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知识”概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概论论文,语文学科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教学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建设刻不容缓。然而,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包含哪些方面,有哪些具体内容,长期以来却一直语焉不详。语文教学的专业含量被不断弱化,这严重地损害了语文教师的专业尊严。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最近,我们承担了国家考试中心组织的“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学习用书的编写工作,20位学有专长的博士和教授,根据考试大纲编写完成《初中语文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高中语文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编写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过程,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构成及其具体内容,渐渐呈现出较为清晰的面貌。
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由语文学科知识、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实施、语文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构成。这里介绍的,是其中的语文学科知识。
语文学科知识,是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前提性知识。它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即关于语文活动对象或主体的知识。
语言学、文学、文章学和心理学,是支撑语文学科的四根支柱,因而是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理应通过大学相关课程和教材获得。然而,大学相关课程和教材,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对语文教学极为重要的知识,或者未予申明,或者未予突出,有的还缺乏研究,因而导致语文教师普遍未能知晓,在语文教学中往往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参考相关学科专家的著述,结合语文教学实际的考察,我们筛选、提炼了语言学若干知识点、文学理论若干知识点、文章学若干知识点、心理学若干知识点,并加以简洁而有针对性的阐释。具体纲目见下表:
语言学、文学、文章学和心理学知识,在论述语文学习领域知识和语文教学设计时,将有进一步的展开。比如散文教学设计、文言文教学设计,就要对散文的文类特征、文言文的特点进行清晰的论述;阐述阅读、写作等学习领域知识,就会较多地涉及阅读心理学、写作心理学等内容。
二、语文学习领域知识。即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教什么”、“应该学什么”的知识。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语文课程中,语文学习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其中必修课程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阅读与鉴赏,实际上指两种不同的阅读类型;表达与交流,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因此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仍可依《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分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学习领域。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五个系列,则是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学习领域的进一步扩展或深化。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教什么”、“应该学什么”,语文课程标准实际上已作出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学习领域。这个回答是革命性的;尽管对它的革命性意义,在以往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并未得到充分的阐发。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主要不是关于对象或主体的知识,不是关于语言的语言学知识,不是关于文学的文学理论知识,不是关于文章的文章学知识,不是关于心理活动的心理学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服务的,只有把它们融会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之中,学习这些知识才有意义和价值。
换言之,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是把主体与对象关联起来的知识。“识字与写字”,关系到识字、写字的人和所识的字、所写的字;阅读,关系到阅读的人和所阅读的读物;写作,关系到写作的人和写作的具体情境及所写的文章样式;口语交际,关系到听话、说话的人和听说的具体情境及话语类型;综合性学习,关系到学习的人和语文综合性活动的情境及任务。语文学习,是学习如何识字写字、如何阅读、如何写作、如何口语交际、如何运用语文进行综合性学习。这种认识,是语文教育研究者业已形成的共识,即语文学习不是学习静态的语言学知识、文学知识、文章学知识等,不是学习关于“语言”陈述性知识,而是学习“言语”,学习如何运用语言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语文课程标准就是把这样的共识固定下来,并以标准的形式加以确认。
问题是研究没有跟进。阅读是怎么回事、写作是怎么回事、口语交际是怎么回事、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怎么回事,长期以来,似乎并没有说明白过。阅读学习什么、写作学习什么、口语交际学习什么、语文综合性学习要综合什么和学习什么,长期以来,似乎均无着落。现在,到了该说清楚的时候了;所积累的研究成果,也具备了基本能说明白的条件。下表是关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这三个主要学习领域的论述纲目:
语文学习领域的知识,在散文、小说、诗歌、戏剧、实用文章和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在自叙文、虚构故事、阐释文、论辩文等写作教学设计,在日常的口语交际、组织中的口语交际、特殊场合的口语交际教学设计,在知识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体验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等教学设计,将有进一步的展开或具体化。这些知识,语文教师需要理性把握,并落实到课堂的教学内容中,在教学中努力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经验。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即对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评价的认识。
对语文教学来说,这部分知识处在上位,它贯通教育学原理、课程论、教学论、教育评价论等知识,也体现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智慧,对语文教学起着统摄性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比如在语文课程论,语文活动与语文学习的关系、语文知识与语文实践的关系、语文课程目标的特点、语文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关系、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等;在语文教材论,语文教材的类型、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材中的选文的功能、语文教材使用的原则等;在语文教学论,教学方法的含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关系、“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的关系、“学习状态”与“学习经验”的关系等。正确地理解这些内容,合理地把握上述种种关系,对语文教学至关重要。
语文教学中的种种问题,不仅是因为语文教学内容把握不住,而且往往是因为对语文课程、教材、教学和教学评价的认识不到位。为此,我们专门撰写了语文课程论撮要、语文教材论撮要、语文教学论撮要、语文教学评价论撮要,指明语文教师必须知道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
知识来源于可靠的研究。在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尤其要强化尊重知识,尤其要注意分辨研究得出的结论与基于个人立场的观点、主张。区分知识与观点、主张,并不那么困难:当一种认识提出之后,我们只需问:“你怎么知道的?”如果所得到的回答是或事实上是“我这么认为的”,那么这就是个人观点、主张。观点、主张可能有真知灼见,因而可供参考,应“姑妄听之”;不同观点、主张或许各有道理,因而可多元共存,应“兼听则明”。如果得到的回答,显然是基于充分的资料分析,包括对书面资料的公正梳理,对教学实践的客观剖析,那么这就是研究。研究得出的结论,在未被证伪之前,就是知识,就是对规律的揭示。除非有证据证明它的资料不可靠、分析不正确、逻辑有错误,否则不管喜欢与否,不管是否与自己的观念相冲突,都不能无视或轻易反对这一研究结论。尊重知识,是人的美德;按专业知识行事,所以是专业工作者。
四、语文课程资源知识。主要是四个方面:
(1)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
(2)对所使用的语文教科书与教学参考书的把握。
(3)对优秀语文教师及成功课例的熟悉。
(4)对信息化语文课程资源和语文教学研究主要杂志的了解。
一名语文教师,如果对语文课程标准不能正确理解,对所使用的语文教科书不能妥善把握,不知道有过哪些语文教学专家,不能从语文教学专家的成功课例中获取行事的准则,不知道语文教学研究的主要杂志,不能利用正规的信息化语文课程资源,就不太可能成为称职的语文教师。
为便于大家学习和切磋,先行列出一部分我们精选的拓展阅读书目,供研读参考。
(一)语言学
1.[英]戴维·克里斯特尔,编.现代语言学词典[M].沈家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刘世生,朱瑞青,编著.文体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王荣生,韩雪屏,编著.语言知识新视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章熊等.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二)文学理论
1.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第7版)[M].吴松江,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
3.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版社,2004.
5.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三)文章学
1.[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M].长沙:岳麓书社,1984.
2.王凯符.古代文章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
3.叶圣陶、夏丐尊.国文百八课[M].叶圣陶文集5.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曾祥芹,甘其勋等.文章知识新视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陈满铭.章法结构原理与教学[M].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
(四)心理学
1.[美]麦克德维特,奥姆罗德.儿童发展与教育[M].李琪,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美]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美]L.R.安德森,等.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俄]维果斯基.思维与语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5.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五)阅读与学习阅读
1.[美]艾德勒,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郝明义,朱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加]佩里·诺德曼,梅维丝·雷默.儿童文学的乐趣[M].陈中美,译.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
3.张必隐.阅读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顾晓明.阅读的战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5.谢锡金,等.儿童阅读能力进展——香港与国际比较[M].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05.
6.鲍善淳.怎样阅读古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7.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六)写作与学习写作
1.刘淼.作文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朱晓斌.写作教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祁寿华.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洪宗礼,等.母语教材研究(第六卷)外国语文课程标准译介[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5.荣维东.写作课程范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七)口语交际的学习内容
1.张鸿苓.中国当代听说理论与听说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王荣生.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及活动设计[J].上海:语文学习,2004(11/12).
3.[美]狄安娜·D·赛尔劳.公共演讲:路径与方法[M].朱强,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美]安德鲁·D·沃尔文,卡罗琳·格温·科克利.倾听的艺术[M].吴红雨,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5.[美]查尔斯·J·斯图尔特,等.访谈的艺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八)语文综合性学习
1.巢宗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与目标定位[J].北京:人民教育,2005(5):24-28.
2.李海林.活动量、活动对象和活动成果的语文性[J].太原:语文教学通讯,2006(26):7-9.
3.洪宗礼,等.母语教材研究(第五卷)外国语文课程教材综合评介[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4.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M].李季湄,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5.申宣成.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九)语文课程资源
1.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张鸿苓,等,主编.新中国中学语文教育大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4.谢谦,编著.国学词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洪宗礼,等,主编.母语教材研究[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十)文本解读优质资源
1.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钱理群.名作重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孙绍振.名作细读(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4.孙绍振.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5.刘俐俐.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刘俐俐.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陈日亮.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8.吴中杰.吴中杰评点鲁迅小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9.吴小如.古文精读举隅[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原标题:“语文学科知识”概论——“语文学科知识精要”开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