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_政治论文

关于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_政治论文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的几点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思想政治论文,新课程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改革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洞开了一片美丽的天地:教师的教学理念变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的独特感受得到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形成。然而,许多教师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教学理念,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课堂上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我们必须冷静地审视和反思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客观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教学经验,在探索教学创新的同时保持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优良传统。

一、莫让“自主”变成放任

自主性学习已经成为当前政治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只要走进课堂,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情景:学生可以自主确定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寻找学习伙伴;学生可以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探索知识,自己去总结规律,自己去评价学习效果。这种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自主性学习的理念在转化成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化。一些教师认为,学生自主了,教师就可以退避三舍了。课堂上教师变得谨小慎微,话语不多了。他们在课堂上只能做出一种民主的姿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时听到的是“讨论讨论”、“不要拘谨”、“要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意见”这一类鼓励性的话语。却难得听到他们分析与讲解的声音。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讲授的重要作用。而这种为了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弱化甚至漠视教师指导作用的教学行为,就是把自主学习给“泛化”和“异化”了,是把自主演变成了一种放任。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对于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理论知识,不可能全部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或者搜集资料,否则将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恰当的讲授、生动的举例,在启发学生思考的同时,还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实,在我们的政治教学活动中,必须同时坚持教材观点的主体性、教师教的主体性和学生学的主体性。只有坚持了这三个主体性,我们的政治教学活动才能产生一种平衡,才会使政治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迸发智慧的火花,流淌人文的情怀。脱离了教材观点的主体性和教师教的主体性,学生学的主体性是无法真正发挥的。

要把“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一种充满睿智的引导。引导是一种真诚的帮助,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资源的开发、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自我潜能的发现,都需要教师真诚的帮助。引导是一种精当的启迪,学生学习遇到困惑时,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以化解困惑;学生学习浮于表面时,给予适当的揭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以提升认识。引导还是一种热情的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精神动力,诱发学生的生命活力,靠的就是一种引导。

但是,引导的同时又会造成一种束缚,所以“导”必须与“放”相融合,让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引导合二为一,关键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导放”有度。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主动地学,这无疑是我们的明智之举,更是我们的应尽之责。但凡事总得有个度,我们切不能无视教师的引导,而去追求那种冠以“自主学习”美名的喧嚣热闹、空洞无物的课堂教学。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用讲授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总结思考的结果;学生的思考应该体验教师讲授的内容,促进师生的互动,促进情感的升华。总之,只有让自主与引导齐飞,学生和教师共舞,才会演绎出自主学习的精彩课堂!

二、莫让“活动”替代课堂

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育理论一般认为,学习方式不外三种:表层式的学习方式、深层式的学习方式和成效式的学习方式。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属于表层式的,就是被动地、机械地、表面地接受知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培养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将学习方式向成效式转变。因此,新课程强调要注重活动教学。但是,很多教师将其片面化,认为一节课当中活动越多越好,其模式基本如下:活动——讨论——发言,活动——讨论——发言,活动——讨论——发言。也就是用几个小品或者案例构成一节课,完全流于形式,导致课堂活动泛滥。这样给学生的信息就是,上政治课就是搞活动、玩小品,至于有没有掌握知识和能力,则在其次。最后会导致师生对课本知识不去分析,对社会生活不去思考、不作评价、不去解析,讨论中也没有形成共识,小组讨论也只是形式,没有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升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思想政治课完全成了“活动”课,从而失去了思想政治课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功能,尤其忽视了思想政治课育人的功能。

新课程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强调开展必要的活动。但高中生不同于小学生和初中生,他们的思想趋于成熟,思维趋于深刻。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为了让学生开心而设计几个小品或笑话。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与方法,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莫让“评价”缺失标准

最近,我听了一位教师讲授“西方的多党制”内容,课堂上有位学生评价“西方的多党制”时说:“西方实行多党制的国家如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西班牙等,经济发展,政局稳定,人民生活水平高。而我国,中国共产党党内存在腐败现象,如能实行多党轮流执政,也许可以根治腐败。”教师听了这位学生的发言之后,毫不犹豫地大加赞赏道:“你的见解很有一番见地。”我听后感到很吃惊,这种有悖于正确价值取向的观点居然得到了教师的肯定与赞扬。课后,我向这位教师提及这个问题,他却说:“这叫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我听后哑然了。

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激励性评价,通过这种评价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这无疑是正确的。而现在我们的课堂上一些教师用得最多的评价语言是“太棒了”、“你真了不起”、“你的见解很独特”这一类赏识性的话语,教师有时连错误的思想也不敢纠正,似乎一纠正就会扼杀学生的灵性和智慧,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其实,怎样恰当地表扬孩子也是一门学问,但如果一味地赏识也会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温柔杀手”。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时,勿忘教材的正确价值取向;在尊重教材的价值时,勿忘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观体验。学生的观点正确独到的,就理直气壮地给予表扬;学生的认识出现偏颇的,就直言不讳地加以修正或引导。否则,只表扬不批评,只肯定不纠错,试问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总之,要使对学生的评价成为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创新精神、政治素质形成的催化剂,才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有诗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学能够沐浴着课程改革的春风,守住自我,彰显个性,大放异彩!千万别被那些纷繁的理念晃花了眼睛,迷失了方向!

标签:;  ;  ;  

关于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