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的形象 纯真的吐露——雷蒙德#183;苏思特和他的诗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诗作论文,质朴论文,纯真论文,形象论文,雷蒙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雷蒙德·苏思特(Raymond Souster,1921 —)是加拿大现代派诗人之一,著名的“城市诗人”。他出生于多伦多,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多伦多。苏思特对故土有着无限的眷恋,多伦多和苏思特有永远不解的情结。多伦多幽美的街巷、蓊郁的林荫、人际的纯情给了诗人很多灵气。苏思特的许多诗作都源自那里的风土人情和市俗世风。对于他所挚爱的多伦多,苏思特曾作过这样的的描述:
“我想我真的是一个顽固不化的地方主义者,正如埃米乐·佐拉对保罗·鲍特说的一样:‘为什么我们不断地想逃到传奇世界去?我们的街道上充满了悲剧,但也充满了美,这些对任何诗人来说,是足够的了。’一个人在巴黎不能碰上的所有经历在这个城市都能找到,多伦多有自己独特的风味……我的根扎在那里,那是个我离开时使我牵肠挂肚的地方,同时又是当我回去时使我充满了宽慰的地方!”
在加拿大文学界,苏思特被评论家誉为“人民的诗人”。苏思特来到这世上时,整个世界正处于“多事之秋”。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又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生存计,苏思特从事过许多职业。他做过银行的出纳员,当过商人,二战期间还服过兵役等等。或许这些人生磨难,给诗人苏思特以深厚的生活积累,使青年时期的苏思特由一个理想主义者,变得忧郁沉闷而长于思索。他关注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如战争中的牺牲者、各种穷困潦倒者、生活无依无靠的残疾人、乞丐等等。他密切注视工业上的进步、工人运动和社会的兴衰。苏思特在潜意识中把表现社会底层人们的苦难与荣辱视为己任,在诗作中努力宣泄积压在心头的愤懑以及人类的被遗弃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苏思特的精神世界受着这一被遗弃感的折磨。昔日熟悉的景物在消失,聚居地充斥谷仓式的水泥建筑结构,友人们一一谢世等等,无不牵动着苏思特的心。苏思特经常用“像受伤而走投无路的困兽”以自喻。生存环境的恶化,生活的磨难给苏思特精神世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在诗人苏思特身上,渐渐滋长着,恰如人们所说,这是一个富于人间情怀,具有人类忧患意识的诗人。
二
苏思特的文学生涯是和约翰·萨瑟兰与他在蒙特利尔的刊物《第一声明》同仁的合作中开始的。由此他出版了第一部期刊《方向》,并且很快跻身于加拿大文学先驱之列。
1951年,苏思特和露易斯·德达克结成亲密朋友,1952年和德达克合作出版了期刊《联系》等。苏思特在《联系》上发表的诗作充满激情和魅力,引起了世人的瞩目。这期间,苏思特和威廉姆及卡门有着频繁的交往,在威廉姆和卡门的影响下,苏思特的写诗风格戏剧性地变化着。有评论说,他的诗行变成了威廉姆及卡门简洁可变的“足迹”,措辞也变得具体严谨了。
苏思特是一位多产诗人,他先后出版了几十本诗集,影响较大、流传也广的诗集有《当我们年轻的时候》(1946)、 《睡吧, 世界》(1947)、《和刽子手握手》(1953)、《诗歌选集》(1956)、《乡土的骄傲》(1962 )、 《相会的地方》(1962 )、 《时代的颜色》(1964)、《扬基街上的十头大象》(1965)、《正是如此》(1967)、《失与得》(1968)以及《诸事俱遂》(1969)。除了写诗以外,苏思特在其他文学领域也有所涉猎。
苏思特的诗作有其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和追求。
苏思特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从诗作所反映的内容上来看,读者从诗作中不难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他在实践中认识到,“社会推动力远比美的推动更为紧迫”。这是十分可贵的。
苏思特认为:艺术本身不能不受时代风雨侵蚀的影响,艺术家只能是历史上特定时刻人类社会的记录者和摄影师。在评价短诗的审美价值时,苏思特说道,短诗本身是诗人对一切短暂事物的见解,是对人生的瞬息情绪的把握,这尤其是现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作为现实主义诗人,苏思特的创作风格长期来一直影响着加拿大的诗坛,罗伯特·克瑞莱对此曾有评说。他说:
“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扩大了诗歌的写作范围。他们的诗作合情合理地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这一点上说,他们是注重社会内容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不断针砭社会形象,并以这种针砭标明其生活态度和识别方式。”
尽管那是一种艺术标志,其本身并不是哲理结构,但却是一种较为完备的生活认知。
终于,苏思特在1964年以现实主义风格的《时代的颜色》荣膺加拿大文学最高奖——总督文学奖。政府为苏思特颁发了百年奖章。1968年后,苏思特担任过《加拿大诗刊》主席,这标志着苏思特在诗歌创作方面达到了巅峰。其时,苏思特及格朗布瓦、圣—德尼·加尔诺、安娜·艾贝尔、P.K.佩、杜德克·莱顿等为数不多的诗人所写的诗作,以震撼社会的感召力,明确的艺术主张和回归现实主义的呼声,改变了整个加拿大文学创作的方向。
随着岁月更替,年龄增长,此后苏思特的创作更趋成熟老到,他不仅是加拿大文学先驱之一,而且已成为加拿大诗坛的重要领袖人物。
三
细读苏思特的诗作,我们可以发现,从诗作的表现形式看,苏思特擅长形象的自然塑造和直抒胸臆的纯真吐露。
苏思特崇尚庞德的格言:“呈现生活中的一个形象胜过写出多卷作品。”苏思特曾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带有意象派表现手法的诗歌,追求艺术的多姿多彩,表现丰富的人生内涵,诗作中充满质朴的形象,有着纯真的心声吐露,请看诗人的自白诗——
家
住要邻近水边
才能有池塘般的月光
洗涤我们疲惫困倦的双眼。
家要有高而坚固的屋顶
雨水的孩子们
才不会停止跳动的脚步。
……
这就是美丽的多伦多,诗人魂牵梦萦的地方。都市、村庄都因水而兴,好一个宁静、安谧、祥和的月下世界。诗人的思绪在跳跃,美的画面在转换。风骤起,雨接踵而至,给都市、村庄平添几许生气。可视,可听,可感,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画图,值得诗人永远向往,永远留恋。
除了揭示人物形象外,诗人还创作了许多展示自然形象和自然界生命体本原的优秀诗章。
有评论说,苏思特所创作的形象是质朴而自然的。同时,苏思特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都随同他创造的形象溢于笔端。这里不由得让我们想起“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境界。
美的事物是一种客观存在,需要用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去体验,去品味。苏思特作为一位积极关注人生,关注人类命运,对人民抱有深切同情心的诗人,常常在欣赏美的事物的过程中,体验和抒发出哲理的感悟,如同他在《丁香花的诗》里所表现的那样:
丁香花谢落之前
皱缩的花茎挂在低垂的枝头,
我要写一首描写丁香花的诗,
短暂而美丽——闪烁像年轻姑娘诺言般的闪烁
因为有许多许多是力量、财富和权力所造就,
小事物失落在今世里,
我写丁香花的这首诗,深知两者
只属于今天,明天它们将会被忘记。
在苏思特的创作中,像这种自然界美好的东西的质朴形象,引发出自然而深刻的哲理感悟之情的例子俯拾皆是,例如同样是写丁香花的短诗《舒缓的下午》:
整个舒缓的下午
五月的风吹拂着
甜蜜的丁香花,
碗盏的洗涤声
掠过我白杨树上的
最高枝桠
够了
只是生存;
明天我将毫无痛苦
走向死亡。
……
生机盎然的五月,其风物宜人,大气飘逸着促人热爱生活,积极生活,享受生活的“甜蜜的丁香花”的温馨;令人费解的是怎么竟和“走向死亡”连缀?苏思特的诗作往往就是这样,看似无理,细细品来,却又理寓其中。反差极端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奇妙的艺术效果,这使读者感到:五月的“舒缓的下午”美妙到了度之死而无悔的地步。
简练精湛是苏思特诗作的又一特点。
苏思特的诗很少有超过一页的。在他的四卷本《诗集》中,收入了1000余首诗,诗作写平凡事物,挖掘其内涵与深层价值。多伦多市的街道、公园和郊区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他的诗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写普通人们的人生轨迹。他的题材新颖,诗体形式灵活,语言明快,十分口语化,摒弃晦涩艰深,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他的短诗《六夸脱的篮子》中看出:
六夸脱的篮子
一条边已缺,
把手的一边已被拉断
置于草地中间
慢慢地装满了
雪白的水果。
这是他的意象诗的一首代表作,描写草坪上的一只破篮子——下雪天,雪花慢慢地飘下来,逐渐地,篮子里装满了白雪,像装满了水果一样。诗人要写的,就是破篮子这个意象。在诗人看来,与其写许多大部头作品,倒不如成功地创造一个独特的形象。至于选题、立意、人物等等,都是次要的。
白描,清纯而洁净,绝无任何时髦辞汇的点缀,像清晨闪烁于小草叶端的露珠,阳光下晶莹剔透。
在艺术的追求上,诗人不拘泥于诗的格式及韵律。美国诗人庞德和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诗歌创作风格和语言韵律,对苏思特的影响很大。他一度完全沉浸在这两位美国诗人的艺术氛围并从中汲取了很多有益的东西。苏思特的诗因表达内容的需要而倾向于韵律的转换,不囿于单调的节拍。他回避使用幻想式的暗示和古色古香的语句,倾向于实际体验作为诗本身的存在基础。苏思特的许多诗作像日本俳句一样清澈简练,如《学·沐浴》等就是成功的例子。
质朴的形象,纯真的吐露。无论世界如何变幻,苏思特始终保持着他的这一独特的品格与风骨。诚如他在《幸运》一诗中所说:“生命不应受命运的主宰,而是在没有任何原因要歌唱的时候,内心仍然充满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