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框架、方法与评价_信息素养论文

国际学生信息素养测评框架、方法与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框架论文,评价论文,方法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252

       DOI:10.13266/j.issn.0252-3116.2015.15.002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包含教育在内的各行各业,并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简称IEA)认为,要适应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必须让学生具备必需的计算机和信息素养。基于此认识,IEA于1989年实施了教育中的计算机研究(the Computers in Education Study,简称COMPED),1992年进行了跟进研究,调查评估学校与计算机相关的设施设备以及使用情况,并研究学校使用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与学生学习成就的关系,促使政府在学校推广信息技术。该研究中,有21个教育系统参与了第一阶段的测试,12个教育系统参与了第二阶段的测试。1998~1999年,IEA又进行了第二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研究(Seco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Study,简称SITES),调查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支持态度,并收集了27个教育系统的数据。2001~2002年,IEA实施了SITES第二阶段的研究,主要调查各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的教学创新,对28个国家的174个案例进行了定性分析。2006年SITES研究又调查了22个教育系统的八年级数学和科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1]。IEA实施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大规模调查,凸显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要地位,是全世界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高度重视的积极回应。但这些调查主要是关注信息技术的设施设备,关注学校和教师层面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而没有面向学生开展真正意义的信息素养能力测试。为了填补这一空白,IEA于2013年启动了国际计算机与信息素养研究(the International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Study,简称ICILS),以期通过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跨国比较,调查全球学生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理解、态度、内容和技能水平,评估学生在数字时代是否具备合格的信息素养水平。

       1 国际计算机与信息素养研究背景与现状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素养已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最近20年,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和巨大成就,公众一致认为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知识交换和知识转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信息技能不仅改变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而且影响到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2008年,欧盟委员会指出,信息素养愈来愈成为数字化时代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不能有效访问信息和使用信息技术将成为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的极大障碍[2]。2010年5月,欧盟发布了“欧洲数字议程”(the Digital Agenda for Europe),提出了提高全民数据素养、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等要求,并将其纳入“2020欧盟战略”七大计划之一,建立了“数字化欧洲标准”的概念框架[3]。

       1.1.2 强化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当前各国的政策导向 随着信息技术影响力的不断增强,许多国家意识到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2007年,英国资格与课程局(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简称QCA)指出:“信息技术是生活中必需的技能,能让学习者尽快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环境。”[4]美国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学校使用信息技术的政策,各州也陆续通过了国际教育技术协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简称ISTE)在2007年发布的《全国教育技术标准》,以建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和评估体系。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行动计划(N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Plan)指出,各州应该持续推动培养学生在2l世纪所需要的信息素养和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复杂问题解决、多媒体通信等能力[5]。在2014年的全国教育进展评估(NAEP)中,将开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测评,包括计算机和学习软件精通能力、理解网络系统和网络规范、熟练应用手持数字设备,以及获取、提供和交流信息等能力[6]。拉丁美洲国家也开始关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鲁和乌拉圭等国目前都已实现了“一生一机”目标。

       1.2 研究现状

       对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最初起源于美国,英文为“information literacy”,在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较快的发展,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提出了较为权威的定义:“要想成为具备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明确何时需要信息,具有查找、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这一概念被各国普遍认同,标志着人们把握了信息素养的本质。此后出现过多种概念表述,但均是对它的继承。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新的信息技术成果不断出现,信息素养的内容也变得更为庞大,信息素养的内涵也需要更新。

       对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也引起各国的普遍重视。国外影响较大的标准有:1998年美国学校图书馆协会(AASL)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共同制定的《中学生九大信息素养标准》;1999年,英国国家和大学图书馆学会提出的《英国信息素养评估标准》;2000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2001年,澳大利亚大学和新西兰大学出版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信息素养评估框架》。我国信息素养标准研究起步较晚,较权威的是2005年清华大学颁布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这些标准的制定均由较高威望的学会或专业机构完成,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但是,已有信息素养标准大多针对高校学生,而面向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标准较少。另外,目前还没有世界范围内公认的统一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无法对各国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进行横向比较。

       尽管各国越来越重视公民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但各国在信息素养课程设置、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组织与实施上存在巨大差异。很多国家对学校信息素养教育达成何种目标、涵盖哪些内容、如何开展课堂教学缺乏一致意见。基于对当前信息素养教育现状的认识,IEA启动了国际计算机与信息素养研究项目,通过对全球学生信息素养能力以及各国如何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展开广泛调查,来探寻当前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以拓展信息素养教育范围,提高信息素养教育的质量。

       2 国际学生计算机与信息素养研究框架

       ICILS是利用计算机测评方式来评估八年级学生的计算机与信息素养水平。测试调查的具体内容包括学生使用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的能力,学生对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的态度,以及影响年轻人发展计算机与信息素养的各种因素,如学生特征、教师信息、学校和教育系统的政策和资源等背景信息。因此ICILS研究的主要问题包含两个方面: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和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背景,前者通过对学生进行测试获得,而后者则通过调查问卷获得。

       2.1 ICILS国际学生信息素养测评内容框架

       信息素养的内涵是通过图书馆学和心理学的发展而逐渐完善起来的,其主要内容为:识别信息需要;检索和定义信息;评价信息质量[7]。ICILS指出,信息素养是个人利用计算机进行调查、创造和通信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家、学校、工作场所和社会均起重要作用。此定义包含的范围较广,不仅包含了计算机使用、计算机熟练度以及对计算机的态度,还包括利用数字技术、通信工具和/或网络进行访问、管理、集成、评估和创建信息,以适应数字时代的要求。根据此定义,ICILS提出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为收集和管理信息,包含3个子标准;第二个标准为制造和交换信息,包含4个子标准,如图1所示。

      

       图1 ICILS信息素养框架的概念结构

       注:CIL: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标准1和标准2分别表示计算机的两个工具性用途:获取信息、接收信息的工具;处理信息进而创造新信息的工具。标准1和标准2是计算机使用的两个层次,收集和管理信息是最基本的信息能力,而制造和交换信息则要以收集和管理信息为基础,所以,两个标准不是孤立的,需要整合为一体才能充分发挥作用[8]。

       2.1.1 收集和管理信息 收集和管理信息包含3个子标准,即明确和理解计算机的使用、访问和评估信息、管理信息。

       (1)彰显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明确和理解计算机的使用”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特点和功能,属于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但早期的信息技术和数字素养一般都忽视了这个部分,认为学生会使用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就已经足够。2012年,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强调:“尽管学生们不要求理解这些设备内部是如何工作的,但他们应该掌握足够的内部原理,了解其工作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才能更深入地学习实际操作。知识包括描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描述性知识是指计算机和网络基本原理相关知识,计算机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计算机执行程序的方式、程序的种类等。网络知识包括了解网络的工作方式、网络程序、站点、博客等。程序性知识是与操作相关的知识,包含熟悉软件界面、执行基本的文件操作,如打开文件、保存文件到指定位置,抓取图形,复制和粘贴文本,通过扩展名识别文件类型等。

       (2)重视信息的相关性、完整性和有用性判断。网络上的信息和知识呈指数级增长,其存在形式也从静态的、简单的而变得复杂而动态。用户要获得真正需要的信息必须首先过滤掉大量无用信息。访问和评估信息需要一系列与数字和媒体相关的处理技术,来检索信息并判断信息的相关性、完整性和有用性。例如,从网站或文件列表中选择与特定主题一致的信息;描述和解释不同计算机信息搜索程序的功能和参数;提出检索信息的策略或调整搜索参数以便更好地搜索目标信息;识别和解释信息的特征,如是否太过夸张,无事实根据;识别发布的信息是否有隐秘的动机;判断信息的准确性。

       (3)强调信息的分类和组织。管理信息是指个人管理计算机信息的能力,包括对信息进行分类,组织规划,让信息更好地陈列和储存,以便更有效地使用和重用。管理信息与明确和理解计算机不同,因为要对信息使用的方式作决定,而不是简单地知道和表示信息是可用的。管理信息也与访问和评估信息不同,它是在具体环境中管理信息,控制信息的组织和结构。例如,在已知的文件结构中找出一个文件属于管理,而不是访问和评估信息。管理信息主要内容为:根据给定的参数在目录里创建一个文件结构;在互联网数据库中分类和过滤信息;为了给定的目的,在简单的数据库里使用最有效的数据结构。

       2.1.2 制造和交换信息 此标准主要将计算机作为创造性工具,用于思维、创造和交流信息,包含4个子标准,分别为:转换信息、创建信息、共享信息、安全地使用信息。

       (1)凸显信息的转换与创造。无论是转换信息还是创建信息,都是为了特定的目的,为了满足特定的需要,利用计算机和相关设备在特定对象面前呈现出理想的信息,转换信息是对原来的信息进行修改、变换、加工和完善,而创建信息只给出一个主题,或一些简单的文字材料,要求作者凭借自身能力完成创作设计,如用画图程序或其他图形工具设计一个生日卡;设计和编写一个演示文稿,解释历史事件的主要元素;使用给定的信息制作计划书,包含文本、数据和图表。更加强调创建者本人对信息的转换力与创造力。

       (2)关注信息的共享和安全。信息共享是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与其他人交流和交换信息,将信息共同分享,以便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避免在信息采集、存贮和管理上重复浪费,从而节约成本。信息共享的渠道很多,如电子邮件、维基百科,博客、即时消息、共享媒体和社会网络站点等。共享信息包括:识别通信媒体间的主要不同;用软件传播信息,如用电子邮件发送附件,或在维基百科上添加信息条目;在给定的背景中评估信息是否恰当;为特定的交流目的,评估并选择最好的交流平台;为了特定的观众和目的创建或改变信息产品。

       基于互联网的信息通信平台为用户共享信息提供了太多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信息误用和安全风险。安全地使用信息指个人既作为信息的发布者也作为信息的消费者,在信息通信过程中对信息安全及伦理和道德有所认识和理解。安全风险主要有:身份盗窃、非授权访问或扮演、身份隐藏、网络仿冒、恶意软件攻击、互联网使用数据的自动捕获、个人信息的提供和使用、发布到互联网中的各种媒体版权限制。安全地使用信息包括的内容为:识别设置的密码是否是高级别的;明确个人信息公开后的结果;掌握保护私密信息的方法;理解网络是怎样给目标用户打广告的;解释仿冒邮件使用的技术。

       2.2 ICILS国际学生信息素养测评背景框架

       研究学生信息素养成就,必须要研究影响学生信息素养成就的因素。学生的CIL能力,是在不同的教育层次(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种不同的场所(如学校内或学校外),通过一系列活动、经历而形成的。学生校外使用信息技术的经历会影响其校内的学习方法,而学校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又直接影响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所以,学生学习信息素养的环境是处于校内环境和校外环境的交叉重叠之中,而校外环境又处在地方、国家、超国家和国际的大环境中。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背景因素复杂,层次较多,必须将其分类。ICILS将背景因素分为4类:①个人因素。包括学习者的特征,如性别、年龄、学习动机和学习过程等。②家庭背景。学生的家庭背景特征,也包括其他校外背景,只要与信息技术学习相关。③学校/课堂背景。包括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等。④宏观背景。描述信息素养学习的广泛背景,教育系统和社区背景,如是否偏远、是否容易访问网络等[9]。

       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因素通过关联程度还可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间接因素是信息素养形成的外部条件,如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学校条件和家庭资源等,不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直接因素则直接影响学生的信息素养,受间接因素或更高层次因素的制约。它包括:在课堂中学习信息素养的机会,老师对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学生在家使用计算机的情况。

       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都能够用来解释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结果。间接因素外塑和限制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直接因素也受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影响。而宏观背景、学校/课堂背景、学生、家庭环境都有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见图2。

      

       图2 ICLIS的信息素养测评背景框架

       注: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图2描述了信息素养的背景框架,对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进行了分类,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中宏观背景、学校/课堂背景、家庭环境、学生包含的具体内容都给出了实例,直接或潜在地影响着信息素养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单箭头表示间接因素与直接因素之间的关系,间接因素作用于直接因素,如教育系统的特点决定着信息技术教育政策和课程标准。双箭头表明直接因素与学习结果是相互影响的,直接因素作用于学习结果,学习结果又反作用于直接因素,如学生在家使用信息技术越频繁,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越强,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越强,学生在家使用信息技术则更频繁,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宏观背景会对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学生个体都产生作用,学生个体的成长、个性的形成又受到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双重影响。

       3 国际学生计算机与信息素养研究的对象、工具、方法和结果

       3.1 测评对象

       ICILS参与调查的是八年级的学生、学校教师、学校负责人或信息技术协调员。在大多数国家的教育系统中,八年级学生的年龄在13.5岁及以上,如果某个教育系统中八年级学生的年龄低于13.5岁,则9年级的学生被定义为测试对象。目标学校是按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的,在每个选择的学校中,同样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20个学生进行测试。教师的选择是将被选学生的所有任课教师组成一个集合,在其中随机选择15个作为被测对象。调查的数据来自于60000个8年级的学生、21个国家或教育系统的3300所学校。同时调查的还有参与学校的35000位教师,背景数据的收集是通过信息技术员协调员、校长和ICILS国家研究中心来收集的。

       3.2 测评工具

       测试工具包括测试模块集、学生问卷、教师问卷、学校负责人问卷、信息技术协调员问卷、国家背景调查问卷:①测试模块集由4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都由一系列任务组成,学生选择两个模块完成,以此测试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②学生问卷是基于计算机的调查项目,测试学生背景变量,在家和在学校访问、利用和熟悉信息技术的情况,还包括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态度。③教师问卷的调查对象为目标学生所有科目的任课教师。问卷收集教师的背景信息、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还包括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信心有多大,实际使用计算机的情况,以及他们对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态度。④学校负责人问卷的调查对象为目标学校的负责人,调查学校的特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学校对信息技术的管理情况等。⑤信息技术员问卷的调查对象是学校的信息技术协调员,内容是关于学校信息技术的资源和对信息技术的支持度。⑥国家背景调查由每个国家ICILS国家研究中心的专家完成。调查各国教育系统的结构信息、与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状态以及信息技术相关的国家课程、政策、举措和资源,获得的数据能够描述各国与信息素养相关的教育背景,帮助理解学生、学校、教师问卷的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3.3 测评方法

       ICILS的学生测评采用计算机软件测试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所有的测试和问卷通过USB接入学校计算机,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计算机软件测试有4个模块(A、B、C、D),参与测试的学生选择完成其中的两个模块,每个模块完成时间是30分钟,模块测试时间共60分钟。另外,学生还要完成学生问卷调查,需要30分钟,整个测试用时90分钟。测试时,学生先完成第一个模块,再完成第二个模块,最后完成学生问卷,可能的组合如表2所示。

      

       每个测试模块由5~8个任务构成,任务类型有3种:第一种是基于信息响应的任务,相当于完成一份电子试卷,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和对信息素养的理解,其操作也是简单的选择或拖动。每二种是技术任务。要求学生操作软件或应用程序,如粘贴、拷贝、打开文件,或是一系列简单行为的组合,如将文件用一个特定的名字保存到某个特定的位置。第三种是创作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软件制作新信息,学生根据给定的要求,综合应用电子邮件、网页、办公软件、多媒体软件等完成特定任务,如制作一个演示文稿或宣传海报。所有测试任务的测试内容都来自于ICILS的内容框架,每个任务会包含多个子标准。

       表3是信息素养测试的内容分布情况。从表3可以看出,制作和交换信息所占任务数和分值是收集和管理信息的2倍,说明信息素养研究更关注学生制作和交换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学生转换信息和创建信息的能力,也即学生的信息创造力。测试内容并没有平均分配每个子标准的分值比重,而是尽可能地覆盖所有的子标准,以期测试出学生信息素养的真实水平。

      

       3.4 测评数据及结果

       ICILS 2013的正式实施是从2013年2月持续至2013年12月,北半球的调查时间为2013年2月~2013年6月,南半球的调查时间是2013年10月~2013年12月。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划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Level 4(661分以上)、Level 3(577~661)、Level 2(492~576)、Level 1(107~491)。各国学生详细得分情况如表4所示。

      

       由表4可见,平均得分最高的国家是捷克共和国,分数为553,然后是加拿大安大略省、澳大利亚、丹麦,而得分最低的为泰国和土耳其。标准差代表一国内部学生分数分布的离散程度,通过标准差发现,各国内部学生之间的CIL表现差异较大,甚至高于国家之间的平均分差。标准差最小的是捷克共和国,为62分;土耳其标准差最大,为100分。

       从整体来看,各国的平均分值不高,在361~553之间,所处等级均为Level 1或Level 2。81%的学生CIL成就为Level 1、Level 2和Level 3,有两个国家例外,分别是土耳其和泰国——Level 2的学生比率最大,测试结果表明这两个国家绝大部分学生只具备基础软件最低限度的知识,仅有2%的学生得分达到四级水平。从测试结果来看,学生性别与CIL成就有密切关系,几乎所有国家的女生CIL得分都比男生高。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家使用计算机比在学校多;不到50%的教师在完成较为复杂的任务时,觉得自己精通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方法,只有22%的教师上过与ICT有关的高级课程;参加调查的21个国家中,有18个国家出台了各级层面的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政策。

       另外,ICILS还利用回归技术对学生CIL成绩与现状调查进行分析,显示以下的变量也与CIL成就有关: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国家政策、学生期望的教育成就、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的职业状态、家中书的数量等。在大多数国家,学生使用计算机的经历,在家使用计算机的频率对CIL分数有正向的影响。约50%的教育系统显示,学生在家使用互联网,学生家里拥有计算机的台数与CIL分数有明显关系。但是,在考虑了社会经济背景因素之后,学生家里计算机台数与学生的CIL成绩不再相关。

       此次测评,我国仅有香港特别行政区参与,平均得分为509,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并不能代表我国内地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另外,我国内地学生也曾参与大规模国际测评项目,如PISA的数学、科学测评。因此,我国完全有必要且能够参与国际计算机与信息素养测评,从而了解我国学生计算机与信息素养的发展状况,但需要将测评工具进行本土转化,用中文表达题意。

       4 结论

       IEA进行的国际学生信息素养测评,测试了21个国家或地区八年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并调查了这些国家或地区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是数字时代各国对公民信息素养重视的积极回应。同时,ICILS制定的内容框架、背景框架、测评工具、测评方法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4.1 ICILS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数字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都建立在电子信息的基础上,电脑及其他电子设备从高端走向了大众化。公民要适应数字时代,必须发展和提高相应的技能,教育必须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交换信息、创造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素养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衡量人才、预测人才未来前途的重要标准。

       各国研究团队和政策制定者越来越重视提升年轻人信息素养的问题,但国与国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ICT课程、资源和教学方法上都很不相同。这些问题不仅源于信息技术课程和教学方法,还在于学校和教育系统是否支持年轻人发展计算机与信息素养。学校和教育系统在发展学生信息素养时扮演何种角色,如何更有效地促进信息素养水平的提高仍然不太明确。ICILS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总结了前几次相关测评经验,给出了自己的测评框架,提供了世界各国了解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的方法,回应了数字时代各国对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和要求。

       4.2 ICILS测评框架

       数字时代,公民的信息素养能力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教育系统的重视,而制定行之有效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前提。国外比较权威的信息素养标准有美国的ACR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ANZIIL标准以及美国SCONUL标准。这几个标准中,每种标准内容基本相似,只是表述和表现指标略有不同。值得一提的是,SCONUL没有提出信息伦理,而ACRL、ANZIIL则强调信息伦理,ACRL标准中包括信息创新能力。

       以ACRL标准为例,ACRL提出的五大标准为:①有信息素养的学生有能力决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②有信息素养的学生可以有效地获得需要的信息;③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评估信息和它的出处,然后把挑选的信息融合到他(她)们的知识库和价值体系中;④不管个人还是作为一个团体的成员,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来实现特定的目的;⑤有信息素养的学生熟悉许多与信息使用有关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能合理合法地获取信息。其基本内容包括了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创新、信息伦理。ICILS综合了ACRL的所有标准,并在标准中加入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另外,ICILS标准的表现指标比ACRL标准的表现指标难度更低,如ACRL标准三的表现指标中,要求构建新概念、判断信息是否增值、与学科专家或行家讨论来验证信息是否正确,这种标准不能要求八年级的中学生达到。ICILS标准的对象是八年级学生,构建尽可能合理的测评框架,为世界各国评估本国中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提供方法借鉴,有助于整个国际社会有关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的达成一致。

       4.3 更加关注信息素养背景信息

       比起阅读、科学和数学科目,信息素养与教育背景有更为紧密的关系。OECD认为在国家层面上,各国数字技术水平不同,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也有很大不同。很多国家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增加学校和社会访问互联网的访问量,增加学校的硬件设备,其目的也是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爱沙尼亚、以色列、新西兰、葡萄牙和韩国。

       ICILS主要通过出版物和国家背景调查获得学校信息技术资源的数据。ICILS国家背景调查收集了关于学校ICT基础设施、硬件、软件以及关于这些供应的相关政策。具体数据包括每个学生的计算机数、每个教师的计算机数、网络连接(覆盖范围和速度)、软件授权和数字课程资源等情况。这些数据信息的分析是评估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学生在高水平数字资源的学校,才有更多使用信息技术的经历,从而具有更高水平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家庭背景,包括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里使用的语言、父母和子女是否有移民背景等影响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大量文献表明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影响学生很多学习领域的学习成就。为了评估学生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ICILS学生问卷包括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父母的职业、家中有多少本书等。同时,学生在家访问数字资源的差距更是直接影响学生发展信息素养的机会。因此,ICILS通过学生问卷收集学生家中的数字资源的信息,包括学生家中的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数量、能否访问网络、在家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以及与家庭成员的交流情况等。

       4.4 强调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领域而不仅是工具

       在某种意义上,信息素养与阅读素养很相似,两者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结果,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方法。信息技术最初被引入学校教育系统,纯粹是作为一种教育工具,大规模的跨国学业成就测试也只是将计算机作为工具,如2009年OECD实施的基于计算机的数字阅读测评[10],OECD的国际成人能力测评项目(Programme for the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Adult Competencies,简称PIAAC)包含数字阅读测评和在丰富技术环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测评[11]。IEA即将进行的国际数学和科学趋势研究(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简称TIMSS)和阅读素养进步研究(Progress in Reading Literacy Study,简称PIRLS)则调查学生在学习数学、科学和阅读时信息技术的角色。

       教育系统要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理解信息技术在学习、工作和社会中的角色定位,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ICILS首次提供了获取信息素养教育结果的方法,并将信息技术当做一门独立学科来看待。

       4.5 有助于推动各国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

       ICILS是对现代社会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的回应,也是公民不断发展相关技术,有效地参与现代社会的重要体现。ICILS研究团队系统地调查了各国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差异,调查各参与国怎样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分析信息素养水平与学生特点、学校背景有何联系,这种联系在不同国家之间、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又有何差异。除此之外,参与国还提供了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国家背景的详细信息,包括政策、资源、课程和评价。研究满足了政策执行者和教育系统的需要,能使他们了解其他国家的信息素养教育情况,更好地理解本国与信息素养相关的教育政策的背景和结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吸收有益经验,对本国信息素养教育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和修改。

       ICILS国际信息素养测评是第一个关于全球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测评项目,测评的结果和出版的相关文献将会激发政府、学校、社会对本国信息素养问题的讨论,从而影响各国信息素养课程开发、教学、信息素养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学校管理改革,进而推动各国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

       收稿日期:2015-07-09 修回日期:2015-07-24

标签:;  ;  ;  ;  ;  ;  ;  ;  

国际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框架、方法与评价_信息素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