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演播中赋予人物灵魂的创作探析论文_周欢

小说演播中赋予人物灵魂的创作探析论文_周欢

(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在小说演播的创作中,一般的人都会认为这是一门声音艺术。它以演播者通过声音作为媒介与观众进行艺术性的交流、沟通。而在小说演播的过程中,“人物”作为内容核心的要素,它是故事发展的依托,而赋予人物生命,却是创作者的应该深思的问题。虽然语言的基本功、技巧是成功演播的先决条件,但我们也不能只是浅显的去把握语音面貌的呈现,而忽视了作品本身的内涵与深层的表达。

关键词:小说演播;人物;创作

一、确立作品创作的依据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载体。既然是这样一种复杂的文学载体,并拥有着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在意义。那么在创作时,就必须将其所含有的文学魅力深层的剖析,再而交给观众赏析。因此小说演播创作时,我们需要根据小说生动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引人深思的环境描写……这些要素来完成最基本的案头分析工作。

对于艺术创作而言,需要完成案头工作流程的不在少数,但现在真正能有意识、准确、高效的完成此项流程的似乎不见盛况,甚至令人堪忧。就小说演播,一些人拿到作品后,并不会在第一时间字斟句酌的通读全文,领略其间的文字魅力,感受小说世界里的人文情怀。“见字生情”的景象时而出现,相见恨晚一般狂读一通,虽然字正腔圆、声音饱满,看似神情流露,但却不能深入的理解作品内在的含义。也正因如此,就谈不上合理的播讲呈现了。我自认为,这样的一种方式虽然能帮助自身在创作中不那么“枯燥”的了解小说,但也充分体现了创作习惯的不正确性。

1、确定基调

在案头工作这一环节中,我们需要通过反复的研读小说,目的是为了对整部小说的彻底的了解。再通过作者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清晰的划分主旨,确定作品主题、矛盾冲突,理清人物关系、事件发展缘由及影响等。而这一系列的工作,旨在确定作品的基调。一部作品准确的基调尤为的重要,它代表着整部作品的基本风格与感情色彩,这些是作品的核心,更是作品呈现的规范。它会直接影响创作者的后续创作。一般而言,每一个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基调,因为它是作者从其生存环境中所建立的思想、观念。代表着某一个时代,反映着某一些人群。以中篇小说《青衣》举例,作者毕飞宇,从八十年代中期受到先锋思潮初入便通过对历史故事的虚构和想象,表达对历史规律、历史本身的批判和解构。再到九十年代,先锋浪潮的落潮和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体制的确立,而转向现实主义的写作。小说《青衣》的创作灵感来自1998年的12月《扬子晚报》的一则报道。报道说,一位身染沉疴的艺术家在北京演出时,救护车就停在人民大会堂西门外,《扬子晚报》用“德艺双馨”总结了这位艺术家。毕飞宇没有怀疑这位艺术家的艺德,他同时也从这则报道里看到了“别的”:“一个女人的内心往往比“德艺双馨”要丰富得多、开阔得多。”正是在这篇报道的刺激下,他匆忙结束了手里的一个短篇,便开始了《青衣》的写作。《青衣》中主人公筱燕秋的一生,冥冥之中与“青衣”有着千丝万缕的神秘联系,而奔月中的“嫦娥”一角更是透漏出了筱燕秋似如嫦娥般的悲壮孤身离英雄而去的哀婉和幽怨。两者的相似的命运,体现了横亘千古的女性悲歌。因而在通过研读,我们能分析出小说《青衣》的基调是“悲”的。这便使创作者对作品的基本情调、感情色彩有了明确的方向,对筱燕秋的内心情感的把握也就更加的明晰。

2、分析人物,分清主次

任何的一部小说中,都会出现各色各样的人物,他们以拥有独特的性格存在与小说的世界中。他们除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还有着不一样的外部形态、职业身份,不一样的成长经历、生活背景,以及不同的行为逻辑与表达方式、语言特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上关于人物的一切,都是需要我们仔细归类分析的,这些重要的信息是刻画人物的支撑所在。我们不能在分析人物时,一笔带过,轻描淡写。而是要对其从认识到熟知再到产生思想共鸣的有意识过程。也正是有了对人物深刻的理解、感受,才会有使人印象深刻的表现。因此,表现的内在支撑恰恰就是从小说字里行间对人物的描述中的分析得来的,而绝非是简单的思想感觉所能带来的。

同时,这些不同的人物形象也就必然形成了主次关系。在绝大多数的小说作品中,随着小说的长短不同,人物数量也就不同,由十几到几十到上百,这些人物在小说中都存在着必然的地位或推动剧情行动目的。那么在创作时,就一定需要创作者有意识的分清人物在小说中的重要位置和核心功能。人物所处的位置不同,其所占的分量也必然不同。有了明确的功能划分,就会有人物“层级”的分类,便能触发内心演播者对所有人物形象、性格表现时分寸的把握。分清主次的重要意义也是为了更为鲜明的刻画任意一个人物,更为生动的体现人物,避免主次混沌现象给小说演播带来不辨目的,不明主旨的现象发生。

二、走进人物的内心

通过以上案头分析的工作,便明确了作品、人物的基调,以及人物内外部性格的基本方向。既然用了较为科学的方法揣摩人物的心理,也并不代表着就可以直接进入到语言的形象的转换。要想内心对人物有明确的感受,个人认为,体验人物的环节是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这也是“寻找”人物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1、寻找记忆中的“他”“她”

明确人物内心的基本感情色彩之后,创作者便可以找寻自身与人物内心情感的相同点。这样类似的情感,是由亲身经历而产生的,也或者是触景生情的。作为创作者的我们,都要善于去打开“记忆”的储存卡,找到能契合小说人物内心世界的情绪、情感片段将其融合、散发。比如在小说《青衣》的创作中,其中一段描述筱燕秋在奔月复排演出的第五场来晚了,学生春来最终代替她走上了舞台,此时筱燕秋上好了妆,在雪花飞舞的这一夜来到了剧场门口,旁如无人的完成了自己的告别演出。她最后一次的演出不仅仅是告别心中的观众,而是泪别给她带来无限回味的舞台、青衣、水袖……和这注定孤独、坎坷的一生。当自己在完成这一段创作的时,想起了曾经的一名学生在毕业大戏演出之后,在化妆间抱着演出服蜷缩在地上痛哭的场景,同时告诉我因为种种原因,这应该是他最后的一场演出。每每想到那年的那个场景,我都会忍不住的哽咽。现实总是逼迫着人们不能自由选择,使他们远离理想、背弃意愿。结合自己的记忆,在某一刻便感受到了筱燕秋的内心挣扎与痛楚,也正因为这样,在演播此段的时候,总能感受到饱满的符合人物的内心情绪。

2、复原人物所在情境

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很少能去到小说中所描述的真实场景,感受其带来的真正体验。但我们可以通过查找“记忆”的方式与人物产生思想、情感共鸣的同时,建立小说中的情境置身于其中,进行体验。独处一室,蜷缩着坐在地上,也许就能找角色的孤独。孤身一人狂奔在闹市的中心,也许就能体会到为了赶场化妆的焦急心理……这是极富创造性的创作,在深度了解小说作品及其人物内心设置的前提下,没有对与错,只有创作思想的深与浅。

三、结语

由于时代的发展,信息的传播几乎没有屏障。也正是因为这样,使我们在捷径中行走,我认为好的演播者,应当是会对原著进行生动、精彩的二度创作。而不是在捷径中找相似去完成模仿。因为每个人的自身特点、思想层次不一样,理解不一样,必然会造成人物的最终呈现不同。要想小说演播时,自己充分的赋予人物灵魂,让其活灵活现,前期的案头工作及人物的体验不可缺少。因为神形兼备的立体形象需要的不仅仅是优秀的语言面貌。

论文作者:周欢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6

标签:;  ;  ;  ;  ;  ;  ;  ;  

小说演播中赋予人物灵魂的创作探析论文_周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