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丹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NICU 江苏 扬州 225000)
【摘要】 目的:分析和评估尼莫地平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用药效果,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8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尼莫地平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浆NO、ET-1、TXB2及6-K-PGF1α的检测结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血浆NO、ET-1以及6-K-PGF1α含量显著升高,而TXB2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值得日后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尼莫地平;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用药效果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0-0127-02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是指因为多种因素导致动脉瘤发生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种急性综合征,不属于疾病的范畴[1]。现我院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尼莫地平进行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8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
观察组患者40例,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42至75岁,平均年龄为(55.14±18.48)岁。
对照组患者40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41至76岁,平均年龄为(55.63±18.14)岁。
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经颅脑CT确诊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经比较,两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药物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观察组患者实施尼莫地平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具体方法如下,①对于体重少于70kg或血压不稳定的患者,在治疗前2小时,按照0.5mg/h给患者静脉泵入尼莫地平注射液(10 mg/50ml),若患者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且血压比较稳定,2小时后可以按照1mg/h给患者静脉泵入尼莫地平注射液(10mg/50 ml)。②若患者体重高于70kg,在治疗前2小时,按照1mg/h给患者静脉泵入尼莫地平注射液(10mg/50ml),若患者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且血压比较稳定,2小时后可以按照2mg/h给患者静脉泵入尼莫地平注射液(10mg/50 ml)。若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应停止给药或减少药物剂量。连续泵入14 天后服用尼莫地平片剂,每天6次,每次60mg,连续治疗7 天。
1.3 评估指标
1.3.1参照患者的临床表现来判定,若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下降20%以上为显效;若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下降10%以上为有效;若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下降低于10%为无效。
1.3.2两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治疗后均采取血浆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以及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rostaglandin F1α,6-K-PGF1α)水平检查并比较检查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在本次研究结束后,所有数据均准确无误的录入至SPSS16.0软件中,计数资料运用卡方检验的方式进行比较,其中结果用例数、率[n、(%)]来表示,若P<0.05,表示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比较结果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若P>0.05,表示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比较结果无明显差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疗效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显效为12例,有效为18例,无效为10例,总有效率为75.00%,而观察组患者显效为22例,有效为16例,无效为2例,总有效率为95.00%。经过比较发现,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
2.2 两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NO、ET-1、TXB2及6-K-PGF1α比较
治疗后,经检查发现,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血浆NO、ET-1以及6-K-PGF1α含量显著升高,而TXB2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存在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为患者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呕吐不止的现象或者存在不同层次的意识障碍等,临床特点为起病急、病情重、易合并多种疾病、死亡率极高,其中脑血管痉挛、脑卒中、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合并症,极易导致患者死亡或致残[2]。
尼莫地平属于第二代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对脑组织受体有较高选择性,能够有效阻碍钙离子进入脑血管平滑肌[3],达到有效抑制平滑肌发生收缩现象,改善机体脑血管微循环,缓解机体脑血管出现痉挛,以免脑神经元发生缺血性损伤,增强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力,减少血液的黏稠度,防止血栓形成,降低合并症发生机率,改善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4]。
综上所述,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尼莫地平进行治疗,疗效可靠,值得日后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曹国彬,陆永建,王俊华等.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及静脉注射治疗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3):2407-2408.
[2] 李秀芳,曲锦莲,于淑燕等.尼莫地平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患者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2,33(18):3995-3996.
[3] 于正涛,史克珊,李钢等.多途径应用尼莫地平防治脑血管痉挛的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0,9(4):428-429,432.
[4] 赵正亮,符晖,汤石林等.法舒地尔与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比较[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8(4):568-570.
论文作者:戴丹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3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2
标签:患者论文; 蛛网膜论文; 动脉瘤论文; 尼莫地平论文; 对照组论文; 差异论文; 血浆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3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