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13102519870510XXXX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日益繁荣,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给人们带来便利和美的享受的同时,建筑行业更应该关注的是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自然灾害的发生总是那么的残酷无情而且毫无征兆。要想更好的建设国家,就必须做到提前预防,提高其抗震性能和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在面对强大的天灾面前有足够的反应时间,才能真正的享受城市所带来的便利。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抗震设计
1抗震性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
地震是我们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且地震带来的危害大、破坏性强、还具有不容易预测的特点,所以当地震一旦发生,其危害将十分巨大,如果我们的建筑没有抗震性,就可能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毁灭性破坏。所以说,建筑自身的抗震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在对建筑抗震规范的抗震要求提出一定要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则,根据这个要求和目标,我国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性取得了十分重大的成就,建筑的抗震技术也基本成熟,使人们群众在地震中收到伤害的可能性大大减低,但目前的建筑抗震性距离人们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而且随着建筑的装饰越来越豪华,如何避免人员伤亡,并尽可能的保护建筑已经成为抗震技术应用层面的又一新方向。
2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施工场地选择问题
施工场地选择是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实际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要想保证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有效性,施工企业务必要选取对工程结构稳定性有利的位置,地震灾害对建筑工程的破坏,除了地震灾害所带来的能量冲击之外,还会给建筑工程结构带来破坏,而引起建筑工程结构破坏的重要影响因素就是施工场地地选取。因此,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工作中,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工程架构的稳定性,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场地位置的选择。例如,土质较软的土质、容易液化的土质以及状态不匀称的位置等均不适合选做建筑用地。但如果实际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情况不允许、难以避开这类位置,建筑工程设计人员则一定要对不利于施工的位置进行加固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建筑工程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2.2科学合理的设计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主要是用来抵抗地震带来的影响,地震作为破坏力较大的自然灾害,会对社会群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造成损害,地震的发生属于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技术发展来降低地震带来的危害。根据地震发生时造成的危害程度,可将地震分为不同等级。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结构会遭到破坏,进而威胁建筑物内部用户的安全和利益,如果能加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能有效降低地震发生时带来的损害。可以根据地震的等级进行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从而保证抗震设计的科学性。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主要与建筑物施工时采用的建筑结构有关,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混结构以及砌体结构四种建筑结构设计类型。
3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能力提升的有效设计策略
3.1重视抗震结构设计方式的选取,强化非结构位置构件抗震设计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我国各地区地质土质情况各不相同。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因地质土质柔软、不稳定因素引发的工程结构不稳定问题频繁出现,因此,现代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能力设计工作中,工程设计师一定要全面根据施工现场地质土质情况展开设计,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工程结构设计全面符合施工场地位置抗震能力的实际需求。实际工程结构设计工作中,建筑工程抗震结构设计方式的选取,直接决定建筑工程整体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利用选取强度较高、刚度较强的工程主体架构设计方式,可以从根本上降低工程结构弯曲变形的发生几率,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建筑工程抗震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就要求工程师认真研究地震结构,分析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施工现场的土壤和地质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地震构造勘探的全面性和非构造定位构件设计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非结构位置构件的设计,设计人员必须有效地设计和处理可能存在风险的短柱,充分遵循完整性原则,强调加强短柱的抗震性能,从根本上加强结构的抗震性能。e建筑工程整体结构的抗震能力。
3.2增加建筑工科学合理的布置
在针对建筑工程进行布局的时候,由于在施工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平面设计、空间设置以及立体设计等,这些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和内容,这些环节缺一不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应尽可能提高设计人员的抗震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抗震设计水平在设计过程轴线上满足一定的标准要求。此外,在施工项目的具体操作中,应遵循平衡设计的原则,保证结构在设计过程中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3.3建筑结构参数的合理计算
在针对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进行具体方案落实和设计的时候,要与实际情况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够保证抗震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通过对实际进行综合考量之后可以看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工作本身具有比较强的艺术性和科学。所以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与其相符和的参数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保证参数的准确性和有效。一般情况下,在刚刚开始的时候,需要对地震灾害进行科学合理的模拟试验,通过模拟可以对地震出现以后造成的损失进行合理计算。根据这些损失计算结果,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设计方案,并且将这些方案落实到实处,体现在各个环节当中,真正为地震灾害提供有效的保障作用。除此之外,还需要对现有这些参数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这些参数的整体利用率,而且还能够保证这些参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4增强建筑设计人员的安全意识
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必须加强抗震设计人员的安全意识。设计人员是保证设计方案合理、有效的关键,而设计人员的安全意识会影响整个抗震设计的合理性。尤其抗震设计工作量较大,设计过程较复杂,因此在选择设计人员时,应选择经验丰富并且安全意识较强的专业人员。为了提升设计人员的安全意识,设计部门可以定期安排安全意识培训讲座,从而保证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工作时,将安全作为抗震设计的重点,从而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为了加强设计人员的安全意识,大部分企业都实行奖惩制度,当抗震设计人员完成工作较好时,企业通过发放奖金,激励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保持较高的安全意识,当在设计中发现问题时,企业也可以要求设计人员及时调整,并对该问题进行通报批评。企业还定期召开安全意识相关会议,以微妙的方式提高设计师的安全意识。企业通过加强设计人员的安全意识,可以有效地提高设计人员的安全意识,确保抗震设计满足建筑的安全需要。设计抗震方案时,应根据建筑场地地震发生的概率和强度,设计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保证资源不浪费的前提下,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做好建筑物的保护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做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首先要从建筑抗震概念设计上充分认识到该结构抗震设防的目的,其次要从建筑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析,特别是要有意识的加强结构的局部薄弱部位和构件,如此才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其整体稳定性,确保抗震水平。
参考文献:
[1]戴金华,韩小雷,林生逸.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J].土木工程学报,2018(05):1-5.
[2]方小丹,魏琏.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讨论[J].建筑结构学报,2017(12):46-51.
[3]徐培福,戴国莹.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8(01):1-10.
[4]杨磊.论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的优化设计[J].建筑设计管理,2017(03):18-20.
论文作者:徐占胜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9
标签:建筑工程论文; 结构论文; 建筑论文; 设计人员论文; 结构设计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安全意识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9期论文;