的人”的命运进行揭示和批判,人的解放也应建立于以文学艺术为中心的“审美之维”的革命这一基础上。只有通过对人的内在审美——感觉——欲求——本能层面的改造,才能在根本上造就一个新社会的——崭新的人及其心理结构。概而言之,人的解放,异化的消除,只有通过艺术和审美的方式才能达到。阿多尔罗对异化的探讨,是结合他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的。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意识,是社会的乖孩子,“除了它自身的存在,除了服从于现有状况的支配力量的行为模式,意识形态就什么痕迹也没有留下了。”其原因有二:一是统治者的欺骗;二是社会的异化。
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论,把马克思主义异化论对外部世界的描述引向了对内部世界的探讨。马克思讨论劳动异化、人际关系异化,指出消除异化在于消灭私有制,改造外部世界。西方马克思主义讨论人的意识异化,精神异化,指出消除异化在于创造崭新的心理结构,改造人的内部世界。
艺术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意识形态论、人性异化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美学的四大贡献。
二 偏离: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研究方向的转移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其发展,又是有选择的发展。换句话说,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同时,又在许多方面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美学。
(一)美学方法的偏离 在美学方法论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来自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总结,理论又返回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并指导实际。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理论和实践是同一的。阿多尔罗写道:“理论是实践的一种形式,而实践本身就是一个突出的理论概念。”〔14〕这样,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脱离实践、远离现实的倾向。英国著名新左派理论家安德森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一书中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宣称理论与实践在语汇上的同一性,这样就有效地压制了作为马克思主义与群众革命斗争之间有力联系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个实质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首要的最根本特点就是:它在结构上与政治实践相脱离。 ”〔15〕安德森的这个看法,可以说是抓住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质。
(二)美学方向的偏离 在美学方向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人民性方向。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艺术是为人民的,理论要坚持群众方向。马克思恩格斯不只一次强调,艺术要歌颂无产者,要为大众服务。而且,他们的理论著述,同样坚持着人民方向,他们总是尽量使工人阶级能够理解。然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却偏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倡导和坚持的人民性方向,在他们的理论中表现出一种贵族化倾向。一方面,他们普遍不关心人民大众的艺术实践和审美要求,“表现出对于现实和一般大众的高傲态度。”〔16〕另一方面,他们的理论著述“所特有的极其艰深的语言,却从来没有由于要同无产阶级读者建立直接或积极的联系而有所约束。相反,它超过了语言复杂性的必要极限,这足以说明它跟任何群众实践都是相脱离的”〔17〕。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这种贵族化倾向,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特殊经历的产物。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被迫远离国土,流亡国外,脱离人民,使他们成了书斋中的学者,而非生活斗争中的实践家。
(三)美学精神的偏离 在美学的精神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乐观主义精神。马克思主义美学,对世界充满着信心,洋溢着一种乐观主义精神,他们认为,理论不仅说明世界,还应改造世界;他们坚信,共产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人类社会的前景是光辉灿烂的。相反,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却流露出一种悲观情绪,对世界,他们持不可知论,不知人类从何而来,到哪里去。阿多尔罗对人类摆脱资本主义问题提出了质疑,阿尔都塞宣布共产主义是一种永恒的幻想。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共同标记是:“一种共同的、潜在的悲观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奠基人以及他们的继承者的信心和乐观主义渐渐消失。”〔18〕
(四)美学基点的偏离 在美学的基点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物质第一性。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美和艺术的起源、发展、变化,都是与一定的社会生活、经济基础相联系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在社会现实、经济基础与人们的交往关系中去探讨和说明美和审美等问题。他们的道路是从哲学走向经济学,并在哲学和经济学研究中论述了大量的艺术问题,美学问题。然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却转向了精神方面,甚至是从纯意识中去探讨美和艺术问题。如马尔库塞,就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社会、经济的基点转向了情感、个性方向。他主要是想通过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改造,建立一个人的心理解放的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大多是从政治学或经济学转向哲学,在哲学思辩和玄想中去研究美学问题。例如阿尔都塞就是从意识形态中探讨美和艺术的,认为意识形态再生产艺术,决定着艺术。这样,他们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往往轻视后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著述,推崇前期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丰富的理论内容简单化为一种哲学方法论,人为地将马克思主义加以割裂。
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偏离,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们试图建立现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种种努力都失败了。然而,他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方面,却无疑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建设性成果,因此,这仍然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吸取的。
三 辨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合逻辑延伸
发展与偏离,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关系。但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否可以归入马克思主义美学范畴呢?回答是肯定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在西方学术传统影响和20世纪特定历史条件下合乎逻辑的延伸,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两脉主要流向中的重要一脉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他们的美学思想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与发展。到了20世纪,形成了以列宁、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马克思主义美学,以贝拉·库恩、卢卡奇为代表的匈牙利马克思主义美学,以希佩、豪格为代表的联邦德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等等〔19〕。事实上,不仅在欧美许多国家,而且在亚洲部分国家,也都形成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美学流派。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史,并不如某些学者指出的那样是马恩列斯毛“一脉单传”,而是“一源多流”,是一部“以马克思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为源头,以马克思主义在各时代,各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多种样式的理论和实践的‘一源多流’的历史”〔20〕。当然,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一源多流”中,不仅每个流派各有特色,而且影响也有大小之别。理论界普遍认为,以卢卡奇、葛兰西、本雅明、马尔库塞、阿多尔罗、阿尔都塞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以列宁、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马克思主义美学,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主要两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相联系的,但又不完全相同的一种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西马非马论”与“西马即马论”都是一种不科学的结论。他们的共同点不是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美学思想的联系,不是以发展的观点去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而是视列宁、斯大林乃至毛泽东美学思想为正统马克思主义美学,并以此为标准去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从而在“是”与“非”的线性思维的两极滑动,走不出错误的方位。
(二)西方学术传统的一贯体现 任何时代和个人对前代和前辈理论的发展,都有所偏离,都是在继承中有批判,在吸收中有扬弃,如果没有批判和扬弃,也就没有发展和超越。当然,在文化背景、学术传统不同的地区和国度,其偏离程度、批判力度又有所差别。东方学术传统(包括苏联在内),比较重坚持、重继承、重吸收。以列宁、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马克思主义美学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美学思想时,体现了东方学术传统的一贯性。虽也有所偏离和扬弃,但更侧重于继承与坚持,尤其是在现实主义理论,美学的人民性方向,文艺的党性原则诸方面,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西方学术传统更重偏离、重批判、重扬弃。不管是亚里士多德之于柏拉图,还是荣格之于弗洛伊德,都是以批判为基点,以超越为旨归的,他们都是在对前人的偏离中创造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构筑了自己的理论大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也明显受到西方学术传统的影响。不管是卢卡奇、葛兰西、本雅明,还是马尔库塞、阿多尔罗、阿尔都塞,他们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美学观时,尽管有坚持、继承和吸收,但似乎更侧重于偏离、批判和扬弃,特别是在美学方法、方向、精神、基点等方面,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美学观有很大差异。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导致许多论者视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为“非马”或“反马”,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论者们没有看到西方学术传统的特点,没有弄清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同西方学术传统的内在联系。
(三)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精神之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时代的精神生产,都是受该时代社会存在影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也不例外,它是20世纪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之果。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为什么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同时又在某些重要问题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呢?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的美学思想,正是20世纪西方“时代的大变动、科学高度发达、现实状况十分复杂的条件下”的产物〔21〕。如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美学的乐观精神两个问题上,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就与马克思主义美学发生了偏离。具体言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美学理论,不仅与无产阶级斗争实践和艺术实践紧密结合,而且还高扬着乐观主义精神。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则相反,除卢卡奇、葛兰西等少数几个人外,大多数美学家的美学理论却很少与无产阶级斗争实践相结合,并且普遍具有一种悲观情绪。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很大关系。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正是欧美无产阶级工人运动和文化运动的低潮时期,客观形势不能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条件,也不容他们乐观。又如异化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主要探讨的是“劳动”异化,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家却大谈现代工业社会中“技术”支配下的人的“意识异化”和“精神异化”。这同样是时代使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处的时代,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十分突出,“异化劳动”是普遍现象。所以“异化劳动”成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注的重点,“异化劳动”理论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的管理科学有了长足发展,劳动管理手段有了很大改变,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得到了缓和,“劳动”的异化程度减弱,“劳动”的异化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代之而起的是“技术”异化,是技术对情感的否定,物质对精神的挤压。处于这一历史时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家,除卢卡奇等少数几个人还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异化劳动”理论保持一定兴趣外,大多数人的兴趣集中到了“技术”社会中人的“意识异化”、“精神异化”等问题上。他们着重探讨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人是如何从完整的人变成“单向度的人”,艺术如何从独创变成“机械复制”。基于此,我们认为,离开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们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去评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势必导致善意的误解。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7页。
〔2〕卢卡奇后来在《美学》中改用模仿。
〔3〕参见[美]雷纳·威克莱:《西方四大批评家》第71页,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4〕卢卡奇《贝歇尔的诗歌》, 转引自艾晓明《胡风与卢卡奇》、《文学评论》1988年第5期。
〔5〕[英] 安纳·杰弗森等著:《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概述与比较》,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6〕参见董学文:《关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论集》第239—24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7〕转引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第640页,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5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83页。
〔10〕路易·阿尔都塞:《列宁和哲学》第223页,伦敦,1971 年版。
〔11〕路易·阿尔都塞:《一封论艺术的信》、《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第520页,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
〔12〕路易·阿尔都塞:《列宁与哲学》第222页,伦敦,1971 年版。
〔13〕皮塞尔·麦歇雷:《列宁〈托尔斯泰评论家〉》,载《文学生产理论》伦敦,1986年版。
〔14〕阿多尔罗:《箴言集》第171页, 转引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第162页,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
〔15〕参见《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第162、149页,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
〔16〕王杰:《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现代美学思潮的影响》、《文艺研究》1990年第2期。
〔17〕〔18〕[英]佩·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引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第149页,第169—170页,漓江出版社, 1988年版。
〔19〕参见M·C卡岗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0〕彭赟《历史的评价与价值观的抉择——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三个观点》、《学术月刊》1995年第11期。
〔21〕张守正:《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民日报》1988年10月28日第5版。
标签:美学论文; 卢卡奇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西方美学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西方社会论文; 意识形态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